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56|回复: 1

学中医的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2 16: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中医的技巧

学医的目的是心悟。悟就是豁然贯通的感觉,是对医理的了无凝滞,是临证的清明晓彻。悟是自己的心悟,与他人无关......

  

高校里的学子万万千千,个个都想学好,但不少学生花了数年功夫,却未能得窥中医殿堂。是中医难学吗?还是没有找到学医的途径与方法?我认为,中医不难,难在用心。但光是用心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如何去用心。这里我就详细地分析一下学中医的两个关键途径,亦是学好中医的秘诀。



  学医之道,贵能有所自得。欲求自得,必先有所悟。悟而生智,从此中医医理一通百通。试看当前国内中医界,有终身学医而不悟者,则一生行医,浑浑噩噩,一直没有明白医理。如此看病,疗效必差,更不要谈对于中医的信心了。此辈学医,误人误已,虚度一生,良可悲哉。



  要之,要通医理,必先有所悟。而自悟之道,源自。中医是一门传统学问,非不能得其真谛。因此,想学好中医,先要下功夫去读书。学问是没有速成的。学医亦如此,非熟读强记,精思体悟不能得其真意。又非转益多师,切问近思,无以收功。或问学医有何秘诀?我认为,学医只有两个秘诀,一个是功夫,一个是智悟,除此之外,别无良法妙方。



  一、下点切实的功夫



  天下事没有不需要下功夫而能成功的。做学问如此,学医亦如此。记得中医课本里有一段荀子谈劝学的话“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说,如果别人能一天做到,我就花十天的功夫,别人需要十天,我就花百天的努力。如果真能坚持下功夫,则即使是笨人也能达到学问的极致。因此,学医,首要的就是下功夫。要学医,就要做大医,而作大医有如一件工程,需要严谨的态度,而且要很下苦功,坚持不懈。以下有三个步骤可循,愿意学医的人不妨琢磨一下这三步,循序渐进,自然能成大医。



  一则,积累医学知识与经验。



  每个人初学医时都要学会积累,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中医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有人情世故的学问,更有星算诸子的学说,还包括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经验,这些都需要慢慢地掌握。所以说,不积无以广大,不学无以成医,每天都要学一点儿,坚持不懈,积累自多。孔子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温故而知新”,都是积累学问的基本法门。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初学医的人来说。望着如山的知识,成堆的医书,恐怕会有种畏难的感觉。天下的病并不好治,也并非每个学医的人都能治好大病重病,想当大医,想掌握生死人肉白骨的本事,就得有定力,有信心,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之以恒,必有所获。凡是大医,都是在一天一天的积累过程中坚持下来的。每位历史上的名医,没有谁不经过此积累的阶段。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在这个阶段。



  二则,循序渐进。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非循序渐进不可。要积累哪些知识呢?我认为首先是先秦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医的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就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德与气质也在这个文化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学医的首个捷径,舍此没有别的捷径。所谓的“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真实的写照。在文化背景上再进一步钻研医理医法,古今两千年来有成百上千的医书,约之先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金匮要略》以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以求本,再读明清诸家名其源流即可。另外,还包括西医以及易理术数、文化历史等,都需要慢慢地涉猎。这样由点而面,由易入难,由今及古,由约而博,渐而入医道之门。总之,沉于斯术,浸之愈久,积累愈多,将来的成就也将越大。



  中医的学习过程一般先基础,后临床,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学中医基础理论时,要完全搞通,然后方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学。对于每一本书来说,要先掌握每一章的精义,然后可以渐而到下一章。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顺序,量力而学,坚持不懈。前面的没有学好,就不要急着学后面的。一本书没有掌握好,就不要急着学下一本。这样层次清楚,一步一步,渐而汇通,亦不会学得乱七八糟,漫无边际,犯西瓜芝麻之戒。



  三则,熟而生巧。



  学医需要精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或者浮光略影式的读书,那是不可能学到中医精华的。如果守不住精熟这两个字,即使泛览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无所得。因此,惟有精熟方能通其意旨,得其义理,悟其巧妙。所以古人学医,无不注重精读熟记。苏东坡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医书不是看,需要反复琢磨。特别是读《黄帝内经》,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十遍时的体会与读一遍一定有同,及读至百遍,又必然会有新的体会。我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过,《黄帝内经》要一年读一遍,临床干到老,就要读到老。因为随着临床进步,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我相信此言,临床之余,读书不怠,的确深有所感。



  医理之精熟不仅仅是背诵而已,还要经常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代名医的话就象是自己说出来的一样,即使是恍然梦寐之中,亦会自然流出,这样才叫真正的精熟。其实真正需要如此精熟的中医经典也不在多少,以树立中医根基的经典为主,数十百段《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即可。到了这个境界,涵诵熟久,人书合一,习与性成,自然为我所用,则临床上应用无穷,受益匪浅,辨证处方如有神助。



  综上所述,学医说容易也并不容易,要成大医,必需下切实的功夫方可。如果真能下到以上三条功夫,才算是入了医之门,否则难免根基不牢,流于滥疏。至于有些人拿着几个所谓的祖传方子当成宝贝,或者大学一毕业就忙于吃喝玩乐,而不思读书学习,那就根本是医之蠹虫了,斯辈何足谈医。



  二、因疑而自悟



  读书仅仅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其目的还在于对于医理的自悟。自悟的感觉就象是击石出火,豁然贯通,顿悟无余,理事无碍,明体达用,就是这个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是有所收获了。这种收获不是学到的知识,是真正的医我融为一体。所以说,前面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一定要有悟才算是有收获了。否则,这些功夫还是在量变的阶段,医术也还是隔了一层。



