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
发表于 2008/11/29 13:11:15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24消渴根源 [打印本页]
作者: 姜附桂
时间: 2008/10/22 09:06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今天我们继续讲四圣心源消渴根源。
*消渴与糖尿病
消渴这个病跟我们现在常规认识的糖尿病没有绝对联系,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对于这两种疾病要分开来对待。糖尿病是一种症状,而消渴讲得是一大类病症。糖尿病只是针对病人的血糖升高的这种病症的认识,就象高血压只是针对病人血压升高。而我们今天讲的消渴根源,不但要讲消渴根源,而且要通过这个消渴根源阐释一下我们现在糖尿病的治疗。
先根据《四圣心源》讲一下消渴。消渴是什么?内经上说:“二阳结谓之消,息不得贲者,传为风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他讲的这个“二阳”就是指少阳阳明,少阳阳明气的主气是足少阳和足阳明。足少阳和足阳明经其气从头走足,这就是足少阳和足阳明大的气象,阳气敛藏归根之象。至于说手阳明、手少阳升是降中有升,它是从气,从于敛降,这二气不得敛降的时候会导致燥火上逆,所以二阳有常有病,病则为逆,就是二阳之气不得下潜,所以产生这种风火燥热的现象,所以“二阳之病发心脾”。我们身体是外而经络,内而脏腑,五脏之气藏精而起亟,精气敛降而能上济,六腑之气开散而收敛,是这样的。现在脏腑之气不能开散,然后导致不能敛降之后,火热之气就会内攻
其脏,这时候导致二阳之病发心脾的这种状况。脏的精气自己不能收,腑的热气内归于脏,就是脏腑疾病的根本。
至于我们临床上讲的糖尿病,它有I型,有II型,很多I型糖尿病人消渴症状非常明显,这个跟病人体质非常有的关系。什么体质呢?先天禀赋的阴精阴分不足,藏精就不足,遇到年份、流年、各种因素相叠加,导致相火上逆,藏精之气耗散,产生消渴这种病症。消渴一旦发生,用药物治疗方面效果都是不太理想的。象过去《医贯》作者赵养葵,他提倡用六味丸加上肉桂、五味子治疗消渴,这确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子。但是六味丸中的茯苓、泽泻量稍微觉得大了一点,这就是它的弊病。至于说肾气丸,仲景立肾气丸来治疗消渴,讲的是亡精。经肾气丸治疗,促其水液代谢,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突发的消渴或者糖尿病的这种I型病症,光用肾气丸力量还是不够的。
我们看黄元御先生讲的:“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相火,然后是风木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郁遏等等导致的相火不藏,然后手少阳相火泄于下,足少阳相火逆于上导致上下一片风火,这个讲的是从六经的角度理解,适合中老年人、II型糖尿病人,不适于治疗先天脏腑亏耗的藏精之气不足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糖尿病。从黄元御先生的角度,治疗糖尿病的主方不会是肾气丸的,也不会是猪苓汤,应该是后面给的桂附苓乌汤。大家从桂附苓乌汤还得看,因为他这里讲的消渴的根源在肝郁,就是乙木郁遏,乙木郁遏要打开了以后消渴的根源才能解除。木气不抑遏,然后不四处盗泄,这个是消渴的根本。怎么样润木、疏木,怎么样暖水、燥土,是我们治疗这个病的着眼点。你看他这里讲的,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黄元御先生讲病症时候往往一推理把很多疾病都囊括在内了。有的病人上消下淋,在临床是也是遇见的,但不是太多。这是因为每个病人要么以胆胃上逆为主,要么以肝脾下陷为主,这个取决于病人的先天禀赋。比如病人先天禀赋是木火型的,开朗型的,就容易上亢,容易胆胃之火上炙,如果金水之气稍微足一点,就容易寒湿郁在下,所以在上在下就有不同的卦象。或郁在上,或郁在下,郁在下就是淋涩,肝脾郁陷,就跟病人有关系,有的病人性格开朗,达观,他就不容易郁在下面。反而,胆胃之气容易逆在上。平常容易抑郁,遇事容易思索的这种病人火气容易郁在下面。
*阳明病为什么小便数
我们今天先从黄元御先生解释消渴的路子先把它理一遍,然后我们讲一下糖尿病的治疗。消症一个是多饮多尿,一个是能食善饥,总共两方面。消症一个消食,一个消渴,我们讲的主要是消渴这一面。你看,阳明症,胃家实,如果体现在气分的话也有这种多饮多尿的症状。大家在看伤寒论的时候就会发现,阳明症有多尿,小便红赤,次数多,为什么呢?阳明病为什么小便次数多呢?大家讲一下。给大家提个问题,要不然调动不起积极性。阳明病为什么小便数?大家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打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主要考大家对六经气化的理解是不是真正有根底了,是不是能够把简单的一招一式融会起来。如果简单的一招一式没有融会起来的话,想回答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了,阳明病,小便频数。阳明气也是从头走足,阳明气敛降了,收敛了,木气生发,金气敛降。现在金气不能敛降,小便必然频数,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有的病人小便频数,有的病人加黄芪,加参芪,然后加上降肺气的药,就能够治疗。大家理解是气不足,是固气了。如果是肾气不足了,为什么不加补骨脂?为什么不加益智仁?加那些温养肾气的药为什么不管用呢?为什么要加黄芪呢?有人说是大气下陷。大气下陷那应该脱肛便溏啊?是因为参芪能够补助肺胃之气,肺胃之气敛降了以后,肺气从上通调水道,下固膀胱。所以大家要从整个气化的角度去理解,脑子里面没有胃,没有大肠,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盈一缩的概念。就是独守阴阳,勿与众谋。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我也不管他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问题分析的时候就没有对错,只是在于问题的理解。有人问阳明不合,金气不得敛降,麦冬、玄参、五味是不是能够起到作用,那得看具体情况了。阳明不降那要是虚逆呢,虚呢,虚寒症他有时候大便溏泄,小便多,这时候你用附子理中丸都会管用。当然这个是燥气在于上,燥气在于水之上源,有时候不能闭就导致这个问题。燥气如果在于中下的话,就会大便干。燥气下迫的话就会导致便溏,现在是秋季,秋季就会出现很多便溏,秋季便溏怎么治疗呢?过去古人讲秋季便溏,秋季这个不是便溏,是暴泄,注泄。这个注泄是《素问》病机十九条里的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这个现象。清金,然后清润肺金,就能治疗。但是这时候清润肺金不要忘记中土还是有寒湿,所以还是回到以前那句话:不知中土扶持,滋阴就不对。
*儿童尿崩症
有人问:阳明病,小便数是指脾约吗?其他条文没见小便数。你可以看看他没有专门提出来,而在于临症中阳明病的病人小便数是很常见的。给大家举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例子:儿童尿崩症。就是儿童每天小便次数多,无数次,一日一夜出入量非常大。对于尿崩症,很大一部分都属于阳明症。治疗的方法就是白虎汤,或者白虎加参汤。验案在很多书上可以去翻一翻,验案是很多的。包括我本人也用过这个方子。不能光看原文,原文提有小便数,就小便数,而从很多温病学家、温病派很多验案讲,他一提到阳明病,就跟上小便数这个观念。阳明在于气分必须多饮,是不是?多饮又多尿。阳明病小便频,老想尿,但每次尿不多,他很炽。一会尿一点,一会尿一点,这个就体现了金气不能收的现象。金气要能收的话尿一次就行了。金气不能收,底下火气还要迫它。这是引一个题外话了。用黄元御的话来说,就是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蛰藏失政,而善溲溺。我们是从虚实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上焦金气不能沉,不能收敛了以后,燥热在上是个实证,实证导致金气不得敛是一种虚证。这时候水气就不能藏,金不能敛则水不能藏,腑实而脏虚。下面继续重复以前提到的一个问题:什么是虚?既是虚,又是实。每一脏、每一地方都是虚,虚是讲的它精气夺。实是针对它邪气盛。邪气盛则精气夺,互为表现。“《素问·气厥论》曰: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饮一溲二症状在临床上是较少见到的。饮一溲一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
*肾气丸、猪苓汤、桂附苓乌汤方解
现在我们把肾气丸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肾气丸的制法是符合黄元御先生对厥阴病的认识。它的治疗也是从疏解厥阴遏抑这方面来考虑的。首先,消渴病能消的话,燥热得以内攻的话,首先是脏阴不足,什么是脏阴不足?就是说阴气不得收藏。阴精之气不得收藏。阴精之气要收藏的话我们就必须取类比象。找那些能收藏阴精之气的,主要就是地黄,生地尤其缺不了。消渴生地很好。生地能够收藏,不要用熟地。生地又名地髓,它本身就可以去除寒热积聚这种功能。它可以疏通血脉中的淤结,可以敛宁阴精之气。一个是茱萸,茱萸是什么?茱萸酸温,本来就是入肝经的药。酸温,它的温性又不燥,不像五味子,五味子多用反而有燥热。山茱萸这味药往往有适当温中的作用,主要是敛宁藏精。这里面用桂枝,整个方子的眼目就在于桂枝的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是微微暖一下下寒,桂丹生地,在这个方子里生地不光有清风疏木的作用,主要是敛藏精之气。山药跟山茱萸这两味药主要是敛肝脾肾的精气,所以肾气丸的制方是非常讲究的。
大家看下一个方子猪苓汤。猪苓汤是治疗上消下淋,这个方子在我们临床当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上焦有热,还有小便不利。这个是它的用药指征。既然已经有邪热上犯了,这时候就考虑木气遏抑化火,木气遏抑能化火往往预示着阴精的不足,这时候采取的方法是用阿胶来润木息风,以息风燥。然后再加上利水诸药,利水燥湿的这些药。大家要问这时候为什么不加桂枝呢?猪苓汤这个方子没有桂枝,没有疏木,这个方子代表这时候木郁已经化热,化热已经成为主要现象了。这时候一旦化热已经成为燥象,这时候加桂枝反而愈加燥烈。肝木的遏抑不是主要现象。而化的燥热与湿热抟结是主要现象。如果病人左关部脉或左关尺部脉有浮大的现象,有不得舒达的现象。这时候还是可以考虑用一下桂枝。
最后看一下这个方子:桂附苓乌汤。桂附苓乌汤是饮一溲二,讲的是阳气亡脱的现象。所以用龙骨、牡蛎收精气,一般来说这种病人茯苓、泽泻还是少用,茯苓、泽泻都是利药,这时候中土是否固护应该考虑到。因为这种病人长期出现这种症状的话,往往中土之气就亏乏了,中土之气亏乏就导致中土之气不枢转。如果没有白术、甘草这些东西,中焦之气恐怕难以枢转,所以黄元御先生提出来桂附苓乌汤对于饮一溲二初期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课堂提问:
关于消渴根源我就讲这么多,等一会讲关于糖尿病的问题,大家现在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我们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讨论一下。
★问:什么牌子的金匮肾气丸比较好?
●答:现在金匮肾气丸一般都是济生肾气丸,尤其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不足以治疗这种急症的消渴,如果按照原方的话,确实火热内发,导致藏精不得收藏时,必须考虑用仲景牌的,或者是佛慈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厂还是规规矩矩的配方,根据仲景这个原量配方。
★问:猪苓汤也是从厥阴论治吗?
●答:这个人身体的疾病不是从厥阴论治从什么论治,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猪苓汤这个方子既牵扯到厥阴,也牵扯到阳明,这个从猪苓汤阿胶的应用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现在就关于今天这个消渴根源提问题。黄元御先生解释最棒的就是关于厥阴病的认识,所以我们就是从木气遏抑、化生风燥,来理解消渴病,大家知道木气遏抑以后化生风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火热化现,火热化现是相火离位,是元阳离位,人能有多少元阳、多少相火离位呢?所以到了后期都转为一派水寒土湿的现象,所以白虎加参汤、沙参麦冬汤以至于到后来的肾气丸等等都是一时之权法。真正认识清楚这里面的问题的时候,就得考虑中焦脾土湿陷的时候连肾气丸都不能受。
★问: <热论>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的病机与今天讲的有什么不同?
●答:不光是少阴脉,三阴脉皆系于咽舌,所以藏精亏虚以后,阴精亏虚以后都会产生咽干——太阴病咽干,少阴病咽干,厥阴病咽干。
★问:糖尿病合并下肢浮肿怎么解释?
●答:这个没什么解释的,这个证明你对黄元御的学说还没有初步认识,下肢水肿你就下肢水肿看,不要管他糖尿病不糖尿病,糖尿病就没有这个病,我们现在只讲水寒土湿,只讲风木遏抑,只讲四象中土,只讲五行运转,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病非病,名非名”,所有的病的名相都要破掉,如果不破掉这些名相,自己以后讲课的话,也会产生障碍。
★问:以前治一个糖尿病,虚寒体质的,口干渴,多饮多食,下腹时胀痛,精神差,用了大剂桂枝理中汤以温太少阴入少,所有症状都控制了,但血糖老上升。
●答:这点在临床就要注意到,首先,我们要治疗这个疾病,有时候还要想到血糖的问题。血糖是什么问题呢?我认为,首先糖分是水谷之精华。谷精现在呆在血分中不化,血分是什么呢?血分是肝血,它是一种勃发之象。血分中这种阴精多了以后,导致肝木之气就会产生遏抑,肝藏血。“血似波澜”,血波澜壮阔,内在含有这种藏精而起亟破发的这种能量。阴精过多产生遏抑,导致一系列症状,我们从这个取类比象简单的看。而由于长期血糖的升高,它会连带一系列症状。血脉中的阴精不及时化掉,还有其他静脉里头,胃肠里头,是不是?腑里头的呢?所以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要通泄。通泄先通腑气,去菀陈脞,这时候经络腑气通畅,把它打开以后,然后再去养,再去敛精血。施今墨讲过,苍术配玄参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血糖升高,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血糖里面阴精多了代表什么?他代表土湿遏抑,就是说土雍了以后木郁,这时候我们要舒达脾湿,要用这些燥湿的药,而且象苍术有生动的这种能量。大家看看玄参,玄参是什么?玄者色黑,可以敛虚火,敛因藏精不足,虚火燥热飘于外的这种。如果中焦水寒土湿的这种虚火,虚寒土湿导致的三阳气不降,我建议还是不要玄参,如果用玄参,只会糟糕。象你治疗的这个疾病,“虽然症状控制住了”,什么症状控制住了?就是说乙木遏抑的情况疏解了一下,然后水寒土湿的症状也被你改善了,但是土气雍滞的这个状况没有改善,他血糖还继续上升。土气雍遏的状况还没有改善,就意味着你这个方法还不对。你使这个邪热,热气顺其常路生发,而不至于邪热内攻脏腑,但他这个热气还没有完全敛宁,藏精之气并没有收藏。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病人一上来“哗”,水寒土湿的病人用附子理中,然后人也精神了,但血糖一个劲往上窜。这时候,你想,有是症,则用是方,怎么还是出现这种情况?你这方子用得就不巧妙,这时候确实是这个症,但是如果你用的力量特别大。有的病人上来,附子30克,不先煎,然后别用白术这类腻的药,然后参草干姜,以至于加上炒山楂等乱七八糟的,一吃把阴精全部破开了,由于量大,力量雄浑。你要是用的量小,这破不开了,就会产生中焦饮食脾土转枢的精气会更加弥漫。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考虑到,要升清,要温中,几方面要同时兼顾到。开始泻腑浊的时候先温一下,把淤浊荡开。你想长期血糖升高,脏腑里、腑气里、经络里能没有淤浊吗?如果一上来就用热药去激荡,有的病人一下子激荡开的也有,有的病人会因此出现很多变症。所以不要一上来就用上附子,你们先看看,先把路都铺平了,道路该疏通好的疏通好,敌情都打探明白了,然后大部队再过去。不然,没搞清楚附子用上到时候一雍滞也是很大的问题。附子虽然走而不守,用量大了没什么问题,但这些化不掉的浊精物质一旦被激荡开来,有时候也是一些问题,会导致疾病出现一些变数。所以,苍术、大黄、莪术、炒山楂能用的必须用。一旦腑浊通降开了,那时候你再把这些药收起,然后纯正的暖水燥土疏木。我们看病的时候,当然细的东西要看,郁病、杂症、大病,很多种疾病、杂症、久病多痰、多郁,气血痰湿几方面的淤浊都有,我们都要考虑到。
★问:能解决I型吗?
●答:理论上是可以的,I型是能治好的。这个需要医家和患者很紧密的配合。就按照黄元御这套思路,是能治好的。但世间很多种疾病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就算你把这个疾病看的很透彻,也不一定能治好。还要考虑到病人的饮食起居,还要考虑到病人平常的精神生活状态,还要考虑到藏精之气的凝敛情况、阴阳之气的升降。一天的饮食起居导致病人气机凝敛盈缩,把这些考虑进去,然后指导他生活、饮食,指导他用药,缺一不可。如果有缺的一面的话,很多疾病会无功而返。象现在生活很多人都处在一种烦劳的状态,当然我们这些在座的可能好一些。很多人上班追逐名利,不断烦劳。工作认真拼命,在这种强制的紧张状态下,然后一旦下班了就要去发泄,拼命去玩、购物。人处的状态不一样,一旦烦乱的时候,想收都收不回来。这时候,你去给他调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他每天吃的什么、每天几点钟睡的、干了些什么,从他交谈话语中判断他心里状况是什么,然后住的情况、生活条件是什么,你把这些都得研究透了。慢性病才真正考验一个大夫的真才实学。慢性病可能上去以后,“我治好了,我把高血压治好了,把糖尿病治好了”,过两天、过三个月或者过半年又犯了,而且你所谓的治好只是暂时症状治好了,指标治好了,病人真正的脉有没有转变过来呢?脉象转变过来才是一个比较硬的指标。对于久病、重病,想让他一期好转是很容易的,但想让他持续好转直至最后待天时、生机彻底升达起来,这就非常不容易。刚才我就大海讲的这个问题捎带着把我对糖尿病的认识讲了一下。离不开暖水燥土疏木。我们现代人的糖尿病主要跟生活习惯有关系,经常处于一种五志烦劳的状态,导致藏精离守然后不足,又加上过食肥甘厚味,还有饮酒,导致湿热之气郁结而内攻,就导致消渴的产生。即使没有消渴的症状的病人,还是以肝脾郁陷为主,胆胃上逆化火不足。这种病人脾湿雍遏,血糖升高,我们主张以中焦疏木、然后燥湿去湿去化淤浊为主,然后再考虑水寒土湿。就是说有标有本,水寒土湿你先放那儿,先把眼前的问题一点一点梳理开。因为眼前问题没梳理开,光摆本质的东西,就鞭长莫及。当然这是我的认识,大家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可能都有自己的验案。当然最不可取的是一路寒凉,追杀生机,把生气遏抑住了以后,脾气不能输精气了,肯定血糖就慢慢下来了。但只要留的一份生机,病人的血糖还会往上蹿,除非他死了。大家还可以就糖尿病再提一些问题,咱们再讨论一下。
兼用苍术、山楂等可能见效会很慢?是不是?这时候并不是只用这些。既然要用的话,必要时大黄也可以用的,但一般不主张用大黄这种猛烈的药,因为毕竟是有的病人中土之气已经有肝脾郁陷的现象了,我们可以在苍术、山楂里面加上附子、生姜、干姜这些药。搞清楚主次,适量加入。让他一部分浊精化掉,一部分浊精从腑气排泄。在上焦的就要开发,在中焦的就要运化,趋于下焦的就要排泄掉。因为我们看到的淤浊到底还没有淤塞到全身经络皮毛,所以汗法对于除非真正郁遏到皮毛里头,有饮,要考虑到疏风。走皮毛的话要考虑到要用开泻,一般在腑浊的话还是先开一下腑浊。在不同位置用不同方法,这些我在临床上的经验也不多,只是就我的认识谈谈。有些湿浊之气可以利湿,有些可以燥湿,有些用芳香化湿,有些直接温化推宕。
★问:肾气丸中地黄是否利于脾湿的去除?
●答:我想不光你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还是那个观念:有是病症,则用是药。是不是?对于肾气丸脾湿是否容易去除,你要看脾胃是否寒湿了。如果脾胃阳气不足,寒湿太甚,这时地黄不要用。先温化中土,那就不是一个简单肾气丸症了。这里面地黄的应用时,中土、少阴从寒化还不是太明显,反而燥化当先。中土寒湿雍满,再用生地,如果要用的话也是有急症情况的,一般不会火化。要用的话,举个例子,大病重症、危亡关头、亡精失血的这些病人,大的便血,风木郁遏,化燥象非常明显,这时候生地、阿胶你得用上,是不是?中土寒湿一片,茯苓、干姜要用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是不是?肝气郁遏,不能疏风,不能制木的话
(此处因录音问题有间断——)
得到好的疗效也不容易,而且关于今天我所说的,汤药涤荡五脏六腑之气,确实有他独到之处。至于针灸呢,全身肢体出现酸麻胀痛,然后谷精淤浊导致的一些症状,确实用之以辅助。简简单单经络敲打就能起到作用,何况针刺呢?
★问:血糖为谷精,血脂增高也同理?
●答:对的,血糖是谷精,谷精是什么?谷精属太阴脾土。血脂增高是什么?血脂增高是阴浊之气厚重,我们累于下焦的东西,相当于浊阴寒湿。血糖更类于太阴湿土。湿土是什么?湿土是糖分、谷精,甜的。血脂呢,粘腻的,两者还是不一样的。治疗上,也有很大差别。
还是那句话: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学了火神派的东西,还是学了黄元御先生这套学说了。就要精思入微得把它利用上,再参杂以内经的东西。就像我以前看病也是一样,三板斧:上来就是温阳,然后搞清楚位置了以后,温阳燥土疏木,看看化寒还是化燥,然后稍微调以降腑气,这些都太粗糙了。如果能够根据每个病人不同情况用药不同,侧重不同,在方子对症的情况下,产生的疗效也会不一样。简单上来,就像我看的验案病例,消渴多则热,每愈消渴用真武,范中林里面的真武应用都是个案。用药也是门学问,临床上大法掌握好了,用药如果没有深入研究的话,很多疾病难以达到很好疗效,只能说理论上(可以)。就像I型能不能治?理论上是能治好的,但实际上是不是都能治好,就看每个人对疾病的认识功力。
★问:一个朋友,动则汗出,吃饭也汗出,是厥阴不合吗?来复汤或回阳饮可以吗?
●答:动则汗出在伤寒里是有这个症的,为什么动则汗出?动则汗出其实有很多种情况。阳加于阴谓之汗。首先,人一动的话,一活动阳气就要调动,开达有余而收敛不足。现在我要开达了,要动了,不要静的状态了,这时候胃气敛固出现问题了,阳气动的时候,肺金敛降不足,就会汗出。可以因虚而汗出,因为肺胃之气不足,一动就汗出;也可以因实而汗出,就是有风邪郁遏在皮肤之中,这时候一动也容易汗出多,但这两者都是以虚证为主。吃饭也出汗也一样,就象内经上讲:饮食入胃,汗出者,此风邪在皮肤中,导致胃气不能合。这时候不能一上来就考虑厥阴不合,厥阴不合其实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如果上面少阳不降的话,可以考虑厥阴不能升动。这边厥阴不合,这边少阳不能枢转。厥阴不升跟少阳不降是一对,少阳不降也可以顶得汗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象更年期很多妇女,每天早上起来一阵烘热,然后跑一跑,动一动,浑身也汗出,吃晚饭也汗出。她那是少阳火往上动。到了更年期以后水寒土湿把木气给压住了,女子到了四七、五七、六七以后,整个三阳气衰于上,都下不来了,都往上犯。上面造成了阳气重,阳气不敛,阴分气自然失守,然后头面目出汗,你问她,别说脚,胸以下基本都不出汗,要出汗就朝头以上,每个人病情病况都不一样,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考虑厥阴不升为主,阳明不降为主呢,三阳中少阳、阳明不降为主,还是有风邪、太阳经也有问题,都考虑到了,再总观一下。玉屏风散也是一样,也考虑到外感的问题,也就是刚才内经说的,防风是什么?从中除中利湿,除湿而疏木,所以疏达厥阴,然后黄芪白术呢,去湿敛降,所以古人玉屏风散做的也还是比较简练的。糖尿病现在是个大症,从近代开始主流学派治疗糖尿病都是从滋阴降火走的,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因为在滋阴降火的同时这些人都不知道要温固中土,满眼望去都是一派水寒土湿。如黄师所说,方见上焦之热,一个一个燥热,上焦火热,但不是膝以下就是踝以下寒气特别盛,即使到了夏天,夏天都要穿袜子、穿毛袜子、皮袜子,是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这时候,你不要想热气敛不下来怎么办。大家要记得下面温温而清,一定要考虑到上面热气敛不下来是因为阳气不足、是因为三阳经衰于上,这时候如果阳气足的话就会自己下来,这是一个大的考虑的问题。能有这个胆识用药的人不多。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在把阳气温化充足的基础上你还需要用一些药把上焦的阳气、腑气一路给他敛降下来,这是些使药,但这绝对不是君臣主药。古道建议常吃桂附,常吃桂附不行。本来就是一动就汗出,发散有余,你看他是什么问题,三阳气不降往往上逆,阳气一动则往上逆,是不是?你现在要把他降下来是怎么降下来?单纯吃桂附先要看看什么问题。所以说看病还需要搭脉,从脉学的角度稍微梳理一下,把升降问题看清楚,然后根据脉的强弱看看神气有余不足,再看看根足不足,然后定藏精之气、内在脏气的虚实。现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问:清水芙蓉问痰多是什么?
