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76|回复: 0

《黄帝内经》参同契之六 儒学、中医学——人类文明 杨世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21: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参同契之六 儒学、中医学——人类文明
杨世廷
大家都知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经历多少历史的沧桑,经过多少次战斗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浮沉。曾经被多次打倒的孔老二的儒学思想今天又复兴了。孔老二不但没被打到,反而走出国门屹立在世界各大学府门前。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许我们中国人还没有注意到儒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说什么儒学是腐朽落后的东西,是“四旧”,必须打倒并且永不得翻身等等诋毁口号。——不必再提了,那本来就是一场浩劫。
历史能证明一切。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我认为就是改革开放。“远方”不受时空限制,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管你在地球的那一边,只要是朋友就欢迎你来。不改革、不开放,闭关锁国你怎么欢迎人家来。这就是孔子的远见卓识,几千年过去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实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民主政治的进步,思想禁锢的解除,西方多种哲学思想的进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进步的高潮。但是,有一些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如:“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意识。就给中国人的道德理论水准带来严重冲击。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风气日趋败坏,这真是生活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准下来了。中国人的忠、孝、节、义的道德观。被简化成“权”和“钱”的思想观。在这一段时间里儒学、思想家、教育家看出了问题,纷纷站出来提出发扬儒学教育。在高校提倡学国语,建立孔子学院,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国语学习班,还是用儒学思想教育、改变人们的错误意识。使人们的道德理论水准回归到正确轨道上来。
中医学是儒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学的“致中和”和中医的“人天合一”理论是一致的。都是讲宇宙与万物之关系的学说。讲宇宙以阴阳为根,讲万物以人为本。儒学屡遭曲折打击而不败。一是儒学以《易》为宗,提倡仰观俯察,以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运用辩证的方法深刻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入世”的哲学、“现实”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哲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是否能繁衍发展”的源动力哲学。 二是以“仁”为核心,“以民为根本”的思想,高度关注社会民生的哲学精神,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得民心,顺民意,符合中国人的仁性原则。中医学何尝不是如此,当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就受到歧视,而且差一点被取缔,斗争也是惊心动魄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场“非典”降临人间。中医怀着一颗仁慈的心,投入战斗,和广大人民共同努力,最终战胜了非典。为中国医学史又写上光辉一页。纵观历史无论是儒学,还是中医学,这两大学科是我中华民族宝贵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文明、健康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坚持这种特色。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成了世界经济的主流。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轴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社会进步了、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得精神生活怎样呢?那就需要在这个时期,建立健全规范的道德评价体系。那就是儒学这个特色。因为这个特色十分有利于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它对上至君王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大到江山社稷,小到待人接物都提出了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这些要求是不分阶级,不分社会制度和种族的人类道德的共同要求。正所谓“乱世用道”“治世用儒”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是治世时期,就用它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强调“忠恕”之道,“仁、礼”之道,“和为贵 ”之道,主张“仁政”、“民为 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理念,更进一步突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特色的突出特色。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医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特的医学学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医学理论能与中医学理论相比美。中医学讲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告诉人类应该怎样在时空中生活。《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曰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曰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歧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不必引用更多,只这两篇就足以证明中医学的独特性。中华民族的儒学、中医学。虽然名异却根同。那就是道德为基,人为本也。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