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7:43:41

第九章 免疫与诱导
   
17世纪,荷兰人吕文胡克发现了细菌,他是最早使用自制显微镜来观察微生物的先驱。19世纪,法国人巴斯德才发现了这项秘密。德国人郭霍则发现了许多人类和动物的病原性细菌——某种特定类型的疾病,是由某种特定的细菌引起的。

五十年前,微小病毒的真面目才被揭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细菌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单细胞生物,有球菌、杆菌及螺旋状菌等,它们大多进行分裂生殖。人体的任何部位都有细菌存在,但大部分对人体无害,至于那些会分泌毒素、使人生病的细菌,则为致病菌。细菌是自由浮游在空气中的。有害的细菌如进入人体,则会迅速被体内的免疫系统摧毁。但如果是毒性很强的细菌进入人体,就会在体内迅速繁殖,发展下去可能会危及人的生命。有害的细菌被称为致病原,另一种威力更强的致病原叫病毒。

病毒比单细胞下的细菌还小得多,大约两万个病毒聚在一起才有一个细菌大,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病毒形态不一,有杆状、球状、多面及蝌蚪状等。它们没有独立的酶系统,所以必须依靠活的细胞或细菌才能活动和生存,根据宿主的不同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三类。

病毒的形状、构造因种类不同而异。它可寄生在人或动、植物的细胞中,甚至是细菌体内。病毒的构造是内有控制遗传的核酸,外有蛋白外壳,不含原生质,其繁殖速度比细菌更快,所以发病速度也特别快,严重者足以使人致命。

病毒与细菌及单细胞原生物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但病毒个体的组成成份却和细胞一样,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只不过种类与数量都有限。事实上,病毒的结构比任何活细胞都要简单:蛋白质是组成活细胞的基本物质,而核酸则是能够指示细胞去生产特定蛋白质的物质。当一个病毒进入正常的细胞之后,它的核酸就会嵌入原细胞内的核酸,而且使细胞替它制造更多的病毒。

让人伤脑筋的是无法确定病毒究竟是不是生物,因为病毒与细菌不同,它们不需要靠食物为生,无法自行移动,而且也不按正常的方式增殖,常会出现奇怪的反应方式。消毒剂对引发许多疾病的病毒却毫无作用,甚至有许多变种细菌会在外表形成一层硬外壳,成为孢子菌,一般的消毒剂显然已发挥不了作用了。

传统中医强调免疫系统对于预防病毒的作用,它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说扶正培本是提高整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的重要环节;清热解毒对体液免疫也有影响,活血化瘀对免疫性疾病也有一定效果。但实际上传统中医对于免疫系统的论述仍是空白。

《太乙针经》认为:肝脏是人体的第一防线,食物在消化完被肠道吸收后,就交肝脏处理。食物中也包含着一些毒素,肝脏在处理它们时会先将这些毒素杀菌灭毒;并且肝脏拥有双血管系统:一般的血液系统及门脉系统。在治疗肝病排毒时,肝脏内的毒素不能全排尽,必须留下一小部分,这些少量的毒素经肝脏吸收、综合后能够分泌出杀菌灭毒的物质,再去杀灭细菌或病毒。

肝脏综合分泌出杀菌灭毒的物质,除用于杀菌灭毒外,多余的部分就会送入胆囊之中储存。胆囊是人体的第二条防线。胆汁是肝脏制造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平时都贮藏在胆囊内,当小肠中有食物时,它就会经胆管喷射到小肠中杀菌灭毒。胆囊有病的人,胆汁过滤性能差,过滤时胆汁中的杂质太多,容易形成胆结石。摄食量少的人,胆囊喷射的胆汁少,因而食量少。

经胆淡化的胆汁输入肝,经肝脏随血液循环。淡化的胆汁在血液中形成红血球、白血球。红血球生命期,男225天,女85天;白血球生命周期,男160天,女28天。

胆管在肝脏的根部有一条管通向全身的各个部位。淋巴中的淋巴液即是胆汁的转化,胆汁通向胰脏;胆汁通向胃,食物进入胃中,胆随时喷射胆液,杀菌灭毒。人体的免疫系统根源于胆。

阑尾也能起到杀菌灭毒的作用。如果大便在肠中存留的时间长过2-3天,大便中产生毒气,阑尾会对其进行杀菌灭毒;同时阑尾又会对整个腹腔的肠子杀菌灭毒;阑尾还会对难以消化的食物继续消化,如毛发。阑尾有炎症的人,大便不正常,一天会有两次。做了阑尾切除手术的人,术后大便正常,过了不久大便就不正常了,一天会便两次,不会超过12小时。阑尾发炎了,溃烂的速度将会很快,必须赶紧去医院,将发炎的阑尾切除才行。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样器官,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脾也是滤过和储存血液的小脏器,在紧急情况下,它可以制造白血球来帮助身体抵御疾病的侵袭。脾脏也会储存一些额外的血液,一旦身体需要时就将血液释放出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脾的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脾分泌的毒素可喷向血液杀菌灭毒。人的力量全部来源于脾,许多人误认为是来源于肾,这是错误的。脾分泌的毒素强压给肾,肾才有力量过滤血液杂质。脾与肝相辅相成,脾切除之后人就废了一半,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暴裂,人也全身没劲,常患血毒之病,皮肤上容易起疙瘩,产生抗体的能力大大降低。脾很娇贵,容易碰碎。

脾脏是一大一小两个,小的是备用的。人降生以后用的是大的,使用寿限是60年。许多人是在三十岁以后才启用备用的脾,也有人一生身体素质极佳,一直活到七八十岁也只用了一个大脾;但也有个别人,降生以后身体就一直不佳,就必须将两个脾同时启用。

举重运动员用的是两个脾,而两个脾又一样大,运动员的体魄就是源于脾。举重运动员能够用强制的力量迫使小脾长大,举重时是同时使用两个脾的结果。举重运动员的脾将通向后脑的腺体封死,所以个长不高。

