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一近年来,敌视中医的事件时有发生,如网歼中医、废中医论等,甚至有院士也指责中医是伪科学。《广东科技报•健康科学周刊》对此则一直是冷眼旁观,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嘛,作为国粹,中医怎可能被一小撮抱敌视态度的人要它消失就消失了呢?
不过,当本报收到七旬老中医谢卓邦的长篇书信后,通过记者深入采访,我们发现,在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民间中医,确实面临尴尬的生存环境,在某些行政区域、学术领域,他们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于是,记者的忧虑日甚一日。报社不是法庭,报纸不是警察,但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声音。为了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科学得到更全面、久远的传承,人们有必要更加关心、关注民间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本报从本期起推出《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中医不应遭遇质疑
在中医界,谢卓邦并非泰斗级人物。不过,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悬壶行医四十余载,治愈了许多危重病人,因医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在行医过程中,他还自觉结合临床实践、运用中医的医理,去探索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并将经验总结成文,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中医学论文,其中仅有关中药治疗肝病的论文就有25篇。作为一个有四十余年临床实践而且积极进行理论探索的老中医,他的观点在民间中医中极具代表性。记者就他来信中提到的问题采访了他。
记者:前两年,中医遭遇了从未有过的质疑,从普通网民到科学界名家,“拥中医药”和“倒中医药”分为两个立场鲜明的阵营,开始了激烈的口水战。那场关于“取消中医”的争论,虽然最终因卫生部的官方表态而暂告一段落,但“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似乎远未结束。
谢卓邦:对于这场争论,我自始至终都很关注。学术争论是正常的,医学还是要靠疗效说话。其实,中医药的疗效虽然没有某些狂热支持者所想象得那么完美,但也决不会像反对者所说的那么不堪。在西医没有产生的那几千年,难道中国人就不生病了?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应对各种病症都是用中医治好。中医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其历史地位远远超过西医,中医完全可以脱离西医独立发展。
记者:“倒中医药”派的一些人贬中医为“伪科学”。谢医生,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谢卓邦:我留意到,贬中医为“伪科学”的代表人物是张功耀。值得指出的是,张功耀是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一位普通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中医。行行出状元,不是这一行的‘状元’,说跨行业的话欠资质、欠妥当。体育频道为什么要请杨影作国球评述、请马燕红作体操评述呢?这是因为他们是内行人,说得头头是道,观众才能听得口服心服。中医理论深奥,外行人是说不出其中门道的。像张功耀,他的研究方向在社会科学方面,不懂中医的医理,仅仅凭个人的恩怨喜恶,对中医评头品足,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行医四十年,治愈的患者数不胜数,所用的都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亲身体验中医的治疗效果。刚才我也说了,中医用了几千年,其疗效是一直得到证明的,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医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与西医相比,你认为中医在治疗方面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卓邦:西医是欧美人的传统医疗手段,中医则是中国人的传统医疗手段,甚至也被亚洲其他国家采用。中医的疗效普遍被称赞的是针炙。但在我国医疗界按劳取酬的管理体制下,因疗法简易,针炙的经济效益不好,所以未被各大医院青睐,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一些发达国家,因中医针炙疗效好,开始竞相推广应用。据新浪网报道,中医在美国就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目前,在美国50个州中,49个州立法承认针灸并准予办理执照或注册,全美针灸师已达到3万名左右(新浪网2006年11月14日的有关报道)。
记者:除了针炙,中医还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谢卓邦:讲到疾病治疗,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以药物治疗疾病为主体。中医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以探掘。比如,在肝病治疗方面,我敢肯定中医占绝对优势。我曾经用中医方法治愈很多重肝患者,深深体会到中医在这方面比西医有毋庸置疑的优势。在此仅举一例,去年春节期间,广西柳州人雷贤福,因黄疸肝炎入院治疗二十多天,呈深度黄疸并严重腹水肿胀,西药贺普丁未能控制病情发展,医院动员家属转上级医院换肝治疗,因经济上无能为力,签名出院。后经人介绍找我治,四十天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停贺普丁,治疗两个多月,黄疸基本消退,腹水全消,治疗四个月后,临床症状痊愈,肝功各项指数基本正常。从这一治疗案例中,中医西医孰优孰劣,一对比便知。
记者:治疗肝病是你最为拿手的领域,能否再谈谈其他方面的例子?
