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们 该 拿 什 么 拯 救 你,中 医
从《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中医药发展之道
汪少颖(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成书于2500年前的鸿篇巨著,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深入探讨了养生、医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学问。不解《黄帝内经》,便难解中医药深遂广博的理论,无法准确地传承、发扬中医的特色优势;而不懂中国文化,亦难明《黄帝内经》的玄妙之机,更无法深入地领会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此,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四家单位日前在京联合召开了《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积极地发掘、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会上还播放了广州电视台拍摄的尚未公演的60集《黄帝内经》系列片,这种以科普的形式,生动而又深入浅出地传播中医知识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也受到了与会 专家的欢迎与好评。
《黄帝内经》价值何在
在广州电视台拍摄的《黄帝内经》系列片中有这样一段对在校大学生的随机采访,问他们知道不知道《黄帝内经》。75%以上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少数人声称知道,却说“好像是金庸写的武侠小说”。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天之骄子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如果说非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不知道《黄帝内经》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中医药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有多少人曾经真正通读过《黄帝内经》?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能够真正读懂《黄帝内经》?
很多学中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觉得《黄帝内经》不如《伤寒》、《金匮》等经典实用,因为《内经》中只有十三方,似对具体临床的指导价值不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科学已经发达到细胞分子水平的今天,在我们不断对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中药的化学成分细分、再细分的今天,重拾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意义何在?
“目前我们在细胞水平上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现象的归纳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还不能回答完整生物体的生理学规律。”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陆广莘教授引用了上海复旦大学谈家祯教授的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H和O可以组合成水,但水的功能却绝不能用H或O的任一个单位来解释一样。”
陆教授接着补充道:“现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等学科的特点是网络,网络的概念并不仅限于物质层次,而需要从信息的层次来理解它,其功能是调整。中医的气、阴阳、五行用现代的语言来理解,既不是物质的概念,也不是能量的概念,而是信息层次的概念。气,是信息的流通,‘气者,生之充也’,生命中充满了气,哪里没有气,哪里就没有生命。阴阳,‘阳主动,阴主静’,起的是信息调节的作用。五行是指生命的演化过程,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是一个螺旋性前进的过程。站在更高的信息的层次上、调节的层次上,将诊疗思想立足于调节,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也是《内经》的高明之处。”
陆教授认为,《黄帝内经》对中医的另一个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健康生态的医学模式。“生命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自我稳定,另一个是对外适应。对内实现稳态属阴,对外实现适应属阳。中医认为,如果人体可以实现对内稳态和对外适应,他就是健康的。所以中医并不强调邪的彻底消灭,这也是中医与西截然相反的地方。”
中医 与“赛先生”无缘?
中医是科学吗?从五四运动开始呼唤德先生(Democrar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始,中医似乎就一直被排斥在 “赛先生”的门外。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们认为之所以“中国的医学不知科学”不外乎三条,一是不见人体全貌,即没有系统的解剖学知识;二是不熟悉药性,没有研究药物的化学物质基础;三是不知菌毒传染,即没听说过细菌、病毒的传染。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西医能说清楚的病因、病理、病位,能回答出“御病之理”,因此即使西治治不好病,但仍是科学。可中医没法解释清楚病因、病理、病位,因此即使中医能治病,她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从20世纪初,说中医不科学的根源并不是因为中医看不好病,而是说不清楚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中医能治好病。因此二十世纪的主题是中医不科学,必须现代化。”陆广莘一语道破了中医无缘“赛先生”的天机。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如果说中医是科学,道理何在?中医的“御病之理”又是什么?
“中医的理论体系很特殊,她是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架起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以哲学构架的自然科学框架其科学性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鲁兆麟教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数学里有正数、负数,化学有正价、负价,力学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极有阴极有阳极,西医认为人体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肌肉有收缩、舒张,这些都是对立的概念。中医则用阴阳来描述这一对立的概念,只是词汇不同,但并没有超脱对立统一的理念。因此以这样的理念构架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应该是合理的。”
“而且中国古代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形神一体论,或者说是功能物质的统一论。因此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可以影响形体,《内经》中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显示,质量和能量是统一的,这又与中医气的概念不谋而合。所以中医正是利用了这样一些先秦时期的先进的哲学思想,构架了她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框架必有其科学的内涵。如果说中医的理论是错的,那么不用两千年,中医就已经消亡了。”
中医 敢问路在何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也是我们最具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我们必须倍加呵护的民族瑰宝。“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很多文化的理念融汇在医书里,中医正是传承这些文化的载体。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系统和整合,而这也正是传统中国文化对现代科学的启发。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理念应该是互根的,正如阴阳,即对立又统一。发扬东方的哲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有机协调发展来说,都是一种贡献。而做出这份贡献的责任,也理应由发明、发现、丰富并创造这种理论的中华民族来承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战略的角度来谈论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的赵新力所长深情地说。
但谈到中医药的发展,与会专家却表示出更多的担心与忧虑。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的贾谦教授说,尽管这些年中医药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西医药,甚至有萎缩的趋势。他列举了下列一组数字:1911年,我国的中医有80万人,而那时全国人口只有3亿多;1949年,我国的中医生数是27万人,西医生只有8万7千人;而到了2001年,我国的中医生数为33.4万人,也就是说,在50多年间仅增加了19%,而西医生数却猛增至170万人。我国的中医院与西医院的数目之比是1∶5,而且这些中医院在规模上也远远不及西医院。
同时,中医药的现代研究也在面临着难有突破与创新困境。正如鲁兆麟所说,“几十年来,通过国家和各部门及中医药行业的努力,中医研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中医发展步履艰难的症结究竟何在?我们到底该如何研究中医药?中医未来的发展应该归于何方?
