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 发表于 2009/2/3 13:51:45

气一元论与中医儿科临床

气一元论与中医儿科临床——2008年12月3日在省中医院的讲座录音吕英
首先感谢吕英老师及积极储备这次讲座的社会各界、提供场所的省中医院,以及做手稿的朋友,得以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妈妈们有机会来共同学习和交流。

第一部分医理... 2
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 2
道法自然... 3
太极阴阳鱼眼图(一真阴一真阳之谓道)... 3
道的表述——三爻(yao)卦... 5
无极图:太极本无极... 5
逆则成仙... 7
中医之魂... 8
治病求本——何为本?... 9
治病的根本——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 10
气的运行方式:升降出入... 10
何谓病?... 11
法——先天乾坤卦义、卦理... 11
第二部分方药解析... 13
1、高山流水方... 13
2、和风细雨方... 16
第三部分病例医理串讲... 18
1、第一例... 18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1
邪正是一家... 22
本气致病... 22
2、第二例... 23
咏梅感悟... 23




第一部分医理   不管我为多少病人解决了疾苦,依然有我治不好的病,在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我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尤其是儿科临床。当面对一个个现代医学没有特效疗法和特效药的患儿时,说实话,就是一种为医者的天职。
从我参悟中医这么多年来,认为儒、释、道、医、易、耶酥、穆圣是一家,就象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一样。本来我在“中国文化与医学贯通”前面写了医易结合(医道结合),但斟酌一下,觉得这样不太恰当,就改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的贯通”,它们是从不同的途径来解释宇宙、天地、自然、生命的本源,只能贯通,不能结合,就如中医和西医,可以互补,若结合是非常非常之难的。我走了一条纯中医的路,让我欣慰的是,有临床的疗效。其实病人就冲着医生能治好病就行,他没有其他要求。

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来我这里看过病的人和学生,知道我的方药非常便宜,为什么能用这么简单的方药应对临床所有的疾病?其实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也自问:“中医正确吗?五千年留下的中医学真的如此正确吗?“是临床的实践和疗效一步一步让我坚定了这种信心。从简单的方药之中,让我体会到了道的神圣力量和启示。我真正步入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病,是我的师父李可老中医,是他领着我走了这样一条路。但是,我想跟大家共勉一句话: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大家知道,李可老中医是大剂量地使用附子,你们也看到了我现在大小剂量都有,不用也有,今天我选了几个典型的病例,就是有不用附子一样治病的。所以,我走的这条路,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己。在座各位都是高人,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我个人认为自己中医的水平是皮毛之不及,今天所讲的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道法自然通过这几年讲课,尤其是在香港给研究生讲课,我就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大家知道,我是一直工作在基层医院临床第一线的普通医生,怎样带着这些人走这条路,就想到通过病例讲医理。在学校,虽然医理老师讲了很多,但是毕业出来的学生是不会看病的。如果通过病例把医理贯穿进去,那么大家就容易理解。在香港的收获是不错的,但是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内容,首先标本中,然后开合枢。我自己是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辩症、十二经脉、藏府学说一根线串起来的,后面要讲的病例,就是这样一个思路。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感冒发烧病人,用的也是先天卦的方法。在我们决定进行这次学术交流前,学会开了一次小型会议,我大概用了10分钟时间讲了这个医道,老师们提出来,周易和内经那么难学。其实今天大家听了之后就知道,它就在我们日复一日简单的生活当中。
今天先天卦只讲两个卦,这也是我走到今天所用的理论。虽然这两个卦非常简单,但我们还是按照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四个步骤来讲。

