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753|回复: 1

从“北平国医学院”到“孔子中医学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8 17: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北平国医学院”到“孔子中医学堂”

今年是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2014年12月,中医、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聚集一堂,缅怀其为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让我们透过他“北京四大名医”的光环,看到了一个中医教育家走出的坚实脚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兴教育以继传承

作为孔子的后裔,“兴教育以继传承”一直是孔伯华坚守的理念。

1929年,他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倡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名为“北平医学校”,后迁址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自第11班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名医萧龙友任董事长,孔伯华为院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等。由于当时教育行政部门根本不承认国医学院,因此师生倍加努力,终于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

由于学院是首创,没有成熟的经验,但从办学、入学、讲课、考试等教学程序,都按正规化大学要求。

首先,必须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学制为4年,毕业后跟师实习1年;每星期六下午由名中医讲临床经验。毕业时每科通考,及格后发给毕业证书。

其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聘请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曾在校任教者有: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课;周福堂、韩纪元等讲授《伤寒论》《难经》;任广毅、宗馨吾等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等讲授《内经》;金书田讲授《中医诊断学》;南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也曾讲授《温病学》;孟仲三曾讲授过中药学、法医学。临床教师有儿科名家瞿文楼、妇科姚季英、针灸科焦永云、马龙骧等名医。

除了中医,还有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内科学、日语、书法课等,但不作为重点。此外还开设名医专题讲座,如马龙骧主讲中风、类中风;姚英广主讲中医杂病治疗经验等,都很受欢迎。

“七七”事变以后,伪政府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师生们的抵制,于是他们假冒伪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达数年之久,仅校址就被迫三迁,可伪政府仍蓄意扰乱教学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1943年孔伯华毅然停办学院,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总之,前后历时14年,共计招生13班(届),毕业11班(12、13班未毕业,仅发给肄业证书)。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北、山东等地,约计700余人,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于是,教委的同志把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资料取走,用于编写新中国的中医教学大纲,创办新中国的中医学院。

重特色造就人才

注重中医传统教学体系

北平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孔伯华、萧龙友两位的教育思想,显现了从总体上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注意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发给学员;其他参考《千金方》《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

如孟仲三编写的《药物学讲义》,全书约16万字,以总论、分论编排。总论阐明:药能治病之原理、辨药先须辨性、药之入气分与入血分,以及药之气味色和其部位的关系。对每味药的论述也较详细。

再如讲甘草:先述其《神农本草经》分类为上品、别名山草;继述其产地、气味、主治,并选录各家对甘草的论述摘要,再列宜忌、炮制、用量及处方举例,最后列甘草梢、甘草头等。侧重于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在讲课时还出示实物标本。

除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教学更为看重,萧、孔二人均亲自带学生实习。萧龙友曾言:“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

由于当时招收少量外地学员住校,实习时老师们待学员如亲人,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色彩;而且在教学、随诊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高尚医德感召每一位学生。

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

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学院因人施教,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

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的对象为曾学过中医(或自学),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年龄偏大,学制为2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4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4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

上课时间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全校共招收过13个班,根据收集到的1937年《同学录》所载学员名单计有748名,年龄分布在15~39岁之间。

承儒医开创新篇

时光荏苒,北平国医学院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远去。孔伯华嫡孙孔令谦说:“祖父的影响既是光环,也是紧箍咒。光亮可以照清我前进的方向,紧箍咒则告诫哪些路可以走,哪些路不能走。”

于是,早在2010年,孔医堂即联合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在社区开展健康公益活动,创办了“公益中医学堂”。前前后后共培养千名家庭健康师,发放了6000人次的免费就诊卡,使万余人受益。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事业,孔医堂还开创了“中医文化献爱心”的公益模式,义务培训了数十名临床医生、举办了各类中医讲座上百场,成为一个公益文化建设与社区建设的桥梁纽带和重要平台。

同年,作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的“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与其他机构合作在河北开设“中医少儿班”,通过网络课堂进行远程授课,用一年的时间讲授《中医入门》课程。尤其可贵的是,“中医少儿班”始终突出孔子仁爱教育,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最近,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又联合《中医师承学堂》丛书编委会专家、曲阜中医药学校发起成立了中医公益教育项目“孔子中医学堂”。将面向中医学子、基层医生、海外人士广泛开展公益教育,充分发挥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中医师承学堂》丛书编委会专家和曲阜中医药学校的优势,吸引北京名医室站专家加入“中医志愿者”行列。以“中医志愿者”为依托,通过免费的网络课堂、微信订阅号、微信研讨会等新媒体开展中医公益教学。

此外,在师承教育方面,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与曲阜中医药学校还将合作设立以孔伯华先生名号命名的“孔伯华中医传承班”,切实落实理论与实践的密合。

可以说,今天的孔医堂,正践行着孔伯华先生儒家文化与中医事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道路。


发表于 2015/1/8 18: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条件不比以前差,但为什么就培养不出个像样的人才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