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双方关注的都是用药后的效果。也就是服用我的药后,病情有所好转。限于时间的原因,医生对为什么这样处方一律不作解释。
为了防止部分人拿了方子就一去不复返。问诊需要先交定金。无良心的患者(昧心将“有效”说成“无效”)不会很多。诊费的多少是由病患的情况决定。一般是病患叙述完病情后,医师决定诊费。
我这里不是菜园门,想来就来,想去就去。以下几条规矩的制定,能帮我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本人是比较热心的,以前遇到网上的求助,都是先给出方子,吃了方子的确有效,才要求付诊费。可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他问你要方子的时候恭恭敬敬的,结果拿了方子一去不复返,到头来,我比他还着急,结果他好像没事的,拿自己的承诺不当回事。所以现在需要设立几个门槛。
如果你自知你是属于这几种人,请勿来找我,我是非常不欢迎的,免得浪费双方的时间。谢谢合作。
1,一开始吃中药就要求第二天就好了。
2,对医师的能力有怀疑的人。
3,自以为懂一点简单中医 , 对医师处方有疑虑的人,质问处方的人。
4,那种你给他病治好了,提到诊费就跑的人,我劝所有医生,他下次再生病来找你的时候,千万不要理会这种人。他认为你是欠他的。该给他治的。
5,那种拿了一个医生的处方,又去问另外一个医生,这个方子行不行,会不会开错了,治坏了?千万不要去治。
以上五种人,奉劝所有中医师, 千万不要去治, 此类病人你就算是治好也不会感谢你,他会认为你是蒙到的,治不好就都是你的错,从不会去检讨为什么自己会得到此病,别人为什么没有此病,只会怪医生不好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这里就是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疗双方建立互信机制。
我最鄙视下面这种人—— 他问你要方子的时候恭恭敬敬的,结果拿了方子一去不复返,到头来,我比他还着急,结果他好像没事的,拿自己的承诺不当回事。 建立医疗双方互信机制。
谁也不敢说包治百病,也没有谁敢说完全根治,绝不复发。我认为对症了,不说治愈,病情肯定会有所好转。
-----------------------------------------------------------------------
“一剂知”乃为医者之最高境界和追求,仲景先师本人临证都不能保证对于每个病人都一剂痊愈。况其下者呼?有条文为证。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类似诸多条文,不胜枚举,学者自明。
《伤寒论》自诞生以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除孙思邈初得其旨外,历代名医皆是仿佛。《伤寒论》研究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明证。
如果病人对医者提出“一剂知”,请勿来找我,我是非常不欢迎的,免得浪费双方的时间。谢谢合作。
虽然我不乏“一剂知”的医案。但我不能保证对于每个病人都做到“一剂知”。《黄帝内经》对“上工”治病的要求是:治十愈其八九。也不是治一个,好一个,治十个,好十个。如果每个病人都要求医者“一剂知,二剂痊愈”,那么请你坐时空隧道,回到1800年前直接去找仲景。
医患之间最讲诚信,当你不相信医生的能力时,服药对你来说已毫无用处,心病还需心药医。
清代名医陈修园曾云:“彼既疑我为偏,一见我之用药又出于意想之外,则心气乱,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也’。不独心气乱,而且胆气亦因之而胆怯。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十二经皆取决于胆是也’。药乃草根树皮及一切金石之钝物,原籍人之真气以流行,今心气乱而妄行,胆气怯而不行,如芩连入口,其寒性随其所想而行,旋而皮毛鼓慄而寒状作矣,姜附入口,其热性随其所想而行,旋而心烦面赤而热状作矣。凡此之类不过言其大略,不必淋漓痛切而再言之,其中只所以然者命也,我亦顺其自然而已矣,又何必多事”。
所以疑心重的病人记住“心病还需心药医”,我没有能力治好你的病。
《话说难治之人》
-----这类患者,疑问层出不穷,问够了之后,却疏于治疗。或许,他真正需要的更多的是心理压力的释放。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4/28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