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42|回复: 0

转发: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思考-陈全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6 17: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思考(一篇需要不断转发的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满山红叶诵经声》(益生文化淘宝店03-26号作品)
一、发扬中华文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意识到了发扬国学也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之于民族复兴、事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谈到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关于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发扬、民族精神、品格的重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关于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由此可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看重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道德的重建、民族精神的再造,提到要用多种形式来完成这样的工作,比如学校教育、影视作品等。这是关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的民生大事。
在选择如何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上,我们建议建立国家级的“国学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一样重要的、独立的机构,成为国学教学、研究、展示、交流的平台。再由“中国国学研究院”创办一些与国学研究、发扬相关的杂志,学术刊、普及刊、综合刊如《国学研究》可以作为学术刊物,而《大众国学》可以作为普及刊等等,全方位地发扬国学。其次,在民间多建国学馆,同样是作为国学教学、研究、展示、交流的平台。国家级的国学研究院是官方办的学术机构,国学馆,除了官方办,最好是民间多办,政府多支持,国学馆像古今的书院一样,是一个传播文化道德的地方,是一个讲授经典、讲论修身之道、讲述道德文章的地方,以提高国民的文化、道德修养。
我们既然要发扬国学,则先要明确国学的概念。简单地说:国学,即是中华民族故有的文化学术的综合,包括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简单地说: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认为国学不仅仅是汉民族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传承、物质遗产、精神文明,还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大国学指的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除了中原以外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还包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向其他民族、国家、地域学习的成果如佛教文化,如明清以来传入的西方文化,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河流里,都可以归到“大国学”的范畴里。南昌大学国学院院长程水金先生在《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研讨会”综述》里对“国学”概念有个综合的概述:“所谓国学,就是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之中,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当代学术文化的语境之中,融旧开新,再续敬德尊圣、平等向善、知止乐天的人文传统,培植理想的未来人性,构建新型的情理范式,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以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豁达开朗的文化胸襟,积极参与当代世界人文价值与全球普适伦理的文化重建。概而言之,融旧开新,再续华夏人文慧命;敬德尊圣,重铸炎黄民族心魂。这就是当代国学的文化生命与历史使命。”程先生之言,偏重于思想、学术层面,我们眼中的国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泛,广泛到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如雕塑、建筑、青铜器、瓷器等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思想、认知和艺术、价值取向,是“无形”的思想文化的有形的、具象的载体。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今天的国学,除了传统中国固有的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人向其他国家和文化学习的成果,也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员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也是钱文忠先生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所提倡的“大国学”的理念。
目前,国学的发扬,有两股基本力量,一是大学教育体系的国学研究和教学,一是民间的“国学热”。这两者相互影响,蔚为大观。现在,一些大学里有国学院,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都有国学院,培养国学人才;至于民间国学力量,比较分散,大多是个人爱好,也有像南怀瑾先生修建的太湖大学、南先生的弟子建立的恒南书院,以及赵文竹先生和学生倡建的文竹书院等国学教育、研究等机构,而集教学、研究、收藏、文博展示为一体的民间的国学馆,尚属罕见。我一位朋友就有志于在民间建立国学馆,将国学研究与当代文化研究相配合。本文也是我为朋友的国学馆所写的呈给官方的报告的改写。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鲁迅、郭沫若等伟大艺术家、钱学森、钱三强等伟大科学家、齐白石、徐悲鸿等伟大艺术家,都是接受过传统国学教育的国学大家,他们的道德文章、思想学说、政治智慧、人格魅力、艺术成就、科学贡献,无一不有着中华文化的根底。
如果能在民间多建设一些国学馆而在民间发扬国学,把国学馆或国学院变成联系学术界和民间的桥梁,变成国学研究、教育、交流、普及、展示的平台。国能如此发心,如此作为,这既是国家大政之壮举,也是造福一方、造福社会之善举。专家们指出:“高等院校的国学教育与社会大众的国学热,虽然不可等量齐观,但两股力量的合流及彼此呼应,从雅俗两个层面共同掀起了弘扬传统、复兴国学的社会思潮,是华夏民族积极参与未来世界人文精神重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建立国学院、国学馆的重要意义
