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95|回复: 1

邪撞钟鸣、辨证论治咳嗽临证举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7 14: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咳嗽一症,四季皆见,尤以冬春两季,发病率最高,是普通常见的呼吸系疾病之一。本病虽在肺,但其它脏腑发生病变,也可影响及肺,即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所以说:“见咳休治咳,咳嗽因何得?”必须辩证求因和辨病相结合,才是治病求本之策。
导致咳嗽的病因,无非外感与内伤两种,外感,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伤即脾虚、肾亏、肝郁、心火、肺燥五志皆可化火。古人对咳嗽分类繁多,治法与方药各有千秋;如素伏阴邪,逢外感引动触发,导致咳逆倚息不得卧,就用小青龙汤外解表寒,内散水饮,平喘止咳。如肺肾阴虚,肝阳过亢,木反侮金而致肺痨咳嗽,严重时,咳吐脓血,胸痛,低热持续不退,就用自拟的“双百芍药知母汤”滋阴清肺、养血柔肝、医学上叫佐金平木、补肾养肝,才能获效。在临证中,如外感风寒致咳的,则解表散寒止咳,外感风热致咳的,则解表清热止咳。如水饮致咳的,则温肺化饮止咳,肺燥致咳的,则润燥止咳。若脾湿致咳的,则燥湿止咳,肝火致咳的,清肝泻火止咳。现就将我长期临证辩证治疗咳嗽一症,谈一些粗略体会:
   (1)解表止咳类:凡外感引发咳嗽的,宜解表宣肺止咳,病邪虽有风、寒、湿、燥、火但症候表现,不外寒热二种。
    1、寒邪客表致咳的: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周身不适、无汗咳嗽、痰清稀、鼻塞、无闻香臭、口淡、苔薄白、饮食不振、小便清、脉浮紧。
    立法:宣肺解表、散寒止咳。
    方药:麻黄汤:麻黄去节9g桂枝9g杏仁研15g炙草6g前胡15g紫苑15g
    方释:表寒实证(无汗)麻黄汤主之。麻黄味苦,为地之阴,何能上升宣肺发汗而上咳呢?因其不仅味苦,其气辛温,辛温为阳,阳当上升,故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能。桂枝,辛甘温,恐麻黄发汗解表力薄,故配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杏仁苦辛温,入肺宣肺,化痰散结,使肺气清肃下降,炙甘草与桂枝辛甘散寒,相互制约,和诸药而固中。佐前胡、紫苑宣肺止咳,润肺化痰,以防散过伤阴。全方方证合拍,发汗不损津,解表能止咳。
    2、热邪袭表致咳的:(表热入里)
    症状:发热、不恶寒、头身疼痛 、鼻干塞、口咽干、干咳、少痰、舌质红、苔白微黄、渴不多饮、小便利稍黄、食欲尚可、脉浮数。
    立法:宣肺解表、清热润肺。
    方药:桔白银翘汤:桔梗15g白前12g银花24g卜荷5g桑叶9g蝉蜕6g连翘12g黄芩12g紫苑12g川贝18g杏仁18g
    方释:方用桔梗、白前、杏仁、卜荷、桑叶、蝉蜕、宣肺解表、疏肝散热。用黄芩、连翘、二花、清热泻火,紫苑、杏仁、川贝润肺止咳、化痰宁嗽、开郁散结。全方共凑,宣肺解表散外邪,清热润肺止咳嗽。
    (2)寒饮内停、致久嗽不宁
    症状:咳嗽、痰清稀量多、或喘、背凉、肢冷、食欲不佳、大便溏、腹隐痛、舌质胖嫩、苔水滑、脉沉、弦细。
    立法:温散寒饮、宣肺化痰。
    方药:小青龙加减,有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组成。
