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 医案五、高热痿蹙 (一)医案原文摘录 张某某,女,24岁,四川郫县红光乡农民。 【病史】1960年10月某日于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某某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无力,难以移步,遂来就诊。按阳明经证论治,一诊而痊愈。 【诊治】蒸蒸发热已十余日。几天前,突然下肢痿软,步履维艰,甚至难以站立。自觉口干烦渴,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舌质鲜红少津,无苔,脉洪大。此系阳明高热不退,肺胃津气两伤,以致筋骨失养成痿。法宜泄热润燥,补气生津,以大剂白虎人参汤加味主之。 处方:知母60克,生石膏120克,生甘草15克,粳米30克,北沙参60克,竹茹30克,灯心草1克为引。二剂。连服两剂,一剂热势衰,二剂高热退,渐能独自行走。遂停药,嘱其注意调养,旬日痊愈。 (二)中医原本辨解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10所示,本例诸证所指,病在肺脾,病因外感燥邪。
患者年方廿四,五行生机旺盛。病起10月(农历8月),正当燥金接令。外感燥淫,侵犯三焦,热燥合邪,病发高热。肝为血藏,燥淫金郁,血燥色现于头面,故有面赤。燥邪乃“天九”极阳之气,热邪是“天七”大热之气,燥热合邪,岂有不发高热之理?三焦热作,殃及肺藏,故有身热,恶热,口干烦渴。热邪上炎,灼伤脑髓,故有头痛。 燥热合邪,共伤于脾木,以致筋肉枯萎,证见下肢痿软,乃至痿蹙不用。燥热侵于胃肠,引发風淫为邪,以致汗出不已。 燥热入心,故有舌窍质红少津。少津故不生苔。燥热入脉,以致血行躁动,脉道膨胀,故有脉象洪大。 2、治方辨解 如图7-11所示,本例处方“气味”与病证机因完全相符,机因并治,故病愈。
知母,味苦,治方在南方太阳热火肺焦。味薄入腑,寒降三焦燥热,气薄轻浮,功在上焦。 生石膏,味辛,治在东方少阳風木脾胃。辛薄入腑,微寒而降燥热。燥热得降则風邪归正。 甘草、粳米、灯芯草、竹茹、北沙参,味甘,治在中央太极湿土心脉。甘草,味厚入心,补土平湿,养心藏神,健运中枢。粳米、灯芯草、竹茹、北沙参,味薄入脉。粳米、灯芯草,平治湿淫,中和气血,和解燥热。竹茹、北沙参,气寒或凉,降解脉腑燥热。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白虎汤,仲景用石膏之辛味微寒,而不用辛味大寒之品,足见大热不在胃腑,而在知母(味苦气寒)所治之三焦热腑。可见,六经之说与五行配藏确有不妥。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