建立国学院、国学馆,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响应中央号召,发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国际上发扬中华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在现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更多的思想、文化、精神元素和力量,使世界上很多矛盾和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讲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使世界认知、关注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人类的优秀文化,而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华的智慧、中国的力量。这是事关国家和世界的未来的大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国内外发扬中华文化。学者钱文忠教授说:“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正在快速地成为全民共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中国从一个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关键在于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和国防力量的同时,要成功地形成文化软实力;特别是要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并且使其成为全人类文化价值宝库里的珍藏。中国核心文化价值的建设资源,毫无疑问,只能首推自己的传统文化。”尽管政府和民众都已经清醒地知道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可是,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如何走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之路,需要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而发心建立国家的国学院、国学馆,或者民间的国学院、国学馆,目的就是发扬国学,把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实在实处,而不是倡议倡议就罢了。二十年来,政府历年的工作报告里,都有涉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二十年来,这些官方的报告和设想,大多仅仅是报告和设想而已,并没有在教育、文化、出版、宗教各个方面全面落实。多年听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每每让人空欢喜一场,除了那些写文章的学者经常引用以增强说服力以外,在现实中,那些报告的力量,几乎是看不见的,甚至可以说:不少报告中关于国学的论述,力量等于零。现在应该改变这种只报告,不行动的状况。
第二,从中华文化里发掘能构建当代新文化、新道德的元素,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新的时代和未来,都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国家有发展的清晰方向,国民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则国学就能为解决当代的文化危机和道德危机的解决做出贡献。这都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每一代人不断地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而解决现实的、当下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多元文化、多极世界矛盾重重的网络时代,要发扬中华文化,必然要走中西、古今的文化融合之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融合到世界文化中去,而在世界文化建设和世界事务的处理中,有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贡献,这一个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所应该肩负的国际责任和文化担当。构建融合古今中外文化这样的伟大工程,既需要官方的、学院的努力,也需要团结一切民间的可以团结的力量。民间多建的国学馆,会成为国学研究者、爱好者、普及者、学习者们团结的平台,并形成团结的力量。
第三,提倡国民重读经典,培植家风,关注家教,关注经典的经世致用,在历史文化和伟大经典中汲取智慧,使全民对国学的学习和应用成为常识。这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从国家到民间,从学术界到教育界,都没有形成发扬国学的强大势能,相反,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文化、社会运动中批判国学、否定国学,造成了百年来继承和发展的中华文化的断层。政府、学府、民间,都应该参与到“重整中华文化断层”的伟大工程中。有志于此项事业的人和企业事业单位,会是这一工程的自主参与者,参与形式之一,就是建好国学院建好国学馆。虽然社会上有普遍的“国学热”,但是,由于民众的认知、国家的管理还没有紧密配合上传统文化发扬的“国学热”,目前的“国学热”出现了利益化、商业化、虚热化、小众化状态,非常不利于真正发扬民族文化,一些人发扬国学,心思且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为了发扬文化,而是借发扬文化来发财。这样的发心不对,必然会因为利益的驱动而违背发扬文化的初心,最后只剩下赚钱了,结果可想而知,把文化当牟利的工具用,最终伤害文化,伤害民众感情,本质上,会破坏文化建设。能不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文化也是生产力,让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中自然地、合理地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效益才谈文化,我们要变成为了文化才谈经济。
而我们建国学馆,会使国学的发扬有基地,有根基。再者,发扬国学,要有公益心,要有长远心,要有大愿心。我们建馆做国学的发扬,以公益为本位,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心来做这项文化工程,不急于求成,不急于求利,我们的愿望是普及国学文化,影响更多的人自主地关注传统文化,并学习、应用传统文化于修身、齐家、工作、日用,用于人生,用于事业。发扬国学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精华,普及优秀的修身之道,让国民有家国情怀,有道德担当,关注国家命运,自主投身家国建设。发扬儒释道文化里修身修德的精华而应用于当代,培植家风,净化世风,端正人心。这方面,传统文化有优势、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正如专家所说,认真学习国学的人,能够“炼铸了磊落的君子人格,具备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拥有了扎实的国学功底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又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必然具有较强的工作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社会文化事业中干什么都行,去哪儿都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虽然有点理想化,但也是我们推广国学与做好国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君子人格、人文底蕴、高尚精神,在任何一行业,都是需要的,而国学的精髓,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思想外,也在培养“内圣外王”者的修身之道。
国学进校园,国学进社区,国学进乡村,国学进家庭,国学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而变成很普通的事情,那时候,我们还会担心国学不能发扬,文化软实力不能提升吗?这样的未来会不会出现,我们不仅要期望,还要通过很多人很多代去努力。“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我把自己的博客当成国学传播的平台,而名之曰“国学乾坤”。有时候,现实里会因为资金、土地、建筑、审批等等因素,不好建立实体的国学院、国学馆,我们也可以在网络上建立“网上国学院、网上国学馆”。年轻的网友们,那些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电脑技术高超、有愿力,有担当,热爱国学的学子们,要有这样的作为。
三、国学院、国学馆的功能
国学院或国学馆的主要功能有四:
一是教学、交流。我们会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国学院或国学馆长期举办国学学术讲座和培训,直接造福当地人民,并逐渐影响全国。讲学的内容会涉及儒、释、道、中医、古典文学的经典,我们所请的讲学者,会兼顾学术界和民间。国学馆会主动培养国学通才。清人张之洞所谓“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我们不会偏于西方的科研方式和分科分类解构国学,我们要培养博通经史、熟稔文史、能文能武的国学家、国学人才,有能力,有学问,有作为,有担当。
第二是展览展示,展示古代辉煌的文化成果,展示文博精华。展示珍贵的图书文献和珍贵的文物,通过实物来展示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国学兴趣。
第三,读书阅览和学习。国学院或国学馆会成为一个城市的读书中心,我们不仅会收藏像《四库全书》、《儒藏》、《道藏》、《佛藏》、《二十五史》这样的文化典籍的集成巨著,供国学研究者学习、研究,也会收藏很多关于国学的中外当代著作,供民众阅读、学习,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时专门提到了影视,我们的国学馆也会变成有关传统文化的影视创作和放映的中心,把中央对发扬传统文化的指示落在实处。
第四,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中心。我们的国学馆一旦建成并使用,开展活动,就会逐渐地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文化中心之一,会对当地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重大作用。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实体的国学院和国学馆非常需要,网络上的国学院和国学馆同样非常需要。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则弘扬传统文化,将不再只是理念,而是真实的造福社会、造福民众、造福家庭的善举。
五、发扬国学要重视信、愿、行、见
    发扬国学,要有“信、愿、行、见”,这是我从佛教的修行里所借鉴的。“信愿行”是净土宗修行的根本,“见”指禅宗所言“见地”即对佛法最本质最正确的认知和体悟。习总书记也从佛教里借鉴一些思想,201438,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党员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要像佛教徒念阿弥陀佛一样,念在口,记在心,落实在行动。总书记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习总书记还说:“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
    ,对中华文化要有信仰和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信心,没有信仰,那还谈什么发扬?没有信心信仰,就没有动力。很多人对中华文化没信心,也没信仰,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这样的思潮,从清末、五四、文革一直到今天,还在社会上流行,甚至还是主流思想。
    ,对中华文化有愿望,有愿力。愿望,希望中华文化能得到发扬,中华文化能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愿力,就是我们对弘扬中华文化要有大愿,要有发心。有了发心,就有了目标,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行动的动力。
    ,行动,把大愿落实在行动上。没有行动,愿力是空的。俗话说:“想百件好事,不如做一件好事。”我们用我们的努力去发扬中华文化,那些立志发扬中华文化,并以此为事业者,要学南怀瑾先生,南先生对中华文化,有信仰,有愿力,有行动。在他二十五岁时,在峨眉山发大愿,尽此一生,要发扬中华文化,此后的七十年中,如韩愈所言:“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廉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一生著述立说,讲经说法,创建出版社以出版国学书籍、建立助学基金、创办太湖大学堂,无不是为了发扬中华文化。南先生的大愿用七十年的行动落在实处,近三十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国学热,与南先生的著作的流行以及文教的影响分不开。以一人之发心而影响天下,以一人之行动而推动全民,南先生之于国学的发展,贡献大矣,其功伟矣。这就是“大愿行动力”。
    见,即是对中华文化要有正见。很多人对中华文化没有正见,没有正确的认知,有的是偏见乃至邪见。比如学者鲍鹏山,有很好的文史功底,经史谙熟,有很好的文笔,但在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上,没有正见,所以,在《风流去》这本书里,他对老子、孔子有偏见,有讽刺,有很多无聊无据的臆想,认为老子阴险,认为孔子受过女人的气才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充满调侃。像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等,对中华文化,既没有扎实的文史修养和功底,也没有很好的文笔,更没有正见,且对中华文化指手画脚,像何祚庥,甚至提出“中医90%都是糟粕”这样的邪见。可他们占据了主流媒体的某些话语权,在社会上散布不利于发扬国学的偏见、邪见。
对中华文化有正见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五四时代”的很多伟人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瞿秋白,对中华文化没有正见,提出了很多错误观点,影响了一个时代,如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想,瞿秋白的“废弃汉字论”,鲁迅提倡年青人“不读中国古书”的言论,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有大时代的某些意义,但长远看来,这些错误的思想伤害了中华文化,也使一个时代的很多人认识不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文革中的“破四旧”而大肆毁坏传统文化,就是此等思潮的泛滥与登峰造极。
今天我们发扬国学,第一是还中华文化的真面目,第二是学习中华文化,培育国民道德和人格,第三是发扬中华文化的经世致用的精神,第四是让中华文化参与到世界潮流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目前,很多西方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华文化之于世界的重要性,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就在当代深得人心。至于老庄哲学、《周易》气理在量子科学上的相应,中医、丹道养生之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儒家“和谐论”之于当代国际关系处理上的思想启迪,禅宗明心见性的解脱论之于人类心灵健康上的伟大作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优秀文化,恰恰被国人所忽视。
在中华文化的“见”上,我们也要向南怀瑾先生学习。南先生对中华文化有正见,故而能有那样的伟大发心和一生的精进之行。
本文的要点有二,一是,提倡建立国家级的国学研究院,以及民间多建国学馆;这是硬件层面的;二是,软件层面,发扬国学要有“信愿行见”的配合。
愿诸君多转发此文,以广流传,以启发那些有愿力、有能力、有权力、有财力而热爱国学的人,去更好地在民间或者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做好发扬国学的工作。也愿此文能启发那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多关注国学而多为国学的发扬像政府建言献策。而我,已经在民间发扬国学十余年,一是著述解经、整理典籍;二是在民间创办国学内刊《益生文化》;三是在网上开博以发扬国学;四是创建“益生QQ群”,通过交流来探讨国学的修学之道。修是修身,学是学习。在我这里,信愿行见,都是具备的。
我所提倡,是我很多年的思考。希望大家关注,大家玉成。没有能力建实体的国学研究院、国学馆,我们可以在网络世界来做好这个工作。
愿更多志士,为我同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