肺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除掉,清道夫肾则滤出血液中的废物及多余的水分,以维持生理的稳定。肾自血液中滤出的废物及水分,会转变为尿液聚集到膀胱。

肾是全身脏器功能基础的综合,肾虚则损伤人体的元气,五脏六腑的功能均要受到摧残,直接影响内分泌。解决肾虚需要长时期的积累才能达到目的。肾虚与胰腺病变一样难治。肾是人身之宝,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意践踏却熟视无睹,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爱护。肾的影响范围宽广深远。青年人肝脏杀菌灭毒的能力强,中年人肝脏杀毒灭菌的能力减弱,对健康带来危险,主要原因是因肾水不足,供不上。如果肾水充足,中年人肝脏杀菌灭毒的能力照样很强。

肺吸入的气体在肺泡中过滤以后,由血液把氧气吸取进来,并排出二氧化碳气体,血液经肝脾肾杀菌灭毒过滤的综合作用后,一部分供给心脏,由心脏直接向大脑供氧。但这些氧是远远不够大脑用的,大脑主要的氧量还是靠肺供给的,由肺送入大脑皮层满足大脑含氧量的需要。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也能阻止病原及毒素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将阻住的毒素,汇集在脑后,在脑下腔的解剖位置内形成黑色垂体,黑色垂体的功能强弱制约着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胖人消化吸收能力强,是黑色垂体分泌旺盛;瘦人的黑色垂体基本是干枯的。现代人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更没有人去琢磨研究它。

淋巴系统比血管系统还密还多,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的间隙中,可以滋养组织,同时把组织所释放的杂质带到淋巴结加以过滤。淋巴处理代谢问题是利用淋巴管进行的,有一系列由大到小的淋巴管,管内有瓣膜,使淋巴液只能往一个方向流动,最后经皮下汗腺排毒,辅助完成新陈代谢。淋巴液杀灭经肝脏杀菌灭毒后残余下来的余毒,再往下经胰腺杀菌灭毒后返还上去。

淋巴与肝胆不同。淋巴液是在体内深处与胆汁综合生成,淋巴上至颈部扁桃体,扁桃体是通向大脑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常见颈部结节即毒所聚也,如果这道防线被攻破,人的生命也近结束了。淋巴从腋直到季肋,将膈以上的胸保护起来,隔以下腹腔六腑之毒上不来,如欲上来淋巴立即予以杀菌灭毒。淋巴不能手术,术后淋巴功能报废,再也不能恢复。

淋巴重要在于它的防卫功能,在脾脏和骨髓中,淋巴会分泌淋巴球,当病原入侵时淋巴球会将病原杀死。在严重感染时,淋巴也会因无法承受负载过量的防卫,导致组织发炎,肿大的淋巴结常在颈、腋、腹股沟摸到。

扁桃体是一种淋巴,也含有杀菌灭毒的淋巴球,扁桃腺位于喉部的淋巴把守口腔,以免病原侵入消化管或呼吸道。

病毒突破人体免疫防线,在体内扎下根,人体的免疫防线就不起作用了,病毒会筑巢繁殖并经血液向外扩散,如此常年累月,后患无穷。因而帮助病人恢复健康需要种种措施,对重病患者而言,往往必须合并多项治疗程序才能改善病情。



远在神农氏之前,古人就已经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漂浮流动的菌团,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祝由十三科》就曾试图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但无法解释清楚,下不了准确的定义。

到了战国时期,先哲们已经认识到菌虫是许多重大疾病的来源,有了微菌(细菌)、菌虫(病毒)之分,并用“蝎”字精确地定义了它的含义。这说明古人对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事物认识的深刻。

明代,务实派中医家对治疗菌虫疾患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毒攻毒疗法的采用即是明证,后来又有疏导疗法,使菌虫在体内的运动有了出路,可以移毒于体外。

到了清代初期,翰林院的一位太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气流中的菌团。经过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说:因感染导致的各种疾病,尽管形态上表现各异,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菌团所致。人体难以与菌团平衡对抗,菌团的体积很庞大,无论是在古时,还是在现在,菌团即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无论地球上的菌团是大是小,整合起来本质上都是一回事。菌团越小,越难对付,菌团气味恶臭,喜欢生长在脏乱不堪、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在一个偶然的巧合中,有人发现用诱导疗法做为治愈疾病的手段具有惊人的疗效。诱导疗法的惊人之处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分离正常的与受病毒污染的蛋白,这是医学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从此太医们诊脉治病时,所开的中药就多出一付,变成了三付,(在李时珍时代,中医治病都是开两付药,第一付开始好转,第二付就全好了。)其中的第三付药就是专门用来对付病毒的,但是当时许多人不知道这第三付药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到了清代中叶,诱导疗法及其概念在悄悄地、迅速地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中医在此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值此之际,人类所患的各种绝症、大病和疑难杂症,在经过几千年的艰苦探索之后,最终得以被彻底攻克,中医也在世界的医学史上谱写出最光辉的篇章。

然而,当时中医界的文人墨客们对中医学的这场变革性的重大突破和成就却全然不知,他们依然追随传统,著书立说,谈古论今,自我标榜正确,似乎无所不知,殊不知这样做已经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自从抗菌素发明以来,它的使用成了现代人战胜细菌性疾患的最重要的法宝,但是随着对它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以及药物不断的升级换代,药源性伤害越来越突出,人体的免疫能力随之产生下降,菌虫的耐药性也日益增强。因此,现代西方人也在悄悄地修正自己的失误,其治疗思维逐渐向我国明代中医治疗思维的观点靠拢,不再随意使用抗菌素,而是有针对性地以毒攻毒,这是西医的务实和进步。

现代的中西医结合只是简单地中医西化,然而这却是当代一种非常盛行的、盲从的医学思潮,盲目地用西方的研究方式指导中医的医学实践,只能丢掉中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和基础。

在目前普遍盛行的中医疗法中,滥用攻下表法希望从肠道排出小毒,不合时宜地想通过扶正固本来攻克疾病,这些标新立异的提法,表面看来很有道理,实则离起死回生,拯救生命所必须具备的思维相去甚远。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7:47:29