太极阴阳鱼眼图(一真阴一真阳之谓道)大家看这个太极图,是你们非常熟悉、非常常见的,也是眼见为实能够理解到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图,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我加了一个真字,因为临床出错的就是分不清真假,所以想提醒一下,真阴真阳才叫道啊。这个太极图,阴阳两个,大家还看到了什么?一个圆,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个图是立体的,用阴阳分的时候别忘了是一个整体,就是三,只有这个整体,才有万物。当然还有其他的画法。这就是一年四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今天我讲的是眼见为实之上的“形而上谓之道。”是无形的,可以跟有形结合在一起的,不仅周易有,而且黄帝内经也有,我把最根本的摘录了一些。
通过这一次准备讲座,我又通读了一遍黄帝内经,更深理解了儒、释、道、医、易、耶酥、穆圣是一家。黄帝内经跟心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没有区别,只是我们学的时候,没有那样用心去体会。我们是从大学走出来的,包括我这三年参加广州市师带徒班的理论培训,当时就因为一个五行,问老师也不清楚,最后是我自己搞清楚的。
《黄帝内经》“道”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这才叫上古之人,这样的人才是知道的人。还有非常重要的,“法于阴阳”,不是我们说的,是阴阳,我们在临床往往说“是阴阳,是阴虚,是阳虚,是湿重……”我们都是这样认识疾病的。一定是效法于阴阳,就象刚才的太极图,是立体的,然后和于术数,就是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这八个字,已经把中医的理、法、方、药、包括药量都告诉了我们,最后才能形与神俱,“形而上谓之道”就是指这个神。因为每一个今天的我,脱离母体,建立自己的呼吸,是形和神并俱的。为什么说这些人能神形并俱,最后尽终其天年。中医治病求本,这个本是什么,是天元。所以今天强调“道”“真”“天”三个字。从今以后,这样认识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包括为人做事,那么就会改变以前的很多东西。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之”代表什么,是“道”。身上的真气能够顺从道,那么就精神内守,没有病。五福临门的第一福是什么?是长寿,这是我们每一个凡夫肉身所追求的,最后一个是什么?是善终。其实医生每天面对就是这两个问题。人人都一样,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也不例外,能够善终才叫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会不会不得病?你们觉得呢?是的,也会得,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的知识内经都有,所以中医在我们身边,不是玄学。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而全不危也。”这里提出了“德”。《灵枢·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我们要把这些东西贯穿起来,讲到了天,讲到了道,讲到了真气,这里又讲德。所以大家知道,病人说医生好,首先说医德高尚,我们没有这个德就没有那么精的术。老祖宗告诉我们,真人——道生;寿敝天地(与日月同体,与天地同寿),至人——淳德全道;(圣人)贤人——合同于道。
大家有没有一个时空观?中医最大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和整体观,是体现在时空这个层次和境界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的表述——三爻(yao)卦我自己悟到的治疗大法,只有一个,你们知道的,就是方药之简单,为什么?就要讲“三”,易经是这样来认识的,黄帝内经也是这样。《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告诉了我们人是怎么来的?“此之谓也。何谓也?本气位也(自然本来面目)。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于)天(而至),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健康的人就是化,大自然就是在治化,人应之也,不是说人就是那个,又回到前面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能把阴阳直接拿到人身上,这是一个立足点的东西 。五运六气是六经辩经的体,六经辩症是五运六气的用。要想把仲景方药用到临床,要明白五运六气。我的一个病人自己学习都能够明白,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能够学会。真正能把五运六气用灵活,必须回到治病求本的“本”上来。《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故其生五,其气三。”“生之本”,强调生命的“生”和身体的“身”这两个不同点,我读了几次黄帝内经,都没有找到肾是生命根本的原文,《中华医典》也没有查到,只有“肾者,风藏之本。”这就要改变我们的观念,不是肾虚就没有根了。这里的五指的是五日谓之侯,三指的是三侯谓之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时空出来了。《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那么什么叫“化”?竱老百姓口头经常说的“造化”,就是这个。《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物之生从于化。”又是一个从字。希望今后大家不要对病人说,你是什么,应该说,你对应什么,这样比较恰当些。

无极图:太极本无极刚才那个太极图,是不是本?本在这里面,《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一个始一个母,每个人都是靠母亲孕育而生,有就是母,没有才是始。《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九星(天蓬、天内、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 )……七曜(yao)周旋…。”七曜指的是什么?大家想一下,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加上日月,所以中医学就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而来的,仲景的六经辩症的六经也是这么来的。仲景方药用对了,效如复鼓,一剂,二剂则己,一口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有没有那么高的医境。如果很难理解,想一下神七飞天成功,在太空中神七使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失去了意义。如果我们的方药如果开出去,是在神七的那个太空甚至更高,大家想一想药效会是什么样。我在讲肿瘤治疗时,曾提到一个多米诺骨牌的效应,有一个中医研究生不相信第一张牌倒的就是我们用的药,包括药方、药物组成和药量,疗效就是万里长城皆倒的那种势,但后来他相信了。我曾经用一个2,5,7,5(四逆汤加山芋肉——生生不息汤,来源于先后天八卦的易和理)的量就让一个成年人瞑眩,2克附子,大的一片不到,这些事实告诉了我们后面的那种东西。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两个卦,很简单,用一根长横(—)代表阳,两根短横(――)代表阴,用三个爻来代替,三个阳爻叫作乾,三个阴多叫作坤,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我就是从这两个卦,以及李老和众多师兄弟的指点下,一步一步地把“火生土,土伏火”运用到临床,就是这么一个法。大家看电视,故宫皇帝办公的地方叫乾清宫,皇后住的地方叫坤宁宫,所以在座的女士以后要宁,在座的男士以后要清,清清爽爽,爽快一点。我们都是去对应这个道,这个理,这个易。
为什么刚刚我强调那三个重要的字,坎   、离 卦,大家比较熟悉,内科有一个水火剂(心肾相交),用这些方解决失眠有没有效?有些时候是有效,但很多时候是无效的。说实话,我也是被临床太多的无奈逼到了今天。因为总想解决儿科最简单一种病——佝偻病,这样一个小孩,不用吃饭都很精神,又不用睡觉,不安稳,大便干结,但是多汗,面色萎黄甚至黄白,这就是一个很怪的现象,这个问题我悟了五年。
   
郑钦安“人生命之本是坎中一丝真阳”,就是这个卦,这是根,坎代表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肾。在我们惯有的思维中,水是寒的、阴性的,而我认为它是一团和气,所以一定要明白标本中,“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个寒气是不好的吗?冬天的冰封大地是不好的吗?瑞雪才能兆丰年。挖煤的工人冬天在地下穿的是单衣,这就是坎卦,这就是寒气。是因为我们太容易眼见为实了,我们看到的是地面上的寒冷,所以认为寒就是不好的。这个寒气是应该有的,是人身上要有的,不但要有,还是人身的根本,这才是我们的命根,有些医书提出“肾间动气”、“命门之火”,都是指的一个东西,但是说肾气,只能说对应,不能说是。