谢卓邦:对我来说,虽然治肾不如治肝经验丰富,但四十余年来,我在远离大城市的粤西电白县开诊所,根据肾炎患者的症状,分别采用五皮饮、五苓散、金匮肾气丸、真武汤等,辩证诊治急慢肾炎水,从未失手。毒症患者叶茂润,省城某医院大夫对他说:“如果你不透析,就这样回去,活不了一个月。”结果他经我治疗三个月,从73岁活到89岁。
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中医不但在治疗重肝、肾炎等病显良效,而且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均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以下举例说明。
对于胸积液,西医通常采用抽水法治疗,体弱者常见抽去又积回,而我则用皂荚、桂枝汤、川椒葶苈丸、小柴汤对症加减治,不用抽水,三四十天痊愈。我在此基础上变通,治疗心包积液同样不用抽水而愈,用中药治疗基本半年可恢复平稳,无需像西医哪样长期服药治疗。
我的老家近年曾出现两例高空跌落成植物人的患者,我用“补阳还五汤”使其完全康复,免了开颅手术。老家一村民在海口因车祸左眼睁不开,跑遍海口大医院,大夫都说:“要治疗眼睁开可以,但想合回可不成,开合二者仅可择其一。”我用补肝肾活气血,升气通经络为治疗原则,服药四十剂,眼的开合功能不亚于车祸前。
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肠炎方面,很多患者来我这里就诊以前,已经用了西药,但仍无效,我帮其治疗几乎都是一剂痊愈。
关于肿瘤,中医认为肿瘤的成因是正气虚,食积、痰、毒、瘀积聚凝成,治法以扶正为主,结合以毒攻毒、消痰化瘀、散结活血,进行经辩证治疗,常有一些患者,在大医院采用西医化疗等方法,未能治愈,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求治,最终“捡回一条命。”
此外,我还用中医方法治疗胃肠疾病、肺结核咳嗽、哮喘等疾病,此类疾病常因治疗所需时间长,长期服西药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我用中医治疗,未曾治成遗下慢性痼疾者。
以上例子,是我在悬壶生涯中的亲身经历,证明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中都能取得相对较好的疗效。另外,据著名老中医邓铁涛先生介绍,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中医药大显身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非典”时期能够做到“零感染、零死亡、零转院”,就是因为中医及时介入治疗。(编者按:详见2006年11月1日《环球人物》第十七期 ,后来《人民网》也有转载)中医的疗效大家有目共睹,绝非“伪科学”。(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二:
当今中医三大怪现象
年过七旬的谢卓邦医生,深爱国粹中医,看到中医面临种种尴尬处境,痛心不已。他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很不正常的现象,担心长此下去,国粹中医会面临更加困难的生存环境,甚至会走向绝境。
怪象一:中医不姓“中”
谢卓邦说,身为中医,他对许多中医院的做法十分无奈,忧心忡忡。他说,如今许多中医院,特别是基层的一些中医院,医院名是“中医院”,实质上却是西医一统天下,不但院长、副院长都是西医,而且医生也以西医为主。难得有个中医生,开起药方来,还是西药唱主角。
谢卓邦说,中医院不姓“中”,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中国中医药报》曾经报道,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敏如调查提出:许多中医院所开的中药处方,只占整个医院处方的3%,有的医院甚至在1%以下。刘敏如根据自己调查结果指出,我国目前已经没有一家真正的示范性中医院。
怪象二:有身份,无地位
虽然不时会有诸如废掉中医之类的闹剧,但“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的观点还是深得人心的。但是,中医并没有因此而受到特别的礼遇,相反处处遭受不公正待遇。
在当今众多大医院,虽然都设有中医科,但中医科的工作人员往往是低人一等,中医科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有些管理官员的眼中,中医甚至成了扰乱医疗市场的罪人。谢卓邦就曾在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会议时听到中华中医学会一官员如是说:“当今中国医疗市场的混乱,都是你们民间中医搞出来的。”
谢卓邦慨叹:“真是黑狗偷了油,白狗打了头!多么无辜的替罪羊啊!”
怪象三:缴了你的枪,再让你上战场
谢卓邦说,中药是中医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向有“用药如用兵”之理。华佗成为祖国医生外科祖师,与他发明“麻沸散”不无关系。
但是,有些管理部门,却以医药要分家为由,没收中医自制的药丸。谢卓邦就曾受过这种“礼遇”,电白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未出示任何证件、未说任何理由,强行在谢卓邦诊所抄走27种自制药丸。这些药丸都是谢卓邦用来治病救人的必须品。
谢卓邦说,中医的灵魂就是辩证论治,医与药是有机整体,针对不同的患者,要用不同的药方,收走了药,就象“缴了你的枪,再让你上战场。”哪怕是华佗、朱震亨再世,也无能为力了吧!