阳法原理
   
癌症是全身性的绝症疾病,肿瘤只是局部症状的一种表现,人之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表里、上下皆违逆调和。五脏之气反实其为,是谓逆厥,则必死。病至此时,非针不能通其血脉,非灸无以达其腠理,非药不能治其肠胃。五脏俱衰,非座弹不能深入其脏腑,非子午点穴不能活其气血流注,医者必须全面精通医术,运用各种手段保其原气,而病家也必须闭关自守使原气不再受伤害。治疗需抓住五脏六腑之中枢,打开任脉,辨证论治是诊治的核心。诊治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不可做表面功夫,不能只求短期效果,不能因一叶障目而不识泰山。



治疗全程共分三大部分,即还阳法、排毒法和补虚损。

癌症患者由死因起动而渐至沉终,先天后天皆受重创,所有常规之疗法皆是针对后天的物质基础进行治疗,而对先天部分的功能失常,却无能为力,所以癌症才被断为死症。   

《太乙针经》之还阳法,首先是对人体的先天部分下功夫,在人体各部找出其不易被人察觉的可以起始回生的活口,使人体的先天部分慢慢地恢复正常。以下是癌症患者身上存在活口的几个方面。

(一)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经脉中则是十二经脉中之井、荣、俞、经、合,外加十二经脉之原穴及郄穴、络穴、暮穴。俞穴构成临床上有重要治疗价值的穴位组成。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其五脏之气已绝于外,只有用针才能将其启动起来,并从中找到它们的反应点。

(二)先天之气:肾乃来自父母的先天原气存留之处,先天原气实际上是处在气海至关元穴的周围地带,于脐下肾间蠕动时产生肾间动气。此气为人之生命及十二经脉之根,在治疗中需通过座弹和子午点穴来达到补充和启动先天原气之目的。

(三)三焦:肾之原气,即所谓三焦原气。肾之原气需通过三焦来达到其本来之使命。先天原气得三焦所给予之荣养,便是荣卫,荣卫之气通过三焦不断投入身体各部,以补充生命力,所以治疗可以通过三焦原气寻找生命的活口。

(四)启动心脏:癌症之死因由心之重创所引起,而心者,则为五脏六俯之大主,精神所舍,心伤则神去,其人劳倦,头面赤而反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热,面无血色,神去则死矣。心绝,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虽尚健敏,名曰行尸,一岁中必死;心气虚,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神形困惫,血脉虚损,精神不足,不能荣养脏腑。治疗时,通过对心补充能量,使日益衰竭的心脏重新启动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启动心脏。这一转变时刻的到来,平常人从外表看不出来,只有患者才能清楚地感觉到,并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死亡的轨道,新的生命再次降临。

(五)血液循环:荣循于脉中,卫行于脉外。荣即后天之血,卫乃后天之气。血从气而循环,气导血而流通,是以循环之原动力乃原气也。因其如此,故气动血亦从之而动。若对卫气之部位施术,而荣血也能起间接之反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诸血者皆属心,周流全身谓之血循环。由上述气与血的关系可以看出,促使血液循环的根本措施还是任脉打开,在胸腹循行七段。

(六)还魂醒脑: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元神之府的生理功能体现,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并且主要是归属于心脏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总统魂魄,并且意志、七情六欲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座弹输入的药气能量正是通过任脉全部打开循行从脚至头,这时沉睡的大脑才能唤醒过来,唤醒大脑的目的正是看中大脑是人体的统帅,它负责将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活动协调起来,并制约机体与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人体统一为一个整体。

(七)新陈代谢:中焦之荣血由胃所产生,下焦之卫气由小肠大肠而出,荣卫之行无不悉循环经络之通路,将自己所管辖之区域的组织、脏腑器官等所有新陈代谢及一切生命现象予以补偿。人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满足不了打开任督二脉的需要,只有靠药气的力量帮助才能打开任督二脉,打开的任督二脉在头面的循环是各走各的道,在体内照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这一前一后一循环(新陈代谢大循环)将体内所有的毒素全部排出体外。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7:54:06

第十一章 虚补及其原理
   
说到虚补似乎人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身体虚弱不适,缺乏某种物质和能量时就需要采用药物进行调补。外行人往往以为虚补人人都会,但殊不知虚补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的奥妙,无论怎么补也白费力气。

西方医学的进补主要是补充人身体中的后天性物质,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以谷气来荣养脏腑,这个做法比较简单,缺什么吃什么就行,但补来补去虚损状况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中医进补注重补充人体中各脏器的元阴元阳、真阴真阳和先天能量,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体的整体素质。实际上虚损调补的学问极其深奥,比治疗顽症还要难上许多,具有足够的天资,能够掌握这门学问的人目前恐怕世上已经寥寥无几了。一般的中医书上多少都涉及一些虚补知识,从大框上来说不外乎阴阳气血、升降开合,但具体做起来,所涉及的问题既广泛,又复杂,而且微妙。光是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判断和分析都令人迷惑不解,更何况去处理呢?正是由于虚补过程做起来实在太难,而无法全面掌握,所以中医才有“虚不受补”的定论。

《太乙针经》在根治任何重大顽症的过程中都要面临虚补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必须要解决,否则的话,病治完了也没用,病人还是一具行尸,处在行尸状态的病人也是很危险的,既容易使病情复发,寿命也不会长久。

虚补必须服中药,西药永远达不到虚补的效果。

西药的特点是直接进入血液,很快传遍全身,病灶处由于马上能得到药物作用而得到缓解,所以西药分解快,吸收快,见效快。西药是颗粒状的,即使把它溶解了,它只是体积变小了,但还是颗粒状。常吃西药者就形成了依赖性,容易成瘾,同时自身的新陈代谢会逐步丧失。这样患者对西药的需求量就随之加大,常吃西药者排汗也多,身体反而会越来越虚弱。