逆则成仙我们看到的寒,来源于乾卦,所以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的体,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用。能不能分开?分不开!这样就告诉我们阴阳一样是分不开的,因为这两个卦是反的,就是道教的顺则成仁、逆则成仙,这样就能明白道教为什么强调性命双修。卦象先只讲这些。
那么问一下,身的根本是什么?“今者生之本也”,这才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身躯,它是针对身体的,但是千万别忘了,每个人脱离母体,没有呼吸只有身体是没有生命的,这就是身体的“身”和生命的“生”的区别。最近我突然明白,比方说“二zhi二xie”这些药,我们能不能用?又如小孩常吃的淮山、灵芝,好不好?还有最近最时髦的固元膏,很多人在吃,对不对?肯定是有些人对有些人不对,不对是因为什么,对又是因为什么?这就是对应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固元膏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的是身体,没有对应生命,当然这两个也是分不开。但是大家想,仲景方药里面非常少这样的用药,所以我也是刚刚明白(我把自己的最新的感悟毫不保留地告诉大家),仲景方药立足在气化,立足在五运六气之本源、阴阳消长之根,就是在非常高的那个本。我们要用一种力量和一种方法能够统摄所有下面(佛家不是有三界嘛,如果我是上三界,那么下三界就不算什么),方药要做到上三界的那种能量和信息。我理解仲景方药的立足点非常高,但我并不赞成仲景的方症对病,因为不知道他的方和症是怎么来的,那么对病很多时候就不准。就象刚才讲的佝偻病,怎么对?既有寒又有热,既有实又有虚,怎么样去平衡?所以我初学易经时,比方说失眠,肝阴虚,小孩烦燥,睡不好,这个阴虚,虚几分——选什么药?虚几分——用多大的量?只有明白了和于术数这个理,药量才不会盲目的按照18比15大、9比6大这样来用。
《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希望这些运用到我们的家道中,男人统天,女人承天,家就和了。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方药是不一样的。最近按照河图中轴、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个低烧的病人,我只用了两味药,北芪和乌梅。大家要记住这个厚,为什么叫厚,就是把土能够疏松,还要能够承载所有的物,所以北芪一定要大剂量。
今天讲的一个病例——色素沉着性荨麻疹(肥大性细胞变异荨麻疹)的患儿,最后用的基本上以厚德载物这个理来治的。他把书上说的所有症状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既有色素沉着,又有大的脓疱,孩子非常痛苦。第一次诊是我师傅李老看,从桂枝汤合yin味,效果不错,后来转到我这儿。当时我想,相火的外飘绝对是根有寒,必须化冰。我在琢磨卦象的时候,想到用这个方法,北芪用到250克,没有任何反应,反而越吃越寒。其实这样治病就对了,温热的药进去反而怕冷,说明身体里太多寒,结了冰。我们人体的寒,在北方所对应就是冰雪霜露,也就是不同层次,我从二十四个节气和十二个消息卦里面,又把这个分为七个层次。乾坤两个卦,《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就是这个东西,希望大家能够从不同的方位来理解这样一个道和仲景的方药。
大家看最新银河系的中心图,双螺旋星云状,互相咬合,跟DNA列式一样    (我们的航空事业还没有突破银河系,希望在座的各位努力一把,争取21世纪诺贝尔奖)。通过这幅图,可见地球是多少渺小,生命是多么渺小,虽然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异常的珍贵,但是当我们认识生命本源的时候,却是这么渺小,地球也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罢了。再看这幅图,凤凰卫视的图标,把深奥中医学的知识作了标志,所以中医就我们的生活当中。
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也是我做医生的准则,我对每一个病人也是不抛弃不放弃,不管我用什么的方法都要帮他。说实话,我的医术还做不到救人,只能做到助人。
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二龙戏珠图,东方升龙头向下,西方降龙头向上, 这是一个整体。记住中医学的一口气,一个点,向左向右同时有,不能分开,所以说有太过就有不及,有不及就绝对有太过,只是临床表现不一样,这就需要医生分辩,到底是太过为主还是不及为主,因为用药的立足点只能有一个,药多了,就杂了。

中医之魂回过头想道、真气、德、阴阳,这是学《中基》最基本的概念。说实话,学校老师也没有把阴阳很形象的来讲,如果我们立足在一个时空来理解就是很容易的。阴阳不可分,而且要分清真假。中医之魂就是阴阳、天人一体观和整体观。大家想一想,天人一体观和整体观是一个还是两个?这个天在哪儿?“太极本无极。”“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要归到这个点,这就是我们的天,不仅仅是头顶上那片天,这样理解就太低了。整体观不是说一个人的九大系统是一个整体,而是说人和天是一个整体,所以说,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小宇宙要从大宇宙,“病安从来”,治病就这样,让人顺承规律就行了。
何谓明?这是告诉医生要明,医生不明,怎么给病人治病?《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灵枢·病传》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也是我不敢收徒的原因。