    方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内寒气虚,胃阳不能固外,寒邪宜客身形、脾肺阳虚、不能气化运津,则津液停而生饮、聚而成痰。痰饮壅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则喘。阻于胃,胃气不降,则干呕,胃中停饮,故背凉,胃阳不布,则四肢冷,脾胃阳虚,故食欲差,腹痛便泄。故用小青龙汤中的麻黄、桂枝外解表邪,干姜、细辛、半夏内散水饮,白芍、炙草、五味子酸甘以化阴,以防干姜、细辛、半夏过燥伤阴。全方辛散不伤阴,酸敛不留邪之妙。
    (3)肺热与肺阴虚咳嗽:
    1 、肺热咳嗽:
    症状:高热、鼻咽干燥、咳嗽黄稠痰量少、呼吸迫促、烦渴、出汗、食欲差、胸闷胀、头疼、小便短黄、大便不爽或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立法: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方药:白虎汤加减,药如:生石膏、知母、山药、桔梗、百部、桑皮、黄芩、紫苑、川贝、冬花、甘草等。
    方释: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经热用方,用于身热、目痛、鼻干、大汗出、烦渴、脉洪大的阳明经证。本病外感未解,邪入里化热,尤其表现于儿童,易发生大叶性肺炎。方用生石膏为君,气辛能宣肺、寒能胜热、知母苦寒为臣,入少阴,上能清心肺,下能滋少阴。山药味甘平,入中焦而健脾,如下焦,同知母而滋阴,甘草甘平调和药性,又助山药补中。唯恐药力不达加黄芩以清肺,加紫苑、川贝、桑叶、冬花化痰止咳。全方泻子而不伤母,补中而不碍肺,相得益彰。
    (4)肺燥咳嗽:
症状:干咳、少痰、痰黄粘稠,甚或痰中带血丝、面目虚浮、咽喉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立法:清宣肺气、润燥养阴。
    方药:自拟:“清金润肺汤加味”,药如:麦冬、沙参、石斛、玉竹、知母、元参、生地、天竹黄、瓜蒌、阿胶、桔梗。
方释:肺属阳明燥金,喜润恶燥。或外邪耗阴致燥,或内热炽盛煎津致燥,肺气不得肃降,而干咳少痰,咳伤肺络则痰中带血。咳甚,则咽喉干燥,面目虚浮。方用清金润燥汤滋燥救肺。麦冬、沙参、天冬、玉竹、石斛,滋养肺燥,桔梗、瓜蒌、天竹黄,清宣肺气,化痰散结,元参、生地、知母,滋阴补肾,阿胶止血。全方共起,滋阴润燥补血络,清宣肺气化痰浊。
   (5)脾肾阳虚、寒湿致咳:
    1、脾阳虚、湿邪致咳
    症状:咳嗽缠绵难愈,痰涎清稀量多、食纳差、脘腹痞满、便溏、小便清长、畏冷、肢凉、遇寒更甚、疲倦乏力、懒言、脉迟缓细弱,舌质胖嫩,苔腻水滑。
    立法:温阳运脾、化湿驱痰。
    方药:理中二陈汤:药如,白术、干姜、陈皮、云苓、半夏、炙草。
    方释:阳虚则不能运湿化津,湿聚津凝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致使咳嗽缠绵难愈。湿为阴邪,无阳不化,故畏冷咳吐清稀之痰而量多。湿滞脘腹,则纳呆、腹胀,渗于肠间则肠鸣便溏。方用白术、云苓、干姜、炙草温阳以运脾,陈皮、半夏、云苓、厚朴芳香以化湿,化痰以消胀。诸药共达,温阳建中消阴霾,芳香化湿绝痰源。
    2、肾阳虚,水泛为痰之咳嗽:症状:咳嗽缠绵、痰多清稀,遇冷更甚、面目浮肿、舌淡苔滑、畏冷、肢凉、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气短乏力、倦急嗜卧等症。
    立法:温肾消水、化痰止咳。
    方药:金匮肾气汤化载,药如:熟地、萸肉、山药、泽夕、肉桂、丹皮、云苓、附子、甘草、桑皮、桔梗、杏仁、浙贝等组成。
    方释:肾藏精,主水液代谢,肾主二宅,命火衰,不能气化水液,水为寒之气,寒则凝固、水凝成痰。金水相生,子病必然及母、痰饮上注于肺,则胸满咳嗽、短气、痰涎清稀、水苔舌。阴邪痹阻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命火式微,不能蒸腾脾胃,则食纳不佳,肠鸣腹泻、肢冷畏凉。方用肾气汤,温补肾命,培土制水,绝痰之根。肾气汤是由六味地黄汤中加入桂附而成,六位汤是平补肾气,滋补肾阴之剂。其中熟地、萸肉、山药以补为主,云苓、泽夕、丹皮渗泄为付,组方严谨,使其补而不滞,泄而无损。方中增入桂附,以达阴中求阳之目的。