中药是先分解后吸收,要经过一、两天才进入血液,到达病灶速度慢,由于吸收慢,时间长,药物要慢慢积累,经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目的。中药无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它被吸收后都是稠糊状,中药没有副作用,常吃中药不成瘾,常吃中药的人皮肤渐渐地出现退皮现象,毒素可以从皮肤的汗毛孔排出来,所以常吃中药的人身上的灰容易打卷,不费力就能从身上搓下来,说明患者的新陈代谢没有受到影响。现在有的中成药为了卖钱,加进了激素,这是一种糊弄人的办法,这样的药一吃就见效,吃三次药效达到顶点,再吃就不起作用了。激素能破坏人体中的络脉系统,络脉一作废便永远恢复不起来了,再想治病,就没办法治了。成片种植的中草药没有多少药力,不如野生的中草药成色足。中草药的采摘既要看它的产地、位置,又要看它的季节。按一定的要求采摘的中草药才是宝贝,许多人手中虽然也有不少货真价实的中药材,但对这些药材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如何配伍、服用时的用量标准却全然不知,所以只能成为废药。中药材的质量有五个方面的标准,煎药时有五项技术要求。

进入虚补时,服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二十五个程序进行,现代人已经没有人懂得这些奥秘。进行过排毒处理的身体虽然虚弱至极,但也给虚补带来了绝佳的时机,毒素排净之后,全身脉道是畅通的,此时药物吸收特别好,所以是否进行过排毒治疗,是虚补效果好与坏的关键。对一般人来说,年轻人虚补比年老者的效果要好,小孩子虚补效果更快,掌握不慎更容易出危险,岁数大的老年人体内毒素早已蓄满,脉道是阻塞的,所以怎么补也是白费,不仅吃补药,即使吃其它的药也同样没什么效果,所以进补要赶早,有病要早治,正是这个道理。

有一些见效快的虚补的手段,可以很快将虚损状态调整过来,使脉象和体征指标恢复正常,但是这种效果往往是昙花一现,过了不久,身体又恢复老样子。毕竟那不是通过自身体内物质能量积累的转换所建立起来的稳固基础。所以虚补必须扎扎实实,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只图快和省力。

虚补所需要的药量是十分巨大的,这与体内的虚损额度是相一致的。大量的毒素排出体外之后,留下了大量的空位需要填补,再加上长年体能的持续不断地消耗。虚损量令人难以想象。那种想通过吃几盒补药,喝几瓶补酒,就想恢复体能的想法是极不切实际的。虚损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什么都缺,并非像有的中医书所说的那样阳常不足、阴本有余。虚损的部位也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很多,所以虚补要有恒心,还要善于动脑筋,不动脑筋就会出问题,而且,出现的问题往往非常不易察觉。

对于虚极的患者来说,补虚开始前总要先着手清火。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患者连药都无法服下去,汤药入口咽不下食管,这是火邪在作怪,治疗的办法是通过涌泉穴引火下行,火引下去之后,药就可以入胃了。但有的人药入胃之后,第二天还会反胃吐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处理。

虚补要先从肾开始,肾为先天之本。补肾要把握平衡,一阴一阳慢慢地走下去,方剂要绝对配制得准确,如果方剂稍有点不对路,马上就会给你个颜色看。虚极的患者体内的生理机制是极不稳定的。表现特别敏感和脆弱,方剂不对路的话,服药后不到二十分钟,患者的难受劲就上来了,各种症状蜂拥而至,换药不能矫枉过正,否则的话,旧的症状消失了,新的症状又涌现出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令人捉模不透,医生弄不明白就不敢再下药了。

其次刚开始虚补时,药还不能多开,最多只能开一付,药物归经后,不平衡现象立即显现出来,由于患者体质极弱,一有不平衡,他就受不了,因此就得马上换药,多者一天要换上四次药,要不断地调节平衡。平衡达到了之后,还要打破平衡,不打破平衡就不能前进,前进一步之后,再建立新的平衡。

医生在虚补的过程中不能只看脉像,最重要的是要倾听患者的反应,患者的表述必须是他的自然流露,不能因为着急而硬要患者去说些什么,避免自己的行为给对方产生误导,要仔细观察分析患者的反应,这时候医生的丰富临床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患者的症状极为复杂,又极为微妙,同时明显的症状不一定是主要矛盾,而不明显的症状也不一定是次要矛盾。所以医生必须对那些蛛丝马迹的现象严加观察。患者有激烈的反应时,下药一定要准确到位,因为稍有不慎反应会更加猛烈,症状会更加复杂,将会使患者丧失信心和勇气。整个进补过程的辨证用药只能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进行。跟随反应一步步走下去,通过长期调整,慢慢地达到平衡。

虚补虽然着重补脾肾,但虚极之人脾胃不能受纳水谷,调整脾胃则会成为当务之急,因为胃气一衰,百药难施——谷气犹如饷道,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各脏器之橐龠,胃气之盛衰有无为所有疾病吉凶之兆。治阴阳诸虚之病皆以保护胃气为首,在邪盛正虚,攻补两难之际,也只有力保胃气才是取胜之道。

传统调补之法则是益阴远苦,益阳气防增气,去风勿燥散,消暑毋轻下通,泻利勿加消导,对脾胃要注重甘润清灵,留意制肝实脾益火燠土。脾的生理作用全赖脾阴和脾阳相互协调和相互依存,脾阴不足常见不思食,脘痞不舒,喜按,面黄消瘦,便溏薄,口唇干燥,舌质偏红,苔剥或光,低热不退,脉细软,人们见到上述诸症往往只用香燥温补,脾胃反而越补越呆,应配以甘寒滋润益阳治脾之剂才是。但需注意补脾阳不能用纯补,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并兼顾其它脏腑缓缓而行。

