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77|回复: 7

实践经方时,对中医看病有多难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0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vipxtx 于 2011/6/23 09:38 编辑

为了给家父治病,我开始学习中医。在实践时发现了几个目前中医的问题:
1、辨症  由于各医家功底、悟性、开蒙流派之不同,导致对同一病人不同的认症结论,这里面便会有对有错了,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或存在假象的症甚至会有相反的结论,毕竟按着《伤寒论》所言典型症状的得病的人不是很多!
2、好,算病人幸运,医家把症准确,下面就要组方了,同一病症可有很多药方可治,只是侧重攻坚会在细微处有差别,但对于一些病失之毫厘则会差以千里,或者疗效的大相径庭,反过来对于一些医家会产生对自己先前辨症结论的动摇,还得重新再来!我发现一些中医大家所开处方通常比较简单,寥寥几味药,直奔靶中;相反一些普通医工,方子很大,形似想的很周全。但有乱枪打鸟之嫌!
3、好,您真是幸运,组方子非常准确,但药量又成了问题,那就是目前计量目前不统一,比如在经方中的一两到底是多少?有人认为是3g的,有人认为是15g的,有认为是37.5g的。3g和37.5g相差十倍,方子对了。计量认识的不统一,则导致药效的天壤之别,反过来又会影响一些医工对自己先前辨症的动摇。还是要重新再来!
4、真是太幸运了,辨症、组方、计量准确,药才本身问题就出现了,我非常不敢肯定,汉朝的某味药材与在当下中国市场经济下种出的药材,药效是一样的,名贵药材的掺杂使假便不用说了,(我一般坚决不用有名贵药材的药方,因为我非常不敢肯定我所买的药材是真的,浪费点银子是小,误事是大),即使一些用的多的普通的药材,原先的手工加工方式,现在却是工业化生产,甚至为了提高效率会用一些化工原料,真是听了都让人毛骨悚然!
5、您幸运的不能在幸运了,辨症、组方、计量准确、药材道地,该熬药了吧,对于一些特殊药材的煎煮要求又成了问题,比如附子吧,有人说得先煎,有人说不用,有人说你的煎够多长时间,有人说不用可随煎随喝,他们都是名医,他们都有很多案例佐证,怎么办?你听谁的?晕了,只好自己当神农氏!
好了,此时你算中大奖了,辨症、组方、计量准确、药材道地,煎煮得当,一剂知,二剂已!此时你才能感受到中医的伟大,太幸运了!不过也是中医的悲哀凄凉之处啊!
如果以上问题存在不解决:1、出一个好的中医太难了 2、得到群众的认可太难了 3、中医成为主流医学太难了
我的建议:第一 、统一计量
第二、规范药材的生产、加工
第三、现存的中医大家由国家组织起来,把中医的传承做好!
第四、第五、第六、。。。。。。。。大家来说吧!
发表于 2011/6/23 11: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发表于 2011/6/23 17: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碰到这样的事情,好中医用药不多,常用药,不好的中医,药很多种,杂。只是自己不懂药材真假,无从辨别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7: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文章转自汉唐中医网。作者:倪海厦
經   方  與  溫  病

          北派經方家與南方溫病派對醫學的研究角度是完全不相同的 , 從內經到本草的解讀都不一樣 , 如何區別二者呢 ? 很簡單 , 處方中從不見麻黃桂枝石膏附子等藥物 , 且視之如蛇蠍 , 不但自己絕不使用 , 還告訴病人不可使用 , 怪其做用過大 , 屬於峻藥 , 會有許多副作用 .     說這話的溫病派中醫佔大多數 , 他們從不去深研內經及神農本草經 , 對傷寒論及金匱是完全不了解所造成的 , 因為如果很了解而且能正確的使用麻黃桂枝石膏附子等藥物 , 治病必然得心應手 , 且效果弘大迅速 , 如果使用溫病條辨中吳鞠通的處方 , 不但無效且拖延時日 , 病情變化很快 , 反而使得後醫更棘手使用的藥物增多 , 經方家強調藥簡力專 , 而溫病派醫師常見一付處方中有少則四,五十味藥多則八,九十味藥 , 屬於亂槍打鳥型 , 例如治咳嗽藥 , 他們把所有本草綱目中凡對咳嗽有效的藥都放在一付藥中 , 殊不知所有中藥都必須依據表裡寒熱來開處方 , 而不是亂七八糟加在一起 , 這就是經方家與溫病家不一樣的地方 , 由於內經診斷法與經方家的神髓早已失傳 , 書中流存下來的只有形式 , 因此我花了許多時間由臨床實際經驗中體會出 , 內經診斷法與經方的使用 , 效果弘大 , 完全捨棄溫病家提出的南方無傷寒的說法 , 同時也証明了吳鞠通犯的錯誤觀念 .

        由於中醫學術被南方溫病派誤導入歧途 , 導致積重難返 , 被無知的中國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任意丟棄 , 我們如果再不發揚北派經方家學術 , 終有一日中醫會完全沒落 , 有幸的是美國人非常能夠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 , 使我有機會來完成傳統中醫的發揚 , 成者為王 , 敗者為寇 , 我一定會讓世人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 絕對有其獨到之處 , 尤其中醫理論早就已經定讞 , 無須再增減 , 吾人只要加以研究即可 .
我個人是恨死了一位人稱 : 天醫星 的葉天士 , 由於此人是清朝明醫 , 再加上後來的吳鞠通加了一點油就出現溫病派 , 寫了溫病條辨一書 , 也因此二人從此誤導了中國人研習中醫的領域 , 許多台灣與大陸的中醫師他們的素質非常高 , 並且才德兼具 , 但是中醫的觀念被此人誤導 , 因此妨害到中醫藥的發展 , 中國歷代都是以經方為主 , 直到宋元明清之後才出現溫病派 , 我們應該回到過去大家來研究經方 , 相信集合眾人智慧之力 , 必然能讓中醫弘揚於世界的。
发表于 2011/6/23 18: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vipxtx 的帖子

你的第一个问题 是真问题 中医治病 就理法方药四个字可以概括 理法是方向 具有不二性 无论中医传承的是何学术流派 对同一病症 病因病机【还包括病性 病位与病量】的判断和治疗法则的选择 只有一个是切合实际而正确的 根本不存在流派的差异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问题的问题 方药是道路 中医的艺术性和流派差异性 往往就是体现在遣药组方上面 【古往今来 还没有听说过哪位中医临证 辩证准确 治法得宜而不会遣药组方的】因为 客观上 属性类同 功效类同的中药很多 给予了医者用药因习而异 艺术发挥的空间  经方剂量转换问题 里面有个古今不变的很好参照物--大枣 个人体验 经方一两置换成今之15克 是合理的 至于药材质量问题 是医患都无可奈何的了 倒是最后一个问题 很多医者往往容易疏忽 这也是判断一个好中医的附加条件所在 一个完整的诊疗 自然包括 四诊资料的收集 分析判断 治疗法则的选择和遣药组方 同时 还必须包括 煎药方法 服药方法 和注意事项
发表于 2011/6/23 2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提出的几点确是中医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医难于被大众接受的原因。国家应该组织力量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制定适合中医继承和发展的相关规定或规范。不要等到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才给予重视。

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要在我们这里出现断层或失传。否则,愧对祖先。
发表于 2011/6/23 23: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在相信中医的基础上,在自身身体出现状况时,尽量按内经辨证、处经方化裁、选道地药材、用安全剂量、凭缓急煎煮、使陶瓦器具、遵神农服法自治。愚见!
发表于 2011/6/24 0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机缘到了的时候,自然会成为该成为的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