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23|回复: 2

患者问诊中医比例逐年递减 边缘化险境日益凸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4 1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改问题,是年年两会的热点议题。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关于推动中医发展的建议尤为引人瞩目。有代表提出,针对韩日等国抢先制定中医国际标准的紧迫形势,我国须将中医药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还有代表提出,要让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

  事实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近些年对于中医发展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与之相比照的现实是,近几十年来,中医在医界的地位日渐式微。

  刚刚过去的3月17日是第81届中国国医节,中医这个热点话题再次引人关注。近日,记者遍访了东部镇区的医院和名老中医,试图从东部的现实中窥视出当前基层中医的发展现状。

  困境?

  问诊中医比例逐年递减

  59岁的莫窝田如今依然坚持每天在门诊部坐诊,作为中医科的主任,依靠多年来积累下的良好声誉,他接诊的患者数量在科室里排名最高。然而近些年,莫窝田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跑来看中医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还是多年的老主顾,而年轻的患者却大多希望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

  莫窝田是文革后东莞最早的一批中医。上世纪70年代,他师从东莞名医何炎森研习中医3年,和他同时求学的40多位师兄弟,随后都成为了东莞各大医院的中医骨干。莫窝田在毕业后一直待在桥头医院,见证了桥头中医30多年的发展史。

  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革阵痛的中医迎来了短暂的中兴。莫窝田依然记得,那时的桥头医院,中医仍是主流,在人员配置上,中医的数量也远远多于西医。“老百姓看到西药不敢吃,对于西医不信任,还是相信中医。”莫窝田说,当时桥头医院的中医名声很好,许多附近镇区的百姓都纷纷跑来问诊。

  中医的繁荣大约持续了1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地处南国、屡开风气之先的东莞也迅速地接纳了西医的药物和疗法。“尤其是年青人,格外相信西医,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没什么理论依据。”莫窝田说。

  与莫窝田有着相似记忆的还有已经退休5年的中药师周苑琪,此前她一直在常平医院的中药房工作。在她的印象中,整个80年代的工作都是极为忙碌的,每天取药的人排着长队。而到了她退休的2005年,中药房的生意已经极为清淡,“有时一天连一个取药的患者都没有。”

  问诊中医的人数逐年递减已是不争的事实。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8%的患者会在生病时去看中医,尽管87%的受调查对象表示相信中医的治疗。据莫窝田的回忆,这30多年来,问诊中医的人数只是“略有下滑、基本平稳”,但与之对应的现实是,东莞的人口基数急剧膨胀,所以问诊的人数比例实际下降了许多。

  与人数下降相伴随的另一个事实是,如今主动问诊中医的人群主要集中于“看惯了中医”的老年人,而年青人则多会首选西医。很多患者只是在西医疗效不佳或者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才考虑中医治疗,也有患者是因为难以承担昂贵的西医治疗费用才选择中医。

  “慢性子”令中医遭冷落?

  在西医的迅速挤压之下,中医日趋门庭冷落,事实上,这与中西医本身不同的治疗手段息息相关。

  传统中医是以整体论、变化论为核心的人体哲学作为指导,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和因人而异的药物诊疗。而西医则主要采用光电技术检测和外科手术、化学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两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莫窝田认为,与西医相比,中医是个“慢性子”,对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而“慢性子”的中医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矛盾。“有的患者得了急性病,需要迅速治疗,你不可能让他煎副中药慢慢喝。”莫窝田说,所以有的患者要求中医给他开西药,这也是无奈之举。

  同样,中药的缺陷还包括药味苦涩、携带不便、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等,这也使得中药的剂型难以与西药抗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

  而将中医的“瓶颈”越勒越紧的是,中医的名声似乎也在与日剧下。周苑琪的父亲生前曾是常平的老中医,周苑琪记得,在父亲行医的年代,中医还颇受人尊重。“父亲走在路上,别人常尊敬地喊他‘周先生’。”周苑琪说,而现在中医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你要介绍说自己是个中医,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

