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10|回复: 0

识证阐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3 13: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识证阐发
              文:陈学文   
          话说医道易学难精,此为常理,不单医道如此,余下学问皆如此。一需天资,还需多临证
         天资在人之本身,学医者不可不读古籍,此为先贤智慧所集,然古籍文理艰深难解,后学者往往却步,实不知非其艰深难解,乃未得法门耳。
        古人著书,或刀刻,或笔录,皆为文言,此当为作书遗世应尽其心力故,刀刻笔录,作书一部不易,然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又不可繁篇累牍、空费心力,不得不在文字之上恨(疑为“狠”)下功夫以求言简意赅,此在古人看来今日写信读报般容易,时过境迁。今人反倒难以明理,非怨古人故作态,也非今人智不高,实为古人的一小聪明。已能为今人预作一“证”以治今人急躁浮华之风气耳。
        读古书不能按文索骥,其中词句,或一字多解,或一词多用或取字型为用,或以笔画数作据,此中种种,言而不尽,对读者而言无多大益处,若是识其为“意境”则诸多困难立刻迎刃,此时读者脑中如在山川秀谷中畅游。汉字为象形字,或取其意,或取其形,或聚其势,在读古籍之时,皆可在脑中化之为秀山峻岭,柔水清泉。花鸟虫鱼。此时字非字,是流动于脑中的风景,是天上的音乐,此时或顺看,或逆读。脑中非为字,乃是意,是形是动态,古人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之诫。不求甚解,实为已解,一目十行,乃脑中之花鸟虫鱼风景,越看越畅美,莫言、以上言语,今人惯读西方之各种方法论。认为此为幻觉;是神经错乱,实不知一切文字皆为符号,然时至今日,仅汉字还保留有其古朴之本意,他种文字在一代代人认为是神经错乱的修改之中越来越不知何解。
         医者意也,读书读出意境,则已有识证之先觉,先贤遗书乃以最少文字通过其特定之意境以验先贤之留书本意,此非留几段文字,有几个方药如此简单,看病态易,识证则难,识证之难,虽先贤已然洞悉其秘,然却所言非,因虽千言万语,犹令今人费解。一言以尽之。“意境”耳。此时医者面前之“书”是病家。“文字”为望、闻、问、切所得各种病况信息,而“证”则是所患之因,固有“意境”为识证之第一关窍也!
         证为病之因,则寻证之时必抽丝剥茧般细细探寻不可表象所迷,现代医学条件下一证多种病患,更可列出多种病名,不可张口即言某病对某证,若识证不准,认之不清,则杀人不用刀之实况也!识证准,大毒之药可救人于倾刻,识不清,则轻缓之补剂,立可杀人于分秒之间,又又一般人等,看过几本方书,用过几个方药,如见其处方与书上不符。立诬之于医。如质其此为何证?则莫衷一言,顾左右而言它,医之哀也。不可不慎之,谨之。
      意境为识证之先机,而证分阴阳。《内经》如此,张机《伤寒论》列六经之辨。分条列之,明其外感、内伤之别,实为别其阴证、阳证。外感在三阳之经为阳,祛邪为先,在三阴为阴,以保元为要,内伤在脏为阴,外腑为阳,治法与外感同中有殊。其后,诸多名家虽千万言,然未能明示于后人,至清末蜀中郑钦安氏书。著《医法圆通》等三书。一句“不问病状何种。视其阳气盈缩以分阴阳”,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将此千古谜题一语道破。故识证一节,仅有阴阳二证之别。而未述它因,由博返约,尤利于初学者,无病名症状之绊,可谓宗师风范。
      若明医之道乃一“意境”,更是格局。如真明了,则其术则不虑日渐精熟。郑氏之书,于初学之人看之则难,实他书如此。若以“意境”二字体验,并施验于患者,假以十日,则心境愈明,格局愈清晰。把握一阳气之盈缩机关即可。
      明阴阳,不可不言八卦,乾为阳,为天,属金 ,为老父,坤为阴,为地,属土,为老母。生三子、三女。震为雷,属木,为长男,离属火,为中男,艮为山,属金,为少男,巽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中女,兑为泽,为少女。其中坎离为乾坤之正气。但众人不知坎离何解,今试以吾意解之,以求教于同仁。
      (离卦象图,由于无法插入图片,请读者)  离,为中男,若取其形意,试看世间之有生命都是否皆中空而四周实,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是为一离卦之象,(坎卦象图) 坎,属水,为中女,取其形意 ,世间之生命 体,细看乃个体放之于 大千世界,除其本体为实,四周皆为虚空,是否为坎卦之象?故郑氏言坎离之封为生命,余封为病象,其中不离阴阳盈缩之机关。阳证多为乾,震、艮。阴证多为坤,巽,兑,阴阳明,则面目益真。
     已识证,则治之则中,阳证用阴药,阴证用阳药  ,此为不易之理,药性之寒热温凉还是阴阳。药性乃药之阴阳盈缩机关,此中之妙,也在于意境也耳!
     明阴阳,则明证,证明则治之易,反之则难,若能明证则疑难之病,虽不能立起沉疴,尤可治,调其阴阳可日渐康复。。然阳证较易复,但有凶险者,阴证多为人不查,但病况时有不佳,认证确,却又有立即活命者,故医者之格局,是为证之格局。俗谚云:“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在识证确后,治病之时,云南吴佩衡言:“病大药大,病毒药毒,病势重而投轻清之剂,虽对证而难凑功,反为其害;病轻以重剂为用,是重其死路。”名家手眼。果异于常人。综吴佩衡所治医案来看。附子用量有达七八百克,救性命于顷刻,意境之高,格局之大。为后世楷模。更有轻剂三五克者,且未有一书所列证药之象。今医者,当以之为鉴。
    阴阳明,证候清,还需心净、心静,不可执于欲,不可偏于躁。此为意境之道,当细体验之,执不赘!
                 
                                                                                                            陈学文(签名)
                                                                                                     2010年10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