治病求本——何为本?《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所谓本也,是谓天元。”《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曰:“故阴阳四时者,……死生之本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生杀之本始,……。”《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些都是从德、天元、阴阳、五运阴阳、阴阳四时、心、神、胃等不同的时空论“本”,都是立足点的不同,这就是一个时空。人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一级一级来的。因此中西医最大的不同在于,西医治病,而中医是治病了的人,这就是中医的之难,人有形形色色,真气在每个人身上不一样,需要医生去分析。
何为人?红塔集团的广告词“山高人为峰”,所以看电视也可以学中医。《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灵枢·经水篇》曰:“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我觉得《灵枢》是一个治病的大法,不仅仅是针炙。

治病的根本——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1、元气是什么?人活一口气。
明白了本,如何一直能够追究到天元那个本,就能够对应所有的病,解决这个本,也就是气元论,病了,就是太过与不及,对应的是运行规律,就是四季,所以说立足四季五方足以,如果连四季五方都不用,那就更高。
元气是什么?人活一口气。元气涉及到真阴真阳,一真阳一真阴才谓之道。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还是二者兼备。元气的有形无形是站在不同的时空而言。浑圆一气是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所以说它无形也是正确的。但它能化生出万物,万物是有形可见的,所以说它是有形的也正确。这也是指我们的意志力和一种精神。《灵枢·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2、元气的运行规律。
这是临床的难点,用乾卦来解释——元、亨、利、贞(牝马贞),一阳一阴,一统天一承天,对应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或东南西北中五方,通俗地讲,就是一年中春天就应该是万物初生,若此时该升发不能升发就会得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大家看这里坎卦在哪里?燥暑风湿寒火,哪一个最重要?有人说“风为百病之长”,想一下,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说?物理上说,是气的流动产生的。“火游行其间”,它不停地转,有寒暑,有六个节气,虚了,看不到了,有生,有化,这个火就是坎中一丝真阳,如果理解成肾气或肾阳就不对了。
气的运行方式: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费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形而上谓之道(生命),形而下谓之器(身体)。身体的本是什么,生命的本是什么,这样一步步往上对,临床就不会那么盲目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妇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左右者,木金之生成也。”我想强调的是左右者,这太重要了,治病就是这个。肝左升肺右降,所以呼吸道病不是跟中医的病那么相关,肺在右边,它是阳明燥金,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很多呼吸道病用清解药和消炎药、激素是有效的,但不能太过,过了就不对。所以很多小孩病,比方发烧,吊针,烧退了,然后咳嗽,再吃咳嗽药,就腹泄,这就是顺者成仁,医生应该意识到不对了。治病是一治就治本,不可能让病人这样。
何谓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这才是病,不是我们理解的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占多、病毒感染……比如秋季腹泻,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人会而有些人不会,这就是肺降过了,说明阳明燥金在其身上表现太过,这个季节一来他就来,还有夏季热,顺着这个理,明白了,方法就出来了,。《素问·经脉别论篇》曰:“生病起于过用。”这不单是讲医生,平时保健也一样,平时吃什么好东西什么东西好,但是若过了,一样也不好,所以中医学是生命的科学。
讲一下五行,《黄帝内经》有两个五行,一个是化合五行(五运六气):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水。另一个是生成五行(四季五方):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巳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临床用哪个?两个都用,两个都不能缺,这说明时空不同,它是指在不同时空对于宇宙、自然、天地、生命的认识。

法——先天乾坤卦义、卦理¡      治病大法——火生土 、土伏火
¡      天覆——地载
¡      资始——资生
¡      统天——承天
¡      天——地
¡      阳——阴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大禹治水法——只能疏,不能堵。
所有病都一样,不是说,肿瘤药量就大,发烧药量就小。很多肿瘤病人,药用对了,6克一样能够解决问题。
《灵枢·根节》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萌的力和发的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用药的方法和,要能分辨真假和力量。