谢卓邦认为,目前出现种种怪现象,原因不在中医本身科学不科学,而在于当今医疗管理体制。简单地说,就是中医西化管理管出来的!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三:
中医西化管理三大弊端
老中医谢卓邦认为,目前中医界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根源在我国的医疗管理体制,西医化的管理严重制约着中医的发展,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真担心会把中医管“死”!他认为最明显的弊端有以下三个方面。
弊端一:
揾钱至上,中药靠边站
在我国,从国家卫生部到各地卫生厅、卫生局,可以说是西医一统天下。由于没有实行分医制,最多是来个“中西医结合”,导致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的医生各自拥有对方的处方权,中医可以开西药、西医也可以开中药,至于该怎么开,开多少,并没有相关部门对此进行监管。
同时,目前国家对医疗机构实行“差额拨款”的政策。各个医院只好通过搞“创收”来解决“差额”问题。在诊断和药品的收费标准、利润水平上,中医和西医的差距比较大。比如,治疗一位上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烧的病人,中医一般会开3天的方剂,病人用于挂号、买药的费用一般不会超过30元;而如果在西医院就诊,病人输3天的抗生素,就得支付500元至1000元的费用。中医和西医在经济效益上差距极大,中药利润低、西药利润高,很多医院哪怕是中医院,为了确保其经营效益,开处方时自然是能开西药就不开中药,能开贵的药就不开便宜的药。
弊端二:
论文至上,英雄竞折腰
就医生来说,职称是衡量医疗技术水平的标志,医院管理医生就是以职称来定挂号费和工资级别的。
正因如此,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职称不断晋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我们的制度是,晋升职称除了要考试外,还要看你有没有发表论文,在什么地方什么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按理,有价值的中医学论文,应该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医理,去探索各种疑难疾病的治疗效果、总结经验而成。但由于当今的许多中医生不按传统中医辩证论治的模式治疗疾病,当他们要申报职称要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只好以西医的治疗医理,用西药治愈疾病的案例,套上几味中药做陪衬,写成中西医结合的文章以达到晋升的目的。实质上,这样的文章,中医科学含量很低,却成了大量中医院从业人员追求高职称的“敲门砖”,同时也就成为张功耀、方舟子之流攻击中医之口实。
可见,现行的管理制度,一方面会导致一些长期以西医医理治病的医师,得到诸如“主任医师”之类的职称;另一方面会导致一些不被人们关注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间中医,包括祖传的、师承的,还有自学成才的民间中医,因为难以发表学术论文而无法得到国人的认可。
弊端三:
权威至上,打压民间中医
如果你是一介民间中医,在当今的医疗管理体制内,即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是难以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
中医科学的灵魂在于辩证论治,你要成为有水平的中医生,就必须既要有仁心,又要有仁术。即既要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也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医者父母的善良之心。
但在部分地方的医疗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眼中,才不管你是否具备仁心仁术,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管理”是否权威。
谢卓邦说,电白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行没收他自制的中成药,就是因为该局某负责人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谢卓邦的挑战而采取的非法行动。在非法没收之前,该领导曾私下找谢卓邦要好处,但谢坚持原则不予理睬,于是就遭强行查封、没收药品的报复。
为什么说这种行为是非法的呢?谢卓邦曾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政策法规司的杨志超同志咨询有关自制中成药的规定,得到的答复是:一、要有合法医疗机构;二、此药市面没有出售;三、只准配制本医疗机构门诊用。而谢卓邦的做法完全符合规定。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四:
振兴中医三大建议
在痛陈当今中医的种种怪现象、并把原因归于“中医的西化管理”的同时,谢卓邦坦言,中医的命运和前途系于政府手上。他说,民间中医历尽沧桑,能跨越几千年走到今天,可见其植根之深,生命力之强盛。不是谁喊“打倒”就能打倒的,他的存在完全是因为国民健康的需要、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的需要。谢卓邦建议政府应该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真正认识到中医与西医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从而按规律办事,以有利于中医科学发展的原则来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医才可能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建议一:
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
要以公允的态度来对待民间中医,以合适的尺度衡量民间中医。最关键的是要打破原有大一统的医疗管理体制,构建尊重中医科学发展规律、符合中医实际的管理体制。西医和中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当然不能以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特别是民间中医。
中医的灵魂就是“辩证论治”、医理与药理是辩证一体的,必须从思想上、理论上强化人们对中医科学的全面把握,停止中药现代化就是要中药标准化、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与西医接轨等违反中医科学发展规律的做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建议二:
大力扶持民间中医