●答:痰多,首先痰怎么来的?痰之标在脾,痰之源在肾,这是从一个层次讲的。我们水液,痰饮之气应该走三焦水道、入络膀胱,然后相火归根。这时候如果水道不利导致相火上逆,有时候就会炼液成痰,产生伏藏在经络、脏腑中的痰气。还有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时候我们吃下去的饮食有足够的胃的阳气把它开化掉。一到了阳气不足,没有把它真正气化掉。大家知道水饮,就象我们所喝的开水一样,要把生水烧成开水,开水要化成水蒸气。同样我们人的身体气化的过程也是需要阳气的,第一个是暖胃,第二个是封藏肾气。痰多不是多吃什么好,痰多一定要少吃,不要吃肉,少吃油腻的,尤其少吃猪肉,猪肉生痰,然后水果,中焦不要吃寒湿的东西,生冷吃多了,你看你的名字起的“清水芙蓉”,如果痰多的话你得把你这名字改一下。“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有病的人,现在人的疾病多数都属于吃出来的,很少有饿出来、营养缺乏的。
★问:最近感冒的多嗓子疼,怎么办?
●答:嗓子疼分为咽喉两部分,是吧?咽干,咽属于胃。喉则属于肺,象平常感冒了以后咽喉痛,如果胃气不降就会有咽干、咽痛,如果肺经的问题会影响到喉痛。所以我们平常感冒多什么痛?所讲的嗓子痛大部分都是咽痛。考虑到肺胃是不是有不降的地方?是不是?以肺胃不降为主,恰巧近来秋季燥气盛,就跟百万大军一样,兵力突然增加了,道路还是那么窄,流量一时没有办法增加,所以肺气容易雍滞在上,导致肺胃之气不降,易感冒、多嗓子疼。这时候要适当清降肺胃之气,化燥热的要稍酌以润燥的药。
★问:参芪降胃和砂半降胃有什么区别?
●答:这还用问吗?字面上都写得清清楚楚,参芪降胃是因虚而不降,砂半是因太阴湿土寒湿雍滞从湿化明显,是因实而不降,这两个不可同日而言。一个是因正虚不降,一个是因邪实不降。象很多气虚病人,我们也有感觉,从白天一直讲到晚上,第一有时候出现咳嗽,第二有时候气机不降了,出现反胃,这都是参芪降胃的道理,用上参芪马上感觉到气就归回去了,因为气足了。砂半降胃呢,主要是因湿。可以同用吗?当然可以同用。正虚邪实通常互现的。
★问:脉象重按无力可否理解为精不足?
●答:精气原为一元,精为阴的表现,气为阳的表现。所以气盛则脉浮,精足则脉沉。无论沉浮,总为有力。脉象重按无力有时候是元气亏虚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脉浮。浮按照景岳的说法,气不能化精,沉呢,精不能化为气。你解释为精不足也可以,不过有点勉强,应当说气不足以归精。
★问:女 10月间患感冒,服解表药,诸症均退而咽痛末已。旬日后,入夜辄痛,夜半更甚,睡梦中亦常因痛而醒,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病发后夜夜如此,深受其累,脉细而弦。
●答:这个10月间是小孩10个月大还是发病在10月?是在10月份。10月为深秋季节。服解表药外邪散尽了,“咽痛未已”,咽痛我们一般讲还是肺胃阳气不得敛降。这个病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阳虚症,阳虚症昼安而夜甚。《伤寒明理论》成无忌讲过一点,凡病痛乍重乍轻,比如白天重晚上轻,阴天重晴天轻,皆属于虚证。虚则元气虚。“入夜辄痛,夜半更甚”,夜半是什么?夜半是阴气最重的时候。而“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我们可以考虑阴寒导致阳气格于上。秋季服用解表药肺胃没有降,有虚火隔在咽喉部。虽然诸症均退但下寒未化,这时候病人已经虚寒了。象这个疾病我们治的话半夏散即可。发展到后来“入夜辄痛,夜半更甚”的现象,就重了。“脉细而弦”本身就是阳气不得升达,肺胃火气上逆的现象。我以前治过一个类似的病症,当时用的是附子、甘草、丹皮三味药。附子用了20克左右,丹皮用了10来克,还用了甘草。那个病人就是服了这个汤药以后症状消失的。肺胃不降要看不降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关于懒得糊涂这个病症可以列出自己的方子对比一下,交流一下。(老师方:附子20巴戟天15白芍10玄参10半夏10生牡蛎12生甘草10人参10干姜15)。(大海方:桂枝15附子20干姜20百合12柴胡12法夏15生甘草10白人参10桔梗10)。 “入夜辄痛,夜半更甚,及至鸡鸣则咽痛若失”,到了早上阳气一升动就好了,这说明主要阳气一抬头,阳气只要能把阴气压制住,咽痛就好了,证明是个典型的阴寒咽痛,所以立方重在中下焦寒湿,用药每人有每人自己的讲究。用不用桂枝是个分歧,桂枝是左路厥阴不得升达导致少阳火气上逆的时候可以用,我觉得这个病不是那么关键,这个病关键在中下寒湿、阴寒,导致肺胃相火上逆。由于以前就有邪气瘀滞在咽部,这时候温阳降浊阴就比较关键。我用方子跟二位主要在桂枝上有分歧。首先,元火不得归根因于寒气盛,开始治疗时表解了以后有邪热瘀滞在咽部,病人本来下焦有寒湿现象。开散了表邪以后,导致了下焦浊阴之气雍于上,这是有可能的。我们在用解表药的时候,药气入胃,靠宣动胃阳、鼓动胃阳来发散进行发汗,开解营卫之气。这时候胃中脾湿也会鼓动,如果阳气不足的话会汗多不解,汗出了以后外感还没有解开。中焦有寒湿,所以有些病人发过汗以后感觉恶心、吃饭不好等类似现象。既然这些现象出现了,就应该从中焦寒湿来入手。我开的这个方子是不是用玄参、白芍,都是根据大家不同理解。上焦咽痛,就会根据不同情况。如果中寒的话用炙甘草,如果是上焦邪热的话需要用甘温除热的方法,生甘草比炙甘草效果要好。加上桂枝呢,我觉得不是主要的,而且桂枝加得多的话,因为用桂枝主要是厥阴这边不能升,导致胆火上逆要用。如果厥阴不舒不明显的话,而且从这个病人看来确实没有明显的这个症状。为什么怎么说呢?“鸡鸣而解”,鸡鸣在我们脏腑来说是木气升达最旺盛的时候。即使木气能够升达,多多少少还是会带一点少阳相火的上逆,因为本身存在木气郁遏的根本。鸡鸣疼痛戛然而止,“疼痛若失”,这种情况还在于中下虚寒未除。问题也在于讨论。我看这个病的时候也是经过思索,脑子里慢慢就理出思路来了。大海用这个方子少量用桂枝可以,桂枝多了(此处听不清)。
★问:女40岁一直身体健康,但今年9月,突然毫无原因的月经不规则了,每隔一周来一些,不知是什么原因。身体经检查也没发现什么病因。
●答:这个不好说是怎么回事,但是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说,木气郁遏是肯定的。木气郁遏在下,欲疏不得疏,然后时不时往下迫泄一些,关键是看这人中土寒湿明不明显。中土化寒化热、肝木化燥化湿,月经每隔一周来一次是暗的吗?是淡?是深红吗?还是血块淤血多?这些搞清楚才能够用方子。是以邪实为主,还是以其他(正虚为主)?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周三是节日,我们就不讲了,等到十一以后再继续。
--------------------------------------------------------------------------------
作者: 姜附桂
时间: 2008/10/22 09:21
此文由一页书整理,姜附桂校对。在此对 一页书 的工作表示感谢。
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整理工作中来,学医也要福德和智慧双修。
知恩
发表于 2008/11/30 18:09:16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17噎膈根源
作者: 姜附桂
时间: 2008/10/28 12:47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今天我们继续讲《四圣心源·杂病解》部分。上节课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臌胀的发病机理,临床按照黄元御的思路,理了一下臌胀发病的内机理。这节课我们来讲另外一个大证,噎膈。
*噎膈的发病机理
噎膈之病在临床上遇见还是稍微少一些。因为像这种食道癌,早期食道癌一般一发现就进行手术,现在治疗都是手术治疗,所以说呢,胃口、食道留给中医治疗的机会不是太多,往往是手术术后后遗症,在这方面我们接触的病例稍微多一些。
关于噎膈这个病,就是大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说《内经》和《伤寒论》中提出来关于噎膈这个名词,像我们常用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什么?“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有这么一条。这里面说的什么?小青龙汤内在水饮不化,浊阴饮邪上犯,产生咳嗽,然后产生饮邪下犯导致下利,这时候导致噎证。这个噎证是阳虚的噎证,是浊阴上犯,阳气不得下潜,而导致的这种噎证。这里面用的是加附子。从这一个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中所用的加减法,我们可以看出,小青龙汤加减法中出现的这种噎证,是一种脾肾的阳气都不足以温固了以后,浊阴上犯,导致这种噎膈的现象。
黄元御先生在噎膈后面,紧接着就讲反胃,在噎膈与反胃之间,他们两个发病的这种机理是非常类似的。在我们临床上,就是说我们古人讲的这个噎膈,它是就是说最普通的,最普遍的发生机理,用四象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秋季,秋季燥气在上,而不得下行,产生了咽喉和贲门部干燥不得濡润,这个时候食物难以下咽,这种上燥,中下其实是寒湿的这一组变证。
这时候呢,上焦虽然是燥热,中下却是一片寒湿的。中下寒湿不行的话,就会导致腹胀,便秘,上焦燥热,上窍不开的话就会导致噎膈。在这个时候呢,你看黄元御先生主要把握住中焦枢机不转的这个前提来调整的,他用的是苓桂半夏汤。
*苓桂半夏汤方解及临床加减
至于原文我就不给大家念了,因为,因为就是说,这种疾病一出来吧,黄元御先生的辩证就是通过整个肝脾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他的。其实是辨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观察在用药上有什么差距。
大家看,最近入秋了以后,就是说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很多病人出现口干,鼻干,咽喉干燥,口渴欲饮这种种现象,进一步产生咳嗽的诸多这种现象,这显示了什么?显示了秋季金气旺,金气旺则收敛肃降,这个时候呢,如果脾胃有寒湿的话,肺气欲降不得降,上焦就产生燥热的郁结,这时候上焦燥气自盛,而上焦燥气盛呢,全因为是中下寒湿的郁阻。
而秋季本来就是属阴,阳气欲降,阳气慢慢收敛了,这个时候呢,燥热不能潜降,不能够,一律想怎么清肺,怎么降肺。看现在临床上很多用药治疗咳嗽的,一律是清肺,润肺,降逆止咳的,光这样考虑是非常片面的。
大家看,苓桂半夏汤,这个方子展现出来黄元御先生对秋季的燥金之气不得敛,一定要治病必求其本,先去调整。第一点,金气欲敛不敛会导致什么?金气欲敛不得敛,金气还是要敛,这时候敛降之令大行,导致木气不得升,所以呢,木气欲升不得升,肝木,乙木不得升的时候,导致甲木上逆,所以说这个时候,要降肺卫的时候,首先还要降少阳相火,这都是一对的。为什么很多病人一到了秋季,一到了夏秋交季,过敏,容易发病,这就是少阳相火之气上逆上来了。过敏还是属于一种火性勃发的,一下子全身都起来了,如果没有火的话,是不会发这种病的。火性迅发,纯阴证他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个方子加了白芍三钱,这白芍三钱是降少阳火的,敛少阳的,但是如果我们在临证中发现寸脉确实大,有上郁之象,光这两个不行,适当看看是柴芩,或者适当加大白芍的用量。这就是根据每个人临床的这种经验进行化裁吧。
黄元御这个方子我认为,在于这个垂法的方子,就是基本方子里边,一个就是要加入人参,人参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去,但作为表述这个方法的时候,它可以加上。
你看,这下面都是权法了。如果加以痰涎胶黏,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之,多用益善。如果痰饮极盛,先以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就是说,如果痰饮极盛的话,你不要润木,也不要扶土,也不要干什么,先把那个什么,先把阳明一路的痰涎瘀浊先下开了,你若不下开了,其他药都是无用功了。政令不行,是不是啊,你首先要找个好的传令兵,你不找个好的传令兵,你的再好的政策建议传达不下去。所以《内经》里讲的就是说:“治病必求其本,其本本于阴阳。”然后呢,三种病,小大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就是你要看什么治其标呢?就是说,在于这个生化之机、腹气凝滞阻塞的时候,这个时候先要治其标。你要不治这个标的话,你要从本来的气机逆乱打不开的话,药进去了以后,反增药气反增其害。
有木燥当然得润木,有风燥之象,所以说我认为这个方子的基础上,他要加人参,因为以我的理解,就是说他这个病发作,首先他不是年轻人,不是小孩,他是到了那个什么,到了秋金之际的时候,就是对我们人来说,到了50了,到了60了,阳气衰于上了,小时候生长,到了那个季该收收不下来了,上焦出现了郁滞,首先是中气不足了,阳明气欲敛不敛,没这个力量敛了。这时候阳明燥金之气怎么敛呢?培土所以生金,所以,斡旋中土的时候,补土的力量一定要给够。
*课堂问答
关于噎膈这个病,我就跟大家简单点一下,因为临床上这个病见得比较少,大家可以提一些问题,然后我关于这些问题再结合噎膈给大家讲一下我在临床遇见的相关的食道癌的病例,大家可以相互探讨一下。大家现在可以把问题写出来。
☆木气郁遏必生风燥
大家就是说,我看大家问的这些问题,一个就是附中讲的关于风木枯燥,所导致的一系列,由于风木枯燥所导致的郁,滞涩,糊涂讲的关于噎膈的问题,同时伴大便干燥,小便梗塞。其实这个全是一组症状。温气郁遏,乃生风燥,所谓的温气郁遏,温是什么,寒热温凉,温就是讲的木气,温气郁遏,乃生风燥,木气只要一郁遏住就生风燥,这是必然的。
★问:风木枯燥临床表现又是什么呢?
▲答: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对黄元御先生这个书看的还是少。风木枯燥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风行变动,全身是,四处是,是表现最多的一组证,一个现象。
☆噎膈的关键问题在于阳明气衰
我们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黄元御先生原文写的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他简单的用中气的回环讲了一下,胃主受纳,是受纳腐熟水谷的一个场所,胃能受纳则上焦开,然后脾呢,脾主升清,清阳从上而升了以后,浊阴由下而降,所以他讲脾阳升清了以后,下窍才能开。这里面讲的是不直接的,他没有直接讲,直接讲的是肝木的疏泄,向上向外的疏泄导致的二便的通行,导致的脾阳的升动。左边是脾,其实是肝脾,右边是胃的受纳,其实是肺胃的敛降。由于中气虚败,中焦之气不足了以后导致什么,就像,说个例子,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堕。这时候呢,女子到了35岁以后,阳气衰了,阳明脉衰了。大家都知道阳明脉,阳明是胃么。阳明脉衰了以后,面始焦,为什么阳明脉衰了以后脸色焦黄呢?因为阳气欲降不得降,没有力量降下来了,所以都停在上面,这个时候,脸色开始黄,牙齿开始松动。所以说呢,噎膈的关键问题在于中间阳明气衰,中阳不足,而且在我们古人来说,食道癌发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四五十岁,有的是更晚一点。由于现在人的生活都比较,生活规律就是说不能按照养生的要求,社会压力比较大,不断的提前。但我们古人来说一般是五六十岁,到了老年,到了整个阳气衰弱,上焦积气不得降的话,产生了燥证。但是为什么到了那个年龄大家都是中气不足,大家都是水寒土湿,为什么有人就得臌胀,有人就得噎膈,有人就得关格,虚劳,大家不同的体现,根据每个人先天的禀赋不一样。过去所谓的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二十五人讲的就是每个人的禀赋有偏盛,有不足,所以在他虚损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某方面,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受邪之地。
☆噎膈如何产生风木枯燥
在这里呢,风木枯燥,噎膈是怎么产生风木枯燥的?上焦肺津不得降,肺津不得降了以后,导致的阳明,就是说,由于肺津不得降,阳明燥气降了以后,导致少阳之气不降,因为少阳之脉循胃口,所以两经经脉,由于胃府不通,可以马上导致少阳气脉的上逆,又由于少阳气脉的上逆,马上可以导致胃气的上逆,这两个是互相影响。
☆切莫一瘤障目
黄元御先生就是从纯理的角度上讲,现在我们临床上很多医生呢治疗食道癌,一看是个瘤子,千方百计就想了一大堆抗癌药,我说如果下这一大堆抗癌药,直接来点化疗药不就得了么,还用的着这么多中药抗癌。一瘤障目,不见全体了。被一个瘤子把自己整个心思,整个身心全都给遮盖住了。不要看他这个瘤子,要看他这个瘤子是怎么产生的,他为什么会上面郁结到食道这个地方,其次观察症状。
☆重症噎膈急救之方
当然了,有个别病人,由于食道癌长得比较厉害,暂时水药难以下咽,连药都难以下咽,这时候可以用一些经验急救之方。先启膈,这个时候呢,古人就有很多方子了,比如阳春砂用上一两,或者用半两,光用这一味药,然后是可以送上生姜汁,然后送服,送服完了以后马上膈就开了,就可以吃东西了,就是说马上就要下去。如果这个时候药跟着下去,这些辛散的东西到了胃,虽然暂时把浊阴之气给破开了,辛散太过,中气更虚。我们大家喝酒一样,喝完酒以后,酒的燥热一去,湿热存中,湿气留下来了,虽然喝完酒了以后,当时虽然燥热,但脾胃里留得全是阴浊湿气。
☆风木枯燥的表现
我们看,在右上部肺胃不降,而在左下部却是肝脾不升,由于这边的肺胃不降,肺是跟什么联系的?肺为大肠,阳明燥金一路主魄门,这个时候由于上焦肺燥,下面必然肠道也干涸,所以导致便秘这种情况。这种便秘情况直接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左路肝气不能升达就是了,为什么左路肝气不能升达?燥令大行,燥令大行自然就是说荣养能力差,肝血的温气主荣养,精血才能沐浴全身,这时候呢,肝气一郁遏了以后,必然导致血结,然后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个是大便便秘,另外一个是小便淋漓。当然了,作为一个食道癌病人,不可能这些症状都出现,他必然有偏重,偏重于上,偏重于下,上下同时出现的,这病啊都是重症,到最后整个逆乱了。像刚才有人问的风木枯燥表现什么?风木枯燥表现的就是小便的淋漓不尽,烁而刺痛,大便的干涩,大便的干结不行,然后呢,贲门口啊就导致的老感觉嗓子干,吃东西要喝点水才能送下去,这在临床之中就是说像这种吃东西必须用喝水才能送下去,这种症状比较多其实。
☆历代临床医家的偏颇
而对初起的这类症状呢我们历代临床医家呢,在治疗的过程中,用法都有些偏颇,因为什么,都是滋阴养阴的,沙参麦冬之类的,所谓的什么启膈饮啊乱七八糟的。他对于中焦的这种温化寒湿的关注点都不够,所以即使暂时治愈,其后也还会慢慢再复发,必须把认识的高度提高到黄元御这个水平,然后再去用他们的方子,这样才会管用。黄元御整个的都是体,必须把这个时时刻刻保持这个,然后各家各派所有方所有法都去用,你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有经有权,在临证上才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光学黄元御先生这一套的话,因为黄元御先生自己学的比较通透,他有变化,我们学他这个方子比较呆滞,该用滋阴的不敢用,该清热的不敢清热,该温阳的时候就是说又不敢放手去温,所以只有佐以各家学说,只要通透了以后,然后这时候再理解了以后才行。
★问:同时伴有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涩。
▲答:小便短涩就是肝木之气不得升达,肝木郁迫于下了以后,有些呢,他在上焦,肺热移于大肠,因为这个大小肠还不一样,大肠主津,它主要传津,小肠主液,导致下焦燥热。在我们利用黄元御学说辨证这个病的基础上,小便短涩,为什么会短涩呢?就是肝木欲疏不得疏,然后向下疏泄,向下疏泄了以后,上节课我们讲过,这时候会导致相火不秘,相火不秘了就会导致这种下利,相火不能入膀胱,得以收敛的话,散于外的话只会导致下焦湿热。而这个时候呢,为什么三焦之气不得敛?跟肺气不得敛降有极大的关系。而肺气不得敛降关系又在哪?而肺气不得敛降关系就在于中土之虚,所以你看黄元御这个方子,苓桂半夏汤,在这里方子需要怎么加减,还需要有什么加减变化的,大家看一看。
★问:热深厥亦深,这个里面怎么解?
▲答:就是说本来这个“热深厥亦深”这个病,这个词是来源于《伤寒论》的。《伤寒论》讲究就是说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六经外感传邪致病的时候,他立了一系列大法,他那种很多方子很多大法,我们临床上治病的时候,需要有很大的变化,为什么?时病,时疫之邪,就是时病,而我们平常的一般的杂病,邪气还不是太盛,所以导致呢,时疫致病,往往这类人呢,正气虚衰不甚,就是正气相对足,这时候呢,邪气郁阻比较明显,所以化热化火的特别多,这个时候呢,我们需要,临床上需要大力清热,芩连啊,石膏,这些种种都必须用到。
☆四肢厥逆与柴胡桂枝干姜汤
而热深厥亦深它是讲的这个疾病,肝木不得升达了以后,郁滞在内,而郁结不开,导致的这个正常的气脉不能疏达,肝木之气不能疏达,四肢厥逆,这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比较少。一般情况就是说他一郁住了以后,出现四肢不温的话,但是里面,究其里面还是个寒湿,这时我们不能用四逆散了,相反我们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不是啊。大家可能没注意到,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一个是什么,就是四肢不温,老感觉哎呦,四肢一到秋冬特别怕凉,这种病人,往往服柴胡桂枝干姜汤效果非常好。原因也在于此。厥阴之气不开啊,是不是。他这个营血不达四肢的话,虽然四肢不温,这个时候呢,些许天花粉、黄芩就够了。还有柴胡,用柴胡做引导,就能够推陈致新,除中焦之郁气,除内在之郁气了。而不用像过去需要大量的柴胡、枳实、黄芩、白芍专对性很强的,如果吃四逆散的话,这种病人可能会拉肚子。而且就是说,四肢不温的状况会有好转,但是好转不明显。
☆李东垣的通幽汤
在这个就是说,在关于噎膈大便秘结不通的症状上,尤其给大家讲了一点就是东垣有个方子叫通幽汤,通幽汤呢,在治疗这个疾病上是有着很好的疗效,通幽汤原方的成分我忘了(生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但是呢,他用的也是活血润下的,是走营血之分,而这个你想想,本来就是,肝主营,肝藏血,藏血之地,肝气一旦郁遏了时候,营血之分,他必然也瘀滞,这个时候导致的大便的,便秘、秘结,大家时时刻刻不要忘了,还有血瘀,血气的郁结,所以临床上有很多我们遇见的长期顽固性便秘,大家就是说,要想到用当归,用桃仁等等活血、破血药,你如果不用这个的话,你肝的郁结难以打开,因为他郁结在营血的话,不用相对应的药,难以起效。你这边就是说,这边柴胡、桂枝再怎么用,不管怎么用,始终打不开这个郁结。这里面,黄元御先生也讲了,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然后是若木枯血燥,木枯血燥,什么血燥?血怎么燥了?血黏稠了,动不了了,木枯血燥,加阿胶、当归。这阿胶、当归的力量,光这两味,力量还差点。总之呢,就是,每遇到什么病了以后,严格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路,仔细揣摩,揣摩到一定时候呢,然后再对每个药进行斟酌,再对应具体的病。
★问:有人问大肠庚金需要升提吗?