第二部分方药解析 1、高山流水方
方药组成:小青龙汤去半夏、五味子加熟附子、山萸肉
桂枝3~15、赤芍6~30、麻黄1~3、干姜5~15、细辛1~5、炙甘草(附子两倍)、熟附子1.0~15、山茱萸3~24
治疗分析:治根——元气不足——坎位北方,治标——局部郁热——离位南方。
治疗之理:助北方生发之源、助东方升发之序、开南方散郁热、降西方敛燥金看仲景的这些方,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四逆汤为什么用“四”,就是四季、四时,这就是一个四逆汤主打天下的原因。用对了,关键是药量。
这个方组成很简单,我要用,如果是喘或咳得很厉害,用生半厦;五味子,在肺结核时会用,而且用原方。如果是0-9这样10个自然数中,立足0,药在医生手里都是利剑,怎么用都行。如果医生德高,是“上古之人”的话,你开的什么东西都是道。就如王凤仪善人老先生和刘善人说病,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不能偏,走出各自的路就行。
这个药量,附子可以用到1克,不违药典。如果这样来搭配,任何医院都可以放手用,炙甘草只要是附子的2倍,绝对能够伏住火,如果伏不住,只能证明你的方药是不对的,用升降出入平衡就行。若吃了这些药还很热,流鼻血或黄鼻涕流出来,用乌梅降一下就可,不需要用凉药的。有的人说如果用凉的行不行?只要合了病人当时所在的位(六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只要把火清降下来没问题,所以我们有时也需要用大黄麻黄泻心汤。
这样来分析,这个根(治本)就是元气不足,位置在北方,对方坎卦,是乾卦。治标,如果立足北方坎卦,就是标本中的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太阳病从本从标,标是太阳,本是寒气,这就是临床的难点,不管是热高寒还是寒高热,要分清部位,怎么分,四季五方。
看治疗的依据理在哪里?就如银河系的中心,双螺旋互相咬合上升才是一团和气,才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北方的升发之元必须足,因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北方的元气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这是难点所在。人的元气没法称量。
关键在于开南方,南方是离卦,是少阴君火,西方要降,燥金要敛,生长收藏,就如王正龙说的,敛就如秋天晒腊肉的道理,就如西北的肉干,永远不会坏,这就是燥的力量。
这个方,首先是四逆汤、麻附细。麻附细是临床最容易出问题的,大家认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哪句话最重要?发热的人相对四逆汤症来说,有什么不同?“反发热”,这就是元气不同,所以只有元气强才能用麻附细(最近我自己在试“细辛”这个药,开的力量很大)。
玄府,腠理在全身,包括骨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我一再强调气的一元论,没有阴阳,只有一团和气,想象无极图,雾里看花,朦朦胧胧,浑圆一气,分不出阴阳,治病就是这样,只要让人一团和气,无处不和气,无处不腠理,无处不坎卦。
加山芋肉,就是生生不息汤,可以用河图的数,0-9或1-10,照用就行,也可治哮喘。
加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营卫就出来了,营卫对应阴阳。桂枝汤不单纯是解表,我也用麻桂剂治疗霉菌性脑膜炎,“善治者治皮毛”。
加北杏仁就是麻黄汤,比如哮喘,舌胎白厚腻,肯定要化,降中央巳土,是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足同经一气贯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人体网络告诉了这个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理解,也没有对应临床。
加厚朴就是桂枝厚朴杏子汤,就是治哮喘的方。看似足太阴经的病,其实降的是西方手太阴肺经,心经之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云雾不精,上应白露不下。” 有一位病人说自己的头好象被什么东西盖住了,有人说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我认为不是,中焦阻隔,很明显呕吐而不便秘,这是最典型的临床对应,我认为应该是“云雾不精,上应白露不下。”所以这个方的名字叫高山流水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看一下用这个方的适用体质,易感冒,易咳嗽,易扁桃体发炎或化脓,易在感冒后出现腹泻(尤其是小儿易出汗),不耐劳(成人的大汗症,反怕热,不怕冷,耗心气,心脏需装起搏器)、长期便秘等。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
《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一个道理,六经辩经是一个循环,不是说到太阳经就完了。如果单纯以方症理解六经辩证,总觉得厥阴经病是最差的,好象要死了似的,有人认为三阴复寒好严重,有没有考虑过厥阴经一合就开到太阳经?《伤寒论》有时就是用逆经来治。如果再逆得高一点,就一口气,把那一口气变成坎卦就行了。比方治肿瘤,很多人主张,不管是什么经,只治到阳明经,我一泻??????就解决了,这是非常难的。让一个阴症的病人转阳极难极难,病人根本承受不住,若是小孩眼屎多一点或烦燥一点的话,家长就更紧张了。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理,就能够明白。现在很多人困惑,是吃药反应、身体排病还是病情加重,若明白这个理就不会困惑了。(我强调让大家悟,医生想把病人的思维和理念转变过来的心,不是笑嘻嘻端一杯茶水就能够明白的。在我眼里,每一个病人都是小孩,都一样,明了理,大家一起往前走,我帮你,你帮更多的人;不明白的也不抛弃不放弃。)“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不会停留,不停地转,而且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冬天需要大地的寒冷和瑞雪,春天需要温暖,夏天需要炎热。我想“同气相求”应该是医生病人都应该明白。比如感冒,这个人发烧,那个人咳嗽,另外一个头痛或腹痛(肠胃性的),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是这个理,一口元气的六气变化,哪个气有了问题就用哪个气的方法治。如果说感冒,若认为足太阴脾经己土之气出问题,就用理中汤,感冒也是理中汤,发烧也是理中汤,这样就不用管病和症状,病人要坚心定性,医生也要坚心定性。我经常跟肿瘤病人讲,如果自己不坚心定性,真是没招。
小孩咳嗽、哮喘、发热、睡眠不好、出汗、便秘、湿疹,用这个方治的太多了,而且我还用这个方治癌症,只要是“云雾不精,上应白露不下”就用,多少人做了放化疗包括小儿白血病,就是这样。其实这些人脑袋里是西里糊涂的、但小孩年龄小,不会说,而家长也总是觉得孩子是懵懵懂懂的。如果开一下,把真阴留下来,天降甘露,孩子的元气一点一点就足了。一位广东阳江的白血病患儿,已经这样治疗了五个月,现在换成了“厚德载物”的北芪和乌梅两味药。治疗的第四个月,有一次孩子感冒了,如果按照西医的理念,白血病人一感冒发烧就会紧张,但是我跟孩子的母亲讲了这个理以后,就躲出去不回家,她说怕自己控制不住给孩子吃药,扛过来了,结果就好了。现在这个孩子白细胞是正常的,淋巴细胞66%。但还要再坚持,这些大病我们不敢保证,即使是小病也不敢保证,因为人一生随时都在变。