“关键是中医研究的点找的不对”,鲁兆麟教授说。“中医是一门注重综合的状态医学,其描述的对象是病人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疾病。人到底有多大的自稳态自修复能力?如何调动这种能力?这是中医两千多年发展带给医学最大的贡献。老中医的疗效好,为什么?是因为他能更好地把握人体的整体状态。而西医研究的则是人体局部的生理病理,所以当我们不断地把中医细分,不断地拿西医的东西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时,难免会乱套。”
鲁教授认为,整体状态研究,即证的研究才应是中医研究的切入点。具体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中医治疗此证最具代表性的几张方剂作用机理的阐释,即以方测证,得出这些方剂适应的状态的共性是什么,从而找到证的本质,即一个多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然后再依证拆方,研究方中的药物,对复方进行精炼和简化,最终寻找到更好的方药,这才能最终实现对中医的研究和发展。“而目前我们中医研究的方向却是治病,而治病又恰恰不是中医的优势。中医和西医看病的不同可以简单用八个字概括,西医是治病救人,治好病才能救人,因此有肿瘤就要切除,有炎症就得消炎。中医正相反,是救人治病,即通过调动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的自修复能力,把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因此对病的研究不是中医的优势,可我们却偏偏总拿自己的短腿去比别人的长腿。中医研究要有所为,就必须丢掉病种,研究状态,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就会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提出新的命题,即我们的传统医学是在调整人体状态上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
精彩观点
关键词:科学
最重要的科学是实践,中医可以解决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中医的科学价值。科学是没有终极真理的,自然科学中也有许多的东西的机理没有搞清。数千年来,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她的很多理念都是真知灼见,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承认中医是科学。??贾蔚文(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在很多系统论专家、控制论专家都认为中医药是一门非常先进的前沿科学,中医不再像过去认为那样,是一门朴素的、古老的传统科学,她的很多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超前性和超出性。而且中医药研究的范畴也远远地超过了西医药研究的范畴。??贾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
几千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就从未停止过。春秋战国时代,我们有记载的草药只有一百多种,到汉代发展到三百多种,明清时已有一千九百多种,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乳香、没药等南药,我们不但弄清了它们的四性五味,而且将它们纳入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发展到后来的《温病条辨》,这也是发展,也是现代化的过程。这次中医药治疗SARS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贾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中医研究
现在中医有一个很怪的现象,那就是用很多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不治病的药在治病,中医治病的经典方是不治病的方,不明白西医和药理的老大夫比什么都明白的小大夫会看病。比如中医常用的陈皮、茯苓、山药,按现代药理研究这些都是无效药。还有六味地黄丸,从1950年2000年共有3012篇文献报道用六味地黄丸治疗了430多种疾病,简直就是万能药。可六味地黄丸又不能包治百病,它只是中医治疗肾虚证的经典方。而肾虚是什么描述,是状态描述,是对人体整体综合评价的描述。
所以目前中药研究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一味药抗菌,但是实验研究却又显示不出特别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按天然植物的成分而不是中医的理论在研究中药,是按照西药的思维来筛选中药。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她在临床应用中的理念入手来研究中医药,要用非线性的理念和线性的方法来支援嫁接,抓住整体调整的总思维,不要为了开发一个抗癌药、一个降压药来研究中医。当然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也是很好的成果,但却并不是对中医的发展。就好比黄连和黄连素、青蒿和青蒿素的关系。黄连可以治心烦,黄连素只治痢疾;青蒿可以退热治感冒,青蒿素只治疟疾。??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现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医界有不少人,对中医药的理论不太感兴趣,却又总想在中医药中挖点宝,钓钓鱼。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有可能把中医药钓完了,钓毁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因废医存药结果导致小柴胡汤事件的发生。而我们也总有些人希望能够改造中医、改造中药,结果就是龙胆泻肝丸事件。大量的滥用中药,怎么能不吃出病?就好像馒头是解饱的,但是吃多了,也会撑死人,你能说是馒头的错吗???贾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中医西化带来的两大后果:一是对中医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后劲不足,二是中西医之间的结合与互补乏力。为什么现在中西医结合处于低谷?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真正像样的好中医了。现在有不少中医生,现代科学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都懂,但就是中医不行,不能拿出那些西医不同意的甚至西医反对的但临床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形不成中西医之间的互补和结合,换句话说,就是中医在中西医结合是的贡献度下降。??陆广莘(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 关键词:战略
要想确立中医药的战略地位,必须首先树立中医药的形象。而树立中医的形象,不能靠政府,也不能靠老百姓,只有靠中医自己来树立这个形象。而要想树立中医药的形象,就得突出中医的特色、中医的优势、中医的可信性。如何突出?必须完善中医的生理观、病理观、治疗学和中药药理学,用中医宏观的治疗方法去面对西方人微观的治疗方法,用中医整体的思维方式去面对西方人局部的思维方式,最终让西方人不得不信服中医药。??王文奎(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
(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