▲答:这个问得好。
☆庚金不能升提的症状及治法
就是说本来是中阳不足,大肠庚金如果不能升提的话,这个病人会有相应的症状的。比如说,有乏力,气虚,然后脱肛之类的症状。然后你因症再去升提他,不要上来一看是中虚,就开始黄芪、人参,那个什么,一下全上,有时候会导致,本来这个病,噎膈这个病,内在就是有这个痰湿的郁阻,郁滞在里面,这个时候你再用补药去补的话,他会产生更大的阻滞。在这里面,你看,黄元御先生用的什么,用桂、芍,这个就是一升一敛,厥阴肝气就因之而能升达了。当然还配合一大堆,是不是,燥土利湿的药。大肠之气是怎么升达的,大肠之气是靠着脾阳而升达的,是靠着肝木而升达的,肝脾阳气上升,大肠小肠才能降浊以升清,膀胱经也一样,所以呢,肝气一郁遏,这种种的就是下面,大小肠、膀胱,浊气不能排,清气不能升,清气一郁阻了以后,这个相火不收,相火之气不得回纳,不得收,导致了这种下焦种种湿热现象。把这个理论搞通了以后,脑子始终是明白的,不要问,不要想下焦又寒,又热,又有湿,是不是,盘结在一块,脑子就搞乱了。以至于到最后见症治症,见了湿热,用些,一大堆清利湿热的药,见下焦有种种阴虚火燥的表现,又用滋阴药,还有阳虚的症状,这样子用出来的方子肯定不会有效果。
☆六脉之气,本就是一气盈缩
大肠燥,胃逆,这种情况下,中湿的表现应该是最明显的。病人呢,困倦乏力,神情呆滞,行动迟缓,反映不敏捷,而且舌苔会显示出来中土有湿聚的现象。舌质不会燥,肯定是润,舌苔很可能会腻,脉象呢?这种病人的脉象,一般就是说长期来说会有郁滞的脉象。郁滞的脉象,初按可能会有力、弦,久按必然无力。判断一个疾病正气虚实的时候,你久按了以后,他就自然能显示出来了。邪实正虚的情况下,脉象久按必然无力。这不论哪一脉都能显示出来,不管是左脉还是右脉。左脉右脉是相对的部位,但是任何一部脉,你从他的跳动都能体会出来全局的现象。如果单纯把左寸什么分开看的话,这也是不合理的。六脉之气,本来就是一气盈缩的,你要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他,哎呦,这是右寸脉就是肺气,肺气怎么怎么,你们不能这样想。只能说右寸脉是一气在上的时候,这一气盈缩的表现是什么,他还表现全体的现象。至于说具体的左右还是尺寸的变化呢,这个是根据临床症状,他是相扣的。比如他是一个上焦燥啊什么的,这个时候,在右寸关就会有表现,他要是郁滞在下焦,下焦二便郁塞的,这个时候左关尺尤其是两尺,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句话要,就是说在临床上慢慢印证。
☆名医医案并非皆真
总之,大家就是说,先把这几篇熟读以后,然后再临证。临证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病例的话,可以在历代名医医案中找相应的病例,进行去对证去看。那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要记住,古今很多名医的验案,有的并不一定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说他故意捏造,而是片面的把自己临床上有效的那一部分裁截下来,而有时候延续出现的变证,他可能会删,忽略,或者是不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看临床上很多医案的时候别具慧眼,要有一个清醒头脑。用什么?用黄元御的大法去断定,去分析它。
☆反胃跟噎膈之不同
下面你看这个“反胃根源”这一章。“反胃根源”其实这章完全可以并在噎膈这里面。反胃跟噎膈之所以不同的一点呢,是什么,噎膈有时候关于风木的燥结比较明显,而反胃呢,纯由于脾,命门火衰,所以说这两者的方子,由于反胃的更明显。
☆反胃的三种情况及治法
反胃有几种,第一种,就是说食已而吐,吃下去马上就吐,食则呕吐,第一种。第二种,须臾而吐,吃了饭,过一会,过10分钟,一刻钟,就吐。还有一种就是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就是说根据他吃下去饭,不同的时间吐出来,来断定他的病位的深浅。第一种呢,食已而吐的话,在临床上就是说他的胃中,膈肚之气有邪热之气,胃比较高,这时候,《金匮》说大黄甘草汤,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子,大家就是把这个要记住。第二个方子是什么,第二个方子是芩连干姜人参汤。这个病位就是在中焦脾胃了,这里面呢,由于中气不足,然后是隔热于上,然后中焦其实是虚寒的,他用的是芩连干姜人参汤。下面一个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四逆理中辈应用范围。而这阳明整个胃肠一道呢,都是以通降为顺,所以半夏在里面是味君药,都是可以相机调整的。你像用甘草汤,如果光是肌热,光是无形之热的话好办,如果牵扯到有点痰涎结郁的话,这时候你就加点干姜,如果是中气不足的话,中焦有点寒湿的话,就是芩连干姜人参汤,就往下,然后一层一层的。这个我只是跟大家讲几个方,讲几个方以后,大家临床上就会有一些手段,然后再结合黄元御这个文章,你不能回归到这个文章里头,光回归到几个方里头,临床就越用越窄,以至于最后害人害己,搞不清楚来龙去脉了。这里面就是黄元御先生,姜苓半夏汤,大家看这个方子。其实仲景传下来的大半夏汤这个方子也比较好,前面介绍,而与茯苓四逆汤结合,茯苓四逆汤是个什么方子呢?茯苓四逆汤这个方子也就是黄芽汤的变法,黄芽汤去上党参就是茯苓四逆。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谈一谈。关于这两章,噎膈和反胃的。
★问:半夏、旱半夏,有何异同?
▲答:旱半夏质量比较好一些,我们临床上很多药铺用的都是水半夏,旱半夏毒性也比较大一些,临床上有好多制法。在仲景的很多方子里面,其实他用的应该都是旱半夏。
★问:手术过以后的梗阻呕吐都可以化裁应用吗?
▲答:手术后的梗阻呕吐也可以化裁应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很多手术过后为什么会出现梗阻,就是因为中阳虚衰,土湿,土气郁滞在那就导致手术过后呕吐,但是手术过后已经出现梗阻呕吐了,这个时候呢,在补益中气的同时,你要加入活血药行气药,因为手术到底是个创伤,是不是,他因为这个创伤,导致营血有瘀滞,你就要去活血,就要去行血中之气,动这气,去行腹气。如果手术之前你把这个化裁应用一下,手术之后出现梗阻呕吐的几率就会很小。目前我们中医在临床上,就是为西医做好多后续工作,他们做过手术后,只能问病人放屁了没有,问病人怎么着了没有。他们只能等,如果再梗了只能再开开。这时候如果针灸科的上去,如果配针得当的话,病人的症状马上就消失了,如果再配合上汤药的话,效果更好。西医,尤其是外科医生,根本不懂人体气机的变化,看人体就是一些机械零件。
★问:富阳脉右盛于左,怎么理解。
▲答:富阳脉首先是富阳胃脉。左升右降,右盛于左的话,是阳明胃气通降不利。说来说去就是,左路需要温升,右路需要潜降。左路需要温升的话,肝肾之气宜温;右路需要潜降的话,心肺之气宜清。在上者宜清宜敛,在下者宜温宜升。这个是大象。所以在给病人搭脉的时候,有尺部脉有余的,有寸部脉有余的。一脉调和,六脉贯通,必有盛衰,是为常象。如果出现的是淤阻隔拒的话,哪一部脉出现问题的话,病的部位即在何处。在临床上,能合色脉,是病人气色的变化,合于病人脉相的变化,来推断出脏腑的寒热虚实,然后再去问病人的主症。然后就能够由脉相,推出病人可能有什么症状。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规律,也要考虑到。因为我们现代人生活比较逆乱,很多地方和古人、和平人有非常大的差距。你看,每天都在进食有各种肥甘厚味、有毒无毒、生冷油腻的东西;五炽相火每天又都在漂浮,感觉漂浮的不够还要吃点药激发激发;感觉相火多了的话,睡不着觉,感觉不舒服,又吃点泻火药往下泻一泻,所以说,种种之下,中国这一代人必然是早衰,身体到了老年必然是不行。老一辈呢,毛主席那一代过来,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西医为主的医学,建立起来的整个一套制度,必须有所改变。因为什么呢?这么多衰老不堪的病人,每天老靠住院、每天老靠这么昂贵的医疗费维持着,国家受不了,国家逼得没办法,必然要找出路。到时候简便有效、切入疾病根本的经典中医学,必然会被当政者物色到,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我劝大家学医的话,还是要老老实实从根本上学起。如果现在还学一个小方、小法,追求临床上的偏方,取得捷效,这在以后的时代变动中,必然是没有立足之地。
★问:左脉沉细是什么?
▲答:脉是什么?脉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这个脉气是把营血给收束起来。这个脉这么细,肯定是营血不充了。这时候肝血自然就不足了,肝也就能濡弱了。这就显示出一副在下焦肝肾不足的现象。右脉浮软,右脉气机要敛降,浮软呢,按照四季脉法来说吧,这个浮恰恰是秋毛。右脉的浮毛恰恰符合秋季这个脉相。这时候你看他这个浮软有没有胃气,有没有和缓柔和之象,有没有根,有没有神,这时候判断他是常象还是病象。但是左脉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种脉,要先从左路荣润肝木,右路要加敛降肺经的药。如果这时候正好是秋季,不敛降也不行。从左路不升、右路不降,可以看出中土之虚。
★问:水半夏能不能用?
▲答:当然能用。如果都用旱半夏、阳春砂的话,那造价太高。当然现在中药质量也是个问题。
明素晰灵整理 姜附桂分段、校对
知恩
发表于 2009/8/3 15:19:58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1105六经气化
作者: 安时处顺
时间: 2008/11/18 15:45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20081105六经气化
今天在跟大家把六经气化重新整理、讨论。我们今天就先讲六气,还是像以前一样每个问题都要知其所以然。六气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要搞清“六气”它的来源,然后才能对它的有过与不足、具体的象的变化有较为深刻的阐释。
天地万物还未生的时候,谓之无极,无极而名为太极。这时候,太极一动而分为阴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有天地之象。而人生于气交之中,生于什么气交之中呢?生于天地之交,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时候呢,天为乾,地为坤,乾坤二卦,就是阴阳的大象。阴阳动而有四象,分为太、少、阴、阳。这四象呢,在于整个天气之间就是四季:春、夏、秋、冬。天地交合而四象显示,四象又跟天进一步生八卦,这是由于四象在于天,天以健行不止为其性。地象含藏,四象归地与中土结合而生五行。而四象在于人呢,人生于气,乾为天,坤为地,乾坤阴阳相互运化而生六气。乾坤三所而有六子,这乾坤三所是什么呢?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在不断的相互转化、流动之中,这时由于阴阳的相互流通产生了六爻,这六爻又称乾坤六子,乾坤六子又分属于六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六经的气化。这六爻(卦)也就是六气,因为我们人生活在天地的气交中,阴阳往来,所对我们人产生影响的六种变化。六气象天,气为天,而六呢,它又是应阴数,所以人应地支。现在讲六经排列的变化,就是说乾坤三所,一索为震,二索为坎,三索为艮。一索为少阳之象,二索为坎,这个坎卦在我们中医里面对应是太阳寒水象。三所艮,在我们中医里面对应太阴湿土之象。然后是三阴,一索巽卦,厥阴风木之象;二索为离,少阴君火之象;三索为兑,阳明燥金之象。大家可以根据新三所来看,六经气化总的升降来源。在我们人体呢,分为这六经,这六经又各配手足,形成十二经。这六经气化就像黄元御先生所说的那样,有司化,有促从,一般为足经循行面积大,然后足经之前与阳经司化,而手经从化。这牵扯到,为什么很多人看它们总觉得,六经气化是以足为主手为辅。首先给大家讲厥阴风木之气,厥阴风木之气与少阳相火之气相为表里,这两个就是说可以合并起来讲,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为表里的话,就是厥阴风木主阴枢,少阳相火主阳枢。厥阴风木不舒以后,按我们临床上,就有很大的几率导致少阳向逆,这点要看病人的体质是阳化还是阴化。从阴化的话,厥阴风木之气郁于下,会产生风燥、寒燥;阳气在上的话,就是说阴阳之气上阻,病人在五行秉性上又偏于火,肝经得不到舒达,少阳风火在上焦就会比较滞盛。关于六经就不分下来讲了。
刚才我们讲课的内容大家可以提问,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家听的更细致一些,因为我讲课本身没有什么主线。
◆问:一索、二索、三索在不同的卦象有什么依据吗?
■答:这不是要什么依据,这就是乾坤象,阴二气相交流的时候,它在不同的位,不同的象,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位存在不同的象。就像由阳气出生,所谓本乎阳者亲于上,本乎阴者亲于下。所以呢?三阳卦,就是亲上,而其性下潜。三阴卦,就是亲下,而其性向上升。
我们现在看的这是先天八卦,它跟我们引起这个后天八卦的这个升降,我们可以剪一些图来看,但这个升降,没有在图里头。因为先天八卦是个方位图,乾坤六子对了以后,他只是个方位,没有表现出来具体的升降。有乾坤,就是说乾坤生子就是我们所谓的六气,六气聚了以后,它这个升降就出来了,三升三降,这个在过去的道家书里也经常讲到。
◆问:春后气升太过,为何咳嗽?
■答:这个受风过了以后,这个词呀,首先你就表示的不清楚。六气--我们人身有六气,天行气有太过不及,就会影响到我们人身的六气,也会出现太过不及的这种状,出现这种波荡并不足以治病。出现这种波荡以后,然后就是脏腑内在的经气,也有太过不足的表现,是内有瘀积集结要外发,所以就产生这种外感。还有一种就是天行疠气,根据五运六气外在的邪气过于过胜,导致六气不得循其常。这个时候呢,黄元御先生又分为温疫寒疫两种,来解释外感病的变化。一般来说六经外感的话,所谓外感就是七日经尽而解,如果不是误药,不是因为内在脏腑就有淤滞,腑气有淤滞相互勾结的话,一般是七日传经就解。我们现在看其实感冒不是这样的,很多病人传太阳,有时候入腑了,有时候在经,在经可能就有一个周期。原地不动,或者有时候始终是少阳症。这都是六经的腑症不是经症,一入腑然后经令就不传了。
现在把这个后天八卦图贴出来了。按照我们后天化的讲,水火立极。上为火,下为水,水火化两极。这是两极有燥湿二气,中间鉴于水火不同的变化而产生燥湿。火气敛降而不得藏是所谓燥,水气升达而不能延上就产生了所谓的湿。所以呢,从这两点体现,我们就会理解这个燥热性。
◆问:这个燥是怎么来的,燥气是怎么来的?
■答:我讲一下,上焦的阳气欲于敛,敛降又不能闭藏,就产生燥气。燥气一闭藏的话就会产生水,就会温润,就会有润。地气一上升就是湿,上升而不能达就是湿郁。所以呢,我们根据后天八卦这个图来看,湿气不能得风而广泛的宣散,疏通,木不能成火。所以在这点你看,坎卦左边是什么,是艮卦,艮卦主太阴湿土,震卦是少阳相火,巽卦为厥阴风木之气,然后是离卦,离卦主少阴君火。这个后天八卦这个图,按照人体这个气机升降来描述。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希望我按黄元御的思路串解一下吗?还是就你们提出的问题作一下解答?因为没有问题我也不好有针对性的讲解。没人问吗?串解也没什么必要,我给大家还是整个笼统讲一下吧。三阴在地,三阳在天,三阴只要升于上就产生了排列变化。一个是大家所熟悉的厥阴风木之气,肝木之气主升。厥阴、少阴、太阴,这里头我们讲的少阴,主要是以少阴肾水为主。少阴、厥阴、太阴之气三阴在下,三阴之气…
太少阳明之降,由阳入阴。在我们临床上讲的就是,三升呢,是居于阴位,由阴而出阳,少阴升、厥阴升、太阴升,这是三升。三降呢,太阳降、少阳降、阳明降。大家对六经的升降搞清楚了之后,然后再配合手足的变化。因为手足之气的变化,有自化,有从化,关于这个问题黄元御的书上写的非常清楚,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问一问。
◆问:六经气化是不是主要看后天八卦?
■答:六经气化主要可以通过后天八卦旁通,主要根据黄元御的思想,从四象枢土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本身后天八卦摆出这幅图形来,就是四极,坎离震兑,就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的变化。
很多东西给大家讲过很多次了,再讲的话,就流于重复了。现在教科书里的辨证,先辨阴阳,然后表里虚实寒热,然后再加上脏腑经络的辨证,这样的简单的逻辑,毫无方向性的进行推导,因为他不知道,经络有经络的性,脏腑有脏腑的象,不能单纯地看脾,就是脾阳、脾气、脾血。这样的话,就把这些名词僵化掉了。
我们所讲的六经气化,也就是讲人体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呢,经络是六经的气化,三阴三阳的变化;内而脏腑呢,腑主运化,脏主藏精。所以脏腑的运行和六经气化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直接存在着表里的联系。所以在临床治疗之中呢,内经有句话,叫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就是说,病到了五脏六腑这个层次,病即是治好了,元气也已经大伤了。现在讲的六经气化,就是立足于治未病,立足于外在的反应,六经之气太过不足,然后我们进行去调和。至于到元气,元阳有亏损了,这个很难弥补过来。先天元气总是在不断消伐和耗散之中,只有修道的人而能返先天,而能脾土藏意,而能够使元阳逐渐充盈起来。一般人只能是元阳不断地耗散。所以在我们治病过程中,就要讲究,药石只是一方面,药石只能是简单地调理。过度用药,内经里有句话,叫“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用药以后,感觉身体好了,然后不断的用药,不断地促进精化气,有时候就会出现突然暴毙的情况。但是这么说,并不是说,不能够长时间服药,对某些病,长时间服药的话,一定要用药气比较平和的药。真正王道的用药,缓行,必须要经过一段的时间,内经里讲,化不可代,天地的气化有他自然的规律,经过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一年是一个变化,三年又是一个变化。为什么过去古人用药这方面,“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强调这一点的变化。一般我们看古人的医案,讲的一句话,“三年乃愈”。凡病治其所不胜乃加,治其所胜乃愈。这个病本身犯病了,它为什么?治其所不胜了。治其所不胜的时候,运气相互克制,再加上药物的调理,很多病出现了明显的转机。这是三年一个期限。
◆问:为什么上焦火愈盛,下焦寒愈盛?
■答:黄元御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方加上焦之热,便知下寒之甚”,这个是什么意思?当时有人举个例子,尤其现在火神派的说,下寒发热无下寒,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什么?精气不足,在下焦凝结成寒化状态,一身的精气,元阳之气,他可以敛,可以散。敛去的时候,呈阴化,这时候你可以温它,你一温它,得气化则行。如果是散的话,你就得收他,不收的话,气不能。你光注意精化气了,而不注意气归精了,这个病人“夭之由也”。很过病人如果按照现在火神派的这套治疗方法,经常用药了以后,这是一蹴而就的。在精气化生的基础上,而后讲升降——先水火,而后升降。
上焦燥热为什么不能敛,少阳之气为什么不能降?这里面有原因。少阳相火和厥阴风木是相表里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常常因为厥阴风木不得疏达,而造成少阳相火上逆。而少阳相火的上逆又可以表现在三焦相火的不收,逆于膀胱。然后呢,厥阴相火又逆于上这种现象。手少阳之气是主升的,而足少阳胆气是主降的。手少阳三焦之气不升的话,则相火外泄,足少阳胆经之气不降的话,则相火上逆。这在厥阴篇里是有症状的。少阳相火不秘的话,就会产生癃闭等等症状。癃闭是什么? 癃闭并不是它实。
我们身体有两股火,一个是君火,一个是相火。君火是什么?就是我们身体内的元阳不断升动,不断化生的作用。这种分辨观察原始的功能。相火是推动我们一身血脉运行的原动力。相火的推动,完全靠君火的清宁。所以内经里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以位就是相火的安藏。相火安藏在所寄的脏腑之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特别想吃凉的,长期喜欢喝冷饮,到冬天又怕热。但是呢,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脚又半天捂不热,又凉。屋子里稍微热一点,马上又得穿得特别少才行,又见种种烦躁之象。这都是相火不得归位。
相火不得归位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人的饮食起居有密切关系。一般是睡得比较晚,每天的活动又过于烦劳。象我们过去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处理的事情都非常简单,心态又非常清净。即使有一两件争斗也比较单纯。这时候他们脏腑之气,不外驰,不外动,比较安宁的时候,五脏的精气是足的。虽然吃的饮食,没有吃这些肉了什么的,但是相火以位。他脏腑的精气不容易外泄。所以,一有冷风,该加衣服还是得加,饮食还是要吃些暖的,不能吃生冷的。象我们讲的,最明显的就是糖尿病。为什么好好的人,突然出现多饮多食,突然风火燥扰之象明显了呢?这时候就是相火不位了。元阳离位,三阳之气不降,导致的这种一派风火之象。这时候怎么治呢?在治疗之中有很多方法,总得大法就是以潜敛为主,而不要过用寒凉。第一个,把病人烦劳耗散的事情,生活起居要给他规范过来。然后呢,再加以用药。你象糖尿病的治疗当中,有好多用青龙、真武,还有用地黄一系列的补肺脾肾之阴的,这些方法都能用。但关键是,如何察其表里阴阳,以平其逆气。一定要把六经的逆气给平过来。平过来以后,相火潜降,君火就容易自明。把不得潜降的三阳之气归根以后,然后脾肾的清阳才能够上达。所以在用药上,不忌讳用大辛大温的,也不忌讳用苦寒之气。关键是要看六气制化。
你看金匮肾气丸,完全是大养阴药中,夹杂了两味温阳的药,桂枝和附子,精气处在一种耗散的状态下,就得以收敛为主。然后呢,因为下元本身是寒水之地,水火易位以后,精气不得以化,必须于大滋阴药中,加一两味温阳之药。这两味温阳之药不是用来温阳,而是用来散寒的,所以用的是桂枝附子。为什么不用巴戟天、补骨脂、杜仲这类有滋润性的呢?就是他不是用来温阳的,而是用来破散寒邪、温化寒水的。
关于厥阴病的变化,可以联系到很多疾病。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就是因为厥阴风木,和风可以生万物,邪风可以杀万物,在一生一杀之间。而我们人呢,秉木气而生的。按照黄元御的说法,我们人两精相搏谓之神,这时候呢,取自一点壬水,一点离火。壬水是什么?坎水。坎水是阴中而有一点阳,离火呢,是阳中而有一点阴。离火在我们临床中,属于少阴丁火。男子属阳,类于坎卦,阴中有一点真阳。女子类于离卦,阳中而有一点真阴。坎离相合呢,这就是所谓的丁壬合化为木,木气生长,而有五脏六腑。这个是顺便给大家讲一下。
对厥阴病理解了以后,在临床上会发现,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全都和厥阴风木有关。简单的看太阳中风,外在有邪风之气,然后感应五脏。风为阳邪,感应的是厥阴风木之气。厥阴风木温气盛了以后,乙木郁遏,导致的是甲木不得降。这时候外在的情况是什么?本身处于一种寒凉的状态,我们毛孔是闭塞住的,乙木之气就容易郁遏,温气在内,突然加以温气,然后乙木郁遏于内,卫气欲开而不得开,导致的营郁。这是所谓的伤寒中风发生的机理。
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下六经的,也捎带着给大家讲了一下太阳中风与厥阴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临床上,大家都知道,太阳中风是桂枝汤症,但太阳中风为什么是桂枝汤症呢?以黄元御的解释,就是厥阴风木之气不得以疏达,表现就是左关脉的一种浮大。这时候厥阴风木不得开达,厥阴风木不疏达以后,马上就会引起少阳相火上逆,这个五行之性呢,必然克其所胜,这时火必然要克金,就会导致金气不得敛藏。所以就会出现恶寒汗出等症状,对于这种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发病的病因,黄元御先生讲的只是其中一种。他讲的是什么,人一般什么时候容易得伤寒?劳累了,劳累了以后,卫气不足,营气不足的时候,经脉毛孔闭藏不足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外来寒邪的侵扰。这种情况下首先导致的就是肺气不能合,肺卫之气敛降,受风邪之后产生发热汗出,受寒邪侵扰之后,以营气的闭郁为先。在我们临床之中,一般伤寒的病人应该首先考虑到。因为外在寒邪与内在太阳寒水之气与少阴肾水互为表里。这时我们要考虑到内在寒水之象是不是开,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麻黄可以加附子,桂枝汤也可以加附子,以至于很小的方子也可以加附子。
◆问:讲一讲代脉和结脉的关系
■答:代脉讲的是有规律的,50动而1止,这一点验之于临床我们还没有得到过这种规律。西医所说的心律不齐的二联律三联律,跳一下停一下,非常有规律,这种脉象在临床中并不一定是死脉,并不一定像内经所说是死脉。代脉对应西医临床是室性早搏,这种病比较难治一些;而结脉对应的是房性早搏。为何这么说呢?根据后代很多医家研究,代脉止而良久复燃,停的间隔是非常完全的。结脉是不完全间隔。这是从脉率上讲,但这对于临床的辩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讲结脉,结脉分两种,一种是十一止而略有急促感。这种脉率数没有达到数脉的程度,所以不称为疾脉或促脉,还属于结脉,一虚一实。就像行人一样,老想跑老想跑却跑不动,好像绊一下,有一种磕磕绊绊的感觉,这是结脉,把气结住了。还有一种就是脉气不流利,不动,走一下而歇一下。这就是脏腑元气虚损的现象。在临床紧脉有弹手指的感觉,弦脉没有。我的理解就是紧脉就是自外生。寒气郁于外了后,阳气困束,他有一种紧象。弦脉呢,本身阳气就不足,元阳之气属于从阴之象,外来寒气闭束不能免。紧脉就是实象。
◆问:为何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
■答:子时从阴一点生发一点阳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到达子时之时是阴气最隆盛之际。所以子时是纯阴之中含一点真阳。
◆问:精不足时补之以味,草木之品如何补精?
