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20|回复: 0

谈病证的个性与共性在临床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14: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病证的个性与共性在临床中的运用                                                         
                                                                王 放    焦一鸣   汤  萍
摘要    从病和证的特性,讨论了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其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及了解病证的预后的重要性。认为现代中医治疗疾病,不但要治证,而且要治病。要病、证兼顾,既要“见证用药”,也要“见病用药”。
关键词  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  中西医结合  证候  临床疗效
    病(西医)和证(中医),有其个性和共性的不同,正确地认识他、运用他,对探讨中西医结合,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高疗效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1病和证的关系
    我们知道:“证”即为“证候”,它是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群的概括,它反映了此刻疾病的病位(中医)、病机,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手段之一。
    “病”有其个性,即有特定的病因、病理、病位(西医)和转归。是西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出发点。
“证”不能反映疾病的个性,即“病”的本质,如:肝胆湿热型的黄疸,可见于胆石症、病毒性肝炎和肝癌,其疾病的本质就不一样,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一样。
一个疾病,可以包括多个证型;一个证型,可以存在多个疾病中。在这里既有其证的共性,也有病的个性。
在不同的疾病而同一证型中,证有其共性,即反映了此时疾病的具有共同的病机、病位等信息,因此,此时其治疗原则是一致的。由于“病”的个性不同,此时选方用药就要考虑“病”的个性,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我们必需注重病证的关系。
2注重病证关系,见证和见病用药共参   
中医传统用药是“见证用药”,从临床实践来说,并不完全正确,他没有考虑疾病的个性。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都有体会,同一个证型,在不同的疾病中,辨证论治治疗后,其疗效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疗效很好,病、证痊愈;有的对证候有效,而病并不能治愈;有的病、证均无效。 我们知道,病有其个性,证有其共性。如:肝胆湿热证型,他可出现在西医的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等疾病中,其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可以选用茵陈蒿汤加味。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甲型肝炎,可以病、证痊愈;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可痊愈,病可缓解;肝癌则病、证均无明显疗效。如果我们注重疾病的个性,治疗时根据疾病的个性用药,在对证用药的基础上,如:甲型肝炎,注重清热解毒,兼顾调理脾胃;慢性乙型肝炎,注重调理脾胃,兼顾清热化湿;肝癌则应考虑选用解毒散结、抗癌的药物,使病和证候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兼顾,就可以提高病、证的疗效。已经有学者明确指出[ 1 ]:在运用清热解毒药时,对不同的病理模型使用不同的清热解毒药,如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传染病用抗戾散,治疗内毒素引起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使用热毒清,治疗腹腔脓毒感染用化解冲剂,而由此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他也同时告诉我们:临床只重视辨证论治并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应同时重视辨病,即疾病的个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也说明了“见证用药”和辨证论治有其不足之处[ 2 ][ 3 ]。
     因此,我们在临床用药时,要病、证兼顾,既要“见证用药”,也要“见病用药”。“病、证、方”要互参。
3注重证的共性,调节阴阳平衡
    证候,反映了此刻疾病的病机、病位,针对证候,我们采取辨证施治,调理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使证候得到痊愈。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及目的,也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准绳。因此可以认为:传统的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疗“证”。以治疗证,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关注病的个性,了解病证的预后
    注重病、证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可以了解病、证的预后。在上个世纪初,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对反胃、噎膈中就有了体会:“迨用其方既久,效者与不效者参半,又有初用其方治愈,及病又反复,再服其方不效者,再三踌躇,不得其解,亦以为千古难治之证,原不能必其全愈也。”并指出:“按噎膈之证,有因痰饮而成者,其胃口之间有痰囊......可愈”;“有因胃上脘枯槁痿缩致成噎膈者......可愈”;“有因胃上脘生瘤赘以致成噎膈者,然此证甚少,较他种噎膈亦甚难治。”噎膈、反胃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他可以分成若干个证型 ,按照辨证求因:“有因痰饮而成者”;“有因胃上脘枯槁痿缩致成噎膈者”,预后均较好(可愈)。“有因胃上脘生瘤赘以致成噎膈者”,预后差(较他种噎膈亦甚难治)。噎膈、反胃,在引进现代医学之前,人们只能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并进行病、证的预后的估计,其准确性不高。而今人们以现代生理、生化检查,已经认识到,张锡纯所指的反胃、噎膈包括了食道癌、贲门痉挛、食道炎等疾病,这里贲门痉弈、食道炎当然可愈,食道癌当然难愈[ 3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证的个性与共性,了解病、证的预后。
5 注重病证的病因病机,要中西医共参
    注重病因病机,只以中医理论为主是不够的。如果只参考中医理论,抛弃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就只能如上所述,肝胆湿热型的黄疸,将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癌,混为一起,不注重疾病的个性,其疗效就不可能提高。正确的做法是:参考现代医学的各种理化检查,分清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重视疾病的共性与个性,治疗用药时,既要考虑疾病的个性,也要照顾到证候的共性,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如有学者指出:
6  探讨证型实质
    在治疗取得疗效后,可以探讨其证型的现代实质。因为我们在认识这个疾病时,在诊断上已经明确了疾病的现代实质,治疗用药时也考虑了现代中药药理内容,所以在取得疗效后,我们就可以分析其中医证型的现代实质,探索中医证型的现代化内容。
7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系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其证候不同,治疗当然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证候相同,治疗也就相同。在这里“治疗”,应该是指“治则”,即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大法。但在选药时一定要考虑到病证的个性与共性,这样才能如上所述取得较好的疗效。
8关注病证的共性与个性,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之一
     我们已经认识到:“病”是指用现代医学思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证”是指用中医的思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临床中运用“病与证”相结合的思路来诊治疾病,实际上就是最基本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他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之一。
总之,我们认为现代中医治疗疾病,不但要治证,而且要治病。辨证论治主要是针对证,而辨病论治主要是针对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选方用药治疗证与病,才能更好的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立华. 试论当代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 J ]. 中医杂志,2004;45(12):883—885、896
2 焦一鸣.  王 放 潘少骅 谈辨证论治的不足与完善[ J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17(1):8—10
3焦一鸣.  王 放  再论辨证论治的不足与完善[ J ] 辽宁中医学大学学报 2008;10(7):16—17
4 焦一鸣.  王 放  张锡纯辨治上消化道肿瘤的经验发微[ J ]  浙江中医杂志  1995;30(10):459—46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