  莫窝田认为,中医地位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滥竽充数的庸医太多,“尤其是一些江湖郎中,学了一点中医常识就四处行医,还宣称包治百病,结果砸了中医的招牌。”

  边缘化险境日益凸显

  与中医倍受冷落的现状相伴随,中医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也无法避免。

  常平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吴湘介绍说,中医问诊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之外,如今往往还要借助仪器检查,耗费的时间长。同时,西医药单一般不超过5种药,而中医药方一般都在12味以上,开一个中医方子的时间可以开出5到10个西医方子,效率低很多。

  中医比西医更加耗时耗力,而在设备诊断费用、药物费用等方面的收入又都比不过西医。比如在中医治疗中收费较贵的针灸理疗,一般不超过100元,而西医的CT检查等动辄数百元。在药物方面,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剂等中药,看上去名目繁多,收费却很低廉,即使是精工细作的中成药,在价格上也难以与一般西药相比。故此可见,在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中,大多数基层医院的中医科室基本无法创造经济效益。

  一位中医告诉记者,由于中医治疗的“经济效益太差”,一些诸如儿科、妇产科等非中医科室的医生,即便是懂得中医疗法也不愿采用,往往碰到需要中医治疗的患者就立马推到中医科。这位医生抱怨说:“尽管工作量一点都不比其他科室少,但因为效益不好,中医科的奖金要比其他科室少一大截。”

  迫于生存的压力,有的基层医院甚至取消了中医科,而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更多的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倚靠中医赢利则不寄予希望。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20家医院中,难得有1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20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1家独立的中医诊所。

  中医经济效益不佳带来的另一影响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在招聘医生时,更倾向于招收西医而非中医。据介绍,按国家有关要求,二甲以上医院的中医人数须达到医生总人数的20%,而如此的“高比例”,在中医科无法赢利的基层医院几乎很难达到。

  医院“不喜欢”招中医,直接造成了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曾有媒体报道,近年来,九成的中医毕业生转行到非医行业。莫窝田认为,中医毕业生难进医院,这也恰是中医发展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

  与基层中医院或中医科的“惨淡经营”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中医私人门诊则生意上佳。记者走访东部镇区的一些中医诊所发现,许多诊所由退休的老中医坐诊,依靠老中医的经验和在当地行医多年的声望,往往能为门诊招徕不少顾客。但这些门诊虽名为“中医”,实际上中西疗法并用,已非纯粹的中医门诊。

  出路

  重塑声威关键在于疗效好

  其实,也并非所有的中医科室都是门庭冷落。

  37岁的侯雪民如今是横沥医院中医科最忙碌的人,每天专程来找他做针灸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2008年,刚刚博士毕业的侯雪民来到横沥医院,成为了该院中医科的学术带头人。作为横沥医院唯一的医学博士,侯雪民依靠精湛的针灸技术为医院打出了名声。如今,一些横沥周边镇区的患者也常慕名前来问诊,这让中医科常常“人满为患”。去年,侯雪民将针灸治疗室的床铺数量增加一倍,但仍显得“供不应求”,“有时病区的床铺全满,外面还有20多人排队等待治疗。”侯雪民说。

  在侯雪民的理念中,中医要“重塑声威”,关键在于疗效要好,“能把西医治不好的病给治好,病人自然会相信中医。”在侯雪民的病人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西医治疗久难痊愈,转而向中医求助,最终经过侯医生的“妙手”而“回春”。

  事实上,尽管横沥医院中医科的业务量比两年前提升了一倍,但科室依然入不敷出,中医的“经济效益”之低可见一斑。不过即便如此,横沥医院的院长邓健祥依然将加速中医的发展列为该院的长远规划之一,在他看来,中医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邓健祥认为,西医现今尽管在技术上仍有长远发展,但在药物上过度依赖抗生素,“抗生素的副作用将越发明显,西药可能会遭遇到一个发展的瓶颈。”而与西医通过药物抵抗病毒不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许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传统中医历来强调“上工治未病”,其诊疗思路是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联系的整体。基于这样的整体论,中医通过让患者服用中药来调节人体阴阳、寒热、虚实等的平衡,进而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将绝大部分的病情消灭在萌芽或初级状态。“对于一些难解的疑难杂症,通过中医的思路或许能获得一些突破。”邓健祥说。