政府不能像考核西医那样去认定是否准予民间中医行医资格。民间中医的秘方绝技是中医宝库中的一笔相当可观的宝贵财富。由于民间中医受到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影响和束缚,有的抱着“传儿不传女”等秘不外传的信条,竟将几代祖传的秘方绝技带进棺材里连同自己的尸体一起烂掉,留给我们的只是惋惜和遗憾。现在民间中医求“证”难,因为他们没有国家发给的学历资格证书,就得不到行医的“医师资格证书”,这就给民间中医从医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中医因而无法获得行医资格,只好“困守”家中,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无疑地阻碍了传统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国家实施“执业医师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业。有人担心降低民间中医准入“门槛”会扰乱医疗行业,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只要重视民间中医医疗效果的监督,并为之立法而实施行业法规的约束,民间中医就会走向正规的轨道。
建议三:
允许中医秘方绝技申请专利及转让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年了,许多行业都在放开竞争。为什么医疗行业不能引入竞争机制而让民间中医参与公平竞争呢!?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应放开民间中医从业、开业政策,对民间中医的秘方绝技,允许其申请专利、专利转让等。让其秘方绝技广泛应用到临床,充分发挥其简便、廉价、优效的优势。这样,更能促使医疗行业公正、合理的医疗价格形成。
中医骨干力量在民间
民间中医包括哪些人呢?谢卓邦认为,凡是有一技之长、以中医药为治疗手段,为老百姓解决疾病痛苦的人都可称为民间中医。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老中医传统模式以师带徒传承(包括祖传)的人员;一类是自学成医者;一类是在国家正规中医院校接受教育并获得“学历证书”、但没有被医疗单位录用的人员。
谢卓邦强调,众所周知,中医技术来源于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古时名中医多数出自寒窗山野,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名医,他们都是民间中医。在古代,除了皇宫有太医院,民间还没有正规的医院。只是到了近现代,西学东渐,我国才有正规的医院,而且一开始大部分都是西医院。但是,可以说,在基层,中医的骨干力量,仍是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五:
要构建科学的“现代中医”体系
中医发展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瑰宝。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典藏之丰富、内容之精深在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藏中无出其右。但是今天竟然还要讨论是存还是废,这不能不令人反思。国家级名老中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政府参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镜合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有人大言不惭的叫“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摆出一副大科学家的面孔。验证中医,其认为合乎现代科学实验要求的是科学,不符合要求的就是不科学。这是十分可笑的!因为他想用“圣经”来改造“佛经”。
感慨 :政策导向有失误
传统中医的优势在于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中医理论的的科学性是“整体观”,与西医的“还原论”是不相关的。用中医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使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三分之一时间学西医,三分之一时间学外语,三分之一时间学中医”。致使不少毕业生虽然拥有硕士、博士的学历,连最基本的中医方剂都写不出来。中医病区的办公室看不到中医书,中医高等院校编的中医教材、老师讲的中医课不少是按照西医的思路去编去讲的。老师课时讲中医,课后讲西医,病例讨论全讲西医不讲中医。此外,还有医疗事故鉴定用西医思维;各级科技评审、标书、奖项是用西医的标准;医院医疗质量标准西医化;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从助教到教授的晋升标准也是用西医的标准;医院产业化,中医院要同西医院竞争要求生存,必须做到西医院有中医院也要有的局面……。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责不在学者,陈镜合教授认为,是政府政策导向有失误。
主张:以师带徒不宜搞“拉郎配”
当前,主张全面继承传统中医的多数是老一辈的中医或传统师傅带出来的中医徒弟,少数是从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他们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是传统中医的宝贵财富。但是,目前很多师傅带徒弟的,基本是政府行为,由老中医被动接纳者多。这些徒弟几乎全部是在职不脱产,根本没时间跟学。况且多数拜师是有目的的,并不是专为学老中医的东西,当然是学不好。有些“徒弟”三年出师了,连老师常用方法也不懂。陈镜合教授特别认可民间中医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徒弟可以脱产在师傅身边学习。他说:“在民间有些真正行医的医术是很高的,水平也不错,擅治怪病杂病。但是因为没有文章发表,作为医术的理论依据,所以,只能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但是,要提醒的是,有些江湖性的中医说,医术可以“包治百病”“药到病除”,那是无知,是夸大宣传,凡事都是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的。患者对这部分中医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行。而对于中医院校医术的传承,应是自主性师傅带徒弟,徒弟必须由老师选择,必须是全脱产跟学,徒弟生活费由政府适当补贴。学五年参加中医师考试,成绩合格可获“中医师”资格。
构建“现代中医”新体系
陈镜合教授认为,中医的发展,应采用以“古为今用”“中为洋用”“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和“中西结合”的原则。传统中医强调的是原汁原味去做,由此而忽略了社会大环境的发展,现代意识和创新手段均不足,以至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在选择治疗手段时,最好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就是“古为今用”“中为洋用””,而不是洋为中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从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来看,国家给中医药发展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陈镜合教授表示,要认真继承、正确对待中医的对策就是要肯定中医,坚定继续。制定中医自身的各级“洋为中用”而又不是“中为洋用”的评审标准;中西医间应“取长补短”,积极开展临床重点疾病的中医药研究。并提出如下建议:①尽快筹建现代中医医院;②重启“坐堂医”、个体行医。③建立现代中医独立评审机制;④保护传统医药所需要的财政拨款支持;⑤中医自身发展应当继承创新,抓紧人才培养等。
