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中医院筹建博物馆,欢迎市民献宝
(记者 陈蜜) 中药房里高高的调剂台上,捣药筒发出“叮当!叮当!”有节奏的声响,这是昔日很多人去药房取药时的温馨记忆。为典藏珍贵的历史印迹,昨天,筹建中的中医药博物馆,向市民征集温州中医药文化物品。
温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据唐朝徐坚所著《初学记》和南唐《续齐谐记》记载,三国时永嘉人朱儒子对菊花、枸杞、牡丹、芍药的药用功效有了记述。南宋时期,“永嘉医派”带头人陈言所著的《三因极——病症方论》,因其病因分类法对后世医学影响甚大。此后,元时永嘉王与的《无冤录》,被译成多国文字,作为法医文献。晚清至民国时期,瑞安的陈虬、陈介石,永嘉的徐定超、池仲霖,乐清的南宗景,平阳的徐润之等,进一步继承、发展温州中医诊疗。1923年,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人,创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即温州市中医院,本着无论就诊、出诊、施医给药,不收分文的宗旨,最多时每天就诊量达500多人次。
去年,市中医院着手筹建温州中医药研究所、温州名中医及中医药博物馆,希望通过实体方式,更好地继承与传播温州中医药文化。目前,位于该院景山院区,栽种近500种中草药的“百草园”,已初具规模。但作为凝结温州中医药文化的不少历史物件,却散落于民间。
“越深入寻找越觉得这些宝贝一旦遗失,将无法挽回。”参与搜集工作的市中医院党办主任党温虹表示。通过近一年的找寻,他们已搜集到了一册写于1937年的《周玠甫幼科验方》、温州妇科名医方鼎如用过的砚台,以及几十份1950年初期我市名中医的处方原件等。
市民家中如有与温州老中医,尤其是原“普安局”医师相关的专著、论文、手稿、医案、处方、题词、中医药物器等,并愿意捐赠的,可与本报联系或直接致电市中医院。
来源:温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