■答:草木之品补不了精。精是五味滋生,靠脾胃,就是说饮食这种水谷之气化生五味了之后,五味各归五脏,养五脏的精气,五脏精气收藏于肾,就是肾精。肾精闭藏之后,然后颐养先天,就是余精。然后肾精闭藏,满而不溢以后归于奇经八脉。这样人体的元阳之气就可以调和通顺。腕横纹向下一寸。草木之性本来就属木主发散,怎么来养精呢?草木本来主发散,但草木之性也有收敛的,这时清其肝阳壮火,肝阳壮火清散以后后就容易收,壮火不食气,气归于人了后就能化为精。
◆问:坐骨神经痛怎么治?
■答:坐骨神经痛很多是下元寒闭的状态,对于这种下元的寒症,也可以按照厥阴篇的寒症,考虑到下焦。胯膝以下都属于厥阴少阴,这个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
◆问:风为百病之长,遇到风木枯燥的时候,归芍地胶怎么取舍?
■答:归芍地胶本来是养阴的,这些药黄元御没有把他们归为滋阴的角度,而把他们归为荣养肝木,利于升达的角度来讲解这些药的。木气要达一个需要阳光,一个需要雨露,就是水。金木之气相克相生,相辅相成,金水之气收敛,木火之气发扬,木气枯燥,风木枯燥,有时候可以讲是因为精血不足,而导致风木不能荣养,这时可以用这些滋阴药去荣养肝木,但有个前提,任何药都要吃到胃里面,首先己土是不守湿性,己土要是湿盛而陷于下,你吃这些药就没有用。饮食入胃,脾气散精,如果脾不能散精,这些就是浊精,会增加脾湿。其实很多时候,遇见风木枯燥,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些归芍地胶,而是考虑中土,如党参,黄芪,白术。中土实在燥的厉害时,又燥又湿的时候,首先考虑白术,术润。中土之气不能升达的时候,气血亏得时候,要考虑用黄芪,黄芪发散,本身可以入肝经养营,入胃可以养卫气,调和荣卫二气,滋养荣卫二气。风木枯燥的时候有时黄芪是味好药。
◆问:甲己合化木,乙庚合化金……
■答:这是阴阳五行合化的现象。合化的规律是体现了治病的道理,一般是以阳克阴。戊为阳土,癸为阴水,阳土克化阴水,导致元土归藏合化为火。地支六合不是合日月,一个是君火,一个是相火。
◆问:左脉浮软大无力,右脉弱小。
■答:左脉是由阴出阳,浮大只能看出精气不足,气机浮散在外,右脉弱小更加证明:第一精气不足以升,其次右边阳气不足以敛。男的女的?左大是男,右大是女。你看看是男是女。
一般来说右脉弱无力,右代表三阳敛降,表明右部阳气弱,阳气不足。这时右关脉稍微浮一点,往往有个现象,你看看病人,一般是左关脉浮右关脉跟着浮。五行之性太过,则克其所胜,左关脉郁遏以后克制右关脉。右关脉脾土不能收藏了,胃气就不能敛降,所以很多左关脉郁遏导致肝木郁遏不升的,木气不升导致少阳阳明跟着不降,这时导致的右关脉浮。这时还是需要升达乙木。为什么在临床之中脾胃虚寒的很多病人右关脉浮,左路太阴不得升达,右路阳明不得敛降。只需升太阴,阳明自敛。所以有人光用理中汤就行,当然理中汤还需要加减才行,如加点二陈,加点砂半。左脉浮大不是好现象。左脉由阴出阳,要以根底为主,要以精气为主。过于浮散是精气内亏的现象。左脉浮大无力说明肝肾精气已经亏乏了。右脉又弱无力小。这时肝腹水中焦淤成一团,只能以中州开化为主。可以从黄元御的桂砂苓姜汤,把桂去掉合与以前实脾饮方子的意思,然后加黄芪治之,这时就需要加黄芪了。从中焦化生精气,而不能滋阴,一滋阴阴气更胜,中焦本来就湿土。腿已经肿了,元阳已经亏了,先天已经亏了,只能从后天之气补先天之气。这时不要忌讳黄芪。从中焦开始生化,适当加上附子一类的,要开化中焦只是把他开化化源开开,中焦化源一开了以后,然后适当利用滋养肝肾的药。这时要看病人为什么虚阳一直浮越在外,脉沉按是不是还有沉实之象。是否还需要用附子温化下焦以消寒水之气。这个脉象你要拿准了,如果真如你说的这个样子,这个病人元气亏的不太好治。从中焦慢慢化生,用药要小,就跟打仗一样,已经没有本钱打了,先攒钱,攒钱差不多了再用兵。
本篇整理由4个人分段进行,具体分工:村夫负责0-15分钟;丰明负责16-30分钟;姜附桂负责31-60分钟;丝竹空负责61-最后。最终统稿校对工作由姜附桂完成。
知恩
发表于 2009/8/3 15:29:17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514脉法之滑涩
作者: 安时处顺
时间: 2008/11/20 12:40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20080514脉法之滑涩
今天给大家讲脉法,滑涩。以前我们讲过,就是说脉法里有六残贼脉,弦紧浮滑沉涩。弦紧浮滑沉涩皆是气血之偏。就是人身体得了六气之偏。而弦脉居于六残贼脉之首。所以呢,慢性病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为弦脉,或者兼挟有弦脉。我们今天讲的呢是滑涩之脉象。也是属于六残贼脉之内。滑脉,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我们平常呢,看电视或者是听一些,一搭滑脉,妇女一搭滑脉,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是孕脉。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滑脉。另外一个涩脉呢,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太多,需要我们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以后,才能够对涩脉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涩脉如青刀刮竹如雨沾沙。这都是我们古人对涩脉进行取类比象的描述。
我们先谈滑脉。滑脉是什么?滑脉按内经上最原始的解释,血多气少为滑。气多而血少则现涩。这是这两种脉象的不同之处。这里呢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象象管道里,一个橡胶管,一个有弹性的橡胶管道里,它里面当它水多了以后,但推动力又不是太足,这时候它的波动是比较缓和的。并没有那么太钢强。但由于水量比充沛,脉体比较稍微扩大一点,圆润一些。所以这时候的脉象呢就叫滑脉。相反,什么叫涩脉呢?就好象橡皮管道里面水少了,但推动的力量又非常足。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什么现象呢?它有些气泡。这个时候呢,整个脉道,收束些,也就是小一些。脉体是小一些。由于脉气,就是里面动力足吧,所以掺杂一些气泡,它没有流利的感觉。这时候就是涩的现象。大家可以在临床上根据我说的去进行一些体会。古人讲,涩脉如雨沾沙,就象雨滴过来以后,沾的沙子一样,这是感觉。如青刀刮竹,青刀刮竹也是感觉。都是根据感觉,你去刮也可认,但跟青刀刮竹的涩不是一回事情。就是说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象。
咱们民间中医网上有一个李光宇脉学,大家想看可以看看。但是我觉得他那个不是脉学。他那个已经不搞象了。已经都搞形而下的东西。都要把它类比出来都要量化。就差量化了。分为什么弦什么弦。医学的东西,你可以搞量化,入门,但你一学到最后,都是形而上的东西,肯定都是象上的东西。它是一个多维的多方面的东西。你不能把它串到一条线上来对比。就象大家都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你不可能划到一根线上,分个谁高谁下。谁97分,谁98分,谁多少分,用这个来衡量,没有意义。昨天有时间凑巧看到了李光宇脉学,所以跟大家谈一谈,大家也可以仔细看一看。发表一下自已的看法。
中医的脉学,就是气血为一,由一气分化而来的不同种的现象。这不同种的现象就归于一点,这才能达到就是说,知其道者,一言而蔽之,不知其道,流散无穷。世间万象吧,你观察是越来越繁复,各有不同。但是,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异,一定要掌握所有现象的共通之处,它的根本之处。持简以御繁。简易之道,我们老祖宗,易经中体会的,认识万事万物的原则。
滑脉,血盛而气虚,为阴脉。阴中有阳。所以呢,我们讲,滑脉分沉滑与浮滑。沉滑是阴中阳升,浮滑是阴中阳(长)。我把这个逐段念一下: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这讲的是两方面不同的现象。血气也是不同现象的描述。就是一元真气化现的不同状态。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肝脉是升达为用,以滑为体,阴为体阳为用。涩脉呢,肺气是阳为体而阴为用。所以呢,肺气降而肝气要条达、升达。肺性收敛,肝性升发。收敛则涩,升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长是什么,长是(自过其部),就是三部的话,三部(条条),它主要讲的是寸尺部有余就叫长脉。寸尺部不足就叫短脉。临床中,长短脉是时常见的。长则气滞,短则气衰,在临床上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者,阳也,而含阴,血者,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大家知道,滑涩是气血多少和偏盛的现象,不一定是血病也并不一定是气伤。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家看最后这段,黄元御先生讲的是寸不过滑,尺不过涩。这段大家要好好的体会一下。在临床上是有验证的。黄元御先生的脉法可以说是非常精湛的。
首先呢,黄元御先生明明白白的把滑涩脉讲出来了。我呢跟以前一样,随便提几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然后加深一下理解。
肝脉升发,故肝脉滑。升达所以沉滑。收敛位于上所以浮涩。现在,如果肝脉涩而肺脉滑是个什么现象呢?肝脉为什么涩呢,肝脉涩又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话栏打一打。为什么会肝脉涩呢?肝脉涩其实比较常见。很多病人肝脉弦涩。临床上肝脉涩的病人多,非常多。因为呢,经常遇见以前有过肝病的,或者长期情志抑郁的病人肝脉涩的多。还有肺脉滑的病人也多。
我先讲肝脉涩。肝脉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为什么会肝脉涩?
大家知道,肝脉涩呢,涩为气多而血少。本来肝脉应该滑,木气应该荣达,应该是血多而气少。血虚不一定出现涩脉。因为血虚呢,血虚脉会细,浮细。可能会精伤,不一定会肝脉涩。涩是什么现象的,按内经的说法就是“气多而血少”。气多而血少是什么,血是什么,血指营血,不是指荣卫之气,都讲的是脉动。一种是升发是营气,一种收敛是卫气。荣卫交流,流动的。伤寒论中,所谓营之于卫皆阳也,都是脉动的这一股阳气。现在出现就是说脉涩不流利。肝主藏血本身是,水中生木脉道不流利,就是说肝气有阻涩,多是血虚还有淤滞,导致肝脉容易有涩脉。这时候就要分:有时候涩而有力,有时候涩而无力。涩而无力可能就是精气两亏,涩而有力有时候考虑还是血虚有淤滞。一般有淤的话,血一般都虚。旧血淤滞新血难生啊。所以如果我们活血化淤的话,用药不能太温燥,用药太过燥烈了以后,本身就可能耗血动风。以前对火神派了解比较多的人大家可以注意一些。
这里面黄元御先生还讲了,“尺应滑而变涩,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这讲得是左寸。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肺脉之浮,浮涩而短。再一个尺过于涩,尺过于涩这是什么,有余,涩而有力。肝木不升而淋痢作,肝木相火郁现于下。这肯定是中焦湿阻了,尺涩而精不足,我们看任何一个脉象,首先是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看浮涩还是沉涩,是有余之涩还是不足之涩。
尺应涩而变滑,这个应什么意思,是应该的应还是本来就应该滑。我们知道尺分两尺。两尺是不一样的,右尺脉,可以应命门的象,而左尺脉应肾水之象,是要沉,脉如盈,它是要沉而滑。有这种滑象。所以呢,左尺跟右尺不一样,左寸和右寸也不一样。临床之中就是说肝脉涩,涩而郁于下的话,则不升,就有泌尿系统感染、痢疾啊这些种种不同的变化。但是呢,这两种也变化也是不同,为什么会泌尿系感染啊,泌尿系感染多在于血份,所以我们要利水,要养血荣肝,从这个角度走。如果出现大便不畅,大便没有浓血,没有血便的话,是什么?肝气郁于下,导致阳明经气不收,克伐的是大肠经的气,所以就导致大便不畅。那么阳明经气欲收,肝木欲盗泄,这边欲收涩,所以导致大便不畅。这个时候呢,如果郁热抟结血分的话,就会出现拉痢疾,淋痢。这就是一种湿热的现象。黄元御先生治疗淋痢的治法跟古代的治法不太一样。一般呢,水路,病发多以小便为主,融肝木所以利水。病在大便,产生这种浓血便,这时候要考虑有没有浓血,如果没有浓血,光是淤滞的话,肯定走气路,可以通下,可以在荣升肝木的基础上可以通腑。如果是浓血便的话,这时候要考虑,活血以及泄下疗法。所以说呢,肝脉应滑而反涩的,肝木不能荣升了,木气就必然下陷,必然下陷就会产生一些现象,比如尺脉弦涩,尤其是左尺脉弦涩。这往往是水不涵木。浮为水不涵木,沉则水寒木枯,一种是从阳化,一种是阴化。
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下,如果现在肺脉不浮涩,浮滑而大,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大家可以想想,肺脉为什么浮滑呢?肺脉浮滑,可以大也可以不大,这在临床上这种脉象非常多。就是说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就是说肺脉过于浮滑了以后,应现的是咽喉、五官等的病变。而右,阳明主降,在临床上右寸脉浮滑而大偏于内邪的时候,这时候合病往往是慢性咽炎,如果是过于滑大,能预见到,这时候可能是甲状腺有疾病,然后是甲状腺囊肿啊之类的 。如果左寸脉偏于浮大,问题就比右寸脉浮大复杂一些。因为左寸脉浮大是什么?左主为阳升。现在左寸脉浮大呢,就表示开散的时候有淤滞,滞的时候,治疗的时候就不应该光用降,要注意开达,开达了以后才能降。所以说我们先疏散,先发表了以后才能够收敛。
所以在脉决里讲,左手脉一浮大了,往往是有表邪,导致人身体气机受束了,太阳经气不能开。所以我们对左寸大右寸大进行这样的描述,当然在临床上,很多病人心火过盛,肝脉浮滑,寸脉浮大,心火大为先,这时候,一个是要治疗心火。
寸脉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右寸脉大的话,往往是因为饮食,伤食、伤寒,寒食上犯导致的,所以右寸脉滑。右寸脉过涩呢这就是病,黄元御先生讲,寸脉应滑而变涩,本来是滑呀,气盛,稍带涩象这时候变成了气痞而不通。一定要会读原文,如果你不会解读原文的话,过去古人讲,学富深思,这是对人比较高的评价,就是说这人擅于深入思考。你象尺应涩而变滑,是什么涩啊,尺脉是沉涩,变滑,变什么滑呢?浮滑。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相火不收。这里面讲浮沉之间还是有隐藏之意。寸应滑而变涩,寸脉本应浮。右脉主肺气,主阳卫,阳卫不足了以后,气不足了以后,经常会遇到两寸脉弱这种病人,沉涩而弱,这是气痞而不通。但这时候你要看,弱中涩,有涩的话为气多而血少。为什么会气多,因为气痞而不通,气淤滞了才会有余。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黄先生教给我们说,哪块有余,有余是因为不足而来的,哪块不足,不足是因为有余而来,有余往往是不足。这是需要我们反复体会的。
在临床上很多人,搭完脉后,说是有肝炎,肺炎,胆囊炎,或者高血压冠心病之流等等,可以根据临床经验去判断,但这个不是从脉直接得来的。是根据一些临床经验慢慢推来的。这是完全可能的。在临床上仔细思索后自已也会探讨。这不奇怪。
◆问:在临床上平人脉多吗?
■答:什么叫平人脉我先告诉大家,平人之脉首先要应于时,而且呢应于四时以后,五脏六部之间的脉,有胃气,有根气,有神气。或也可弱一些,六部之脉无反象,然后可以论五脏六腑先天禀赋的有余和不足,这就叫平人。真正的平人,临床上我基本上没见过。
◆问:四岁小孩长期鼻塞不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便溏,扁桃体肿大,()深,痒,舌胎白腻。
■答:四岁小孩,应该给出两手脉,即使不给两手脉象,也要看指纹。现在小孩啊,三岁就可以看脉。不用单看指纹。
小儿脉一般是滑数的,我们看小儿脉主要是看有没有滑象,小儿脉就象春天一样,春脉就是肝脉,肝脉应滑象,小儿脉本身就滑的。然后是小儿的脉率本来就快,数。小孩脉主要摸他两个手的脉,两手哪个过于浮过于沉,有没有细涩,如果没有这几点,这样先可以不用管它。然后呢,小孩三部脉不太清,不太明,只能根据大象,两部脉的大象。用一拇指然后统关部。
小孩长期鼻塞不通,心肺有疾而鼻为不利、不通,因为肺不降,长期鼻塞为肺气不能潜降,肺气不能潜降又分一个虚和实,什么叫实呢,实则邪气盛,阳明小阳之气上攻,导致郁于上,相火郁于上,为实。什么为虚呢?正气虚,不足,精气夺则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这是肺胃这一道有淤滞不通。有鼻涕,肺有积液为涕,气化不利。便溏为下泄导致的。扁桃体生理性肿大,痒的人呢,肺主皮毛,少阳相火气上泛于肺,所以发生痒。所以这个病人的现象呢,太阴肯定是寒湿的,太阴既然有寒湿,理中肯定要用。理中如果化裁一下,单用白术干姜就行了。中焦有滞的话用白术,上焦肺气臃滞有痰湿明显的话用人参。参术两味药可用可不用,但是茯苓干姜。扁桃体生理性肿大,咽部肿大一般也是少阳火象。所以这个病人,治这个小孩,鼻塞不通,首先要降少阳,降少阳,降阳明。大便溏,它就是湿,厥阴之上中见少阳,下则为厥阴,上则为少阳,厥阴一定要温升,这时候就要看,这时候化火的多少,然后是湿,如果有燥,如果燥扰的现象,荣升肝木的时候我们只用点归芍就行了,而不用归桂,然后再加上清降相火的药。
肺金要清,时常不清则化燥。中医有个方子,叫霍胆丸,纯粹是从肺部清达相火,为什么叫霍胆丸呢,少阳胆气相火之气上逆,霍胆丸治疗相火上逆的鼻炎还可以,但也只是权法。
寸滑阳实,胸中塞满吐逆,关滑气满食即吐。尺滑蓄血,蓄血是什么意思,代表血气有点臃滞明,是因为肝气不足,不升而郁于下,所认导致的暂时血气有余,尺滑蓄血,并不是血淤。血一旦由蓄转淤的时候,这时候就会由滑转涩了。
◆问:这个病人渴而多饮,多尿,擅饥多食。
■答:阳明病有多尿,为什么阳明病尿频多尿?在伤寒论上有这条,阳明病在临床上有尿崩症,有用白虎汤、白虎人参汤治愈的案例,是常见的。为什么会多尿,大有都知道,阳明之气本降,主收敛,阳明之气不能收敛了以后,导致小便也不能敛,肾水之气也不藏,所以呢多尿、尿频。金气不能收吧。胎白腻,光凭这点来看,中土从于湿化,舌胎上有芒刺,左脉沉细,右关脉寸尺沉细。右关呢,主脾土,一般呢,脾土之脉以缓为主,涩完了是缓,缓完了要收,就是说脾土之脉以收以沉为顺。现在脾土之脉是浮了,浮了以后,就是土气不足,胃强而脾弱。右关脉弦大,如果右关脉能搭出弦脉的话,这就是有肝木克伐之象,所以呢是右边少阳、阳明之火都不降。所以说,内经有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就是这个现象。二阳之病,少阳、阳明逆于上了以后,阳气消烁,产生了这种多饮多尿,这个病人要怎么治呢,首先要治标,治标要怎么治呢,左脉沉细,左脉应该沉滑,沉滑为升,浮滑为长,既然不能沉滑,代表血份不足,左脉沉细,脉道血份不足。这个时候,要荣升肝木,要滋水涵木,怎么样滋水涵木,就是要养阴,养肾阴。在临床上呢,养肾阴用什么?脾阴的山药,熟地、玉竹等等这类药。降上焦阳明呢,天花粉,玄参,敛降浮游之火,然后是肝脾可以疏达。舌胎白腻,苍术化中焦之湿,干姜茯苓都要用。上焦呢,石膏,多渴多饮的话,石膏一定要用。石膏花粉,多饮多渴甚至生地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下。给大家就是说,用药的过程中,中土一定要运化,中土寒湿了,茯苓干姜就要用。下面水不涵木,有阴份不足,就要用滋阴药。上焦阳明之气不降,这个病舌胎上有芒刺,关键是少阳阳明不得敛。所以必须要清降少阳阳明,上焦黄芩都要用。清敛上焦,麦冬、五味,养肺胃之阴,清降阳明,中焦茯苓干姜还要用,要燥湿,如果不燥湿的话,这些养阴药化都化不掉。一心这个问题呢,上焦要清敛。为何左肝脉没有弦象?什么叫弦啊,弦是欲升而不得升,则会出现郁象。而这个病人,左关脉只有细脉来说,他的阳气已经虚衰了。如果阳气没有虚衰,就是说,阳气郁发,由会出现玄象,或者大象。象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说由左关脉浮而见肝气有余,肝气为什么有余呢?因为肝脾之阳不足,升达不上去,导致阴虚而郁。象你这个病人,他连郁的资本都没有了。而这个病主要导致的是少阳阳明之气不得敛降为主,不收为主,而不是不升。所以治这个病的时候,主要以清敛、荣、温化中下为主。而不能说是考虑升的问题。当然你把右边敛下来以后,左肝有时候可能会弦,所以敛潜的力量都没有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代表这个病人的病因没有在左关木郁塞,有的病人,他一直左关病弦涩,有力,或者无力,或者浮,或者沉,都有弦涩的现象,这代表他受病之源,起之于左边,肝部脉。你这个病人的受病之源,在于右路金水不得敛降,这个是他受病之因。夜尿四五次,一般多为后半夜,为什么呢?子时一阳生,到了丑时、寅时阳气就要升达了。现在这个阳气一萌动了以后,由于肾水不能收藏,马上盗泄于下,所以后半夜尿多,往往是下焦肾气不得以收藏。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助肾气封藏。当然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呢,他是精气不足不得以收藏,所以要考虑滋养脏腑精气,需要滋阴。但对于有些病人来说,是由于阳气不足不得收藏,这是下焦虚寒,阳不能化阴而导致的不能收藏,就象黄元先生讲的,三焦不归,然后导致的下焦不归。实则癃闭,虚则遗溺,下焦阳气不足了以后,导致了晚上遗溺啊,小便控制不住或小便多啊。这种的阳气虚而不固的这种遗溺呢,多在前半夜后半夜,没有明显的规律,前半夜也多,而且经常有尿失禁的现象。
◆问:抵当汤和桃核承气汤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种方子是伤寒论里的,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心如狂,一个是血热已经凝聚了下焦了。心如狂,心发狂这是两种概念。抵当汤有表症,桃核承气没有。在临床上来说,抵当汤是郁热已结于内,桃核承气汤是郁热未结,这是两者的区别。抵当汤的病人,下焦必有宿疾,然后结于外感,病程非常长。这两种的病程不一样。抵当汤为什么有表症呢,可能是伤寒论认为有宿疾而导致的有表症的现象,宿疾为阴而引起的。而桃核承气本身就是由于外寒了以后,平常由于病人生活不当啊,热结入膀胱了,导致少腹集结。这个时候,里气并没有结聚。看这个问题,有个侧重问题。就跟我们人发病一样,我时候,它是因为长期在里面有郁气,它到一定的时候,郁气发出去了,这个时候治疗感冒,要顺其发展,要开达营卫之气。第二种是外感邪气,不正之气,戾气的话,一外感了以后,邪气盛,郁阻脉络,马上出现有余之相。这时候就需要清解。所以要根据表里不同,侧重点就不一样。如果是里面的,长久的本身就於滞了,从热化的时候,象温病,一路都要清热,这是因为冬不藏精了,里面阳本来就浮动,这时候一路都要清热。如果里病为次,然后是外受之病为先的呢,我们就应该以解外为主。所以每个人发病有主有次。每个人发病必然是三方面因素都结合的,有里有表再有生活规律不当,正气虚弱,三方面因素凑到一块然后犯的。这三方面的因素都找出了以后,分一下主次,我们就知道用药之先后,走近道。
◆问:清肺金的药如何运用。
■答:肺金就是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是因为虚逆了还是实逆了,是因为胃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还是少阳火胆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所以原因不同,我们用药也就不同。以致于下元水犯高原,寒水射肺也可以肺金不降,那时候可以用附子生姜,降肺。所以根据不同种的原因,不同清肺金。不能象现在科学一样,什么症,肝脾不调,用什么药。什么肺肾阴虚,用什么汤头,这不行。这把中医都僵化掉了。所认我们古人讲就是说,方有执,守法不如守方,守症不如守方。至于痰淤、火淤,还有各种淤滞,要通过病例具体看,不能说单纯的。一盘来说,要清降肺金,证明肺里面有火了,要清肺金的话,肺胃是一路的,要降肺先降胃,清清胆胃胆胃清了,肺气清,胃气降了肺气也容易降。而且肺气呢有时候也要看看,肺气是不开不降,左寸脉你看大不大,左关脉如果有浮象,有表症,肺气不开,你还得开降,宣一宣肺,里面要用辛散的药。
◆问:麦冬、玄参怎么选用。
■答:我就不给你讲了,这是本草里的药,好好学一下本草就知道了。这两味药的药性明显不一样。麦冬呢你一看,玄参,玄参黑色的,入肾,可以敛少阳经浮火,麦冬入中焦胃,治疗伤食,中焦亏虚这种病的。
◆问:右寸脉上鱼。
■答:以前给大家讲过,有富有溢,脉都溢上来了,阴气乘阳,已经把阳气往上逼了,肺胃不得潜降。中土左升右降。现在左不能升右不能降,右不得降呢,右路是一套腑气,腑气是浊邪,不得通降,就没有胃口了。胃不能受纳、便秘这一套,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得和降,往下浮动。这个一看,阴不得合降,首先砂半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肯定是阴症,中下阴症,上面还有阳症,头疼,要看上面的阳症化现的怎么样了。化现的是燥呢还是从阴化湿呢,平常口干口苦有没有,需不需要清阳明少阳呢,不需要的话,直接温下元就行,当然长期便秘,看看需不需要用点生白术啊,是不是肠道不能润通,是不是用点当归。相反还要看看左脉,左脉如果关脉大的话,是不是用点桂芍,相机而用。对于便秘时间长的,六腑以通为用,主要用大黄,有积滞在那,先要推陈致新,肠道有淤,肠道为多气多血之腑,往往带点血淤气结,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活血的,可以用点生军、酒军都行。几剂药通下去,完了以后把方子再转回来,这个案列就讲这么多。
右路三阳潜降,由天而入地,左路三阴由地而升天,右路三阳必须潜降,首先是太阳,太阳一开,然后阳明少阳,通降要敛降。知道这几点就行了,关键是中元,中州的问题,脾升则胃降,脾不升则胃不降。所以中土,枢机一定要转动,然后是下元的元阳之气能得化。人身是一元真气盈缩的体现。所以我建议学黄元御的人一定要看郑寿全先生的书,领会郑寿全的书,然后再轮廓黄元御先生的书,这两者融会贯通。如果两者不能融会贯通,对这两人的学问都不可能学好。我们只有把两者都融会贯通后,才能够理解他们两位大家,更贴切于他的原义。