脾胃虚及肾阳虚,应脾肾双补,补火暖土,因脾胃受纳水谷必籍肾间真阳气熏蒸鼓动,然而才能腐熟而消化,补虚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当肾脉有了基础之后,接下来要治理上焦火下焦寒的局面。上焦火下焦寒是一般虚损者的共性,正常人脑袋是清凉的,而腹部是温热的,虚损的人情况正好相反,如何将这个局面翻转过来,需要费相当大的周折,所遇到的情况也极其错综复杂。在真假虚实混淆杂糅,假症发露抑遏真情的情况下,医者必须精思熟虑,分析毫厘,务必弄清真虚假实、真实假虚、虚中兼实、实中兼虚或自实而生虚、自虚而生实之虚实相因等症。

对脏腑之虚实的辩证除要观察它们的各种症状表现外,还应观其病在何经,以便判断其脏腑是上实上虚,还是下实下虚。虚实之分有多种情况:以正气盛衰分虚实,以邪盛正衰分虚实,以病或未病分虚实,以病在气分、血分分虚实,以有形无形分虚实,以病之微像分虚实,以病之动静分虚实,以五脏病症传变分虚实。医者必须一一对其搞清楚。所有的细节在这里是无法详细论述的,有的症状也确实令医生难以下结论,只能暂时放置一旁,待到将来明朗化之后,再作调整,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最后都必须得到解决,想回避是不可能的。

进补由肾开始之后,慢慢地就会扩展到其它脏腑,所有的脏腑都要涉及到,包括四肢百骸和头部。有的脏器下功夫要多一些,有的下功夫可以少一些,这要看脏腑的虚损程度如何,要补哪一个脏器,不是只用一个方子一补到底,补一个脏器需要有数种甚至十几种方剂才行,要从不同的侧面来补,否则的话是补不进去的。比如说补脑,要分补脑袋的哪个具体位置,还要分具体内容,是补脑汁,还是要补脑阴或者是补脑阳;再比如补充骨髓,要分清补充哪一段,是何种症状,不能随便拿一个补骨髓的方子通用,一补了之。

经过一个循环之后,患者的体质状况就会登上一个台阶,这是全身各脏腑功能呈水平的上升,达到一个台阶之后,患者会感到身体状态极佳,这是全身五脏六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的结果。此时心与脑同步,耳聪,目明,神清,脑海似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一毫的阻滞感,思虑一动,气血刷地一下子快速运转起来,思维像流淌的河水,给人以十分畅快的剌激,使人体会到人生的乐趣所在。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低水平的平衡,体质要提高还必须登上新的台阶,要登上新的台阶,就要打破平衡,这时新的矛盾又会蜂涌而至,医生和患者又得跳进汹涌的波涛里去拼搏。各个循环之间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总是有差别,总会有全新的问题出现,从一个目标达到另一个目标,确实需要勇气、毅力、耐心和智慧。

调解虚补圆满以后,患者的面色依然暗然无华,并且看上去依然像有什么病似的,这是由于患者的先天能量已损耗的缘故,心脏暗创和内脏重创的痕迹依在,消耗大于所吸收得到的。内脏的重创如溃疡穿孔成洞或成瘘,将完整地保留下来,创伤的痕迹永远存在。调解虚补是基于患者的先天基础进行的,它是在患者现存的先天基础上,使患者体能达到最佳状态,由于残酷的绝症使患者体能受到严重耗损导致匮乏,所以调节虚补圆满以后,患者依然有虚的感觉,这是后天调补最后所能达到的结果。

如若使体质再上一层楼,则必须动用先天手段,这一步是现代中西医学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只有进行这一步骤,人的体能才能真正得到增加,脏腑功能变得越来越强,使人产生一种越来越年轻的感觉,而壮阳回春药的作用与它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壮阳回春药都是经过精心提纯的,其药力较过去大大增强,但其副作用也随之大大增加,这类药的作用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地提取人体自身的能量,但同时也使人的寿命大大缩短,加速死亡。初用时这类药的作用很灵,精力旺盛,待自身的能量被提空之后,就没有作用了,身体出现严重亏损。中药进补则是通过自身体能慢慢积累,使循环逐步正常运转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强身壮阳延展外肾、固精锁阳、填精补髓、延年益寿的效果。这是最实际的办法,没有任何拔苗助长的痕迹,它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验之有效的中医最高成就。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8:37:24

第十二章 导引及其原理
   
“导引”一词中的“导”当“牵”字讲,“导引”的意思就是要加强气血循环,用现代通俗的话讲就是促进新陈代谢。

导引手段分体外用药和口服内药,或者是两者并用。导引要从上向下导,从内脏向外导,从左向右导。导引的内容范围很广,学问很深,奥妙无穷。在临床中,导引的应用极为频繁,像麻醉的应用也属于导引范畴。

假若膈亥有病变,针药罔闻怎么办?用《太乙针经》的办法,采用导引可以将病变一点一点的、漫漫地导引,欲速则不达,虽然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最终总是能将病变引出来。

方剂的药引子就是导引,药引子是方剂中的精髓。众多的药味综合在一起能否起作用主要看药引子。引子是方剂的托骨,有了这付骨架,方剂用起来才灵验。比如治胃病,所下的方剂中就要同时考虑食道、胆囊、贲门、幽门与十二指肠、小肠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胃窦炎方剂中的药要有针对胃壁的,有针对胃粘膜的,有针对胆囊的,有起中和作用的,有消炎的,还要有疏导的药物将病排下去。药引子的作用则是使药物进入胃中,直接奔向病灶胃窦,立刻将胃窦病灶包围拿住,控制起来。药与病的量要对等。药引子的药性是针对病灶的部位而言的,是这种病就见效,不是这种病,就要出麻烦。方剂中的药引子在治病中起主要作用。七十年代以前中医还用药引子,现在中医为了不找麻烦,统统将药引子去掉,已经没有用药引子的了,没有人愿意费那么多脑筋,考虑那么长远。即使考虑了,也没人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所以现在中医治病,怎么治也不好,越治病越重,反复无常,长此以往病就有了抗药性。开始就拿不住病,以后就别想再驯服它。

