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中医的思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
什么是中药,西药房卖的是中药吗?多数人说不卖,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请听我讲个故事:儿科一小儿高热不退,输液七天不减,请中医科会诊,中医诊为阳明腑实证,宜急下存阴,给予果导片半片,大便一通高热即退,疗效先不说,且问果导片是中药吗,你如果说不是,请你看一下任意一本中药学教材: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用以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所以,我认为果导片就是中药。
先搞清什么是中药,才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思路不能不清啊!
水是中药吗?
泥土地是中药吗?
本草纲目有三十多种水是三十多种中药。。。
大黄是中药吗?如果你说是,请听我再讲一个故事:在一家省三级中医院教学查房,副主任医是博士,主治医是硕士,学生自然是本科生了,患者是腹水,主任说:这例患者我们用药有大黄,因为大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本科生敬佩的连连头,深为导师的博学倾倒,我确知学生思维已完全给现代医学知识扰乱,临床实践不能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就学不会辨证论治,这是目前中医本科毕业生通病.
中医药的研究经费本就极少,现代中药科研多少的钱投入进去了,有多少成果纳入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可以说没有多少,原因只有一个:没有从中医思维的角度出发,没有明确中医科研的立足点,没有认识中医的根本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只有靠祖传,师传,才能把秘方秘诀学会,于是就有人以收集秘方为首务,以一方一技为能,可是对这一方一技的内涵却不去深究;在中医界还有个说法,中医的不传之秘在药物的剂量,记得我在临床实习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周一专家门诊一患者怀了小孩,又见出血,专家诊为宫寒,第二天专家不在,患者又来了,说是用了药血更多了,接诊的是一个祖传中医,诊完脉,看了方,说:用药没错,把砂仁的量减为2克,第三天患者又来了,说用了一服药就血没了.....我对这祖传中医用量真是搞不懂了就问为什么?他给我讲:胎儿就好像小草,春天刚发芽,天气还寒就会冻死,用药量大了,就又像夏天烈日高照,小草会晒死,所以只要量与患者体质病情相应,胎儿就会小草在春天一样自然的生长...中医祖传的量有秘诀吗,这就是秘诀!师传会教给你一个好的中医思维,这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取类比相的中医思维,思维--就是中医的生命,就是中医的疗效!
要掌握中医正确的思维,就要正确认识中医许多的理论内涵,让我们一起一步步来学习吧!
谈谈中医的思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二)
中医治疗的主体是什么?与西医治疗的是一个主体吗?众多的中医学者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我认为,中医与西医虽都是治疗的人体,但治疗的却不是一个主体。
从中药上讲,治疗发挥药效作用的是药性,是中药的寒热温凉,是酸苦甘辛咸,并不是分子层面的有效成分。
从人体上讲,中医重在是经络,这是现代科技看不到的客观存在(物质),人体在中医是藏腑,是气的运行,是气化,是气的运动变化。
从理论上讲,从世界观上中医是“气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万物一气所化生。在诊断,中医四诊,望神察色按脉而辨证。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我认为,人体既有原子分子组成的机体,也还有非粒子成分的场,如生命场,最少也有红外场,其实物质的构成既有有形的粒子,也有无形的场,学过高中物理的都知道,我们的世界其实就电磁场,我们人眼所能看到的只有可见光很小的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再靠边的是红外、X光等等。
人体就像一个磁铁,既有有形层面的铁分子,也有无形的磁场,如果说西医治疗的主体是铁,那么中医治疗的主体就是磁场。虽都是治疗的磁铁,但治疗的主体是不一样的。
中医是气的层面的东西,它也有自己的结构与组成,就像我们看不到的电磁场一样,它可以分为湖南电视节目,也可以分为山西电视台、电台节目,好比不同分子构成组织器官一样,它也是有结构与组成的,在人体为藏腑,为宗气,卫气,为不同的经络之气,在中药为四气五味。
中医的治疗更多的是调理,就像我们调理磁场一样,磁场调理好了,铁分子自然慢慢就会理顺,我们肉眼现实的机体的疾病也就恢复了。这也就是中医治本的原理。有时疗效慢也是这样,但有时的神奇的效果有时很快也是这个原理。
从中医的治疗模式上,中医五行系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也是与中医的治疗主体的不同相关,模式是一种简捷的认知方式,比如电视机,电脑的显示,是由像数1024*800个点点构成,二进位的方式是0和1,如果0是白的,1是黑的,则每一幅图像都是一个数字按一定规则的排列,周易就是一种模式,现代科技研究也发现2的N次是自然发展的序列,也是道德经所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个体现。中医是研究的一个人体模式,方法是对模式的的调整,西医是对具体的点的认识,好比一是研究一幅画,一是研究画上的一个点,所以中医的治疗是从整体上考虑的多,针对“点”的疾病上就不如西医来的快,如一些单纯的手术,外伤等。但从根本上说,康复是整体性的,所以从完全康复上讲中医是有优势的。
认识清楚中医与西医的本质的差异,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立场,就是以中医为本,吸纳西医学、现代科技的具体研究成果,充实中医学内容。而不是只看树木不见森林,把一个面向整体的中医学割裂开去研究,好比中药新药新剂型的研究,成果纳入西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去。
看清自己,看清中医学是代表未来医学的发展发向,充满自信心的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在兴趣的基础上让我们从感性的认同上升到理性的坚定。
与同道同勉!
谈谈中医的思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三)(访李可老中医有感)
今天见了李可老中医,感触很深,他在广西前一段时间主要带一些年青的中医,指导临床,南方本是很热,但他讲到:治了1000多个病人全是阳虚,几乎都用附子,一些中医不明白,这么热的天用这么重的附子(常用剂量45克),李老解说:在南方白天长,天热,本身就是在消耗人的阳气,出了汗补水,再出汗,此一伤;为了抗热,人们多用空调,此二伤;多食冷饮冰棍此三伤;多冲凉水澡此四伤;更加湿浊耗损,阳是人体的跟本,不是说非用附子不可,而是病就是这个证。
因此使我想起,我们学中医,不仅仅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活学活用,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养阳,因为春夏阳气在外,此时最易受伤,当今之人条件优越,可以随便在大热的天就有冷饮,就有凉风(空风),实则违逆天时,推而思之,白天养阳,夜晚养阴,当今之人又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当今之病与古之病不同。泥与古理治当今之病难怪其效不彰。
其时,有病人从北京接老母从南昌到离石又到榆次又到太原寻李老求诊,现录其方共享:老太太,77岁,谢珍梅,产后正虚寒袭,现腰腿关节疼痛,久治乏效,先后近40余年,今年过七旬,元阳大衰,寒伏三阴,当扶正托透为法:生芪120制附片90干姜45白术45麻黄15辽细辛15后下,桂枝45杭白芍45黑大豆30生姜45大枣20个(川乌30)加水3000毫升,文火煮致1600亳升分三次服,饭后半小时服.方二:大三七100琥珀高丽参血河车黄毛茸各50清全蝎30大蜈蚣60条炮甲珠30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调服.
后又治二小儿一盗汗一反复感冒发热,一妇人一感冒就失音沙哑,一无经不孕,其用附子令人叹服.太晚了,有空整理再发.
以上文章转自圣继先生在伤寒论坛发的帖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