  此外,由于中药的价格低廉,在如今西药愈发昂贵的现实之下,中药更容易得到中低收入阶层的欢迎,而这将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

  扶持政策出台促中医发展

  基层医院发展中医的信心得以树立,还缘于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事业的日渐重视。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发布,有关官员认为,中医药由于与西方医学采用了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是中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学科领域,有望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邓健祥眼下的思路是,为医院建立中医的人才梯队,为此,横沥医院有计划地储备了一批高学历中医人才,仅中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就达6人。同时,横沥医院还准备学习其他镇区医院中医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中医科室的建设上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实现中医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而东部其他的镇区医院在中医科的打造上也各有思路,比如桥头医院投入资金购入了煎药机,为问诊者免费煎治中药,从而减除患者煎药步骤繁琐之苦。常平医院则开展了传统中医的“天灸”疗法,这种疗法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对肺部疾患、风湿病、关节炎等有特殊疗效。吴湘说,希望通过这种疗法吸引患者。

  今年1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在今年内完成好《中(传统)医药法》草案起草工作,抓好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中医药标准体系的构建。

  有关人士认为,通过立法,可以明确中医药的科研主体、研究经费以及中医药临床工作的实施主体,改善中医在国内的尴尬境地。

  对于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侯雪民显得极为期待,“对于中医事业的经费投入、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牵系到中医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点,都需要有政策法规进行明确规划,并加以保障实施。”

  ■声音

  中医西化了么?

  横沥医院中医侯雪民认为,为了确保产生好的疗效,除了医生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有时借助西医的设备和药物进行辅助性诊治也是必要之举。事实上,侯雪民的观念也折射出当前中医冷落的背景下,国内中西医的技术与地位之争。

  有人指出,目前国内的中医院或中医科虽冠以“中”字,却常常使用西医的仪器设备和治疗手段。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即使是在一些纯粹的中医院,中医药的治疗率往往不足30%,而西药的使用率则超过了一半。于是有人将此现状称之为“中医西化”,并认为这种倾向将进一步弱化中医的地位,必须立刻纠正。

  一名老中医就表示,对于中西医都可以解决的病例,中医就该采用中医的疗法,即便这个疗法稍嫌繁琐,但这样能够保证中医的技艺得以沿袭。

  侯雪民则认为,对于将中西医适度结合的现象,简单地概括为“中医西化”并加以反对失之偏颇。他认为,现代中医不可能完全沿袭古代的医疗模式,必须要结合现代的医疗手段,“总是一条腿走路,一定会摔跤。”

  侯雪民举例说,比如骨折,仅靠传统的中医理论无法精确地确定伤情,这时拍X光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为了应对可能的医疗纠纷,靠西医仪器确诊,这甚至是必要的选择。”侯雪民说,而对于后期的康复理疗,中医则成为了首选。

  在用药上,侯雪民同样认为,对于一些急性病症,也可以通过西药进行快速缓解。“有时这是为了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在侯雪民看来,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完全排斥西医的观点过于固步自封,“作为一名中医,只要保证将中医疗法作为主导方向,适当地借鉴西医技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中西医可以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李书龙曾德军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于 2010/3/24 2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窝田认为,中医地位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滥竽充数的庸医太多,“尤其是一些江湖郎中,学了一点中医常识就四处行医,还宣称包治百病,结果砸了中医的招牌。”

。。。。。。”

+++++++++++++++++++++++++++++++++++++++++++++
社会是如此,论坛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能靠患者自己提高认识来识别了————依赖他人是靠不住滴!
发表于 2010/3/24 22: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时中央首长想找中医治病也找不到好中医,这是他们自食其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