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老先生为何如此孤独?
王学泰
2014-9-16
坛友推荐《百年守望——颜德馨:一个人的中医史》,颜老先生令人敬佩,书中应该含有丰富的中医历史信息,值得看。看到这个书名,让我想起思考良久的一个问题,好中医为何如此孤独?或者说,中医为什么不能批量生产好医师?
中医在回应批评和质疑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不是中医不好,是医师不好。或者说:不是中医不好,是你没有遇到好医师。意思都一样,就是好医师太少,而庸医太多。当我们为中医辩护的时候,总是回避不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医的冲击,尤其是偏偏那么多文化名人遇不到一个好中医。我们不妨设想,如果鲁迅的父亲被中医治好了,他一定会赞扬中医,由此,还可能改变他对整个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可是,为什么鲁迅这样的名人之家也难找到好中医呢?为什么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这样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也难找到好中医呢?可想而知,普通百姓,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自然更难找到好中医。
由此看来,中医绝不是“百年孤独”的问题,而是“千年孤独”的问题,至少是从仲景开始,就已经孤独守望了。自《伤寒》以降,无出其右者。与仲景的千年孤独比起来,颜老先生所代表的百年孤独,实在算不得什么。也就说,中医的问题,不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形成的,而是之前的两千年来所积累造成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中医运动,只是把问题的盖子揭开了,因为,在中医之外,他们看到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西医,尽管西医也有它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现代科学技术一旦出现,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它的蔓延。正如我们无法拒绝电灯……。
那么,中医之千年孤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答案。但是,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直没有完成统一的理论建设,或者说没有完成统一的逻辑建设,因此,不可能批量生产好的中医师。偶尔出一个好的中医师,完全凭着他个人的悟性和经验的积累,这种情况,到仲景著《伤寒论》达到高峰,此后便一路下行。中医视《内经》为理论之本,然不能指导临床,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也存在太多的漏洞,所以,《内经》没有完成建成统一的中医理论的使命。《伤寒》之论,只言证治,不论原理、生理、病理、药理和治理,或者说因而不显,开对证处方之先河,此后,凡《伤寒》学者,也只能对证处方。实际上,中医的“处方”意义早已不传。
我们又要提问,为什么两千年来,就没人动《内经》《伤寒》一根毫毛?原因是复杂的。儒家有“述而不作”的教训,这是主要原因。再就是中国这样的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除了大规模的传染性瘟疫,平常人们不想现代人那样容易得病,因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程度是很低的,对此,可能我们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由于这个原因,社会精英不可能流向中医。再就是,传统中医还包含现在失传的祝由之术,直到民国都还有祝由科,解决了好大一部分病患问题。现在,我们将祝由之术斥为“迷信”,但是祝由之术确实是可以治病的,《内经》里面就有移精变气之术,即祝由术。因此,汤药中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远远不是今天的市场医学可以想象。
回过头来看,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后,中国社会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才突然尖锐起来。从这个角度思考,中医如果不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就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大规模需求,光是不能批量生产可以临床的中医师这一条就够了。如此,中医振兴只能是空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模式,归结到文化基础上,就是“组织”(包括流程)和“逻辑”,因此,中医要想摆脱“百年孤独”,唯有尽快完成“组织”和“逻辑”建设。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