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974|回复: 5

温胆汤为何称为温胆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4 23: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跟门诊看到老师用温胆汤,回来想想温胆汤为何叫做温胆汤,书里的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所以请教一下各位有什么好的见解?谢谢!
发表于 2010/8/5 09: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里如何解释?
发表于 2010/8/5 12: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胆汤该方被收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外台秘要》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且云“出第五卷中”。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甘草性平,竹茹性微寒,其余四味皆为温性药物。
     南北朝时代对于皮肉骨髓脉之病,盛行着“脏热腑寒”的辨证理论,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脏病多虚寒、腑病多实热的理论不同。既然腑为寒证,胆为腑故证寒,治寒以温,故名“温胆汤”。《千金》、《外台》并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今天的方剂著作及有关论文,对温胆汤命名的分析和认识,多不符《集验方》之原意。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主治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三因方》的温胆汤。
  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如吴昆说,为什么叫温胆?是因为胆为甲木,阳中之少阳,少阳以温为常候,所以叫“温胆”。吴谦《医宗金鉴》说:命名温者,是温和的温,不是温凉之温。罗东逸甚至说,和就是温,因此“温之者实凉之也”。吴、罗所说的温胆汤,都是《三因方》的温胆汤。他们不知《三因方》虽沿用《千金》温胆之名,但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原方性质,成为平调胆胃之剂,主治也由“胆寒”而移至“痰涎”和“气郁”变生的诸证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22: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恩,谢谢木鱼儿的解释,比书上的解释合理多了
发表于 2010/8/8 0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木鱼儿,解释清了同样困扰我很久的这个疑问!
发表于 2010/8/13 16: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胆汤吃后确实会使胆经发热,使胆寒引发的惊恐、抑郁有所改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