人物画像:
陈镜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全国中医急症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局 省市科技专家评审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科学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委 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是国家级 具有被学术继承资格的名中医 目前正在培养在学博士研究生12人 博士后1人;已毕业博士10人 己出站博士后3人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之六:
中医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中医是科学,而且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我国93岁高龄、著名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说,中医讲究“仁心仁术,绝不能为了搞科研写论文甚至为了金钱就给病人多做不必要的检查,或随便给病人做手术以谋利,若买卖人体器官那更是犯罪行为。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的系列报道采访了邓铁涛教授,他就有关中医发展及未来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中医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中医的理论是超前的,是一种信息医学。”邓铁涛教授介绍说,20世纪的西医理论是机械唯物论,某种程度上是实验医学,实验的模型大多缺乏心理、社会等因素。而21世纪的医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单一的实验医学模式必然会被多维的信息医学所取代。中医几千年的实践表明,中医注重“心理因素”、“情志因素”、“天人合一”在疾病的致病和治病的作用,讲求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西医不是越来越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吗?这些恰好是我们中医的优势。那些打着“取缔中医”幌子的所谓的“科学家”“哲学家”叫嚣着“告别中医”,“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回光返照。
邓铁涛说,“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写进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这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是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福祉所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推在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20年后西医或向中医取经
当记者问邓老,中医西医孰强孰弱时。邓老回答说,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五大发明”。西医虽然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组水平,但它是线形的,它是以生物为本,凡病要找到病毒的源头,找到元凶,然后采用对抗的方法,把它杀死;中医则是以人为本,它把病按邪进入人体后的反应进行归类,人为一方,邪为另一方,治病须祛邪。西医和中医的思路不同,西医对抗性的治疗方案不能说不好,但病毒会变异和有耐药性,越来越难杀死,西药也要经常更新换代,所以西医的路子会越走越窄。而中医采用的是扶正祛邪的思路,中医所谓的扶正,就是现在西医里面讲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里面的抗病能力,世界认识免疫功能只有50年,但是我们中医早就知道驱邪扶正,用正气,比免疫功能更广,因此中医几千年来路子越走越宽。我预计,20年后,西医理论方向可能要向中医学习。
发展中医 人才是根本
“青年中医师的培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医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就是问题的关键与核心。”邓铁涛教授说,真正的中医要继承和发展,就一定要培养“铁杆中医”。什么是“铁杆中医”呢?就是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内涵,不能简单的跟着西医的思维来做。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上工治未病”为例,“治未病”比“亚健康”的概念还要超前。“亚健康”已经是健康临界了。但是,“治未病”就是健康状态下就要懂得“未雨绸缪”,讲明了中医在预防、保健、治疗等全方位的优势。青年中医师要熟练掌握针灸、推拿等技能的运用,这些都是中医简、便、廉的方法。另外,中医易懂难精,青年中医师要学习认为科学知识,要多了解中国文化如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才能有利于认识中医,喜爱中医,深入学习中医。
人物名片:
邓铁涛(1916-),广东开平人,出身于岭南名医世家,自幼就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部药物审评委员会首届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名老中医。他曾提出中医学的发展是从实践中来的,较之西医从生物模式对人体进行研究而言,中医始终是把人体放在天地之间进行研究,形成“天人相应”的医学观。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境系列报道之七:
门槛准入设置要注意三大问题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中医科主任谭大刚认为,应倡导医疗力量多元化,民间中医如果管理恰当,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在民间中医管理方面门槛准入设置要注意三大问题
“中医的‘简、便、验、廉’,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民间中医应该发展,可以考虑作为社区医院的补充,也可以效仿国外的家庭医生,这样都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压力,给百姓方便。但是要使其发挥有利作用,关键是建立起一个恰当有效的管理机制。”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谭大刚从医疗力量多元化、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短缺出发,对民间中医的作用表示肯定,同时再三强调民间中医发展应扬长避短,强调管理问题。他认为本报 “破解民间中医”系列报道,已在广州中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各中医生的看法观点不尽相同,但愿望都是一致的:希望中医继续发扬光大,造福百姓。
