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69|回复: 0

运用刚柔辨证法治疗心身疾病——访赵志付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8 11: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用刚柔辨证法治疗心身疾病——访赵志付教授

韩晓英 本报记者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赵志付教授研究中医心身医学20多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令赵主任遗憾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运用于中医心身医学时并不是非常恰当。于是在2000年,赵教授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刚柔辨证的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课题。5年来,他撰写了数篇科研论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赵主任强调说,随着经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压力增大,压力性疾病即心身疾病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因此,防治心身疾病必将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心身医学也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

  中医心身医学与传统理论
  据赵教授介绍,在中医学传统理论中,情志致病的学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后来历代都有发展,特别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致病学说,其中内因即为情志致病。清代王旭高还专门论述了治肝三十法并指出“肝病最杂”,“在杂症之中,肝病常居六七。”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心身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等。这些理论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短有长。”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赵教授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内经》的正(内因)、邪(外因)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认识一致。内因有先天禀赋、气质、体质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外因有七情、六淫等,包括了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多种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问题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多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特点
  赵教授博览国内外的科研资料,并继承其导师已故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和欧阳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他认为,心身疾病发病后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阻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多为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纯虚证。
  一般说来,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精去神亡。
  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诊断研究,赵教授认为应继承传统的四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再吸收现代心身医学的心理诊断和躯体诊断两部分内容,才能更好地治疗中医心身疾病。
  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经过20多年的研究,赵教授把中医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治疗、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药枕浴足疗法。

  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
  在赵教授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刚柔辨证的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课题过程中,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刚柔辨证”上。人在得病时,由于每个人的气质所属阳刚、阴柔的不同,则会导致肝的疏泄太过或不及,这时应用刚柔辨证下的中药治疗效果很好。
  刚证: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阳亢阴虚的肝旺证候。
  柔证: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
  赵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当人体肝脏疏泄太过与不及时,引起机体刚柔不能相济,则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为“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以制柔,采用刚柔辨证论治方法。具体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刚法以疏肝,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说:“辛以补之,酸以泻之。”并逐渐形成了心身疾病刚柔辨证论治假说。
  关于刚柔证候的治疗方药,根据《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心身疾病中的刚证包括两部分:实证——由于肝气上逆、化火进而生痰成瘀的证候;虚证——实证日久、热邪伤阴导致的阴虚内热而血瘀。
  心身疾病中的柔证包括:实证——由于肝气疏泄不及而郁结导致肝郁气滞、血瘀痰阻湿困寒凝的证候;虚证——由于肝气疏泄不及日久气虚阳虚而导致的血瘀之证。
  附:15类心身疾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慢性胃炎(胃痞)、胃神经症(胃胀)、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肠神经症(泄泻)、习惯性便秘(便秘)、慢性肝炎(胁痛)、慢性胆囊炎(胆胀)、慢性胰腺炎(腹痛)、食道神经症(梅核气)等。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冠心病(胸痹)、心律失常(心悸)、心脏神经症(胸痹)、雷诺氏症(厥证)、β-受体高敏症(心悸)、心因性晕厥(厥证)等。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神经性咳嗽(肝咳)等。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血管病(中风)、癫痫(痫证)、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紧张性头痛(头痛)等。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甲亢(瘿病)、肥胖症(痰病)、尿崩症(消渴)、心因性多饮(消渴)等。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过敏性膀胱炎(淋症)、尿道综合征(淋症)、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等。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全身肌肉痛(痹证)、书写痉挛(振颤)、局部性肌痉挛(振颤)等。
  外科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腹部手术不适综合征(腹痛)、肠粘连症(便秘)等。
  妇产科心身疾病  包括痛经(痛经)、闭经(经闭)、月经不调(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更年期综合征(绝经期前后诸症)、不孕症(不孕)等。
  儿科心身疾病  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厌食)、遗尿症(遗尿)、腹痛(腹痛)、头痛(头痛)等。
  皮肤科心身疾病  包括湿疹(湿毒疮)、牛皮癣、痤疮(粉刺)、斑秃(油风)、慢性荨麻疹(风疹块)、多汗症(汗证)、皮肤瘙痒症(风骚痒)等。
  眼科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视惑)、飞蚊症(云雾移晴)、白内障(园翳内障)、眼睛癔症(暴盲)等。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包括心因性耳聋(耳聋)、梅尼埃病(眩晕)、失音(喉喑)、过敏性鼻炎(鼻鼽)等。
  口腔科心身疾病  包括口臭(口臭)、口腔溃疡(口疮)、特发性舌痛(舌痛)、心因性牙痛(牙痛)等。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肝癌(胁痛)、肠癌(便血)、食道癌(噎嗝)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