好,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下节课继续给大家讲脉法。下节课给大家讲弦脉,然后把弦紧长短附带讲一下。
安时处顺:本篇由 bEwAtEr 整理,姜附桂校对。 当天的录音比较卡,整理和校对时,很多地方反复听很多次,部分地方也没听清楚,文稿质量不高望大家谅解。
知恩
发表于 2009/8/3 16:00:02
标题: 20090107行者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文稿:通谈脉法
作者: 安时处顺
时间: 2009/3/22 22:12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20090107行者老师谈脉法
今天晚上有空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脉法。中医的脉法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一些急症,和一些儿科、妇科的病,特殊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脉法又能从一个侧面很好地反应出来中医的取类比象这种观念。我今天只是把脉法和大家粗略地概括性地谈一下,然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讨论,这样也有助于提高。
内经上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夫脉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所以我们要讨论脉法的次第,从哪个角度领会脉法,从阴阳五行的角度来认识。首先从阴阳始,从阴阳来讨论这个脉法的浮沉,然后是散敛这种状况,然后从五行角度来类比诸多的脉。我们怎么样从五行的角度来类比呢?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是升降浮沉,土运其中,用黄元御先生的思想来说就是,四象枢土,土气运于四象之中。就像我所说的,土寄四时,然后木火金水四象游于四周。这时候我们合于四季来考虑的话,每一季春夏秋冬,而季又潜移默化地运于其中。所以说在于脉象中来看,察脉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胃气。所谓胃神根这几个东西是什么?这几个东西就是说,胃神根它指的全部是先后天之气的这种状况,只是先天元气所处的部位不同,胃气偏于后天之气,就是中土的柔和之气,而神气,根气全都是指的元气的盛衰,根气没有了人体就无根了。脉象无神就是元气亏败了。这两种还有细微的差别,将来我会给大家一一的讲一下。大家既然搭脉,病人两个手一伸,我们摸他的脉象,体会到脉搏浮沉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去归纳这些现象,然后体会出来这个病人的病情呢?不谈纯理论,我们今天就要谈实践,从实践的角度讲,第一点,我们平常观人待物,有的人性格比较急躁,我们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言语,以至于动静之间,我们就能感觉出来他带的所谓的气象,中医呢,取类比象,就类比这个象,怎么类比呢?拿什么类比呢,拿阴阳类比。怎么取象,拿五行来对比,这样产生出来的象,就是我们需要的。脉象也一样,当然讲五行就是纯理论化了,理论化了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这种最质朴最直观的这种感受,可以用阴阳五行分成大类。而在我们摸脉的时候,对于脉象,经过长时间的体验以后,有的病人你根本就不需要取象,你一搭脉,是寒是热,是缓是急,是敛还是散,这你都要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了这种体会的的话,证明你搭脉就有感觉了,这个时候总算是入门了,如果不然,你一搭脉,脑子里都是脉书,脉经,脉学的某种条文,一条一条地对,这都属于典型的初学,很容易犯错的,因为你感觉还没有出来,这个时候,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你很累,第一你很生疏啊,第二感觉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说,黄帝内经,我们的老师、先圣们讲,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先有一颗恬淡质朴的心境,心态,然后去体会脉法的升降浮沉,这样就会很容易一些。所以说搭脉,要有一定的静坐功夫,既使没有静坐的功夫,也要平常接人待物之中,要养成一种恬淡精虚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但观察事物会很模糊,对脉法想要有进一步的体会也不可能。我对脉法的体会,第一步首先要有这种虚静的行动,达到状态以后,才有入门的资格,不然的话,没用。古人难道不想把脉法脉经这么好的东西传下来吗,但是有的东西理解不对,没到达状态,只能理解的非常牵强,那个时候不但是对古人所写的脉要精微、脉经的扭曲,而且还会对后代学医者造成更大的障碍。大家看一看脉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究是独取寸口脉,寸口是什么?是太阴脉,是手太阴脉动。以手太阴脉动,候一身五脏六腑寒热虚实,十二经络太过不及之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寸口脉法。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但对于个别病人会出现反脉,脉搏从尺部外合于手阳明经,或者从关部内合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反关和内斜两种脉象。这两种脉象各有它不同之处,也有它们的特点,天生具有的这两种脉象,禀赋就会不一样的,但是这两种脉象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具体情况只能讲,这两种情况即然不行中道,就有偏于阳,偏于阴两种变象,所以这两种人就有偏于阳有偏于阴的性格跟体质,在心态上也有不同。合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手厥阴心包之气就会郁而不行,就产生心烦、郁抑等等现象,这是因为脉气郁于内。合于手阳明经呢,这个人心态宽阔些,容易阳化,但是气不容易敛,这是从大象上来说。至于具体的病人产生具体的病症,两种脉象也是有意义的。需要大家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具体的去分析。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寸口脉法以手太阴脉这三部能够候一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这种变化呢?在《难经》上他是这么讲的,脉会太渊,一身十二经络气血,周游全身以后,一日一夜过于手太阴,所以说手太阴之气,本来就是总汇一身十二经络之气血的,所以以此来候十二经络之气,太过不及,有先至有后至,种种现象。然后又根据六部之间的肌肤的荣枯,隆起,陷下,看局部的脏腑的虚实不同的变化,这是关于尺肤脉和两手寸口观察皮肤的变化,也是附助的一个诊法。按照《难经》里说的,脉者,气之鼓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人身,气如橐龠,血似波澜,气在里面鼓动,然后引起血气奔腾,形成循环往复的现象。所以脉搏是靠一身之气而鼓荡,然后产生的这种一盈一缩的这种变化,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而这一身之气的鼓荡源于什么?肺主气,而源于胃,脉博跳动的力度,扩大的势象,源于什么呢?源于胃气。五脏六腑之气,皆因于胃气而聚于手太阴,那么胃气不足了以后,五脏六腑之气厥,则现真藏脉,这时是五脏之气不能敛了,就会出现真藏脉。而我们摸着脉,一个方面气之鼓也,第二个方面营之居也,营血居于脉内,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这是内经上讲的。脉者,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营血行于脉中,而营是什么?发于肝而源于脾,所以,脉形细弱,细小,脉动见涩,就说脉管里没东西,东西少,这就是血不足,这要归结于脾气,就是脾精的不足,脾气不足了,无法化生营气,直接导致肝气不藏,然后是贼风四起,这种现象。脉营周不息,五十而大会于手太阴。以太渊为关,关前呢,鱼际为寸,关后呢,经渠为尺,而这个关呢,我们现在讲的是,腕后高骨来定关,关前有太渊、鱼际两穴,关后有经渠列缺诸穴。按照“难经”里的说法,关前阳出九分,所以定为是寸;关后阴动于尺,所以叫尺脉。关前是一寸,一寸里面取的是九分,这是阳之治也,所以定为寸。关后是一尺,一尺里面取的是一寸,天一生水,名为尺。而这一寸九分呢,就是我们讲寸口脉法要候的这一段。关前取三分,关后取三分,和为六分,这个取的是关部。然后由此而定寸关尺三部的距离。定关呢,以同身寸,以每个人同身来定的,我以前在脉法中讲过腕后高骨,以腕后高骨来定关,这是古人脉法中经常讲的,然后单关,就是关前、关后,关的部位,三部即定的话,每一部又各有所司,就是每一部又有所主,我们今天所讲的脉象所主呢,这不是主要的,我们只大概讲一下“内经”里面讲的,然后结合我们所学黄元御先生的理论,把他阐释一下。大家一搭寸部脉就要想到,寸部以上的事情,阳呀,头面,额角,首先两寸部是什么?心胸,然后心胸往上,头、五官、额角等等,两关想到什么?肝脾两脏,然后是膈中,膈以内胃腑,胆腑。两尺呢,是下部,就是脐以下部位,大家可以考虑了,就是说脐周及脐以下,肝气郁于下的时候,包括肾,再就腰腿部所主。对于两尺,我们平常讲的左尺部,他主要是候的肾水,右尺部,候的肾阳,为什么这么讲呢?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路是由阴出阳,所以说左尺,阴中有一点真阳,左尺太过亏乏,就没阴气,本身阴气就亏乏。阴气亏乏,阴气不足,自然生一点真阳的升意不足,右手呢,右路为阳气敛藏,阳气敛到右尺的话,如果是沉、迟,或沉弦,这时考虑阳气过于闭藏,闭藏太过,这就是由于元阳不足,而使之沉弱。如果浮呢,就显示出来三阳之气不得敛降,元阳外露,不得藏,所以左右两尺,一升一敛,这是黄元御对脉法的真正理解。这要理解错了,临床上很多疾病就治错了。把握住脉象,我们可以对病情一目了然地进行观察。对于不同种的疾病来说,用药不同,效如桴鼓的效验就出来了。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穿插着问一下。给大家解释一下,然后再往下讲。
◆问:左手侯心肝肾 右手侯肺脾命,又说脉气一气周流如何理解?
■答:左手心肝肾,心属火,火曰炎上,肝属木,木曰曲直,肾属水,水曰闭藏。你看,这左路的心肝肾,是种什么现象?由闭藏而曲直,升达,再往上以成炎上之势,就好象一个苗一样,由根到茎,然后开达于外,到末梢,这种现象是不是一气周行呢?同样,右手肺脾命门,肺为一身之华盖,肺,金曰从革,什么叫从革?“革”就是开始降了,开始有收伐之气了,脾属土,土曰稼穑,生长万物,积蓄而使万物含藏。土藏万物,土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属土,所以我们中国人就能含藏万物,什么东西进来了,与中国文化整合以后,他们就消失了,它是能含藏万物的,也有收敛之象。肺脾命,命门是整个一身元阳收藏。元气升达上去了,又敛藏下来了,这是不是一元之气周流的现象呢?
◆问:寸脉沉是什么意思?
■答:寸为阳,左寸是什么?夫心者,其华在面。脉沉会出现什么现象?脸色就会晦暗,五脏精华之气呈现于面。右寸脉主肺,肺脉沉的话,敛气不足,中气不足。往往左寸脉沉的话,也会带着右寸脉。为什么?这才叫一气周流呢。一气无以开达,这就是夏气逆长,而奉收者少。心气不足以开达,到了秋天,收敛什么呀?大家看脉的时候,不要看分别,先要看浮沉,看阴阳,“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五行阴阳的角度来入手。
◆问:外感时左右手三部全浮弦,分别说明什么?
■答:不能这么说。外感时三部脉,全浮弦,为什么呢?因为弦脉什么样,紧脉是什么样,你要分清楚。如果略带紧的话,紧脉是多数,这是紧脉。而弦脉呢有条达之象,有扩达之象,又是阳气欲伸而不得伸,所以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三脉,就是每一部脉,皆浮弦,这种脉少,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左三部脉,可以出现浮紧,太阳伤寒。而右部呢,右关部脉也可以出现弦,这是因为外有风寒,内在呢,胃中有饮,他也可以出现弦。而右尺部脉和右寸部脉呢,不一定会出现弦,如果同时出现弦的话,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
◆问:生脉饮适于何种脉象?
■答:不要问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我么们就是学怎么样搭脉,怎么样理解脉象的含意,怎么样去解读这个脉象,如何代表着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气血是如何升降,一气是如何周流的,出现什么太过和不及。搭脉的时候必须知道他的禀赋是什么样,然后现在又会出什么问题,主要是了解这个。而不是说什什么脉象适合什么什么证,这搞出来就太令人失望了。
既然要讲六部脉法,分脉象的变化,内经有内经六脉,有伤寒十脉,以至于后来的二十四脉、二十七脉、二十八脉,这个我都不讲。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理解的脉法。我是这么理解,我是这么认识,我是这么用的。这个脉法是从五行,从阴阳五行里结合于脉法六部,产生的这种脉象。这个跟难经还是比较类似的。
首先脉分阴阳,取一部脉,有浮沉、迟数、大小等等的差别。这是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的,可以从阴阳出发化分成很多脉象,再参合于胃气,胃气和缓之气,可以分别很多的脉象,这是一种方法。我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我们看脉象的时候,象内经里讲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缓居其中,这是五行来论脉的,这个讲的比较细致一些。
任何一部脉,都用五行的这个关系来进行升降体会。春弦,木曰曲直,阳气欲升而未升,这里面春三月的脉象又都不一样,初春时候,弦细而缓,然后是仲春,在春季的三个月,弦脉由弱渐强,由小渐大,这是木气逐渐升长的过程。到了春季一二月以后,弦进之象,脉由沉弦慢慢进入浮沉之间,这时候的脉象弦缓而略带条达之象。而暮春这时候的脉象,弦长,已经略显夏季之象了,这是春三月的脉象。进一步呢,夏洪,脉象由弦渐于浮的位置,这时的脉象弦大,慢慢的有扩大之象。然后紧跟着有浮象,这时显示洪象。到了夏末以后,这个脉象就像波涛一样,整个泛滥于外,洪而缓大之象,这是夏三月的脉。然后是秋三月,秋三月缓大了以后,就像波涛一样,打到顶点了,开始回落,这是什么现象?无力!这时候的脉象是无力的,大家可以体验整个波涛之势,然后由底部升到峰部的时候,然后再回落的时候,在底部的时候,他的力量是最弱的。虽然有势,但力是最弱的,这时古人用一句秋毛,因为毛轻,那个时候感觉内在的力量很小,然而它有势,到了最高点开始收了,这是秋毛一种宣散,然后收藏,一种很轻柔的感觉,这是秋毛。冬石呢,到了冬三月以后,脉气闭藏于下,这时冬三月的脉象又一一各有不同。我们根据冬三月的脉象,就可以在沉取这个脉象中,不断的把精气收藏的现象分成几个部分,冬天沉石之脉,脉沉下来以后也是无力的,这个无力,和在上的毛脉的无力是有类似之处的,一个毛在上,宣散,一个是沉石于下,阴中含一点真阳。这个真阳是什么呢?大家不要以为,阴中含一点真阳,这个真阳必须有力,不是,这点真阳,就好象初生的一个嫩芽一样,虽然有很高的势,有无穷的这个势,因为已经收到极点,闭到极点了,开始发了,势非常强,但力非常弱,就像小嫩芽,非常容易受到夭折,但是生长之势,生命是非常充沛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冬石的概念。在临床上有很多人,说冬石是个牢脉,其实不是,牢脉是弦石,石、大、弦、长,沉而实大,这是牢脉。而石脉呢,就像一个石头,安安静静呆在底下。这是四时脉象。四时五行参与其中了,我为什么没讲土呢?土居中宫,我们讲,因为升降浮沉于中,土气运化,这就是不把中土单独拿出来说。升降浮沉,不离其中,已经是土蕴藏的表现,土气一衰败了以后,就会出现升降浮沉的有余不足的变化。
◆问:请问六气分别对应六部脉的哪部?
■答:我们搞中医不能这么搞,这么搞中医有意义吗?搞出来对号入座有什么意义?想搞出个名单来,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有交待呢?关键在于自己从内心去认识脉象的跳动,达到自己真知灼见,不依外物,不依任何经典,不依任何脉学、前人的理论。从自己无心的认识,就像我们观察一个人一样,人一进来以后,就是刚强的这种感觉、这种态度,有的人心态比较紧急,我们能看出来,这不是依靠谁说的或者哪个仪器测定的,这是我们自己两个眼睛,我们自己有一双手,我们自己用这颗心去感受,我们已经具备了天地之间最高档的仪器,最好的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
◆问:毛脉之象是不是人体的真阴?
■答:从一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讲吧。午时一阴生,天一生水,这一阴是从天而降的。所以说,柔弱之象,是体会浮大弱,这个阴气收敛,这样一个体会,而不是由于柔弱。因为一阳松动的时候,一阳来复的时候,也非常柔弱,不能以强弱来断定阴阳。
◆问:三部同按和各部独取时,感觉有时大不一样,如何取舍?
■答:这个就是我下面要讲的。做为我们每个人六部的脉,第一点,合于天时,这是大家第一点就要考虑到,比如现在是夏天,或者现在是冬天,根据外在天时的情况,并于脉象的生克现象,应不应天时,这点要考虑。与天时脉象如果相克的话,就证明有问题。如果现在是冬季,脉象冬三月属于闭藏,脉象就应该沉石呀,这时病人如果六脉还浮大,这就很不好的现象。为什么?阳气当藏而不得藏,奉生者少,来年春天拿什么生呢?来年春天没有生,没有东西往上升,就会产生木气四处盗泄,所以说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那个时候要有大病。第一点应天时。
第二点,察地理。如我们入川了,到达南方了,南方湿气重,湿气重呢,脉应该濡弱,而有的脉不濡弱,还非常浮而强,浮而有力,这时就考虑体内柔缓之气与外在湿气不相符合,这就产生一种相克。是中土不足了,是木气克伐了,是因为木气闭郁了以后产生的那种弦长浮沉的那种现象呢,还是因为由土气内在的阻滞导致的。设有不应,知变果然。就是说我们根据外在的天时、地理,天地的这种情况,脉象应该产生什么变化,而它没有相应,这就要考虑到饮食起居或病人的五脏六腑产生问题了。
然后就是病人起居,要问病人平常干什么工作,平常是否经常上夜班,或者早上起的是否晚,晚上睡的时间,平常工作劳累还是安逸,这些对脉象都有影响。
具体到三部脉各有不同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取舍呢?这个时候,内经上讲了三条。第一,察独,六部脉,五部脉缓弱,一部脉独浮大的话,病位就在那一部脉上。察独,这是第一条。第二,察兼,也就是兼夹脉,比如脉不仅沉,沉中还带着滑,兼带着什么情况。第三个就是要察陷下,不同的脉产生陷下,病位就不同,这一部脉气不足,有虚衰的现象,就会陷下。察独、察兼、察陷下,就是内经的三种方法。对于诊病的时候,有非常好地运用。关于脉法和临床上的运用就简单地给大家讲这些,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有人问,早醒是什么原因?1-3点醒和3-5点醒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关于早醒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大家讲一下。夜半以后,1-3点钟是阳气初于萌动的时候,这个时侯产生的早醒,往往和肝木之气郁于下有关系。很多人肝木之气郁于下,然后胆气躁动逆于上,所以在胆木之气初气上达的时候产生胆气上逆,造成阳浮于外,这是1-3点醒。还有一点,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1-3点,属于丑时,木气升发和土气枢转为主,3-5点寅时,属于胆木之气。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时,3-5点醒,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一下胆气。然后柔敛升达一下肝气,肝气升达上去早醒也会控制住。1-3点醒,这时候考虑土气不足,脾肺之气不足,所以这时候要适当地考虑用点健脾补气的药。不能简单地考虑寅时肺经所主,临床上确实很多病人寅时早醒通过补肺气得到治疗,但这个治法用得是什么,用的是金来制木,金克木,用金气压制木气,由于金气不足的时候,木气过于升达,产生的早醒,这个时候用黄芪、党参补气。所以早醒的病人,我们要看病人的脉象是否细弱,如果脉象细弱的话,就要考虑中土不足,是不是要补脾气,是不是水不足,是不是要养营,要滋阴。还有,既然逆于上了,你看是不是要降肺胃,降胆气。因为从后半夜一直到早晨,总体大道都是属于木气升达的过程。木气升达的时候,如果受到郁遏,则会造成右路胆胃之气当降不得降,扰动心神,所以魂不得安藏,所以这时候要降胆胃之气。除了降胆胃之气,有的人早醒是因为脾,营血不足,所以早醒。还有呢,是因为营气的阴分不足,就需要用四物加减来养血分。
从脉象上呢,不同的症有不同的脉象,你不能从脉象上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搭脉,并不能搭出来病人什么症状,是不是失眠,是不是腿疼什么的,或者头疼呀,这个搭不出来。为什么临床上有时又能说中呢?这是我们根据病人的脉象,感应到阴阳之气的出入,气郁于上,还是气郁于下,推断出来的症状。而不是直接有这个症状的,如果你拿什么脉象对病人的什么症状,那绝对不可取。是针对具体的病人,然后才是你根据脉象推断出来具体的症状,没有具体人,这个没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下虚损病人的脉象。久病病人分两大类,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外感六淫的时候,首先是营气郁遏,这个时候,大家想一下,外感六淫感得是什么,这个邪气肯定克犯最表一层。表一层是什么?表一层是我们的心肝之气,是阳气要升达,要往外张,这个时候它受到郁遏了。所以脉书上讲,“左手人迎脉一动,必定风寒”,左手寸关部,往往出现浮大的现象,就是外感了。“右手寸关脉一动,必是内伤暑湿症”,右手脉动,一般是伤食或者是暑湿了。有外感,有内伤饮食,内伤饮食主要候的是右部脉,外感六淫主要候的是左部。现在我主要给大家讲内伤久病的脉象。
(插一个问题)木气升达只有郁遏,没有木气升达太过的情况,内经上讲,“不足而亡,有余随之,有余而亡,不足随之。”什么意思?木气升达不足产生郁遏,就代表木气升发太过。木气该升达没升达上去,憋在下边,既是不足之象,也是有余之象。不足之象呢,说他不足以升散开,不足以化火;有余之象呢,说他升达不出去,现了木象,无法化火,都显示出木形了,火形现不了,火不足而木有余,就是木气太过。
继续讲,我们人久病分两种,一种是损病,一种是痨病,损病的病人,往往是因为长期外感,饮食不规律,内在又有生活的失调,导致的天地之气消伐我们的阳气,不能顺天时,每天睡得太晚,因工作等原因起得早,或者睡得太晚,起得又太晚,或者由于工作等原因,紧张压力等情绪,这些都容易造成损病,什么叫损,阳气当升而不得,逐渐出现阳气郁遏的现象。阳气损则治上下,损脉象首先出现心脉沉,肝脉郁遏,然后出现尺脉不足,是由上而及下。损病盛了,这就是重病。而我们现在很多伤精的病人都属于损病的范畴。我们今天讲脉象损病是一块脉象,痨病是一块脉象。损病脉象,首先是肝木郁遏,左关部脉或浮大,或弦涩,都出现肝气郁遏的现象。关部脉象浮大,这是属于木气郁遏,脉象弦涩,这是属于营血不足,种种都是因为生气受到郁遏,这个时候生气郁遏,厥阴肝气不得升了以后,会导致少阳胆气不降,肝肾之气不得升,膀胱三焦之气就不得秘,膀胱之气不能秘,就会产生癃闭,三焦之火不能秘,就会产生淋症。具体到临床上的脉象上呢,就会出现由于左部关尺脉的郁遏,进而产生右部三部脉的浮大。由于左部脉的郁遏,往往会产生下寒,由于右边三阳脉不得敛降,又会产生全身腑气的郁热。在我们临床上,损病病人居多,久病的病人中损病居多,而痨病见到的比较少,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奔波劳累多,由于精神压力,生活不规律,用药不恰当,导致损病病人多,而升发太过的痨病比较少。损病的病人由于阳气不能出于阴,阳气郁于下,一身之气郁遏在下,三阳之气不得归,全身化为虚火,这时候只能按照黄元御的方法,火神派的方法,把郁遏的阳气升达出去,则虚火自敛,这是正治,而近代温病学派很多治疗方法都是错误的,这些病人的脉象以左部脉沉弦为多,偶尔也会出现关尺脉的浮而弦,进而导致右三部脉的浮大郁遏。
痨病脉象与损病脉象不同,痨病的病人由于长期的劳心,劳力,经常熬夜等,气机处于一种浮动的状态,首先导致心肺的阳气不得收敛,精血耗散于外,这种病人右脉都会产生浮大之象,往往是关尺脉浮大,首先是右尺部浮,然后是右关部浮,然后是右寸部浮,等到右寸脉浮大不收的时候就是重病了,痨病,古人讲的肺痨,这就很难治了。由于三阳不降,也会导致的左寸关不升,寸关木火之气不易升达。今天关于脉象就讲这么多。
◆问:肺金上逆,右寸应大,带有新咳的患者,右寸反沉而弦缓。
■答:这说明你还是观察过脉象的。肺金上逆,如果右寸部大的话,治疗的方法是什么?就要清敛肺金了。温病学派那套你就完全直接拿过去用,但是为什么这些患者咳嗽以后温病学派的人治不了呢?就在这点,右寸部脉是沉弦的,是沉小的,为什么呢?肺胃一体,是不是?很多病人因为胃中有寒饮食不化,上逆于肺,所以呢,寸关小紧,这时候就要化寒饮了,我在临床上治那些病人咳嗽的,干姜、细辛、五味子直接用,还要用桂枝、白芍,因为左边乙木不得升达,右边甲木上逆,这时候清甲木用白芍,舒达乙木用桂枝,然后降胆胃之气,二陈,然后化胸中寒饮之气,干姜、细辛、五味子,就是针对现在的病人,现在的病人每天都是肥甘厚味,元气弱,一感冒了,多从寒化,开始还从寒化,时间长点就从热化了,为什么?是因为肺胃之气不降,上焦的气郁久了以后化热,化热了还得从寒治,因为脾胃是寒湿的,上焦虽然肺金有些燥热,但你先得治本啊,不要治病一见了黄痰,就清热,这不对。
◆问:为什么会咳呢?