民间中医有利于缓解看病难问题
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布局问题,我们尚无法了解清楚,不便评论,但怎样发挥民间中医的作用值得好好思考。谭大刚说,在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落后地区确实存在缺医少药问题,有的地方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医疗资源,但是城市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不愿去这些偏远山区服务。他认为,这些地方完全可以鼓励民间医生发挥积极作用,但应注意管理好这支队伍,不能因为要管理、管理难,就取消它。其实只要管理适当,民间中医可以发挥很多作用,诸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大医院的压力,“病人不需要个个都往省中医院挤。”谭大刚表示,对于民间中医,应更多地考虑他们在解决病人、方便病人的作用,让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造福百姓。
可考虑作为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的补充
中医深得民心,中医的发展应该符合我国国情。谭大刚指出,中医除了医院之外,还可以配置民间中医。最近医改也牵涉到医疗力量多元化问题,除了政府医院之外,允许外资进入,外国人、香港人都可以来大陆办医院,私人、企业也可以办医院。既然如此,那么私人开诊所做民间医生也应该是允许的。
我国医改方向倡导“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但实际上社区医院叫好不叫座,社区医生的医术水平差,老百姓无论大小病还是得上大医院。“据我所知,有不少民间中医深得病人信赖,是否可以考虑把民间中医作为社区医生的补充,社区医院聘请民间中医生坐诊?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家庭医生是主流,那么根据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特点,是否可以考虑把民间医生作为家庭医生的补充?”谭大刚对民间中医模式的发展方向特别谈了两点看法。
门槛准入设置注意三大问题‘
民间中医的最大特点是纯中医,对检验对现代科学依赖小,所以民间中医生的条件相对容易。但问题关键是怎样将民间中医的台阶设置合理化,很考验政府有关部门的智慧,谭大刚估计民间中医的开放还有一段路要走。另外,确实有不少民间医生根据家传或自学中医,学得并不规范,有必要回炉到中医学院进行系统学习,然后参加考试。他表示,对民间中医的管理应该注意三大问题:
执业资格:民间医生的执业资格应有别于医院的医生执业资格,可考虑将中医师考试分为两类:纯中医师考试和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对与纯中医师只考中医药知识,不能考太多数理化的知识,可侧重考语文理解能力,重视古文基础测试,以保证有良好中医药学基础的老中医和民间中医能取得中医师资格。但应进行分类管理和区别职业,从业范围有所限制,如只考取了民间执业资格的医生不能进入医院,这也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就诊效果。
医疗范围:民间中医固然有秘方,但没秘方也一样可以做民间中医,只要他能治病救人就可以。民间中医生除了本身专长治某种病症外,医疗范围应该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另外还要注意祖传秘方、自制药的管理,我认为关键看他能否将秘方公开,如果可以公开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找医药专家分析药方再做定论。
法律约束:对于民间中医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法律条例,对于哪些吹嘘蒙混的江湖术士,应严厉打击。另外对于超医疗范围的行为,也要及时纠正。
人物画像
谭大刚:副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工作20多年,长期师从广州市名才强医谭烘照,深得其传,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9/4/20 19:14 编辑 ]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八:
中医的“舞台”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中国未来的医学发展靠什么走向世界,得靠中医。”“西医不可能学到中医的精髓,难道仅靠一套引进的设备就治病吗?这是不现实的”。 年近8旬的老中医全军中医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原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宝臣谈及我报推出的“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的系列报道时说,这个选题非常好,中医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农村,应该到群众中去,才能更好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是“下里巴人”文化
“中医中药是中国原创的医药科学,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领域和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原味文化。”刘宝臣主任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国家将“京剧”列为国粹。我认为,应该将中医中药列为“国粹”。因为“京剧”是给“阳春白雪”们看的,懂它、知它的人不多。如在南方,看京剧的人就很少。而中医中药是“下里巴人”看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农村,它的“舞台”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民间,有的老百姓的中医中药知识,比一个刚毕业的中医学院的学生知道的还要多。中医“简、便、验、廉”价安全,强调“治未病”“中庸中道中和”的平衡状态。不仅能够治疗普通疾病,尤其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对急性病也同样有疗效。如广州感染SARS最早最重,由于中医药较早介入治疗,死亡率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神七上天,身体素质非常好的航天员就采用中药调理,即是基于人体面对异常环境会发生不平衡的原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医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特别适宜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建立小诊所、方便群众就地治疗,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走出去得用中医这条腿