2、和风细雨方
方药组成:小建中汤加山茱萸、乌梅、砂仁
此方药味酸甜,药性轻清。道法自然,药效类似和风细雨之境界,故名之。厚德载物,恒顺承天,小儿、包括元气不足的人很适应这个方,可以这样缓缓地用,包括非常担心害怕的家长用这个方也可以。
现在好多人跟我要附子吃,怎么理解?就如“菜刀切菜是工具、杀人就是凶器”的道理,所以说还是在于医生会用,该用就用。
大家想一下,小建中汤的原方想恢复哪个圆,缺了哪一个方向?就是东西方——卯西线,而坎离卦是子午线。大家知道,地球在自转(右)同时也公转(左),从这一点理解中医,永远是阴阳合和,宇宙的生成是这样,人类几千年的繁衍也是这样,万物都是这样,所以法于阴阳,我们通过卯酉线来恢复这个圆运动,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一个地球”就是这个道理。
《灵枢·九针十二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右能降左而有序升发,天圆地方就建立起来了。只要用这个理念,用酸枣仁汤和当归补血汤都是一样。
方药分析:小建中汤立足中央戊已土,以中土为轴,桂枝辛温,赤芍苦平,二药配伍,旨意是东方甲乙木内部的木火阴阳平衡,为何芍药是桂枝的两倍,个人认为:一是厥阴风木疏泄失常风气直升会导致气在东方上升过程中因木能生火而化成邪火;二是甲木本身是少阳相火(肝脏内寄相火缘于此)。若东方乙木之阴不能涵养甲木之阳,甲木之阳必离位。从这里大家应该理解太极圆的每一点都是一太极。
关于赤白芍是个争议。赤芍立足南方,白芍立足在西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也是仲景方药的由来。真武汤在北方,治的是寒水之气上逆,不是单纯的利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就是寒水之气上逆而要往下降,所以中焦阻隔一样可用,这样就不会把仲景方对应病症,希望大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赤芍是桂枝是两倍,我有时赤白芍一起用,有时不是,要根据病人而定。若是南方表现明显就用赤芍,我的师傅李可老中医考证仲景的年代只有赤芍。药物是医生的兵器,如果我们走进去而不走出来,就会左右我们。2、5、7、5的量为什么会让一个人暝眩,那么小的剂量,仅仅是从药治病的道理上讲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是两倍呢,就要说说化合五行和生成五行的问题,大家知道,东方甲乙木(两个木),甲木对应足少阳胆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少阳之上火气主之”,这是非常之难的。大家回到春天的那种感觉,有人会觉得热,若没有这种热就不会有春天的温暖,这里面本身东方就已经含有一个火,内科书上说肝脏内寄相火,这是其中一点。乙木是怎么来的?用五行来解释,水生木,水在北方的坎卦,坎卦中有真阳,“水寒龙火飞,水浅不养龙。”龙一样会离位,所以很多时候相火就离位。火游行其间,相火在全身,这样理解就明白了。两个火对应肝这个阴,体阴用阳,就可把东方桂枝的力量均衡。通过东方甲乙木,一阴一阳,所以“三”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太极就是一个圆,这就是腠理能够深入骨髓的道理,这也是麻附细的托透大法,把阴毒之气托透,比方温脾汤用大黄(大黄附子细辛汤),都是用托法。
故而二倍的芍药刚好可以匹配于桂枝使东方厥阴风木有序升发(河图3、8之理)。东方为什么有序升发,“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五是中土的生数,如果高的话,我觉得用生数就能解决问题,一到五。山西有一个老中医,用的量就是零点几,效果很好。
饴糖、姜、枣、草之甘温入中土,如一坚固之轴,但君药饴糖之胶粘由于有生姜之辛散,可使中焦本气之燥湿相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轴运轮转为主,轮转轴行为辅助的圆。
山茱萸之酸平既补东方之体,又助东方之用;乌梅之花放于冬,成熟于夏故敛降西方甲木相火,助东方乙木上达;砂仁醒脾促运化之最终目的可纳五脏之阴,亦帮助中土气弱之小儿的运化功能。
这个方其实跟高山流水方一样,这对于皮肤病、小儿湿疹,奶癣这一类都是很好的药。血中有热,有赤芍;痒,有乌梅;汗多,有山芋肉;驱风,有桂枝;和胃,甘草;动不了,有砂仁,所以比较适应小孩用。我也用这个方治怕冷,因为元气太虚,只能这样先定住坤,明白这个理,临床时尽管用。

第三部分病例医理串讲1、第一例
陈xx,男,9岁3个月
初诊日期:2007年2月9日
主诉:多动症3年
现病史:患儿自小多动,未上学前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只是觉得小孩调皮,读小学后老师反应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回家后难与家长沟通,2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小儿多动症,予服西药(具体不详)。大便偏烂,日解一次,睡眠不安,无夜尿。患儿眼神异样,透有恐惧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诊断:多动症
分型:太阴虚寒(土不载木,坤卦厚德载物之意)
治疗:培土载木
处方:附子理中加味(熟附子15、干姜10、炙甘草30、党参15、白术20、山茱萸20、生牡蛎各20、全虫6、僵蚕10、桑白皮6),1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2次服