西药与中药比较,用药就比较片面、简单。病灶在何处药剂就输入到何处。治病就是消炎,目标明确、简单。不像中医用药考虑的这么全面,那么长远。

能量体导引是导引的一个特例,是癌症治疗中的特有现象,其目的是使能量体归位。下面是能量体导引的两个例子。

例一:一九七五年春,一天街道主任找到先生说,自己的弟弟得了绝症,在左胸前长着一个鸡蛋黄大的包块,推之不动按之很硬,医院确诊是癌症。现在已经半年了,人已病得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闭着眼睛,问什么话也不说,看样子人怕是要不行了。后来街道主任找人帮助把病人抬来,进屋放在那,病人始终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问他话,什么也不回答,躺在那好长时间也不动一下。先生对病人采用体外用药导引,经过百日,病人渐渐地复苏过来,能说话了,最后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一天先生对病人说“下次你再来时,请你将爱人一起带来。”第二天,先生当着夫妻俩的面,毫不客气的说:“这个病是怎么得的,你们俩应该都清楚,今天做做反省,对你们以后的生活大有益处。”丈夫首先作检讨说,自己得的这个病确实是自己造成的,同房时,动心了,随后在胸前长出个硬包块。妻子也承认说是这么回事。

例二:一九九六年春,有位同事由于领导的决定断送了他后半生的命运,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正当思想深陷在极度的悲痛之中、难以自拔的时候,突然间感到心胸发生瞬间震动,其力道之大,速度之快,使床也产生强烈震动,将床上熟睡的妻子震醒。随后,带有高热的能量体在胃壁上灼燃,并将胃壁穿了个孔,使胃部疼痛难以忍受,肛门向下突出一寸,大便燥结,神志惊恐。这时他马上意识到灾难已经瞬间降临到自己头上了。治疗时采用导引方法,第一次导引治疗时进行了一个小时之后,胃部就不疼了。第二天胃疼又发作,导引了四十分钟,胃疼又消失,减少了二十分钟。第三天胃疼时,导引的时间用的更少。以后疼痛时间继续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导引二至三分钟,疼痛就过去了。每次疼痛发作的时间就是激发事件发生的时间。五天以后疼痛完全消失,胃部穿孔愈合,一星期之后能量体导引归位,一切平安无事。

癌症的本质就是能量体,它的位置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定。能量体是火源,而摄片上的病灶则是火源燃烧的结果。治疗中绝不能只顾结果而不顾火源的存在。找出火源一要靠师传,二要靠实践经验。

海韻 发表于 2009/5/10 18:46:38

好貼!

辛苦了,謝謝天天布衣!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8:57:46

第十三章 疏导
   
“疏导”与导引的区别就在"疏"字上。疏导与导引两个一软一硬,导引是解开体内几处死穴、死结。疏导是将体内各处若虚若实之瘀滞和塞阻处清除,使之通畅达到平衡。

疏导分为药物疏导(外用药,内服药,内外结合用药)、气功疏导、疗养疏导、针刺疏导和推按疏导五种。

疏导应用的范围广泛,无穷无尽。《太乙针经》在癌症根除治疗中,应用疏导治疗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灵活运用的。



一九七五年冬,笔者在名誉先生处接受治疗,当时由于有众多的症状如嗜睡多梦、昏昏沉沉、大脑不清晰、头胀疼频繁等,已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流涕似脑漏,鼻腔与大脑不透气,耳朵内产生有节奏的嗡嗡的响声,像刮风似的;嗓间似梅核气,并且痰多;前胸后背发凉,不耐风寒,极易感冒;心脏内似有物顶着,胸骨处似有物压着,有发紧的感觉,频频咳嗽,每次咳嗽使心胸内有物顶着的感觉尤其明显;胸腔内感到有一硬物从左胸一直顶到右肩井穴处,影响了肩关节功能;腋下散发异味;没有食欲,全身疲乏,两腿沉重,步履吃力。为了尽早解除这些病痛的折磨,先生采用疏导的方法很快使上述各种症状得到缓解或者消失。

还有一次,右侧牙痛,刚开始还可以忍耐。不久疼痛加剧。开始按普通治牙痛病方法辨证施治,投方用药之后牙痛确实好了。但平静数日之后,牙痛反而加剧,疼的从晚上坐到天明,疼痛无规律,不分昼夜,牙龈肿胀,耳朵深处像似化脓,并连到咽喉深处,感觉就像穿孔似的,颈部板结;火头上升到太阳穴,后来火热的面积又扩展到了头维穴,使头痛木胀,累及右脸;心里又烦又燥,且针药罔闻。这不是一般性的牙痛,牙疼的表面现象是燃烧的火头,而本则是能量体造成的。先生又一次采用疏导办法才将牙疼治愈。然后重返程序治疗。

提示:以上两例是治癌过程中的救急之法,治本则需要解决能量体和癌毒本身这两大难题。作为癌症患者不能认为没有痛苦了,就对癌症掉以轻心。



惊吓休克:一九五四年,有两个姑娘是好朋友,从小一起上学,毕业又在一个单位开车床。当时车床是皮带传动,所以换转变速要摘皮带,姑娘虽然戴着安全帽,但头发还是被绞进机器里,至使辨子连着头发一起被扯下来,当场死亡。另一姑娘见此惨象,当场吓昏过去,被送进医院,五个昼夜昏迷不醒,人们都不知所措。当时中医受到岐视,被称为是野蛮之术,没有科学道理。家长在情急之下,还是悄悄地找到先生,雇了一辆小轿车,又派了两位姑娘扶先生上了轿车,来到解放广场病人家;请先生吃完饭后,家长才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先生听了家属的叙述之后说任督二脉的交结点在会阴处,而病人又是姑娘家,让人难为情,还是请父母们自己拿主意。病人父母说,救人要紧,顾不得那么多了。一针刺入,姑娘当即苏醒,全家尽皆欢喜,先生走后病人父母又买了些礼物送给先生并用小轿车送他回家。