  自悟是自己的感觉,不是老师教的。正如前贤论做学问一样,其“悟入之法,恒在于片言之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自悟也不是天生出来的,需要极深厚的功夫作底子。只有下过苦功学医的人,心中有所疑问,有所滞塞,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某个机缘下顿悟,从此医理贯通,而达到化境。而且顿悟有大有小,伴随着大的顿悟的往往是数不清的小悟。这样大大小小,反复自悟,医理于是愈来愈透彻,而临证对病,心中澄清,医理无碍,这种透彻的感觉用言语实在无法形容。要达此境界,亦有门径可循。



  一则,提出问题。



  这是自悟的第一步,一定要有所疑问。古人讲,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管大小,都需要先疑。存疑是破疑之本,必需用心读书方能找到疑问。医书精深,非浅尝者所能体会。一般如果只是粗略地翻一翻医书,一目十行,不务精思,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疑问。疾病复杂,千变万化,医理亦变化万千,左右逢源。两千年来医书各有所述,各有所旨,读后怎能无疑。若真无疑,那是根本没有理会得到,是不用心的表现。



  历史上每一位医家都有其医学思想,而且,各有传承,各有不相。是不是每位医家的每条医理都正确呢?我认为读医书当学会思考,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读书时认真思辨,考虑其所述理法脉方药是否合理,有没有确实的证据,这样就会有问题,这就是存疑。我的经验,在初读某某医家著作时,先从有疑问的地方入手思考,慢慢地再从没有疑问的地方思考,这样就会发现,不是没有疑问,深入一层之后,自然对其医学思想又有所理解。或能得其偏其失,或能得其理之所以然所未然,这都是领悟。



  二则,解决问题。



  这是自悟的第二步,就是要解决疑问。光是存疑还不够,还要能用心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因此解决问题的时间有也长短的不同。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促进自悟的过程。对于中医问题来说,解决的方法,不外乎数点,或者参合各家观点,以穷其理证;或者临床实验,以证其真实;或者穷心深思,以明其旨归。其实就是通过自己问难,来促进思考。这种思考,必然伴随着进步,越是思考,越是进步。大疑大进,小疑小进。



  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比较痛苦但也快乐的过程,心中因疑惑而存滞,极是想一通为快。但医理往往比较复杂,并非一看即解。因此多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有时甚至于要数年的时间。但心中存着疑问,不停地读书临证。随着问题的逐渐解决,心中的郁塞也慢慢地透亮起来,这种感觉非沉迷于此中者不能体会。某一天豁然而解,即如醍醐灌顶,上下透彻,简直就想手舞之足蹈之。其快乐如此,其所得亦必然如此。如果能经常有这种解决医理困惑的快乐,我想也差不多领悟出不少了。



  三则,疑而得悟。



  学医的目的是心悟。悟就是豁然贯通的感觉,是对医理的了无凝滞,是临证的清明晓彻。悟是自己的心悟,与他人无关。禅宗有“顿悟”之说,我认为与医之自悟实同出一辙。一旦心悟,一了百了,洞彻无馀。悟有大小,有浅深,随着医理困惑的不断被解决,医法圆通,领悟由此而生。几经领悟之后,于是顿然明白,于是出现了圆融明彻的顿悟境界。顿悟的境界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历史上每一位临床大家都无一不经过此境界。如医圣张仲景医理通晓,自创六经辨证,必然是顿悟之人。即使如明清的不少医家,医学理论贯通无碍,亦需要数次的顿悟方能达此境界。



  悟有门径,必由疑而生悟。所以说,疑问是觉悟之机纽。医理深精,旁通百家,要成名医,必要一番觉悟,方能得一番长进,否则别无他法。而且,真正的名医在其到达极高的境界前,往往需要数次大的顿悟。我学医十数年,总觉心中有所滞塞,未能彻底贯穿所学。随着不停读书,不停思考,不停临证,渐而由疑而解,由惑而明,前几年始能得一大悟,自觉心中明了,忽然贯通。此种舒服的感觉,直如黑夜中忽然见白天,上下左右光明一片。但悟后仍有所困惑,继而再思考,再解惑,渐渐地又有所郁塞,所以我正期待着再次的顿悟。



  学医必勤奋聪敏之人,亦需掌握方法。否则学医十数年,不识门径,荒废经典,滥读后世医书,就如同胶柱鼓瑟,必然无功而返。此时纵使再是勤奋用功,亦有可能“死在句下”,一生无悟。师者之传道授业解惑,于此显得十分重要,必要先通门径方可。



  总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学医的人,先用点功夫在先秦诸子,必是有效的法门。然后,志于求医,舍心忘已,狠狠下点切实的功夫,数年之后,因疑而悟,渐疑渐悟,渐悟渐进,自然能成一代名医。再者,医者操人生死之术,不可不谨慎,要不得马虎轻率,要之,先把性格磨砺得扎扎实实了,再来学医吧。学医不比其他,需要严谨的态度,这又是在下功夫之外的要求。
发表于 2014/10/22 21: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所说”学医的目的是心悟。悟就是豁然贯通的感觉,是对医理的了无凝滞,是临证的清明晓彻。悟是自己的心悟,与他人无关...... “。先生此话说的非常好,我不是医生,但我爱好中医,深感学习中医关键在一个“悟”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5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