■答:咳是木撞击的声音,木克伐的声音。我们在临床上,左部关部一浮大了以后,这时候乙木就不得升达了,肝胆互为表里,肝气不得舒达了以后,少阳胆气就不容易下潜,就出现甲火上逆的现象,这时候咳呢,就可以查查你的少阳火。为什么现在很多病人一感冒,哎呀,我上火了,这时候你要注意,他的上火十有八九都是相火,什么相火?少阳相火上逆。真正出现这种手太阴肺、阳明燥金之象,口渴啊,多饮啊,口干啊,特别想喝水,上焦面赤,头疼啊,这种情况少,阳明病少,而少阳之症的多,这你要考虑到。如果从阳明化成燥热了,那中焦就别给干姜了。光是一股少阳相火顶着,就因为中焦寒湿不化,就导致乙木生发不上去,甲木也潜降不下来,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所在。所以,现在很多临床上的病人,一咳嗽,给吃几丸附子理中也治好了。甲木上逆,你不管甲木上逆,你给附子理中,脾胃寒湿一化,甲木就自己下来了,很多病人也就这样治好了,但是这个是治其本。如果甲木相火郁遏之象已经非常明显了,逆于上了,这时候明显化火了,你光中焦温化就鞭长莫及了,必须适当用一些柴桂芍做引,然后胃气不降看看是不是中焦有湿气郁遏之象,用一些芳香之品打开湿气郁遏。咳嗽的时候,桂枝是味好药啊,那就多用用吧。如果那病人精血不足,病人脉象处于浮散不敛的状态,这时候病人一身元气处于浮散的状态,你就不要用桂枝,直接用一些含藏敛降的药,把他收敛回来就行了,自然就跟着降了。病重的病人加上一些生芪,降肺胃的药,这是针对气虚的病人,如果精血亏的话,你就得加一些养阴的药,丹芍归地,往下收。
◆问:弦细略数脉象,失眠、咳嗽、胃不舒服等症。
■答:数则为虚啊,你这说的太笼统了,是不是?因为六部脉象本来就不一样,你没有具体说哪一部,弦在哪个位置。如果你说弦细而数的话,如果兼细的话肯定精血不足。细数连在一起的话,我考虑到是有精血不足这一方面,阴损及阳。如果这种病人,我建议还得要从由阴出阳的角度着手,荣升肝木,中焦健脾胃。我们看脉的时候看看是不是浮,如果浮的话就是有精亏的一面了,但是这时候又有外感,整体元气处于浮散的状态,然后又快,快就是脉细、湍急,这时候呢,也是一种不收的现象,元气动的比较快,这时候我们在用药的过程中,就试试看用点含藏的药物。但是我们要看看这个脉是不是虚损脉,是不是阳郁于下导致的浮动呢?你说了一个细脉,是左部还是右部,两部脉你得考虑清楚,两部脉绝对不一样,这是看问题的关键。如果搞不清楚这个,治病可能走入歧途,温病学派就不知道这一点,损病病人当痨病病人治,很多病人只知道去火、清火,不知道由阴出阳,不知道一点元阳陷于下,一身气血、精血全化为虚火,清得过来吗?越清火越炙。对于舌质来说,我只能告诉你一点,舌为心之苗,正常颜色是淡红的。凡是不是淡红的,都是显示君火已弱,相火已炙。舌质如果出现颜色的变化,都是阳虚,都是元阳已虚。这时候有相火上僭有余,可以显示红赤,相火不足可以显示淡红或者淡白。所以看病的时候要搞清楚有君有相,一身元火有正有邪,邪是不当位之火,不当位之火就得让它归位,使相火归位。
右关脉不能浮,为什么呢?因为右关脉是三阳脉要敛降啊,往下敛啊,是不是?到右关部了,还敛不下来,这是什么现象?大家想也能想到,这是三阳之气该敛敛不下来了。火不能归土,土能暖和得了吗?脾胃里必是湿一片,阳气进不了土里头,所以关部一浮大了,就是脾胃寒了。如豆感,你这个豆感,关前偏浮如豆感的话,就属于阳气郁结在那了。阳气敛不得敛,郁结在那了。关后及尺沉弱,这个是关前有瘀滞了。左尺脉沉大,关前浮后沉,怎么左尺部脉沉大呢?阳气还郁在下面了?沉大,那是有力吧?这个你不能这么判断,关前浮后沉,这个不能那么讲,只能说脉的部位有这种现象。关部脉浮不会显得这么明显。前浮或者说后沉,不能用前浮后沉。你关部脉定准了,腕后高骨为关,一定要定准了。很多人,绝大多数中医大夫都定不准这个关部,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腕后高骨为关,摸着了腕后高骨,然后定关。高骨上的部位,就那六分,一般浮沉、大小、弦涩都是正在关上。关前关后,这个一般不好讲。这种脉象很少。人都是一样的,以高骨定关。关前浮而关后沉,只能证明阳气浮在上,就是寸浮而尺沉,是这么讲的。寸关的距离是同身寸的,个子高就远一些,个子矮呢,就近一些。
◆问:左尺大不是阴不敛阳?
■答:明显搞错了,左尺大是阳不能出阴,是阴分为主,就是说阴中一点真阳升达不上去郁在下面了,这时候正好是要升达不是要敛。这时候你要用药敛的话,如果用药清的话,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对于急重病人来说,祸不旋踵。右尺脉大,你可以考虑他阴不敛阳。但是也得考虑元阳啊,右尺脉大往往是左尺脉大引起的,先是左尺脉大引起的。左边升不上去,然后堵住了,右边也敛不下来了。所以你要看清楚原因,左边升达,右边也收了,是不是?你要搞清楚原因,如果光是左尺部大不收的话,不光是左尺部,左关部、左寸部整个一连串上去都是浮象。
◆问:双关浮?
■答:这很简单啊,这就是肝不升,胃不降,胆胃之气不降,肝脾之气不升。木郁土湿,木气郁遏,然后中焦脾寒湿。温中燥土疏木,可以来个桂枝白芍理中汤,黄芽汤吧,理中里头没茯苓。
高骨关脉,左尺脉滑就不一定了,滑为阴脉,应该考虑到是不是血瘀啊。阳气不升,郁在血分了,阴分瘀滞在下了,脉滑了,左尺脉滑的话,有时候可能是怀孕的脉象,然后月经来潮之前也可能会有。下焦有瘀血也会有这种脉象。
今天讲到这里,大家再见。
安时处顺:本篇由bEwAtEr、如岳、姜附桂、一页书整理。弘毅生校对。
知恩
发表于 2009/8/3 16:06:42
标题: 20090401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再讲河洛
作者: 安时处顺
时间: 2009/4/14 10:09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20090401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再讲河洛
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医的问题。春天到了,经过了秋冬的收藏,春季生发,大家的学习可以重新开始。
前一阶段主要按照黄元御先生的次第,零零散散地将《四圣心源》里面的相关问题讲了一下,探讨地可以说是不深入也不具体,今天我就以前黄元御的讲课帖子录音没有讲到的部分,一一补充完善起来。有人问我前一段写书出来么,还没写完,等写完会给大家讲的。本来书已经写完了,后来U盘丢失,导致我又觉得很多东西再稍微改动一下重新写,所以一来二去地就耽误了时间。
今天主要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中医基础:《河图》《洛书》,跟大家再讨论一下。
为什么继续强调河洛的问题呢?因为文化是要讲传承的,咱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发展到现在的百家百类,各种学派都有。有民间的有官方的;有大家知道的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有有传承的还有很多失传的,但总归是有源头的,我们中国的文化源头是什么?可以说是《易经》,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而河图洛书是文化的起源,从河图洛书可以看到中医文化最早的开端和源头。
中医发展到现在,就官方教科书和中医学者来说,中医是怎么缘起的?怎么样流传下来的?实质是什么?大家可以说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认识。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中医是《内经》传下来的,所谓内、难、伤寒,所谓的岐伯、黄帝、越人、仲景,主要以这几个人流传下来的书本为基础,但是书本归书本,他们流传下来的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里边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说都是一带而过,就一部《黄帝内经》,好像基础理论体系就概括了。
我们今天讲中医,就是讲中国医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象我以前说的:所谓“传”,薪火相传,薪尽火传。就象点火一样,薪就是柴,木烧尽以后化成火,火燃烧化成热量、光,然后传播开去,这就是所谓的一脉相传。实质没变,东西没变,只不过外在形式发生变化,就是传。所谓“统”,就是古今一脉的道统。你不论怎么传怎么变化都是要有规矩的,咱们中国这个一脉相传的道表现形式是有规范的,在这个规范形式内就是道统。为什么《大学》里讲“率性之谓道”,就是我们自己的个性、真性,它是可以随意展现的,从各个不同方面展现。但是“修道之谓教”,道要修,但要符合你待在人群里,处在世界上的规范,某个角度一定要合乎外在,内外如一,所以它就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要合乎这个道,要不断地去修证,合乎内在外在古今一套脉络的发展,。内外相互感应,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的扩大。所以没有善恶也没有真假。
我们人生下来以后接触万物也就这样,开始非常局限,然后慢慢体会外面的发展,别人的状况,周围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然后融入其中,心境越来越大,从开始一个小人,境界越来越大,然后内外如一,完全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隔阂的时候,变成大人。与天地相应,叫大人。这是一个修养的过程,也是学问进步的过程。不是说做学问好像书本归书本,自己为人做事心理活动另外一回事。这个不叫做学问了,只能叫书呆子,没有将理事合为一体。如果以这种隔岸观火,不能置身其中来学习中医的话,就如佛经上一句话:“煮沙成饭,虽经百千亿劫,而不可得。”既然讲到这里,我们学习中医呢,就要抱着博极医源的态度,一定要求个根,一定要掌握个最本源最根本的东西,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学到中间学不进去,或者没有最终成,但是我们说出一个话,我们一举一动的味道、方向性,也会有大家的风范,别人来感受也知道这是医学的正脉。要不然一个个獐头鼠目,肥兮兮的,就想学一个好方子;什么东西真传,就想偷,以这种偷心来学习的话,自己内心上处于一个扭曲隔阂的心态,想要调整人天、调整别人的心态、调整自然,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偶尔学到一些小方小术,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待价而沽,终对自己的人生无补,并且只有给别人耻笑。何况这个疾病的过程,大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知道,对疾病的认识和真正的治疗,它是体验式的,不是你有什么神方就可以,它不断在变化,小方小术只能逞一时之快,就像赵括纸上谈兵一样,再好的兵法战术不能灵活运用,遇到真正的疑难杂症那就无能为力了。
既然讲到这里就聊聊,我认为传统中医一脉相传,从《河图洛书》来说是个关键,对于《河图洛书》的研究必需要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先谈《河图》,“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这是当时一种说法,其背,背上有点,为河图。下面把图贴出来再看一下。这个东西大家接触的少,一开始学习比较陌生,反复多看多学一学,就能由生转熟,由熟就能学出味道,慢慢你就感觉到非常亲切,很多问题都是从里边转化出来的。
“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纹,为洛书。”这是与前面河图相互对应的。“河出图,洛出书”,洛河,当时有很多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经过洛水的时候,看到龟身背上的纹路而产生的感应,成了洛书的来历。
《河图》与《洛书》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什么?一般图书馆,图书,就来源于这个,图指河图,书指洛书。《河图》是从先天生化的角度,自然生化,五行顺生的角度阐述问题的。而《洛书》是从后天制化,五行互相克制产生的有为之道,等会我就图和书分别讲一下它们在医学上的运用。
我为什么把它放在《四圣心源》里边讲,就是因为黄元御先生的学问就从《河图洛书》来的。大家回去仔细看,关于《素灵微蕴》的一些章次,还有黄元御先生运用四象枢土,建立理论框架,主要是从河图上体现出来的。以致于他后来治病临证的时候,也是从洛书上体现出来的,我们先谈《河图》。
http://hiphotos.baidu.com/tongxue2599/pic/item/c8102e28fc8664e199250ac7.jpeg
《河图》是由一些点组成的,在这个点里头,因为点的奇数偶数不同,后代又把它画成黑点白点,奇数为阳是白点,偶数为阴是黑点。原始的刚开始的《河图》来说全是黑点。中央是5点,形成一个十字,5点外围有十点,上面排了5点,下面排了5点,这代表中央戊己土。关于对河图的理解,后代基于哪句话呢?孔子在系辞上说过一句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以这种排列下来来讲,然后“天五地六”这样,就把河图的几个点按天地之数分开了。又因为在五行里,十点,点数总共是分为五方,每一方两个数,将从1到10阴阳之数各相分开。用五行的观念来说,十是五的一个倍数,五行各有阴阳而形成十位数,对应的是天干。天干当中呢,中央戊己土,正好是中间5和10,将中央5和10配为中央戊己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大家知道这句话,讲的是《河图》里边,也就是北方,也就是我们讲的《河图》的下方,一点和六点的位置,这和现在地图的方位刚好反过来。
北方是1点、6点,象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象征甲乙木,这时候东方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然后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为阳为奇数,地为阴为偶数,大家可能想,就凭这简单的一组数到底能看出什么呢?我现在给大家说一说。
这个图的来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文化的起源?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观察的是什么?观察的是日月轮转,海水的潮汐,日出日落,月亮盈亏,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切实真实的东西。而《河图》《洛书》呢,就是我们祖先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势高,南方沿海,然后天气下迫,地理位置比较低,处在这种环境下呢,产生出来的《河图》变化。
中原地带,土气比较中和,温度比较适宜;南方偏于潮湿,湿热;北方寒冷;根据中国这个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观察太阳运行的方式。太阳东升西落,然后由于地球转动、太阳转动、形成自转,然后产生出来太阳的一定的方向,我们不讨论地心说、日心说,如果以日心说的话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以地球为中心的话看着就是太阳围绕着地球在转。我们中国天文学说呢,是以地球为中心,因为宇宙中心是无限的,你可以以太阳为中心,也可以整个银河系为中心,中心点在外的话是无限的,因为世界无边无际的,即使以整个银河系看宇宙来说,也是很局限的,只是在有知有觉的局限的范围内。既然外在事物无穷无尽的探求,如入海探沙不知终极,不如以当下立个根基,这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古时候伽利略、哥白尼非要以日心说而否定地心说,地心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以科学探索精神来说,可以说是往外逐渐发展探索,如果以本位学说来研究这个的话,还是以地心,象咱们中国的黄道赤道都是这样的,以当下我们观测点为宇宙的中心。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第一个,天地运转。“天道左旋”,什么叫左旋,左旋是从左边转,不是向左转,而是从左手开始旋转。所谓天道左旋,讲的就是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生木,然后紧跟着是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生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土,紧跟着到中央了,中央戊己土;土生金,金又生水。其实大家看,这个元气不断地轮转,从中央戊己土化生的是什么?土生金,由金气的凝敛开始,一直到金生水,水生木,五行轮转,生气、天气不断地在回还;实际上,从中气生化,然后再回到中气。所以古人说,五行四象皆一。
大家再来看,这一气运行呢,从水、木、火、土、金这五行顺生,产生不断的变化,行走不同的方位。但是这里边怎么变化,还是一元之气在变化,这一元之气凝缩起来呢,就变成肾气了,升达的时候又成肝气了,炎上的时候变成火气,敛凝的时候变成金气,居中的时候运化万物是土气。一气盈缩不断在变化所以产生了五气,从这个角度讲,五行其实是一行,河图表现的意思就是:五行之气就是一行之气的不断变化,所以五行本是一行。至于具体用河图来对于黄道二十八星宿和五行来进行对应,然后是怎么产生的,有空的话大家再讨论一下。
所以临床上用四逆,用附子理中,来温化先天元阳,大用附子,确实很多疑难杂症和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治疗,有意想不到的收效。这是因为抓住了这个根本,但是这样用药在临床上有时候有它的弊端,因为元气流通处在生化、浩荡的状态,过用温燥药总是助它在生化,这好像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搞建设,一直在搞建设,而不知蓄积,这样的国家慢慢就耗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生长化收藏,过度加速这个过程以后,就会像一个运动员一样,不断在锻炼,不断在耗先天元气,造成早衰,气化运行太过了以后,先天的精气会亏耗。对先天之本比较厚的人用一下很好,但是用多了不管底子厚薄都会亏耗,就像内经里讲的,阴阳气俱亏的病人,寒药热药都用不得,只能用甘味药。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病人,六克附子,吃完就中毒,明显中毒现象,马上就晕倒,出现附子中毒各方面强烈的反应,心脏的反应啊,神经系统的症状啊,非常明显。因为这个病人长期体弱多病,所以体质比较弱的人,用附子就要适量,都得考虑他是否能接受。暂时用的话会出现很多现象,元气比较虚弱,一旦运化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正邪交亢,接受不了的病症,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开始扶助正气,正邪交争,很可能正气先打败仗,会出现一番凌乱不支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医患之间互相沟通理解。
总结一下,就是从河图中看到,天道左旋,五行顺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一元之气,生长化收藏,通过五种形态的变化,而产生这种一元之气的动,一动就产生出来五种变化,五种方位,五种现象,而这五种现象不外乎都是元气的体现。就像我们人一样,走出一步来,就把这一步分成五种姿态,我们一起脚一个姿态,往前迈是一个姿态,还没落地是一个姿态,将落地时是一个姿态,落到地下又是一个姿态,把它分为四段,这是人的四象,而四象向前迈这一步,能稳健迈出这一步子,这一步子不至于过大,也不至于过小,也不至于产生不稳,这个就是中土之气象,土居中央。所以我们平常看人,听声音,听呼吸,分析人的一个动作,就能看出他五行五脏禀赋的有余不足,根据病人迈出这一步,在脉象上也是相对应的。抬步过于急躁的人,肝气比较旺,落步徐缓的人呢,大家知道落步是金水收藏,落步徐缓的时候,这时候看有力无力,根据这个步子来判断他的肺脾之气足,还是不足,肺脾之气不足的话,落步松散迟缓,考虑中焦有寒,因为阳气不能升达到胃中,胃里就寒,上焦还容易有浮热,所以从一步之间,从说话呼吸之间,就能看出五行的变化,能看出一元真气盈缩的变化,这只是我给大家简单讲的例子。大家可以具体的体会一下。至于说是步态不急不缓,若有若无,这个若有若无是没有特别执着,特别专注的意思,这属于最正常的最健康的。但是一般人呢,在五行上都有偏重,所以他的状态,通过他的眼神,通过他的脸色,通过他往那里一坐,显示出的现象,你就能分判出来他属于哪种状态。我们人是怎样生出来的呢,我们人,就是一个现象,不要以为我们有这个人的存在,我们自己以为,哎呀,我存在。我们人就是一股力量,一股流,佛法说的业识之流,一股流动的状态,“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之以息相吹也。”这股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急躁如狂流,如野马一般,有些人如和风细雨,有些人纤若细草,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就显示每个人的生命之流,力量都不一样,就产生了千差万别。我们学医呢,就是要用一心去感受它,融合它,体会它,这是第一步,取类比象。
今天我还要讲,内经里所谓学医者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第一点,必须学会取类比象,大家在相关的章节,可以仔细阅读。第二点是取类比象必须合于道,不能瞎取。你取出来可能感受也对,但不合于道也不行,就像刚才说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是什么道,这个道是先贤先圣之道,你自己能领会到与自然合为一体,这时候再看古人是怎么融合的,这时候根据他们的融合来和自己相互对应,是一个东西,但表现形式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中庸和缓,能合中和之道啊。我们要融入到他们的状态里,这样才行,所以说学医就这两点。不会取类比象,不可以为医,学会取类比象,可以当医生了,但真正想当一个继承先圣先贤绝学的人,那就不容易。
在河图里面呢,关于这十数,合起来就叫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5,代表天地万物生成的一个总数,在这个总数里面,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就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现象,不同的事物,所以古人用蓍草来算命,和河图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面呢,我们中医利用河图,在理论上,关于一气盈缩,关于五行的轮转,还有一个是疾病的发展,一个是时间的变化。从一到十的变化,是以十为周期的,它可以推断脏腑的生化,疾病的恢复,有时候是具体的现象和时间。比如北方壬癸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是说事物处于萌芽状态,内在因素已经产生了,但是大家看不见,地六成之呢,就代表在地面上已经显现了,真正成长起来了,具备起来了,这件事情彻底发生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代表什么呢?代表事物从萌芽状态发展成一个已成的事实。在我们临床上,肾是重阴之中含有一点真阳,天一为用,地六为体。在疾病恢复之中,天一肾阳的恢复是最初的,地六成之,是五脏之气生化,周遍了以后,地六成之。大家再对应具体的日子来说,一跟六它可以代表一天,也可以代表五五二十五天,这样不断地扩大。古人说,无形之阳可以速回,有形之阴难以速生,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温阳吧,一天不行五天,然后阴气要长成,地六成之呢,相反它需要的时间要长,阳道无忌温,无形之阳你可以不要,但是有形之阴你不能充分展现的话,这个病就没有达到痊愈的状态。