青面脸:一九七二年,一中年父亲领着二十余岁的姑娘来找先生,先生一看姑娘的脸,发现以姑娘的眉心到鼻准的垂线为界,一面脸色是正常的,而另一面却是晦暗的,两面反差十分明显。家长说;“因为这张脸,姑娘找不到对象。小伙子见了第一面就不干了,说是像水浒里的青面兽。为了给孩子治病,曾去过沈阳、北京,可谁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因此也没有办法治疗。孩子心灵受到创伤,终日沉默寡言,没有笑语。” 先生考虑在鸠尾穴的部位可以破解瘀点。经检查,姑娘胸部平坦,发育不全,证明了先生的思考,于是在鸠尾穴下针治疗,深刺达四寸半。治疗总共进行了二十多天,三个月以后,病人的父亲托人买了五斤猪肉,让姑娘送给先生,姑娘说现在脸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胸部也发育起来了。不久这位姑娘还找了个对象,以后又听说姑娘已经出嫁了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9:00:37

第十四章 平衡
   
平衡是中医用药的一项重要原则,但传统中医学里没有讲过平衡,因而有许多人在临床中忽视了这个问题。服中药要随时注意平衡,否则不仅治不好病,而且还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危害。

在现实当中,服补药由于不讲平衡而造成恶果的事情最为普遍。人们一谈补药只知道补肾,长此以往便将全身的能量都集中在肾上,而身体其它各处却是虚的。这样一旦泄身,能量必然随身泻去,再想补回来已经不可能了。这就是走极端、不讲平衡、缺乏全面考虑的弊端。



服药失衡的恶果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否则问题一旦出现而又不懂解救之法,便可能危及生命。以下是几个例子。

七十年代中期,有位老中医对先生说:三八广场有位五十余岁的中医,花了五元钱买了两棵人参,在酒里泡了有一星期的时间,然后天天喝人参酒,每次三两;喝到第三天,发生中毒,被送到医院抢救;经一天一夜,抢救无效,结果口鼻流血,因内热而死。先生听罢说:“身为中医难道不知该怎么办吗?” 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事后老中医又领来一位职员,职员对先生说他长期以来每天早晨服用人参精,后来引起口鼻发干,并且全身像穿橡皮衣似的发紧难受。先生听完后就让陪职员一起来的一位女人出去买回四支梨糕。先生让在座的四个人每人食一支,然后就开始随便聊天。吃过午饭后,职员说全身发紧难受的感觉消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土改时,连云港地区有位中医给患者诊病,他工作认真而敬业。每次给患者看病必须等到病人服药见效后,才肯放手去接待下一位患者。不管有多少人排队等候,他也不改初衷。每次开出的药,他都要亲自煎药,亲自品尝。长此以往,他中了百药毒。他给自己开了许多方剂也未解除病痛。后来,他的学徒见师傅中的是百药毒,就为师傅投了四两药剂,按现在的重量也就是二两多,煎好让师父一次服下。然后告诉家属煮些粥给师傅喝。每当师父喊饿时,只能得到一小碗粥参(音同)子稀粥喝。师父因饥饿难挨而对家属怒吼道:“为什么只能给一小碗。”家属说遵照医嘱,不管你怎么喊,每次只能给一小碗。师父听罢无奈,只有忍着。从晚上到天明师傅一共得到五小碗粥。第二天上午师父的病痊愈了。师傅问徒弟下的是什么药,学徒将药渣拿给师父说:“都在这摆着,你自己看吧,都认识。”传统中医没有讲过平衡,致使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而忽视了平衡这个问题,没人去想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没有长远打算,心中无数,忘乎所以,更不曾想到失衡的结局。



在《太乙针经》根除癌症疗法当中,平衡始终是时时应注意把握的问题。医生应常常崩紧这根弦。每次下药不超过三付,下药要随症变化,这是用药的秘诀,最多时一天要换四次药方,但始终不离预设程序之左右。平衡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辨症施治。在患者自身感觉良好时,就应预见到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要因为患者感觉良好,就一股脑地持续不变地用药。若等到问题出现时再解决就非常困难了。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9/5/10 19:03:57

第十五章 五行之亢害承制与气机之升降出入


“五行”一词与远古时圣贤观测宇宙有关,在太阳系行星中他们首先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星体;战国时代孟子首创五行学说,发展到邹衍成为阴阳五行。

五行之亢害承制与气机之升降出入皆为中医基础理论,在绝症根除治疗程序中五行学说是破解各种复杂矛盾,深入探索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一把钥匙。五行学说是中医之精华,蕴意非常深奥,应用起来十分不易。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五行,有二阳三阴:阳、阴、阴、阴、阳。金与土合,能将肺变成阳,土变成阴。木与土合,能将木变成阴,土变成阳。水与土合,再与火兑,火能成阴,水与土变成阳。

历史上大量的医籍对此都有详尽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现将这方面内容汇集成篇,供读者参考。



中医是运用五行学说的亢害承制理论来说明一个道理:人要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存在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完整体系,以确保自身的协调稳定和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承制生化是五行理论的核心内容,广泛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机、治疗等方面,是在人体不断运动中探讨生理、病理的不断变化及自我调整的理论。

“所谓承者,非从其外而附之,乃具其中而存之者;制者,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承制是万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由此以有生化,有始终。承者隐制于未然,斯不待其亢而害,消于不觉,其制,非制与既亢之后。承与制密切相关,承隐制中,制在承内。

五行生克的理论讨论脏腑的生克关系,无非是要求临证应注意灵活变通,不可拘泥。一脏有病往往兼数脏治之,一经有病兼数经以治疗,此经之邪或向它经而求,用药亦不可过于死板。脏腑之病虽各不相同,不外五行之生克,逢生则病易愈,逢克则病难痊,调节于生与克之间,和解于败亡之内。

