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自省,默思养正——白芳礼老人心迹
蹬车老人与他资助的300个孩子(叶云云)- -白芳礼,这位平凡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9年,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用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张严平、李靖)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家乡的那一次行程,让他在古稀之年开始了朝圣般的追求
这是他弥留的一刻:干枯瘦小的身躯紧贴在床铺上,闭合的双眼深陷在眉骨间,胸腔里发出微弱的喘息声。他已经昏迷了19天。
轻轻地握起老人的手,在已经没有语言的时刻,我们渴望着用心去感受。奇迹竟在瞬间出现:老人慢慢地睁开眼睛,清亮的眸子直直地望过来,嘴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字眼:“好……学……习……”一颗晶莹的泪水从他的眼角边溢出,手心间的温热朝我们暖暖地传来。
呵,老人一定是在幻觉中看到了他资助的学生。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学生,还有什么能让这位93岁的老人在生命即将谢幕的时刻唤起心底最后的记忆?!
1986年,74岁的白芳礼从天津回到家乡河北省沧县白贾村。这是一个让他悲伤而又牵挂的地方。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13岁便逃难到天津,做了一名卖苦力的三轮车车夫。解放后,他靠蹬三轮成了劳动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孩子。当他看着他们中的两个成了大学生时,高兴得落了泪。
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发的退休金,他计划回家乡安度晚年。
他走在村里,发现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活的孩子。他问:为什么不上学?孩子们说,大人不让他们上。他便又找到大人问,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大人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
这一晚,白芳礼一夜没合眼。
白芳礼虽然没有什么知识,可他很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他常对人念叨一个理儿:国家要发展,知识为先。眼前家乡的一幕让他无法平静。难道能眼瞅着家乡就这样一辈辈穷下去?能眼瞅着那些没钱的孩子上不了学?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会议,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我要把这些年蹬三轮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旧业,挣下钱来让更多的穷孩子上学!”
74岁的白芳礼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辈子的三轮车。和以前蹬车相比,他现在感觉目标亮堂。他像是在圆自己的一个梦,这个梦他小时候做过却没能实现。现在,他要把这个梦扩展得大大的,要让它在更多的有梦的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每一个见过白芳礼的人,都会心酸。
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美味”了。馋得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一星肉,含着,品品滋味。
物质生活上压榨到最低点的老人,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烧到39摄氏度时,一边吞着退烧药,一边蹬车……更有不为人知的,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跑。
白芳礼生于1913年5月13日,属牛。有人说,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挤的是奶。
他为了什么?对于一颗挣脱了世俗羁绊的心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里称他是“高级神经”。
老人说:“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钱!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就只能往里挣才是!”
这是一颗太阳的心,默默无言,却灿烂炽热!
看到自己捐的钱能化为孩子们读书的甘露,他便有了无上的幸福
白芳礼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晚饭后抱着他那个小木盒子往里数钱;一元、一角都要把它们展平、码好。他每个月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蹬着三轮车去学校捐钱。儿女们的印象中,这样的日子老爷子总是像过年似的欢喜。
红光中学是天津唯一一所接收藏族孩子的学校。当白芳礼得知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来自贫困牧区,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半个月后,他蹬着车来到学校,掏出话:“我是白芳礼。今后我要用蹬三轮的钱每月资助这里的藏族学生,别让孩子们委屈!”说着,从口袋里掏出900元钱。在场的人惊呆了!那全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厚厚的一叠。
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白芳礼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们从他那里获得的感动和成长,让他收获了无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一位来自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功课优秀,没毕业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拟以高薪聘用。这一天,他走上台激动地说:“我从白爷爷身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学校、也向白爷爷表示:毕业后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还贫困的家乡,以白爷爷的精神去为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他深深地向白芳礼老人鞠了一躬。全场掌声雷动。老人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事后,老人对他的老友说:“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畅的。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啊!”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太阳的心!
他坚守着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战士坚守着战斗的高地
1994年,白芳礼81岁。这一天,他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辛苦钱交给一所学校后,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这话触动了他:现今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来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儿女家的门敲开了:“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款办个公司,赚钱支教。”
不多几天,在紧靠天津火车站的一块小地盘上,出现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售货亭,里面摆着一些糕点烟酒等,当头挂着一块牌子——“白芳礼支教公司”。他对受雇的员工宣布:“我们挣来的钱姓‘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小售货亭让白芳礼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财力,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蹬三轮的生活。他把售货亭交给伙计打理,自己照样天天出车拉活。他说:“我出一天车总能挣回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着亭子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里面用砖头搭了一块木板算是“床”,棚顶上的接缝处露着一道道青天。夏天,棚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冻成冰坨子。白芳礼就在这里面住了整整5年。
“这老爷子怎么像个没家的人……”老人的儿女一直承受着某种误解的压力,他们对父亲有些埋怨。蹬着三轮闯荡了一辈子的白芳礼,骨子里有一种大义与胸怀,国家与社会在他心目中有头号的位置。他对儿女们说:“我现在是有国无家,为了能给孩子们多挣钱,眼下就住这儿了!”