“中医是一门看病的学问,评判科学与否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中医没有疗效,治不好病,它就根本无法延续至今,中华民族的祖先也就早将之摒弃而另觅他途。在没有西医的历史里,中国靠的是民间中医手中的“一本医书”中的中医中药知识在治病救人。中国未来的医学事业发展靠什么走向世界,得靠中医。”刘宝臣主任说, 中医的历史几千年了,西医传到中国不过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不能用别人的东西去走向世界吧。因为别人的东西和你学到的技术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比性,有可能别人的东西比你的还超前、先进。我们要走出去,就要用中医中药这条腿,发展、创新中医中药,拥有我们自己民族的医学品牌走向世界,赶超世界。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你们有吗?”如中医的非药物治疗,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点穴等,简便易行,成本非常低廉,不仅能够治疗诸多疾病,而且其中多数疗法简单易学,人人可以掌握一招半式,可用于养生保健。因此,建议国家应该给中医中药更大的扶持和投资力度,以便于中医更好、更快的发展。
“存药废医”是行不通的
当记者问刘宝臣主任,是如何看待有些国家 “怪相”“存药废医”的问题。刘宝臣主任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说,“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就批评过卫生部对中医不重视,提出中国对世界能有所贡献的领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业,一个是中医。毛主席曾说,你们现在不学中医,难道让外国人学,以后我们再跟外国人学吗?现在看,这一分析很精辟。”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要“扩大视野,不能近亲繁殖”。要相互学习深层次的东西,不能像有些国家对待中医实际是“存药废医”,即仅重视中药,而忽视了中医理论。这样中医是没得做的,千万不能走这条路。建议政府一是要放权,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二是要完善执业医师考试、注册的程序;三是要规范“医生走穴”行为,建立有序的“兼职执业”制度;四是要建立“执业医师终身禁业机制”,增加医师职业责任感;五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执业医师基本信息披露制度”。考中医执业医师要顺应中医的内在规则,按中医的规律办事,不要按西医思路去考。
人物画像:
刘宝臣,(1931年生——)吉林人,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现解放军医学委员会委员;全军中医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广东肝癌协会副会长;他认为,中国医学要走出去,得靠中医这条腿。中国的“国粹” 京剧应该和中医互换一下,国家应该将中医纳入“国粹”。 中国的国粹 “京剧”,是给“阳春白雪”的人看的,懂它、知它的人很少。中医是“下里巴人”。它的根基在民间、农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比京剧的意义大多了。 破解民间中医生存困局系列报道之九
重塑中医形象要抓两头带中间
中医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民间中医要发展,就要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要破局,就要有走出来的勇气。
“我小的时候生病几乎都没有吃过什么西药,都是家人带我去看中医,或者老父亲到田间地头抓几种草药就解决问题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忠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民间中医药文化保存的非常完好,尤其是农村及基层,中医中药的用途非常广泛,如感冒、发烧咽痛、疮疡、泌感、便秘、腹泻、外伤骨折、各种疼痛等等,内服外用中草药或刮痧、热熨及各种手法治疗等很多病人就可以治好,简单、实用、便宜。民间中医要破局,走出困境,首先要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最近公布的医改方案中提到了要重视中医的发展,可以说,中医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中医文化的渗透要从孩子抓起
“现在民间中医的数量少了很多,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很多的民间医生活跃在农村,背着个草药箱走村串户,利用当地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中草药等治疗好了很多的病人。”张忠德教授说,由于现在教育体制的弊端,使得很多中医院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少下基层学习,缺乏临床经验。在基层的医护人员受到系统性中医的熏陶又少,老的中医人才离开工作岗位、或退休、或去世等多种原因,造成了中医人才知识点的“青黄不接”,形成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断层。这也是造成民间中医生存困境不能自我突围的因素之一。
目前中医面临的困境不只中医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教育上的缺失。张忠德教授指出,中医文化本身就是文化产生的一个分支。因此,中医文化的渗人必须要从孩子抓起,必须让中医文化、历史走进幼儿园,走进小学、中学,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要去中小学讲授中医的养生、保健、调理和预防。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中医文化有系统的认识,并将中医药文化植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中医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打破自我封闭才能将“蛋糕”做大
民间中医要发展,就要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要破局,就要有走出来的勇气。张忠德教授说,“民间中医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一种推广和应用的思维,民间医生自我封闭、自成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家传、祖传等单一模式,没有铺开、推广开,抱着手上的验方、秘方、治疗方法不外传,造成普及率低下,没有把中医的蛋糕给做大。”