由于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使人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的变化有一定的限制,太过是指超过了正常运动变化的上限,不及是指未达到正常运动变化的下限,在其上与下限之间则是适度,平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调整着的相对平衡,无过是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生命运动是“亢”与“制”的对立统一。亢是生命运动的标志;制是因亢而制,人体健康的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经过反复斗争,发展到新的稳定局面。有制的常态表现则为阴平阳秘,五行生克制化正常与无制的变化表现为阴阳失调,五行产生相乘相侮。制在生命的运动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它是随着亢的状态而转化改变,贯穿于生命运动的初始与终结。

制伴随着亢而产生和发展,克制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事物运动的限制,而是促使事物向着有利于其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变化,使机体再次进一步稳定地发展。承制相克能有效地防止事物过于亢盛而为害,其结果是有利于生化,既防亢害之后,又开生化之先。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逆顺的论述包括生机、疾病、治疗等,其中包含了阴阳的转化,阴阳之原,生克之道。暨顺逆之理,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用五行来说明事物生克顺逆的关系。

“木得金制,则不致横溢而力专于火。”“火得水制,则不致涣散而精聚于土。”则有利于万物之生,为制中有生。

亢具有生化作用是生命运动变化的推动力,无制的亢则为害。正是由于无制之亢的作用,由生理阶段向病理阶段演化,经承制功能调整后建立了新的平衡。

木亢不成火,以其湿也,得金制之,则木燥而火成;火亢不成土,以其燥也,得水制之,则火湿而土成;才有益于万物之化,为制中有化。因此才能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不外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亡。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世人皆顺生不知道顺之也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阴阳本为一体,所以顺与逆可以转化,顺中有亡,逆中有生。

亢是机体某一部分的功能太过,就会造成另一方面的相对不足,这是阴阳五行之间盛衰盈亏变化的反映。亢者盛之极,制者因其极而抑之。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强弱相残,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废。亢有一个从生理状态到病理状态演变的过程,抓住“太过或不及”就是抓住了病机的关键,则是“亢则害承乃制”。

亢害承制理论应用于说明病机,有承制之虚实。承制之实言其常,“实能生能化”;承制之虚言其变,“虚者不能生化”。于承制之实,必能安其屈伏,而始有防微之功,于承制之虚,必能察其本原,而后为见真之智。

“论及承制之虚”,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病机理论又有顺化、对化”,必极而后化,亦有兼化(虚化)合化(实化)等,皆与五行承制生化密切相关。明乎阴阳生克之理,凡物之性,皆可用之而生化于五脏六腑之气,治病应用此理,以调节阴阳五行,协调平衡。

肾生肝,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肝木受焚,肾何生。肾火易动难静,易逆难顺,易上难下,故一动则无不动,一逆则无不逆,一上则无不上矣。腾于心燥烦,入于脾干涸,升于肺嘴懒,流于肝焚烧,冲击于六腑燥渴。然而肾火乃是雷火,亦龙火,龙雷之火,其性虽猛,然聚则力专,分则势散,无乎不克,反无乎全克。

掌握承制生化理论,临证自能灵活运用。火性炎上当以水制,可用“似得寒水正化”之大黄,又可用润下药物,制方应用必须遵循承制生化规律,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其味者,必窜其气,用其气者,必防其味。承制生化理论如此重要,必讲求亢害承制生化六字而善用。于是应用时,可以逆而制之,亦可顺而导之,调其气使之平而生化之常复矣。

心、肝、脾、肺、肾,配火、木、土、金、水,其五行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变化的核心是生克二字。各脏腑无不取资于肾,心得肾水而神明焕发,脾得肾水而精微化导,肺得肾水而清肃下行,肝得肾水而谋虑决断,六腑亦无不得肾水而布化,然而取资多者分给必少,亲于此者疏于彼,厚于上者薄于下。

“火承以水,则火自有所涵而不越。水承以土,则水自有所防而不滥。

土承以木,则土自有所动而不郁。木承以金,则木自有所裁而不横。

金承以火,则金有所成而不顽。”

心肾虽相克,其实相需,无心之火则成死灰,无肾之水则成冰炭,心必得肾水以滋养,肾必得心火而温暖。肺气夜卧必归气于肾中,此母居子舍之义。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到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肾生肝,肾之中有火存,肾水干枯,肾水不能生肝木,火无水制,则肾火沸腾,肝木必致受焚之祸。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则土有生气。脾克水,水得土而蓄积,则土有生机。肾克火,火得水得以相济,则火有神光。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炼。肺克木,然肝木必得肺金以斩削。

胜复之大数为“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即相乘相侮,持强凌弱为胜,而递相承,制克其偏亢为复。”复之机则为“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





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之基本形式,天地之气、人身之气的运动莫不如此。升降出入,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以气之运行解释升降出入,直行以升降,横行以出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言直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言横也。

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

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出入: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藏,或左升右降,脾胃中气为之枢纽。止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况必以升降分属左右,则尤难通之义,左右俱有阴阳,俱有升降。

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入所需,排出所弃,故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的特性。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体之气必须应四时之气的升降出入,以调神气。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流通,郁结不畅为气机郁滞,气应下而反上或气应上而反下之升降。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伤寒分六经,以表里言;温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温病从里发,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渴。

调理气机升降出入之法:

“气之亢于上,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敛而固之;结于内,疏而散之。又应辨别病情浅深轻重,气机失调深重,则不可以径行。若直升、直降、直敛、直散、多致败事,当曲而治之,为治疗之妙。升降出入之治法,用之不可太过,升发太过,不但下气虚,而里气亦不同,气喘者将有汗脱之虞;降逆太过,不但上气陷,而表气亦不充,下剩者每有恶寒之症;收敛太过,不但里气郁,而下气亦不能上朝;疏散太过,不但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

升降出入以协调平衡为要,矫枉过正则变生它病。先救邪气之来路,后开邪气之去路。病在升降,举之抑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病在升降而斡旋于出入,或病在出入而斡旋于升降。在上禁过汗,在内慎攻下,此为阴阳盈亏消长之理。

conanbg 发表于 2009/5/11 00:41:19

如果这个太乙针经能被公布就好了

lxymedi 发表于 2009/5/11 22:43:34

好长啊!希望好东西能够流传下来啊!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太乙针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