体会:小儿多动症及其他同类疾病,人多以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认识,此种认识是正确的,但临床疗效欠佳,本人从六经、六气、五行来分析,归属于太阴虚寒,想象一棵经受不住风吹雨打的树,是根不足(其实就是王善人和刘善人讲的母亲道)。土不载木,木不养土,道法自然,培土载木,培其本——中土,以达木能疏土,土能载木,厥阴风木之疏泄太过对应的一切临床症状均可消失。所以附子理中。但是理中、附子理中、附桂理中分辨比较难,临床比较容易出问题,下次我们讲。大家看这个方药,肯定既要养木的体,又调畅木的性,首选山芋肉。病人危急不醒时,用生生不息,比生木汤效果好。治病求本,说来容易,但真正能究本求源到位才是一个临床医生治病实力的体现。实践出真知,那就是治病的疗效。用虫类药熄风只是治标症。
二诊:2007年3月12日
情绪易激动,眠稍好转,舌淡红,苔中略白,脉沉。
处方:熟附子45、干姜45、炙甘草90、生牡蛎各30、全虫6、蜈蚣3条、白芍15、云苓10,10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2次服
体会:一诊之目的已达到,二诊时回到本气致病,立足北方坎卦位,以达水能生木并能涵木,使北方生发之力和缓有序。虫类药熄风同前。
脉沉依然,苔变白,是北方异常的寒变成了湿。广州人经常说湿重,几年前有一个阿姨说自己是惹湿,很多医生怎么去都去不了。这个人为什么惹湿?是阳不够,化不动。中焦的热是怎样来的,为什么湿热这么难化?是湿郁化热,所以必须先找到湿的根,这就是附理、理中、四逆的关键点。仅仅是清解湿热,开始一、两剂有效,再吃就不对了。气有余便是火也是这个道理。气在中央己土足太阴脾经郁住了,“太阴之上湿气主之”,郁久中焦如沤,就像化粪池一样,这就是湿热。      、甘露清毒丹效果一样,阳明经发热就应该用这些清解方法,而不是四逆汤;有一个胆道闭锁的患儿,拉肚子,母亲自学中医,以往一吃附理就好,但一年之后再吃却不行,而当时我用的就是梅风医学的方。

病人接下来,坚冰化水,只能加火药,乘胜追击,四逆汤。这次用了仲景的药量。

三诊:2007年5月30日
上方只服6剂,服至第5剂时,出现腮腺炎后停服,经西医消炎治疗后腮腺炎控制,现稍打喷嚏或咳嗽时耳旁淋巴结就会肿大,怕热,汗多(后颈为主),二便调,易饥,纳少,眠不安,舌红,苔薄白,脉关滑、尺沉。
处方:熟附子24、干姜24、炙甘草48、山茱萸30 、生龙蛎各15,15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2次服

体会:患儿阴证转阳,邪毒有出路,是佳象,不必顾虑,坚持但扶其正,故用生生不息加生牡蛎潜降君相二火。
用了阳药出现热象,不能停留,只要找对方位,立足点不变,加强东方的力量,不需要潜降。山芋肉根据元气的强弱进行拿捏,明白了药理,就能救命。

四诊:2007年7月20日
鼻塞,流涕,未再出现因打喷嚏或咳嗽时耳旁淋巴就会肿大。舌尖红,苔薄,脉指下。
处方:麻黄2、桂枝15、赤芍15 干姜25、炙甘草50、细辛10(后下15分)、熟附子25、山茱萸30、生龙牡各30、童子尿30ml(自备,兑入),10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800ml一直文火煎至100ml,分早晚2次服。

体会:三阴伏寒现从太阳经透出,顺势而治,高山流水之理,小青龙汤加童子尿加强元气归位。
阴症转阳,鼻塞,流涕是太阳之表,就是高山流水。

五诊:2007年11月23日
时隔四月复诊,颈部前后淋巴结肿痛2个月,大便正常,当地中西药治疗后,双侧淋巴结肿痛反复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尺沉。
处方:干姜10、炙甘草6、红参10(另炖对入)白术10、生龙牡各30、夏枯草30、猫爪草15、玄参30、浙贝30、童子尿30ml(自备),6剂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五天一剂善后。

出现阳症,包括哮喘患儿,同气相求,若不立不住本,单纯治标,效果很微。淋巴肿、喘怎么敢用干姜、红参,不用害怕,只要明白坤土厚德载物这个理,只要先定住,再来解决局部。潜降、凉降药照用,而且药量非常之大,夏枯草30,玄参30,浙贝30,很多人都不敢用浙贝,这样就能降下来。

六诊:2007年11月30日
左侧淋巴结肿痛减轻,右侧如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微。
处方:干姜10、炙甘草6、红参10(另炖对入)白术10、夏枯草30、猫爪草15、浙贝30、葱白2根,僵蚕7、白芷5(后下5分)、桑白皮7、穿山甲6,6剂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六诊七诊一样,因为气在南方堵住了、憋住了,依然采用厚德载物这个理,立足中央来解决。

七诊:2007年12月7日
颈部淋巴结消失,但耳前淋巴结肿痛,此时我突然注意到患儿的眼神已如常人,家长也才如梦初醒,讲述一直忙于治疗淋巴结肿痛,细想小孩这段时间性格确实温顺了很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指下。
处方:干姜10、炙甘草6、党参10、白术10、童子尿30ml(自备)、夏枯草30、葱白2根、骨碎补24、赤芍24