下面讲洛书,河图分五方,洛书分九宫,五方各有阴阳,五方阴五行阳五行十位,九宫只有九位,少了一个什么,少了一个中间,十没有了,这个十代表什么呢?中央戊己土,阳为戊土,阴为己土。大家都是学黄元御学说过来的,中央戊己土,己土代表什么呢,代表脾土。这个图大家回去要反复看,经常想,一看到东方甲乙木,天三生木是什么,胆。地八成之是什么,肝。就按这样的对应,这样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这样的对应关系不是死对应,你脑子里初步有这个概念,万物不离阴阳,取类比象怎么取,靠阴阳来取,天三生木,三为阳数,阳为腑,气流动,地八成之,八为阴数,代表阴,可以这样类比。而中央呢,戊土,戊土之数为阳,十呢,己土,己土没了,己土跑哪里去了呢,己土没了,外在的四行位置就发生错乱,就打开了,打开了以后顺序排列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人刚生下来时,一个小孩,睁开眼来看世界,没有什么好恶,对很多外在东西都很新奇,刚开始也分不出来喜好善恶排斥,那种固有的成见和认识,都没有。但是随着知识逐渐认识清楚了以后,是我们家自己人,自己人就亲,见外面人就生疏,就害怕,这样家里人就放心,就出现了这种远近亲疏这种现象,这是靠什么来分别呢,就靠这个己土。大家知道,五脏者,分藏五神,心肝脾胃肾,脾藏什么?脾藏意。中土呢,己土外溃了以后,代表我们分别意识以前能够藏在里面,就像一面镜子,去映照外物,这个长什么样,那个长什么样,都是不带一丝一毫有色眼睛的。见了大便,小孩会吃大便,因为不知道这个香,也不知道这个臭,他不会去分析,看见大便,他不会感觉恶心,等到他认识了以后,一见到这些污浊的东西,就感觉厌烦,这种厌烦心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这种脾的分别意识不断在用,一看到外物,意识马上先溃散,先来认识它,但这也是人类的一用。修道的时候,大家讲究百日筑基,完了以后,练己,如果看过道家的书就知道了,这个己就是中央戊己土,己土,就是要把分别意识收回来,就像吕洞宾作得一首诗一样,“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抱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不问禅。”我讲的是最后一句,最关键,你能对境无心,不是白痴傻瓜,不是我看什么事物都傻,而是我看到事物没有妄心,没有妄念,如明镜一般,而事物真实,这时候你的思维是最敏锐的,事物有一点异样,有一点异常都会察觉,我们很多时候大家为什么会受骗,就是因为沿用固有的意识,固有了意识。己土外溃,就是分别意识。大家可以想像,从开始的好恶到现在,我们交通信息发达了,每天上网,看电视,各种电话,手机,各种信息交流,总感觉外在压力大,总感觉这个也不适应,那个也需要自己来应对,应酬,很多事情都是勉强的,这样意识不断在扭曲,意不能藏于脾中,这就叫脾气不藏,脾的精气不能藏,就会导致后天之本不得藏。白天生活紧张,晚上又要熬夜,熬夜过了十二点,又要来个夜生活,本来白天阳气就烦劳,办事和工作时不能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来做事。白天已经非常烦躁了,晚上呢,又继续烦躁,一直延续这种状态,古人的情况好些,像丹溪、河间他们怎么来治病,大家都说丹溪、河间那个时候战乱,人到处奔波,再加上外在的五运六气天行火气,所以他们用的是寒凉派,这就是瞎说,何必为丹溪、河间他们遮羞呢,脾意不能收就导致什么?己土不得升,戊土就不得降,戊土不降,影响就是三阳不降,三阳在外是什么,火气在外,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牛黄解毒,牛黄清心,牛黄清胃清火,乱七八糟的,和牛黄有关系的,就是同仁堂在这儿害人!很多人都在吃,为什么,因为他的三阳火气上来了,吃这些药一清,他就舒服了。河间那个时候农民穷啊,再加上他们要奔波的事情少,但是那时候战乱非常紧张,已经容易有虚火啦,病人一吃完就舒服,舒服了以后他就说你这个大夫好,他也不去深究。所以说苦寒学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真正治疗疾病,指导养生,治未病之法,河间丹溪全都不行。丹溪呢,不懂五脏的生化,不知道一元真气的流动,而只知道心清寡欲,只知道滋阴含藏,这的确也是一道,对于现在伤精的人来说,确实能安藏一下,像丹溪养阴,像河间清热,来清敛三阳之气。河间丹溪的这种理论呢,我们可以不用管它。但是河间丹溪的书要不要看呢,还要看,因为对于河间丹溪这种大医家来说,对于治疗疾病来说,很多方法,很多药物的利用,是很高明的,但是他总结出来的理论,大家可以不用看,因为他理论指导可能有偏颇。但是他用药很多医案来说,应该是还是丝丝入扣的。要不然不会有神奇的这种效果。我们是取其实用的角度,然后来分析它就行。为什么河间、丹溪那个时候崇尚滋阴苦寒的药,在现在这个社会越走路越窄呢,现在人哪,晚上夜生活很差,每天都吃好的,大家全都是高粱之辈,脾土已经疲惫了,然后又每天熬夜、房事。这些种种外在的应酬导致很多慢性病,很多老人说过去为什么没有这些糖尿病乱七八糟的,这些病为什么没有这么多呢?这跟现在的生活有关系,这个时候呢,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冠心病治不了,糖尿病治不了,高血压等等病都治不了,中医已经被引入歧途了。己土外溃了以后第一点是什么?大家知道五行之中是阴克阳,阴阳相辅相成,相克相制的这样,己土克的是什么?克的就是阳水,本来在中医里面土克水是什么?是阳土来克这阴水,是戊土要克制癸水,现在反过来了,现在反成这个己土来克制阳水。导致结果是什么?导致结果是己土一溃散以后,土势泛滥,全身的湿气泛滥,很多人到中年以后体质也发胖了,然后呢是全身的湿气弥漫,然后就出现了西医所谓的各种代谢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然后是脂肪肝,等等现象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湿气泛在外,己土克伐的是壬水,壬水就是阳水。肾中一点阳气封藏不了,因为己土是水性()、散漫于外的,导致己土阴极弥漫了以后,阳气不得升动,因为在我们临床上,根据这一点来看,黄元御郑寿全学说为什么讲究,从养生从医理的最根本的角度,这个温化元阳是首物,常使阳能制阴,这是治病的一个前提。阴气中一阳来复,这个时候阴气被制住了以后,才能够一阳来复,这就是在治疗急性病和治疗许多疑难杂症中的关键点,当然回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下对于虚劳之病呢,又有不同点。怎么温化元阳呢?既然己土克伐的是壬水,要治疗是怎么治疗?要治疗的话,第一点,病人己土能不能不外溃,就是说,病人能不能清心寡欲这是关键。但病人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怎么来治?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内经》上已经有提示,戊癸合化为火,这个火气是什么?戊癸,戊土为阳土,阳土再来制约癸水,叫肾中癸水封藏,用的方法就是什么?就是附子理中汤,用附子理中汤来体现这个趺阳负少阴,来暖水燥土,当然我提这个附子理中汤你不一定用附子理中汤,很多方子,黄芽汤,天魂汤都可以用。
《洛书》有五无十啊,这是一个关键点。我在这里面给你们讲,你们不要当做儿戏,这是一个文化传承,这是一个奥秘,有五无十代表着我们这一脉,就是说,黄元御郑寿全先生,尤其是黄元御先生这个治病的观念。虽然黄元御先生没这样讲过,我给大家这样讲,这也不是我这样讲,这是有高人理解的,当然就是说他们通过易经中这么阐述出来的,我通过看他们的书然后理解了,然后再运用到医学上给你们讲出来。可能有人说你这讲的对不对呢?我说没有对也没不对,这就是一个现实。即使仲景来了,我也这么讲。大家再来看,所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洛书》代表成,代表后天的阴,它讲的是地道右旋的道理,己土外溃了以后克阳水,就是说阴土克阳水。阴水呢?水克火,阴水克阳火。阴火,火克金。在这里面呢,大家看《洛书》啊,它都是以相克,水克火,火克金。天一生水,这个六位数,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你看这个土克水,这克的是阳位的水。水克火,这个是阴水,这个天一与地六这两个都分别代表水,一个代表阳水,一个代表阴水,这个水气呢?就是阴水来克化阳火,整个阳火后面跟的是什么?跟的是阴火,阴火呢又来克阳金,阳金后面跟着阴金,阴金又克阳木,阳木后面跟着什么?阴木。就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这个阴木呢,又克伐中土的阳土。这里面它关于疾病的克化与治疗,对于很多高血压、糖尿病,都可以从里面得到理论性的指导,但实践上的东西呢,你必须结合实践。可以得到启示,但不能完全依靠这个。这样大家看完一周了以后你就会发现,《河图》是五行顺生,《洛书》是以阴制阳。就是说以阴气来压制阳气,这个阳气就会逐渐消伐的,这代表了后天生成,这个成啊,后天我们这个身体,逐渐在长逐渐成,阳气是逐渐在消退,这个形质逐渐在长成,然后随着这个形质逐渐长成,逐渐用坏掉,这就是人从生到死这个过程。这边是讲究五行顺生先天的道理,先天无为啊,后天有为呢,以已继承的东西来克伐先天的变化,以阴五行来克伐阳五行,逐渐地这个由生到灭的状态。先天无为生化,后天由生到灭。在这里面啊,关于《洛书》里面复杂的运用,我在这里面关于土跟水之间的道理讲,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讲一讲这个金木关系。大家看这里面就是阴金克伐的是阳木,在我们的脏腑里面,阴金配金,阳木是胆气胆火,所以说是少阳之气,少阳升达之气,这个阴金肃杀之气来制约少阳升腾之气,既然阴金克伐阳木,怎么样治疗呢?在我们这个临床之中呢,《内经》里面讲了一句话,就是说,乙庚合化为木。肝气受制约了以后,肝气不治,怎样使肝气来又回到升发这个道呢?这个时候一个方面就是说,从乙庚合化为木的角度,乙是乙木,庚是庚金,阳金,从这两个角度,来治疗的话,临床来指导这个,对于高血压,肝气不治,来指导,我们临床来治疗高血压很多人就是什么,养肝,养土木,比如说用一些归芍枸杞,山茱萸之类的药,然后再配合上阳金一些药,参芪啊,这些益肺气的,益阳明之气的几味药,来补庚金之气,这样乙庚合化为木来治疗高血压,在临床还是有一定的效果。这个事我在临床上体会到的一些,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至于说关于水土,己土外溃克伐壬水,这是一个关键点。这是慢性疾病很多虚损疾病的一个根,这点是一个必须要把握的,其它的变化在这之上,所以黄元御先生谆谆教导我们,暖水燥土,在治疗之中十有八九的病人的治疗,暖水燥土是根本。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的这个理论基础,一看就说:“阴阳不是各半嘛,为什么温阳占这么多,养阴占这么少,阴阳一定是各半。黄元御提出这样的理论肯定是错的。”所以例代对黄元御先生,评判和批判的人很多,但是大家仔细看哪,都不值一提。这是我今天从《河图洛书》一个讲生化,一个讲制化。黄元御先生所讲的理论,从《河图洛书》上,给大家反映出来。为什么必须要套在《河图洛书》上讲,因为《河洛》是我们文化的起源,我今天所能理解的,也是非常不全面的一点点,把这一点点知识,投射到《河图洛书》上反映出来,就是要叫大家,博极医源,从《河图洛书》中能体会出来更丰富更深刻的道理,这个时候中医学理论才能够有本有源,才能造就真正的一个个医学大家出来。大家对于今天这轮讲课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题仅限于今天讲的这个《河图洛书》,其他不相关的问题,这个到行者精舍或者到咨询室里面回答,或者短消息里面。这里不讲。
所谓天道左旋,这个位置是怎么讲的呢?我们这个人啊,古人观象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位呢,是面南背北,为什么要面南呢?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北半球,是不是?然后沿着这个赤道的运行呢,我们是有角度的。所以说面南背北,然后是左东右西这样,我们观察的是什么?太阳是从左边升起,在右边落下,左升右暮,这个时候呢就产生了这个,周天在观察星象的时候,周天28星宿,也会产生穿插的排列,排列的现象,这个时候黄道产生了,然后是太阴,根据太阳升降方向产生了由左向右,左旋就是讲的东升西落。这个方位要搞清楚,古人一旦讲方位,中医一旦讲方位,就是面南背北、东升西落,搞清楚了。这个要体会,这个方位要是分不清楚,“内经”里面很多关于左右前后的内容就无从谈起。左旋右转,这个右转呢,还要根据这个月亮,月亮在每一月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它产生不同的排列现象,根据这个月亮由月初,然后到月末,他不断转移位置,看这走向,然后产生右转这种现象。
黄道啊,是周天运行的这个角度,赤道啊,是我们在这个地球自转产生的一个角度,大家学地理就知道,地球运转的这个方向,自转的角度是有倾斜的,这个倾斜正好产生出来黄道跟赤道的夹角。
阴五行克制阳五行吗?
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没有什么克什么,就如我跟大家讲的道理一样,金克木,金能克木么?在临床上到处都是木克金。就是木火刑金,木气克金,肝木盗泄,四处伐逆,这个五行啊没有什么克什么,只有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为什么阴五行要制约阳五行啊,这是因为我们后天由于阴土一溃乏了以后,阴气用事,他很多成见,很多继承的东西来克伐灵动不变的,就是说,克制限制先天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用后天阴五行来克制阳五行,是我们在用。它本来是互相制约的,就是阴阳之气,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呢?本来这个世间没有阴阳,对不对?我们迈了一步子,这一动,产生了阴阳,朝一个方向去迈呢,我迈去的方向是阳,我们背离的方向叫阴,就产生了向背,产生了阴阳,我们这一步又抬起来,抬起来走入屋的方向呢就叫阳,有背离的方向和落下去的叫阴,根据这一动一静一势,体用阴阳就都产生出来了。不能说用阴五行来克制阳五行,阴阳是没有对立存在的,只能是共同存在的,就是说,提起阴就有阳,就像我们人一样,就是说我们一跳,跳到高处落下来,落下来是属阴跳起来就是属阳,你不能说,落下来的时候克跳起来的时候,这不对,不管是说他往下走还是往上走,都是代表的是我们这个人,先建立在一元之气上,这个阴是说的谁阴,阳是说的谁阳,他们代表什么状态,然后在合一的状况下,来体现各种状况。己土外溃克壬水这个,非常常见,就像现在我们临床上很多病人,中焦脾土寒湿,为什么寒湿,脾土寒湿的病人,己土肯定少,你来看一些农村那些劳碌的人,光劳力不劳心的人,他己土不会外溃,他往往是阳土与戊土用势化燥的比较多,脾主意,这意不能少,五脏又叫五藏,藏匿精气,现在己土不能藏精气了,这个精气外耗,就产生湿土弥漫,土克水。土不单是克水,土也养水,这个怎么讲,土能堤水,就像堤,堤坝的堤。就是防着水,防着水就是养着水,就是要相辅相成,为什么呢?就像我们挖个坑蓄个湖一样,你堤坝不把这个水好好地护住,这些水一流开了,你就没湖了,是不是?你想在这个湖里头养鱼,湖里头水气想凝聚,想成势的话,成不了了,水气已经弥漫了,所以呢土能堤水,这个肾气要足肾气要丰富起来,靠什么靠土来制约它,当然土气不能太过,土气太过呢?这个肾气就被压制住了,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压制太过就是肾气虚,土气适当的话精气就会收藏,就是说,脾土啊,化生水谷精微,一身的水谷精微。五脏收藏全身的精气,然后肾气又把五脏的精气全部收藏了,然后又靠土把这些精气固住,不使它外散。这个己土一外溃,精气就外散,精气一外散,这个水气泛滥了以后,大家知道这个水中一点真阳是怎么来的?是阴胜则生阳,这个水呢收,到极点,它阴中生一点真阳,现在水气呢不能收,它泛在外面到处都是虚火,三阳也不降了,都是虚火,上热下寒,外热内寒,这里面也就没有真阳了。它讲的是阴五行克阳五行,这以前有人问过,这个需要体会,需要不断去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今天还是跟大家讲,就是取类比象,取类比象的功夫怎样练习呢?要达到一种排斥掉固有的成见,排斥掉攀援心,以一个特别宁静放松的心态去体会,大家听过音乐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大家能否听到音乐的欢快,听出音乐的压抑,听出音乐的这种宣透感觉,当然我建议还是听东方的音乐,西方的音乐走的是攀援的路子,而东方音乐走的路子是明静清脆的,听东方的音乐合乎东方的文化。最简单的,大家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也分悲哀的这种感觉,也分欢快的,当然这种比较粗糙,但也能感觉到。所以,听音乐时我们肯定是以放松的心态来听的,这种以放松的心态去感应体会,这和我们看事物一样。有些人过来,哎,这个人很和气,看他非常放松,有些人你看着非常压抑,有城府,深不可测,这种人吧,就是说封藏比较足,就是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有的人若无其事,这种人秉性中和,五行制胜之气非常淡。有的人城府比较深,比较压抑,这种人属水,容易寒湿。有些人感觉特别欢快,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这种人容易气虚,为什么呢?金气不敛,金气容易浮在上,心肺之气浮的话,这个肺脏精气想敛不能敛,所以容易气虚。举个例子,西方人色白,色白属金,金主气,金主敛,所以西方人气比较盛,比较高大,就是气质比较好,是其他种族不能比的,然后呢,金气容易化燥,所以他们比较喜欢喝水,讲究代谢快,所以,现在咱们中国人不要跟他们学,不要讲究每天喝八杯水,不要听电视上那些无知的西医讲,这个每个人应适可而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养生环境。你看我们东方人,中国人是黄种人,为什么历来叫中国呢?不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中”,咱们黄种人,这套文化传承下来,我们就有中土的这种秉性,我们通过锻炼,通过修养,就是固土、燥土,就像高山一样,有自己淳厚的秉性。但是呢,我们如果己土盛的话,走阴的的一面而不走阳的一面,就会出现己土流下,比较卑下,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汉奸也多呢,各种文化的弊病也多,就是因为这样。再说湿土主要流于下,土能容万物,外来的文化只要一进中原,立刻消失,这就是土藏万物,土能解百毒,可以含藏一切。泰国、印度所谓的红种,还有靠正南方那些火气比较盛的,它们那些人短矮,心气比较浮躁一些,心肺之气比较浮,然后他们的脑子比较快,反应也快,然后思维东西敏捷,耳目比较聪明,但是他们的秉性是流动,不善于形成特定的道德品德。你遇到北方人,都说北方人比较讲义气,北方人是阴精所奉,精气含藏厚重,就是有根。南方北方有他的区别,讲秉性涵养,要崇尚北方,讲思维文化,就是文化外在的,要崇尚南方,所以说是一个是在内的修养,一个是表现在外面,都要具备。刚才就是取类比象,但前提是“学医之道,虚静为宝。”这点靠大家仔细体会,能够不攀援外物,能够仔细沉浸在个人的天地之中,这样的话,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有所学。要不然的话,暂时感觉好像能看好几个病,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会迷路。合乎道,怎么合乎道,要合乎岐黄秦张之道,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他们的书还在,我们可以学,古人的书还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上面来学习,领会天地自然的道理,去跟自然相互参照印证,这叫法象。但是古人的书并不一定对,有时候古人的东西过于陈旧。有时候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框架,自己没有领悟到的时候,因为都是自己的妄解、错解,要跟当代现在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来讨论,直到自己建立起不疑之见,这时候你感觉,学问学到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前进了。有哪一天,有人学到这里,跟我说一声,这个时侯,证明你开始学习道,不是因为你不需要前进,而是你领会了,我们学习什么呢?学习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就摆在这里,你自己去领会吧,你领会到了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去前进,也没有路去后退,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也没有什么可以丢失,只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成见,慢慢地抛弃,放松下来,仔细体会,这是学医的根本。得到这个以后,大家的精力不断集中,医学才能出来一大批真正的能明医道的人,不会流于术,流于术的话,像明清后期,虽然百家齐鸣,但那是一种文化要衰败的现象。
以下内容为行者老师答听者提问:
◆问:关于净空法师说每天早晨喝一杯凉水的问题
■答:从两方面来讲一下,第一个就是在我们做学问时,不要崇拜名人,净空法师作为佛教的知名人士,他以他很好的道德心,就是说他的道德为人、阅历方面,但这并不代表他关于佛学的见解,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至于他关于医学上的东西,可以说不懂。既然他不懂,就不要把它拿来作为即定成事实的东西来讨论。你像南怀瑾先生,他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还有一些关于易学的基础理论,但是谈到医学具体的理论的时候,他还是不懂,他只能勉强谈一些,至于勉强谈的部分,我们可以不必追究,也不必认为他说的话就非得怎么怎么,不必要的。早晨起来是阳气生长的时候,这时候人体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以后,肠胃之气、内在五脏之气有滞气,这是肯定的,这时候如果喝一点水,然后对着太阳数息,进行数的方法,默念来喝这个水,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平常人本来脾土就湿,早上阳气不容易升动,早上很多人就不容易起来,对这类人早上喝凉水绝对不适应。对于你说的出家人平常心境淡泊,早上起来的话,他自然就醒了,阳气自然升动,喝一些水利用阳气升的力量把六腑的浊气涤荡涤荡,这是好的。
◆问:五行生化体现在气血阴阳怎么理解?
■答:首先你要知道五行是什么,五行代表一元之气运行的五种方式,五行,行者,运行也,代表五种方式。气血又是什么?你不要把一个名词互相揉在一起,在我们人体五行对应五脏,五脏的精气又藏于五神,由于五脏精气对应着五行,代表着五种精气含藏的方式,心脏藏的是火精,火精是升腾之源,还有肾精,肝的精气,怎样谈气血呢?气血是由五脏的精气,由精气化生气血,由气血表达为周流于人体经络中的营卫之气,气血本来就是两方面的,气以煦之,血以濡之,血液就代表着阳气迟缓盈缩的状态,气代表着浮散的状态,气血本来就是自成体系,它是阴阳在人体的一种体现,你不能直接拿来五行化生,阴阳如何体现气血的阴阳,这个词被你搞乱了,生长化生藏,是一元真气的盈缩,那体现在气血上,你问的这个问题,在我这没办法给你解释,作为我们人体来说,这个胃,中土是气血化生之源,饮食精微,游溢精气,入于胃以后,上奉心神,化赤为血,然后是血气周流一身,这个时侯,血气周流一身,藏于五脏为精,精传于肾,肾气满而溢泻,归于奇经八脉,这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至于在《内经》上关于三阴三阳经血气的多少,这种分判方法对于现在临床黄元御这套思路的辨证来说,没有太实际的意义。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多人也有疑问,就是思维方式不能这么小,你现在突然把它两个概念拿在一块,融合在一起的话,首先是理论基础上融合,而且要有对应性的,对应着哪个病证上。在我们人体,你看很多人,有血虚的病人,有气虚的病人,对于一元盈缩来说,凡是不管血虚还是气虚,只要谈到一个虚字,就代表一元真气已经亏了,一元真气亏了以后,盈缩必然受损,所以说在气血的亏耗上,一元真气就不能谈盈缩了,只能谈一元真气的盛衰。但是一元真气弱了,为什么很多人虽然体质弱,但是具体又看不出来什么病,这是因为一元真气弱了,它的盈缩还能正常,但是元气弱了,这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他熬夜也行,他怎么折腾也行,他不生病,他一元之气比较足,但是损耗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容易出现六气运行的异常。
今天就讲到这里,关于怎样取类比象,下节课我再给大家讲一下,怎样取类比象,就是说关于阴阳类比的问题,因为取类比象怎样取,像我们临床当中观察病人的时候,讲的是脉合阴阳,怎样合阴阳,最简单的现象就是说,任何病治病都应求本,本于阴阳,怎样以阴阳去类比,所以说下节课主要还是讲阴阳,今天就到这里,再见!