其实,在广州有很多有丰富经验民间医生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开诊,有很多治小孩咳嗽、盗汗、治关节疼痛、腹痛等症的民间中医,效果非常好,很多都是经过熟人介绍去看的。他们的治疗技术、验方大都是家传、祖传的。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很多的民间中医无法拿到行医执照,所以,在看病治病的时候总是让人觉得不太“光明磊落”。因此,张忠德教授建议国家应放宽有关执业政策,让有一技之长、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能够堂堂正正的出来行医,并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狭隘空间,要树立走向世界的胸怀。一套中医理论形成后,要走出去推广、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个小蛋糕做成一个大蛋糕,也才能将中医做大、做强。
树立中医形象应该抓两头带中间
中医应该如何重塑形象呢?张忠德教授表示,树立中医形象和发展中医事业应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基层、抓高端人群、带领中间人群。)1、抓基层。就是乡村医院应该多接收一些有理论知识、基本功扎实的中医院校的学生,让他们运用中医的方法为老百姓治病,并传播中医文化。2、在高端人群中树立好形象,做好工作。因为这部分人群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言行可以影响、带动周围的人来看中医、信中医。3、带中间。由基层和高端人群带动中间人群,这部分人群他们不是文化的缔造者,只是文化的跟随者。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医,也是对中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推动。
面对民间中医发展的现状,张忠德教授也谈了几点担忧:1、现在的人比较浮躁,总想赚快钱、大钱,而无限的放大中医的疗效,时间长了,把中医的声誉做坏了,中医行业应该规范他们的宣传。2、目前的中药广泛的采用培育制,这种培育制,和天然药材还是有差距的。那么如何保证现在的中医药的质量,是现在中医界面临的严峻课题。3、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传的小孩不愿意接班,使中医的传承出现“危机”,甚至失传的尴尬局面。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中医发展和管理方面,应多动点脑筋,既要对民间中医在政策上解放,也要对目前中医存在的“灰色地带”进行加强和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名家画像:
张忠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务处处长。 破解民间中医困境之十:
发扬光大民间中医的特长
“民间医生的一些特长或许就是史上绝无仅有的绝活,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广州市天河区中医(中心)医院院长陈煜辉博士建议制定鼓励政策发扬光大民间中医的特长。
“中医是实践医学,而民间中医是组成其中的一部分,现行医疗范围应该考虑覆盖到这部分民间医生。”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院长陈煜辉博士从法律层面剖析了民间中医面临的最大困境,对于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他认为要制定鼓励政策,让其特长有机会发扬光大。
民间医生最大困惑:没有执业资格
陈煜辉博士对民间医生的范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游离于正统医生之外的,未取得职业资格的,但确有一技之长的(有偏方能够治病或有特定的治疗技术),这样一类医生才叫民间中医。
现行法律制度规定,行医必须具备职业医师资格,而民间医生最困惑的就是没有执业资格。虽然现行有政策允许具备特定条件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参加资格考核考试,但由于考试门类繁多,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导致许多民间中医无法通过考试。陈煜辉说,如果没有执业资格,从法律层面讲,无论大医院还是个人诊所(国家发牌正式注册的机构),都不能聘请这些人行医。所以民间中医即便要引进到社区医院,也必须具有执业资格。
破解困局突破口:法律让民间中医合法化
如何让民间中医合法化?陈煜辉表示,建议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可考虑制定针对民间医生的切实的法律依据,或类似于同等学力考试的规定和要求,除他们引导发扬一技之长之外,强化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应鼓励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发挥其特长。民间医生很多专长都是零碎的,但是他们的一专一长或许就是史上绝无仅有的绝活,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国家可考虑制定鼓励政策,如把技术贡献给国家,或者交给有资格的医生,让他们跟着民间医生学习,国家给予相关的补偿,这样既保证了医疗行为合法,也可以把民间医生的特长专长发扬光大。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医MBA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中医学院现行培养制度下的中医毕业生不尽人意,中医没学好,西医更差,被戏称“里外不是人”。陈煜辉指出,高校课程设置、考查等教学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当前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回归师带徒的做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师带徒“拉郎配”是我国目前培养名中医的主要做法。不过,实行过程中,有“师傅”、“徒弟”提出反对,主张自主性选择徒弟或师傅。陈煜辉认为,师傅或徒弟不满意,可能是师傅的水平有限,也可能是徒弟的资质天分不够,其实国家也正在探寻一种更合理的师带徒方式。
“我参加了一个中医大师传承培养项目,类似于国外培养MBA,我认为是对现有中医传承模式的再探讨,做法有别于拉郎配。”陈煜辉介绍说,这个中医人才培养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济大学主办,并由国内公认的颜德馨、邓铁涛、路志正、张祺、周仲英、朱良春六位中医大师作为导师亲自带徒。先在全国进行考试选拔培养对象,报名资格要求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45岁以下,通过笔试、面试筛选后,录取10个人进行培养三年。六老轮流讲课,把绝活传给我们,突出“学习中医经典”和“注重临床实践”两大特色,还聘请国内著名古文老师讲授道教、儒教、佛教等与中医的关系,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培养中医思维能力。“我感觉受益匪浅,可以说,中医大师传承班开了中医MBA的先河。”陈煜辉如是说。
来源:广东科技报
来源地址:http://blog.xj163.cn/blog.php?uid-12721-dirid-15.html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9/4/20 19:19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