体会:五诊、六诊、七诊,元阳之气壅阻在南方离卦位,均用“土伏火”法,立足中央土,佐以潜降、散结之药。理中加味治之。

八诊:2007年1 2月28日
淋巴结肿痛全部消失,上课能够安心听讲,要求巩固治疗。舌淡红,苔薄白,脉指下。生生不息汤五天一剂善后。

体会:漂浮之元阳全部归位(就是指相火)。生生不息汤乃四逆汤加山茱萸组成,立足北方坎卦、东方震卦旨在助北方生发之源,助东方升发之序。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鉴别: 阳明经发热与太阳感寒郁而发热

¡    生姜、大蒜、红糖水
¡    生姜、葱白、红糖水

有一个小孩感冒,家长给他喝生姜大蒜红糖水,不流鼻涕,开始流鼻血。当时我一听说,马上反应要她把大蒜换成葱白就行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大蒜和葱白这就是味厚和气厚的区别,包括生姜和辣椒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感寒郁而发热,大家觉得用什么方最稳妥?麻黄汤?桂枝汤?其实未理解仲景把太阳经症放在第一章的道理。太阳在地球的什么方位?北边?大气层?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不是太阳?美国人脚下的土地是不是太阳?其实地球的表面都是太阳,若学《伤寒论》,前三十条足以,“善治者治皮毛。”仲景方药只适合北方吗?只适合中国人吗?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这样很多人的理念要触动了,南方这么热也能吃四逆汤吗?大家想想,南方的菜根非常之浅,扎不下地下,而北方的萝卜在地下很深,很甜。“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在北方坎卦,所以主方是四逆汤。

南方郁而发热,要开,有寒,加细辛,有热加赤芍,或还可以选散寒的桂枝。所以我有一个龙吟汤(四逆汤+桂枝+赤芍)。如果用桂枝能散的,就不需要用细辛,若是声音沙哑,突然弊住了,就绝对是寒,必须用细辛,用麻黄、桂枝都不够力量,因为细辛穿透力非常强,能够把最里面的寒气“哗”一下就抽出来。你们可以自己试,从2克起到5克,满口津液,细辛是内生水,滋阴是外来。

邪正是一家阴转化就是正。气的一元论,就是一团和气,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运行规律正常。“正气从内,邪不可干。”只要正气在体内,任何邪气侵犯不到,也是同气相求之理。《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正只是硬币的两个面,只需要转化。《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神是正气,客是邪气,神客在门是一个东西,邪之入路就是邪之出路,这也是肿瘤患者用麻附细托透法,因为邪气是从皮毛、肌肉、经脉、腹,最后到脏腑的。

本气致病《灵枢·贼风》曰:“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意之所存谓之志。”
世间万物皆一理,同气相求。深思病之本!良相、良医。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病皆由本气致病,同气相求,没有这个气的市场就求不到外界的气,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治本,可以吗?把本治好就不管了,是什么方?四逆汤。大家想一想,仲景为什么把四逆放在少阴症而不放在太阳症?

2、第二例
刘××,女,3岁
初诊:2008年1月2日
鼻塞影响睡眠一月,偶咳,舌淡苔薄白,脉不敛。
方药:熟附子6g、干姜6g、炙甘草12g、葱白1根、生姜10g、回龙汤27ml,               3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煎至60ml兑入回龙汤后分早晚两次服
思考:为何不用麻黄、细辛托透而用葱白?
二诊:
处方:桂枝3、赤白芍各9、生姜9、大枣10、炙甘草3、饴糖15、乌梅4、山萸肉6、砂仁3,6剂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08-11-13
今晨无咳,眠不安,易惊醒,口臭。舌边尖暗红,苔薄白,体微胖,脉细滑。
方药:熟附子5 、干姜7.5、炙甘草15、山茱萸5、乌梅9,3剂。
用法:每3日一剂,加水500ml,文火煮取100ml,分早晚两次服。

咏梅感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凓(li寒冷)冽,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灾眚(sheng过错)者伤之始。”坚冰、薄冰、雪、霜、寒水、寒水之气、水湿、阴毒之气、真阴。

作为医生,不管用什么方药,只要适合病人就是最好的,没有高低好坏对错之分。

牵手 发表于 2009/2/6 22:25:48

回复 #1 lion 的帖子

这样好的帖子,怎么没人顶呀?谁能评述下吕英?

gzlg168 发表于 2011/5/27 19:41:17

终于看到吕医生的讲座了。吕医生的号,太难挂到了

车前 发表于 2011/5/29 18:21:20

非常好,谢谢!

monkeyydf 发表于 2012/11/8 14:35:39

讲得非常好。还有没有?

独孤园丁 发表于 2015/2/17 21:52:19

牵手 发表于 2009/2/6 22:25
这样好的帖子,怎么没人顶呀?谁能评述下吕英?



诊病“必先岁气”。

吕英既然通读“内经”,辩证,处方为何不做岁气?

《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经典是嘴上挂的吗?

独孤园丁 发表于 2015/2/17 21:53:00


诊病“必先岁气”。

吕英既然通读“内经”,辩证,处方为何不做岁气?

《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经典是嘴上挂的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一元论与中医儿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