安时处顺:本篇由 光生、弘毅生、挠挠就开心、大头 整理,弘毅生统稿校对。
知恩
发表于 2009/8/3 16:15:23
标题: 20090408行者老师讲河图洛书之阴阳
作者: 北京如岳
时间: 2009/7/27 12:19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20090408行者老师讲河图洛书之阴阳
整理:简单 +10%,弘毅生,bEwAtEr 校对:安时处顺
今天接着上回继续跟大家讨论一下阴阳的问题,我想稍微系统地讲一下,上节课给大家讲的“河洛”,“河洛”它牵涉到一个人体与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是一个最原始的现象与事实。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道,用“河图洛书”表达出来了。大家不要一听到“道”这个词就迷茫,道就是一种事实现象,可以简单地来理解。每个事物都有它自然的,与其它事物共同的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叫道,所谓道就是排除外在的一些名相,一些纷争,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对比的观念,是最真实的本来面目,然后映在每个人身上就有不同的现象,这在我们过去就叫道。
今天接着讲阴阳,为什么从阴阳开头呢?因为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生理病理的变化,靠的就是阴阳。我们怎么来辨别一个症状,一个现象,怎么来辨别一个象,它属阴属阳呢,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最深奥的,就是阴阳。大家一定要从阴阳这里开始走,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医学就会有一定的感应,对认识事物,对干任何事情,都会有帮助的。孔子在“易经系辞”里面讲,“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圣人是怎么样分门别类,怎么样对百态万物进行规划的呢,就是从阴阳来进行区分的。我们是怎么来理解阴阳这种现象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对于取类比象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像我上节课给大家讲的,我们“内经”里关于学医的第一步就是要取类比象,要有取类比象的意识观念,然后逐渐熟悉运用了以后,再合于法。第一点呢,就像我们搭脉或者练武一样,逐渐摸索学习,就像打太极拳,慢慢熟练了以后,在里面浸润多了以后,就有一些感觉出来了,练武也一样,搭脉也一样,就会渐渐搭出感觉来了。就像一个在社会上阅历久的人,别人来了,从他的一个眼神,就能判别他说的话、做的事的真伪虚实,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慢慢磨合出来的。看某个人一面,就能感觉出来他是哪类人,这是培养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互通的。一个没有练过武术的人,如果他有很好的取类比象的感觉,有一个特别放松、特别空灵的心态,他学东西就特别快,他就能很好地感应外物,学医也能学得像模像样。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说这个,就要找到这种取类比象的感觉。
内经里面讲,“学医有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持针有道,坚者为宝。”这里面所谓的“虚静为宝”与“坚者为宝”其实是一个意思,所谓的虚静为宝就是心里面对事物没有攀比比较,没有对事物的夺取,追逐。所谓的坚者为宝就是这些浮想杂念渐渐消退以后,心态就越来越凝定,到后来就能感觉到,心里虽然空灵,但却如金石一般坚固,就是外物很难影响他,这就是持针有道,坚者为宝。坚者为宝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修行,慢慢体会到的状态。我们看电视上谁谁的意志力很坚强,这也是一样,这关系到一个肾气的强弱,肾气是闭藏之气,肾气足了以后,精气闭藏,精气闭藏了以后,才能生种种定境,定境呢,我们可以叫坚者为宝。有了这种定境的心态以后,我们再去体会,再去感觉,再去取类比象,就容易得多。但这两者你一定要知道这是一个东西,而不要去为了追求这种境界,不能很好地取类比象,去感受万物,这个也是不对的,因为很多人练的虚静不是一种灵动的,是一种死的,慢慢地自己造了一个虚静的境界,这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阴境界,阴气过盛。为什么很多练气功,出家打坐的人,时间久了以后会面色晦暗无光啊,等等,这就练得不对了,练到阴境界了。为什么是阴境界,他自己取了一个镜象,自己妄作了一个小的、坚实的境界,然后把它坚固起来,这个是不能与外界沟通的,害怕别人打搅他,他要听到别人打坐的话,就说,“别打坐,我静着呢,你们都太吵了。”这个不对,静是容纳外物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外物越多,它都能照进去,外物的多少纷杂对镜子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心态的宁静也是这样的,外面再嘈杂,对于我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取舍的,这样才能够现出来外物的本来面目。懂了这个以后,这个状态就叫有根器了,有悟性了,这时候学东西就方便了。这个时候就牵扯到第二点,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道 。你很有悟性,很有灵性,领悟到很多东西,但是你需要把这些东西重新归纳,就是说,合于道,跟着先圣先贤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为什么?你个人理解的到底是偏离于先圣先贤的,范围也太小,也不圆融,只有与先圣先贤的东西重新融合起来才行,不能说你这个不对,只是说这个太小太偏,这时候按照先圣先贤领悟到的境界状态去融合,这样学出来了以后,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这个妄作的境界可以有阴境界,也可以有阳境界,这个不一样,阴境界是内在取一个境界,阳境界是与外物打成一片的,开放性的,在境界上都是取阳境界。讲到这里,关于学医的步骤,先告一段落。然后具体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我们如何去体会,关于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学问家讲的一个钥 ,大家都不讲,因为这个东西不好讲,《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夫为将者,不动如山岳,莫测如阴阳 。”从这句话里头,我们理解到,“莫测如阴阳”,阴阳是时刻变动不拘的,是没有真正的实质的,如果你说哪个东西属阴,哪个东西属阳,那他又如何莫测呢?一件事物有一件事物的阴阳,一个境界有一个境界的阴阳,它都是对应的,如果去局限地拿出来一个东西,说它属阴属阳,那么就僵化了,不僵化才能达到莫测如阴阳。古人讲,“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我们谈阳的时候,不能忘记阴,谈阴的时候,不能忘记阳,始终是两种东西。
中医从阴阳这方面来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这是上古圣人给我们的一个方法工具,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阴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么分,要确实感受到。如果不然的话,阴阳在脑子里就割裂成两块,然后阴阳,四象,知识越来越多,不能贯穿体会,就会成为障碍。前面讲的都是阴阳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样理解呢,这是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的。其实对阴阳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我的理解也不敢说有多深,还处在一个比较肤浅的状态。所谓得阴阳之情,怎么得,得阴阳必先得一,怎么样得一呢,我们每个人思维是合一的,我们类比攀援,或者是认识过程,当精力还处在比较旺盛的时候,我们看见事物,就会攀援出来,怎么用,是不是?看见一个杯子一个碗,马上就知道是盛水的,你就不会是看着碗,什么也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精力极度衰弱的,看见东西不会反应,这也是一种境界。还有被外界东西吓着以后,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傻了一样,这个时候周围的事情你还会听见,还会感受得非常清晰,但是突然一下就不反应了,这就是“一”的状态。为什么古人讲得一之情可以得天下,天下如一,天地如一。道家有本书叫《清净经》,清净就是虚静,毕清毕静,真正得到清净,得到如一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达到这种清净的境界和状态呢,首先,我们不能违背现实生活的活动,如果有违背的话,就不叫真清净了,就叫假清净,与动相对的一面就叫静。大家如果去道观的话,可能就会看见有牌匾上写着“动静齐观”,什么叫动静齐观,(),就是在心里上没有差别,这是一个状态啊,什么是“齐观”,是没有分别的用意,有人闭门往哪儿一打坐,有人满地到处跑,这个打坐的人的心里状况啊,还不一定有跑步人的心态静。有些人可能打坐以后胡思乱想,有些人在跑步活动的时候,脑子里还那么多妄念。所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地接触到事物的本来面。所谓虚静,所谓空灵,都是我们这个人体,我们这个社会本来的面目,出现的纷杂百态的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映射、反应。我们看见外物烦,从心里烦,心静的时候你不会感到烦,你见到一个人喜欢,是你本来就产生欢喜心。所以说我们的心态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万事万物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它映射着我们的心理状况,所以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客观外界就跟着映射变化了。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有一些老师就教我,必须要打坐站桩。通过打坐站桩,得到一个相对虚静的状态,这时候人就慢慢清净下来,空灵下来,然后再去学医的时候,悟性就会不一样,这一点呢,我在学校里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发现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呢,心态清净下来以后,在学习上就不会有太多的知见,对各种名相就不会太过于追逐和执着。
◆问:练太极有没有帮助啊?
■答:练太极,不论是练什么,都是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反复反观自己,观心,心态要处在一种放松之象,练太极讲究的是什么?讲究的是放松,太极就是一层一层把自己的僵劲儿放松下来,“拳经”里有一句话,“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把僵劲儿都卸下来以后,这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劲儿爆发出来,因为我们全身的这些肌肉,筋骨这些力量啊,在我们一动,一使劲的时候,都互相僵劲儿,互相抵消,所以真正能产生出来的力量不是很大。我们把全身的力量僵劲儿松掉以后,全身上下的劲道才能合一,这时候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西方科学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们认为人全身肌肉的力量只要爆发在一起,至少有25吨,这是他们研究的。练武的人练的是爆发力,你叫他去像码头工人一样出苦力,他可能不行,但把全身的力量爆发在一点,一下子使出,这个破坏力挺大的,这是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学医也是一样,把自己的思维,见解都放下,然后在理解事物的时候,集中在一点,这时候就容易把知见破开,认识到疾病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们平常学习、修行的关键。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观察着自己的心态,就像一个大人在看小孩子活蹦乱跳地玩耍,过去禅宗有个比喻,就像牧牛,开始时牛不老实,时刻看着它不让它乱跑,慢慢地老实了,就由着它了。我们也一样,在开始呢,我们都是一头野牛,如孙悟空,一只野猴,这个时候就要时时刻刻观察,遇到关键时刻就要强行禁止,这就像佛法里边的“戒”,容易犯的一些问题就要立下戒,佛家有五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不同的毛病,可以立下不同的戒。打坐,修行,第一点是什么,就是要戒五荤,得到清净的第一点是要戒荤,什么叫五荤,就是韭菜,葱,蒜,芥末,香菜,这五种东西,生吃使人嗔怒,熟吃助长淫欲,所以大家要想修持的话,这五种东西不利于修持。大家如果要打坐或者想花上几个月来调整心态,我建议这个时候就要断掉五荤,因为真正修持打坐的人,凡是有这方面体验的人都会有感受,人真正修持起来,就像走到悬崖边上一样,一不小心就回去了,想保持一份清明的心态,想有所提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刚前进一百步,后退了一百二十步。修行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想水到渠成,就要各方面都具备。为什么饮食上要这样严格要求呢?饮食上严格要求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以前难做到的事情,现在容易一些了,还要把自己身边的损友,不利于交往的,这段时间先要隔断一下,还有家庭的环境啊这些,这些都是关键。
◆问:止水澄清对大家说:老师香菜是YANG SUI 吗?
■答:香菜叫芫荽,中药里面有味药叫芫荽,就是现在的香菜,但是古代的芫荽都是野生的,现在的香菜都是家养的,性味上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有联系,但不完全一样。
这样通过每天打坐,心态就慢慢清静下来,像一杯水一样慢慢沉淀,时间长了残渣慢慢落下来,这时候水就不浑浊了。水中的杂质就好比心中的妄念,人平常感觉不出来,等到一打坐就浮想联翩,反而就静不下来了,只有在静中才能发现很多体验不到的状态,身体会有很多不舒服的现象。如果不想打坐的话,观心也可以,每天花上一二个小时,不论行立坐卧,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态,心就会慢慢沉静下来,这时候不要强求自己去静,强求去静,反而会增添烦恼。
◆问:tongany021对大家说:那真正的荤肉反而不戒吗?
■答:这个五荤跟肉还是不一样,肉使得人气比较粗重,不容易柔和下来,这个看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当然,对修持人来说,少吃肉是比较好的,因为佛家道家都是提倡吃素的,当然也有个别现象。
我们在不断地打坐,心态宁静的时候,时间久了会到一个境界,上堂课讲过,吕洞宾的诗,“一日清闲自在仙 ,六神合和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达到的状态是对境无心,心态宁静了,达到的状态就是丹田有宝这种现象。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讲一下丹法,像我们修道,道家主要讲的是炼丹,百日筑基,金丹大道,这个都讲的是丹法,这个丹是怎么来的?这个丹讲的是个意识,就是炼己,先天无为河图状态,后天有为洛书状态,在洛书里,由于己土的溃散,导致壬水耗散于己土,水中元阳被己土耗散,我们打坐百日筑基,就是讲究炼己,练己了以后,脾精的意识慢慢地凝聚,到时候成丹,这是练初步,然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是过程中慢慢出现的状态。丹就是意,后天的意,由它可以长生不老,可以练己成丹,这个意识凝结生花以后,就可以脱离我们的肉体。由意产生出阳神,开始锻炼修持有很多方法步骤,也需要悟性和明师指点,但是在此之前不外是炼己,整个丹法不外乎是练己,由练己贯穿起来而已,怎么炼己,就是要溃失的己土复位于中,重新达到()。达到这种宁静的状态以后,就会体会到什么叫中,中医或儒家讲究(中位居体),这是练功修行追求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在儒家就讲究,练气达到一定状态以后,会有一种浩然正气,道家会有成丹,种种境界现象,“对境无心莫问禅。”这是吕洞宾的理解,先讲对境无心,我们要初步达到这种对境无心的状态,什么叫对境无心?无心者,无分别之心。不是说像傻子一样不去分,而是我们看见一个事物以后,不去患得患失,不去瞻前顾后,而是正面直视,平静地看待它,这个叫对境无心,没有差别之心,没有妄想。大家知道,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一个处理事情的老手,处理事情时是非常放松的,非常宁静淡泊地来看待事物,脑袋里决不会有瞻前顾后,鸡毛蒜皮的心态,因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时候,考虑东西越多,难免有所得就有所失,而且时间长了以后,人会疲惫,这不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合适的方法。就像现在的下围棋,从下围棋种种角度来说,就像十年前,李昌镐还无敌的时候,他们的对弈之道,就是不断在算,每种格局,会有哪种变化,就是不断在算,不断去演变,然后形成下棋的规律,这不是我们古人之道,我们古人真正下棋入神的状态,根本不是这样的,所谓内照入神,与古人还是差太远。“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了以后,这个时候就可以谈阴阳了。
达摩祖师当年有这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有了心如墙壁这种状态来隔离,才可以来问道,天地之道,阴阳之道,所以说欲知阴阳,先求道。你懂得如一之道,这个一,然后才能知道阴阳分化,变化万千,阴阳四象。如果不解这个外在的道的话,就会像西医一样,对所有病分门别类,都研究非常清楚,但是虽然看起来清楚,但真正具体到每个病人身上,又是模糊的,这不够精细,因为佛经里面讲,“入海散沙无止境。”海里面的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东西,以有涯求无涯,结果总会不得圆满的,我们传统中医,传统文化走得道路是,先从大本大源入手,但得本不愁末,从根本入手。进了这种境界状态以后,再谈阴阳。在这里呢,我就不深入讲了,因为大家都没有达到这个状态,我只引用道德经第一章给大家阐释一些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底下就是我要讲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当它无的时候,这是老子的一个修持方法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阴阳莫测,变化不拘,凡是能够僵化,能够说出来的,能够命名出来的,都是有所指,有所名的,都是一个标志牌,不是最终要追求指示的东西。所以名可名,常名只是一个指月之指,一个代号,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一个表现。就像诸葛先生的锦囊妙计,只适用一个状态下的情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打坐时心态处在凝定空净的状态时,去取类比象,去观察万物,以观其妙,什么妙,它可以与外物相通。《易经》里面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万物本自相通,看病时也是一样,我状态好的时候,看病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心态不好的时候,看病就非常累,因为我看病不依靠自己的经验,不依靠平常积累的成方成法,如果依靠这个看病会比较简单,我看每个病人,就是脑子一片空白,随色脉,随证,然后现去取象类比,这是我应该有的状态,但是有的时候看病多了就不一样了,看多了就累了,脑子里就现出成方成法,头晕头疼,一到下午,午时以后,就凭着简单的症状去辨证类比,这个叫辨证论治,这个层次就低了。真正的看病是什么,病人往这一坐,就是一个象,体会这个现象,根据脉去体会脉这个现象,然后能合色脉,有不明白的地方,根据他的症状相和一下,这就是诊法。而不是去看舌苔怎么怎么样,哪个脉象主什么病,这个就僵化掉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通假字,通“皎皎如月”的“皎”,我们心态突然不空静了,烦恼啊,这种习气都爆发出来了,这个时候不要去遏制它,去观察它。《老子》里有句话,“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又哭又闹又折腾,但是他妈不太去搭理他,一会儿他也就放松了,他注意力一转,就转到其它地方了。所以,你这个修持的时候也是一样,有什么不对,有杂念,“哎呀,今天不好,有什么不对呀。”不要这样。有了这种打坐时烦躁的感觉啊,有这种莫名的、身体生理上的难受感觉,不舒适,这有时候会牵扯到生理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它是一过程,有个过程,这都是有过程的。你用“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用这两句话为修持指导原则。这个时候呢,不管有还是无,“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能观能知的这个东西呢,它是虚静的,它是空明的,它是我们不动的,坚者为宝的,它就是所谓的道,所谓的一,所谓的真实。所以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刚才讲得这些,大家弄明白了没有?大家不要老听我讲,因为我讲得这些呀,反反复复,我自已已经从讲课开始,已经把这个讲了三四遍了,我为什么总反复地来回讲,要去体会这个空静呀,这个阴阳的过程呢,这个一个根本,这个学会了以后,交谈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无名之朴,我们讲为什么叫无名之朴,没有名相的时候,朴,什么叫朴,“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讲得是什么,就是说,大家都没有好坏之分,贤与不贤之分,所知障,人我障,慢慢都去掉。这时候,然后再体会阴阳,你能觉得有个一就不是一了,有个东西在对比,在关照,如一的状态就是这种无觉的状态。佛法里有句话: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无。处在这种空静圆明的状态下,当你觉得自已是一的时候,所立照性无,“元明照生所”就是我所要强调的,你只有在元明的状况下以后,才能够很好地去取类比象,很好地去观察周边。所有事物才能真实明澈地显现出来。“所立照性无”,当你观察到东西以后,执着于观察到的东西,执着于观察到的这种现象,你认为它是真实的,认为它是确实存在的,就把照性啊,镜子啊,你把这个东西,就在镜子里面映现出来了,一个桌子或者一件事物,你把他留在这个镜子里面,这个镜子还能再照东西吗?这叫“所立照性无”了。我们观察阴阳,左升右降,学了以后,()。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要对应一个事物,有目标的时候,产生的一动,就会产生认识。由于这一个认识出来以后,你一动,就产生出万物之端啊,万物的这个源。有这个一产生出来以后,就有象,就有内外,就有左右,种种差别,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阴阳。所以老子谓,“道生一,一生二。”由元明而生的这一点认识,由一产生出来,道生一,一生二,这二是什么,是阴阳。再举个例子,大家慢慢体会一下,就像我们打坐一样,清清静静的,哎,突然来了,静,这一个念头出来了,说今天比较静,挺好的,有好就有坏了,你看,第二个念头来了,这一好,与坏有对比了,阴阳就出来了。这就是说,从这一点一觉中,有这一觉,就有一动,阴阳就产生出来了。在这里呢,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动中,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认识,种种烦恼之中。这一动是一种现象,有这一现象,就有阴阳了。所以呢,这阴阳就是一动,不要把阴阳当成二,阴阳是一。阴阳来源于一动。像肝,肝木升达,木一升动,大家就要想到,这是一,肝木要升动的话,就是说,就有阳有阴。在我们中医里就是营血,然后呢,营血体阴而用阳,这阴阳就出来了。肾精闭藏,闭藏了以后,阴中含着一点真阳,所以都是就是说,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两方面是互动,互为体用的。 ()脉与阴阳呢,二十四脉,二十七脉都是小道,用阴阳来类比脉呢,左尺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手由阴出阳,其脉浮,显示一种阳气浮越在外的现象,阳浮阴弱,阳气浮就代表阴气不足。左路是什么,左路是肝,左关部肝,左关脉浮的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营血不足。肝脉浮的病人, 肝气淤滞,外在的脾气会比较急躁、激动一些,然后晚上梦会多一些。白天升不上去,晚上收藏回去也不老实,梦比较多,阳魂不能安宁。这点症状呢,是肝脉浮的情况。如果心脉浮呢,心脉浮呢,就是左寸脉浮,左寸,左关浮越在外的外,阳气浮越在外的话,人可能会发热,人感觉发热,会有头晕啊,这种现象,阳气浮越在外,由于是心气上焦的浮越在外,心情烦躁,阳热之象会比较明显。由于是心气,心主血脉,血脉之气呢,心中一点真阴敛藏不足,这个时候就会体现在,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从内伤的角度来讲的话,心血不足。还有一点,下焦左尺脉若是浮了,左尺脉是什么,肾主藏精,藏精起亟,一点阴气升达,现在这个阳气没收住浮在外面了,大家想会有什么现象,第一个,肾司二便,三焦之气入络膀胱,而入于肾。三焦之气呢,就是说,三焦相火不能秘藏,就会出现相火外泄,肾脉浮,就会出现癃闭,小便不通,第二点呢,大便不畅,都会在肾脉浮时出现。阳气郁在下不能收,有的病人会出现越到晚上的时候两个脚热,放不进被子。这时就是说,就是下面要讲的,阳气浮越另外一点,是与精气不藏相对应的。如果脉象浮而实的话,脉象显示脉体比较干,比较细涩的话,就考虑什么,不光是阳热,还因为阴的这个精气不足,这需要养肾精,这个时候,你可以放一些柔肝啊,柔肝清肝,养肝肾的这些药。但是对于现代大部分人,由于中土寒湿的比较多,中土寒湿导致木气不升,然后是郁陷于下,这个病症可以说时有。而这种病症呢,下焦虽然有湿热,中焦又寒湿,对于这种病,还是以温为主,温中焦,下焦如果就是说,精气溃乏之象的话,可以考虑桂枝附子不要用。只从斡旋走,下焦酌情加入清湿热的,就是说滋阴清热的,顶多用点桂枝白芍啊这些。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吧,平常我看病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成方成法,讲课的话,也没有稿子,只是看情况给大家讲一讲。由于这个讲课没有互动,大家没有提问,也没有一些针对性的病历,所以讲起来容易,听起来东一句西一句。但是主线,要探索清楚,怎么样去认识阴阳,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虚静的状态,讲了这么长时间,大家关于今天有什么问题要提问的,现在可以问一下,没有了今天就到此为止。
◆玳瑁玲珑问:取象比类如何合于道,比如具体例子。
■答:没有什么具体例子。你合于道的话,你取的类,你取的象自然就合道,你如果不合于道,你取得象就不合于道,就看你这个人的状态。江湖之人说呀,你入于道了,你做什么事,举手投足,干什么事情就都是对的,不入道,不入于其流的话,怎么做都是错的,蒙也蒙不对。 取类比象如何法于道,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取类比象,才能合于道,如何做才算合理合法?谁来说我们这么做才算对,在临床上我们脉象出来了,到底对不对,我们自已的认为,这一点是关键,这才是比较负责的态度。不把这点说清楚,自己看病都是在自欺欺人。如何合于之道,合于什么之道,合于阴阳之道。现在我们看病,初步运用的就是阴阳之道。怎么样合于阴阳,怎么样认识阴阳,我已经讲那么多了,也没有说,一句话就讲出来的,就要大家不断地去体会,放下心,轻松一下,然后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感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感到十分贴切了。如果说听一两句话,听一两个东西,能够叫人忽然间领悟,是不可能。给大家举个例子,禅宗里面有顿悟有渐修两法。有人说我要学顿悟,像六祖一样顿悟,不学渐修了。岂不知顿悟和渐修互为阴阳,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这么多阴的,这么多渐修打基础,哪来那一下,谁都看不见的,别人都羡慕的,哎,绽放光芒,一下彻悟。你就像小偷,没有事先的踩点,没有事先的做好调查,怎么样能把东西偷到?我们以前一个老师说过,不要看贼(偷成功),要看贼挨打。我们现在学医也是一样。不要看,你一搭脉,哎,怎么怎么样,要看平常怎么样体会,怎么样迷茫的一种状态下,然后不断地去摸索,锲而不舍地追求,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出来一点感觉了,才对。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点儿傻劲,是学不好的,学问是什么,聪明人的学问,向来都做不好。所以说这个怎么样合于道,合于什么道呢,合于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什么,先贤先圣内经、伤寒这里反复讲的,一定要把经典熟之又熟,不能够取得荒诞,取得没有道理,自已还觉得自已(还对),就像曲黎敏讲的“黄帝内经”一样,很多东西,八杆子打不着,她觉得能络上就拉在一块儿,这就属于对这个经典,对这个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厚的根底导致的,自已好像有点悟性,有点灵性,把什么都拉过来,拉在一起。
◆止水澄清问:把到软脉如何理解?
■答:我先不讲,就是说,软脉你怎么样取类比象。在脉法里,在阴阳里面,软脉是属阴还是属阳,它是阴,是如何阴法?从流动的一气周流的角度讲,软脉属于什么?大家体会软,它是什么样一个现象,讲讲感觉,然后把它类比到阴阳五行里面,首先从阴阳里面类比,软与硬相对是不是,硬者是刚强在外表现出来,软表现不出来,这属于阴脉,在五行里面呢,从阴阳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五行里面,谈到软脉了以后,大家可以想想,柔者柔也,柔而不失正,软而不失中正叫柔。什么柔,肝木之气,初春之气,肝木比较柔弱。五行里面什么最刚,火是无形之至刚,火气。金气呢,有形之至刚,金气。上焦心肺之阳啊,心肺在上之谓阳,这个时候软脉,软脉就是上焦心肺之阳不足。在中医里面,软主气虚。肺气不足的人脉容易软。土生金,火生土,土为上焦金火之中气。软脉主什么?软脉主气虚。而在五行里面,在内经里面讲,软脉又主脾胃病。软脉,有时候软而缓而怠、懈怠。这个时候是中土脾胃,脾胃,你别看脾胃之气啊,脾胃讲得是收束之气。五行之气,就是说五行在外,生长化收藏,升降浮沉,就像一个轮盘一样,它都是往外走的,升降出入。这个时候呢,土气居中,使升降浮沉皆不过。这个土是什么,是中气,是元气,脉软的时候是中气不足,是元气不足。几个怪脉里面,脉无软象的几个脉,这个就是中气大虚,元阳之气亢,朱丹溪说过一句话,说这脉啊,脉无软的时候,太刚 ,太数,往往为阳气过度,阳气暂时过盛,浮在外面不收。软得太盛了,就是阴气比较盛,就是一元之气溃乏,往往是这种软的感觉。当你体会不出来时,你就不断地再体会,只有这个方法。就像我要体会呢,我先静下来,心态好,然后慢慢体会,慢慢就体会出来。你要是状态差呢,你心情不好,那你就花得时间比我长一点,你也能体会出来。而且时间长了以后,就很容易达到状态,也就体会得就越来越容易了。关于这个取类比象的问题,以后我们会每次都讲,因为这是个基础。
至于今天呢,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星期三我们再继续讲,下星期三继续讲什么呢,还是跟今天这课有关系的,讲脉法,脉合阴阳,由阴阳怎么合于脉。到时候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
标题: 欢迎大家到民间中医讲堂整理群(12012215)
作者: 北京如岳
时间: 2009/7/27 15:56
感谢简单 +10%,弘毅生,bEwAtEr 的整理,欢迎大家到民间中医讲堂整理群(12012215)参与整理。
感谢老师在民间中医讲堂的义务讲座,欢迎大家发心参与整理,把老师们的讲课整理成文字,让更多的人受益!
杏林愚人
发表于 2015/3/19 10:34:14
楼主辛苦了!
过客11844211
发表于 2015/4/26 20:29:56
感谢楼主
身在福中
发表于 2015/11/17 10:35:38
楼主辛苦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