白芳礼像一个坚守战斗高地的战士一样坚守着他的追求。
然而,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脚没劲了,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一颗太阳的心是不会熄灭的,白芳礼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后的岁月里,他播洒下的阳光迸裂成一个更大的阳光的世界。
当白芳礼患病的消息传出,一批又一批学校的学生来到他的身边。他望着孩子们,泪水一个劲儿地流:“孩子们,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
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了。他像流星一样划过,但却让自己燃烧着,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光芒……(完)
人生就是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满足不了便痛苦——白芳礼
▲为了教育事业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天天蹬车不止。(摄于1996年)白芳礼出生于1913年5月13日。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时,白芳礼离开河北老家,靠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蹬三轮车,他成了劳动模范。1987年,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
老人曾获央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物之一、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奖、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支教模范等称号。
蹬车56年,支教18年,90多岁的白芳礼将挣来的钱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公益事业,丝毫未给自己留一点积蓄。
2004年4月,白芳礼因营养不良住进了医院。白芳礼的入院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来医院看望老人的市民,本市红十字会爱心账号上十几万元的善款,让人看到了来自社会的感恩与良知。
今年5月,白芳礼因病再次住进河北区第三医院,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于7月6日出院回家休养。出院当天,他还要求120的医护人员将他送至天津市科技馆,带着还未康复的病体参观了本报为他举办的“白芳礼支教事迹展”。看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们,看着陪伴自己支教多年的老三轮车,看着车前挂着的“军烈属半价、孤老户义务”的小旗子,白芳礼的眼角淌下滴滴热泪……
一位老人、一辆三轮车、35万元捐款、300多名贫困学生……老人走了,了无牵挂地走了,然而老人的爱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世界上。这爱从那小小的铁皮屋里涌出,从那小小的三轮车轱辘里流出,这爱汇集在那些贫困的学生身上,并由他们不断地向外延伸。这爱感动的不仅仅是300多名贫困学生,而且感动了中国。那从车轱辘流淌出来的爱,驮起的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一位瘦弱的耄耋老人静静地离去了,一颗火热的心停止了跳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从此寂寞孤单。曾用蹬三轮车所得资助贫困学生而“感动中国”的白芳礼老人,2005年9月23日上午在天津去世,享年93岁。
《每日新报》
2003年十月,我随天津市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家慰问。使我有了近距离接触这位可亲可敬老人的机会。
说到白芳礼,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位耄耋老人,靠着蹬三轮车赚取的辛苦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帮助了数以百计的贫困学生重新走进了教室。
在河北区民权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区里,我们一行人几经打听才找到老人的家,意想不到的是,91岁高龄的老人竟然住在六楼,“我也想换换房,可现在房价太高了。”老人的话,让我的心里酸溜溜的———他先后为教育事业捐款40余万元,可自己连居住环境都不舍得改善。
因为楼层太高,加之前不久摔伤了胳膊,所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独自坐在自己的床头愣神,也不知老人在想什么,也许一生中他操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现在特别需要这种单纯的安详吧。
如今,老人有两样宝贝不离左右,一样是半导体———这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惟一载体;另一样是一只终日叫个不停的小鸟———老人说爱听这小家伙“唱歌”。
自从那次采访后,我的心情就长时间不能平静,这样一位用尽毕生积蓄资助成百上千位困难学生的老人,晚年生活竟然如此清贫和孤独,那些受他捐赠的年轻人现在到哪里去了?
于是,我开始筹划为老人作一期专题报道,这个想法与曾经跟踪采访老人多年我的同事李锦河不谋而合,他找出多年前拍摄的老人的黑白照片,让我们重温老人那一段特殊的历史。
尽管市场经济可能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但历史需要记者用自己的工具去呼唤道德的回归,毕竟中华民族自古提倡“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要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充满爱的给予、爱的回旋、爱的传播、爱的接力,而不应该只有爱的接受、爱的梗阻、爱的沉没、爱的销声匿迹。
白芳礼,一位无私的老人,他的晚年如此清贫孤独,是否更应得到我们全社会的爱,特别是那些曾经得到过老人关爱的学子们,让我们共同用爱心给予老人些许温暖和慰藉吧!
------------------------------------
前些天刚好看过央视六套的一个电影《父亲》,老劳模老杨头对事业的执著、对集体对国家的热爱和那种深厚的亲情让我不止一次想流泪。以前一直认为,“劳模”不过是一个愚钝的,中国“愚民政策”下的只干活不拿钱的牺牲品而已。现在被这些劳模深深感动了,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最深厚最质朴的情感,他们默默无闻地丰献着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越来越势利和浮躁的社会,他们,“父亲”们,是中国的脊梁,却在一个个默默离我们远去。
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偷盗欺骗横行,拖欠民工工资,大小煤矿塌方爆炸不断,官场频传丑闻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仁义道德哪里去了?
李嘉诚基金累计捐献76亿港元,比尔盖茨捐献慈善事业200多亿美元,中国大陆的巨富们,中国的IT精英们,你们关心过底层社会吗。据说在“非典”期间,中国的23万个千万富豪,其中只有一个人为“非典”捐款了。
[ Last edited by 自由的飞 on 2006/1/14 at 20:41 ] 感动中 白芳礼老人是我们的骄傲,可杯水车薪,整整19年,不知道教育局都在干什么 感动!
敬礼!
学习! 感动,敬礼,钦佩,自省。 敬佩中 这要顶, 这样居然没评上感动中国十大, 真不知道怎么想, 不是为那个名,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正示中国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白老真是善人,我也要顶 即使老人家不念佛
也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