(   6)火逆上冲、肺阴受烁致咳:1:肝火冲逆止咳:症状:自觉气上冲胸咽、咽痒、咳引胸胁胀痛、咽干、目晴现红丝,或红肿,眩晕、急躁易怒、干咳、少痰、舌干红(边尖)无苔,尿黄,便秘、心烦、不寐、脉弦数。
    立法:平肝泻火、清肺化痰。
    方药:自拟:请金平肝泻火汤,药如:柴胡、黄苓、半夏、黄连、太子参、桑叶、郁金、百部、丹皮、枳壳、栀子、甘草。
    方释:肝火上冲,致肺气上逆不降,故干咳牵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肝火犯肺,目晴红丝或红肿,肝火上犯巅顶,故头晕目眩。肝火弥漫三焦,导致大便秘,小便黄、舌边尖红;肝火过亢,肝阴被劫,故急躁易怒,肝为刚脏,泻火不应则柔肝。方以小柴胡汤化裁,黄苓、黄连、栀子清肺泻肝,柴胡、枳壳、郁金、桑叶疏肝解郁,百部、郁金止咳化痰。太子参益气护脾,半夏和胃,升降清浊。
    2:肾阴不足致咳:症状:舌咽干燥、舌红少苔、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心烦、不寐、咳甚则胸痛、腰膝酸软、小便黄、大便秘、脉沉细数。
立法:滋阴补肾、润肺化痰。
方药:自拟,六位麦冬饮加味:药如:生熟二地、五味子、山药、麦冬、沙参、紫菀、川贝、冬花、杏仁、、甘草等组成。
    方释:肾主水、肺属金,本金水相生。若肾阴亏损,相火妄动上炎,则肺阴受烁,肺部燥热,咳嗽连绵、口咽干燥、痰少带血、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秘、小便黄、脉细数。
方中熟地、五味子、山药,滋阴补肾,生地、丹皮清热凉营,以除烦热、不寐。杏仁、川贝、紫菀、冬花润肺气,止咳化痰,麦冬、沙参清金制木,平降相火。方以补肾清肺金生水,润燥养阴咳自平。总之,中医治咳,不独在肺,通过辩证,病机属心火者,为心咳,病机属肝火者,为肝咳,病机属脾虚湿胜者,为脾咳,病机属肾阴虚者为肾咳。无论何脏病机导致,都能影响及肺,借肺部这个平台来表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所以说,见咳休治咳,辩证求根源,见咳不止咳,痰消咳自除。见痰休治痰,气顺则痰消,见痰勿治痰,血活痰自却。
    病例举偶:症状:谢某、男、58岁,值秋患洒淅恶寒,见发热咳嗽,病虽微,汗过劫阴,干咳少痰,胸胀闷痛、心烦、不寐、口舌干、喜润欲饮,小便少黄,大便不爽,舌苔微黄,脉滑数。
立法:润燥养阴、宣肺止咳。
方药:自拟:紫贝冬花汤加味,药如:紫菀、桔梗、川贝、杏仁、百部、麦冬、沙参、冬花、太子参、五味子、甘性。
    方释:季秋为燥金当令,肺属金、恶燥,致肺燥咳嗽,干咳、痰少、胸闷痛胀。燥热伤阴、心火炽盛,致口舌干燥,烦渴欲饮、心烦、不寐、便干、尿黄。故方中,杏仁、桔梗、紫菀升降宣肺,百部、川贝、紫菀、清热止咳、化痰散结。麦冬、沙参清金制木,润肺平肝,冬花、五味子敛肺止咳,益阴滋肾,太子参、甘草培土生金,扶土抑木;全方滋阴润燥肺肃降,宣肺化痰咳自平。治痰规律,一般是风痰散之,热痰清之,寒痰温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顽痰软坚之、化之,痰火上逆,清之、降之,此治痰之法,不可不察
发表于 2013/7/27 14: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治不好的咳嗽,好东西,收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2/25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