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4/5/26 12:33 编辑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灵枢
《灵枢》、《九针》及《九卷》的来历与演变
《灵枢》之前称《针经》,最早又称《九卷》。
⑴.《灵枢》的名称,始见于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文中。
⑵.《针经》的名称,最早见于①《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云:“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此亦历解《针经》之辞也。《针经》者,即《灵枢经》也。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后世皇甫士安,易《灵枢》为《针经》之名,故王冰释《素问》、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宗之,己各医籍皆然。”)和②《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云:“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明·张介宾《类经十九卷·九针之要》注云:“《灵枢》即名《针经》,义本诸此。”)
⑶.《九卷》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自序》。《素问王冰序》新校正说道:“《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谧)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是有理论根据的。王叔和《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第十二》引了一段文字,下面小注说:“新校正云:出《九卷》。”而所引的这段文字,却见于《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据。可见,《针经》这一部书,因为它只有九卷,张仲景、王叔和则称之为《九卷》了。
《九卷》这一部书,到了晋代,皇甫谧又称之为《针经》。到了唐代,出现了一部内容与《针经》相类似的书,王冰称之为《灵枢》。这一问题,也是由《新校正》首先发现的。
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称为“《灵枢经》曰”;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句下的注文,也引用了同样的一段文字,却称为“《针经》曰”;《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作《针经》的证据。如《新校正》说道:“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可见《灵枢》这一名称,是在公元8世纪中期王冰时代才能出现的。
《针经》和《灵枢》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呢,或还有些不同的地方呢?这两部书在南宋时代都还存在。有的学者考证,这两部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编次有些不同,里面的文字“间有详略”而已。
《针经》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当时只存有《灵枢》,所以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他们进书表中所列举的书名只有《灵枢》而没有《针经》。当他们校正医书的时候,即公元十一世纪中期,《灵枢》虽然存在,但业已残缺了许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书(《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神气乃平”句下的《新校正》说道:“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到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下诏颁布天下,然后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宋史·卷一十七·哲宗本纪》说道:“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献到的《黄帝针经》,后经南宋·史崧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将“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而成《灵枢》的名称及现在所见到的内容,后人未再改动。
综上所述,《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晋·王叔和《脉经》亦称《灵枢》为《九卷》,至皇甫谧《甲乙经》始名之为《针经》。皇甫谧在其序文中虽称《针经》,然在其文中引《灵枢》经文时,仍然多称《九卷》。这种《九卷》、《针经》混称的情况,既说明了《灵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称为《九卷》,同时也说明从晋代开始,始有《针经》之名。
《灵枢》最早的原本也只分九卷。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说“《针经》九卷”;《隋书·经籍志》也著录“《针经》九卷”;虽然都是《针经》的名称,但实际上即是今天现存的《灵枢》,到了南宋时代,史崧改编为二十四卷(史崧《灵枢经·序》:“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