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安 发表于 2008/5/11 12:55:1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于小儿,以症见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而命名,且多见畏寒发热、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若调治不善,有至唇裂、面赤、喉腥、咽烂、咳喘、高热、神昏,甚而夭亡者,心慈者无不悲悯,知医者岂能坐视。而西医每以病毒言之,且谓为自限性疾病,无对症药、特效药,可不药而愈,如此重防不重治,是为黔驴技穷,于病生者何益?于病死者何辜?中医对此亦众说不一,有宗《伤寒论》者,以邪伏太阳,主以麻、桂、姜、枣之类,若出现咽烂、腹泻,以为误用寒凉引邪入里,欲再行半夏、肉桂、附子辛热以治之;有宗《脾胃论》者,论“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主以黄芪、白术、苍术、人参之类,若出现手足心热,甚至手足心出现疱疹,以为阳虚下陷,欲再以升麻、葛根升提之;更多以火热立论者,而药或用三黄、紫草、桑白皮之苦寒,或用荆、防、桔、藿之香散。
       病且一种,治法从寒从热从虚从实,聚讼纷纭皆因不识病也。
       此病常有,缘何今年独胜?是因戊子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燥热当令。《运气要诀》载:少阴司天热下临,肺气上从病肺心,燥行于地肝应燥,燥热交加民病生,喘咳血溢及血泻,寒热鼽嚏涕流频,疮疡目赤嗌干肿,厥心胁痛苦呻吟。燥伤津,热伤阴,肺肾阴虚者不胜煎熬而病生。且小儿雏阴雏阳,体嫩如瓜苗菜秧,最易为燥热所伤,伤处即如灸似灼,形圆而边红。口鼻舌咽,温邪上受,燥热所淫,自然首当其冲,且舌为心之苗,君火一经为外邪发动,众火皆动,患者多喉腥咽烂,口舌生疮。至于病见于手、足,以四肢为诸阳之本,如树木枝丫,最易为骄阳烈日暴晒至伤。是医皆知手足之背为阳,手足之心为阴,一有五心之热,或散其阳,或养其阴,如升阳散火汤,六味地黄汤,从标从本无一不为救阴而设,今手足病发疱疹,有火燎之色,有艾灸之形,正是壮水之主,以镇阳刚之时,若再行辛温升散,成如抱薪救火,火上浇油。
       既知燥热所淫,用药自不至于乱投,轻清以泄热,甘凉以润燥,保全金水二脏,即是愈疾金针。勿执苦寒如黄连、黄芩等,寒滑如牛蒡子、车前仁等为用,苦就燥,滑伤阴故也。取方如喻氏清燥救肺汤、郑氏养阴清肺汤、人参白虎汤、三根汤之类,较为适宜。又所谓温故而知新,医者宜再翻《重楼玉钥》及《重楼玉钥续编》,白喉一症,近虽没迹,但万变不离其宗,频换马甲而已!

ZL141418 发表于 2008/5/13 11:53:55

世安先生是论坛中在下非常尊重的老师,但关于此次手足口病,在下还是有许多看法不敢苟同,首先老师单用五运六气来分析此次手足口可能偏离实际,今年冬天本来就是近二十年来少见的寒冬,本来就没有温病的基础,另外我在网上看到的图片和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患儿的舌像都没有明显的热像,基本上是偏淡的,虽然手足口和川崎病猩红热一类的出疹部位和症状很像,但舌像却和两者的杨梅舌差很远,治法也应该有所区别,而且我还在网上看到了两例从湿论治的手足口案例,运用了白蔻,半夏,砂仁等温燥药物,效果都挺好。

      当然也存在同病异治的可能性,网上也有人声称就完全相反的方法治愈了此病的个案,希望能和先生就此问题继续讨论。

世安 发表于 2008/5/14 21:54:28

回复 #2 ZL141418 的帖子

你好!

此帖发出数日,很希望有朋友提出不同看法,非常感谢你的关注!我再说啰嗦几句,与之商榷。
一:引发疾病的因数很多,运气学还是有一定干系的,特别是流行病,普遍病。今春到目前为止病温门诊比往年确实多了很多。至于你提到的去年寒冬之灾,不是温病的基础,我看刚好相反啊,有虚人感寒而不即发,入春后随春升而出,或为外邪引发,这样的病患好多好多,关于伏气病,有很多医籍中有详细记载。
二:我之所以重提白喉,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有所思,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老同志用中药治疗过白喉,单从舌、脉,很难参透白喉根源以及危险之处,舌越白腻,脉越沉缓,越需要注意养阴清肺,切莫因循守旧,见白腻之色,沉缓之脉,以为是寒是湿,而行表散温补,以前该病之死亡率,骇人听闻,而注意保全金水二脏,轻清泄热,甘凉养阴,每治皆愈,被先师引为秘决,并非虚言。温病或者说瘟疫,其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法与普通杂病有一些变化,这需要精通其规律!
三:大家见湿治湿,见燥治燥这样的情况很普遍,但有另外一种情况:因湿而生燥象,因燥而显湿象,问题也变深了,用药就需要深究了。
四:至于此病案例,我也有一些,症状“类似”,但没经过“病毒分离”,谁也说不清我治疗的就是手足口病,所以就不能介绍具体案例,不能上传具体“特效治疗药方”了。

ZL141418 发表于 2008/5/15 01:31:05

很高兴能和世安老师交流讨论此话题,先生乃有容之人,在下就不多说客气话了.

      伏气温病和伏邪温病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张氏锡纯是这样认为的,前者和冬伤于寒或伤于藏有关,但相关的医案却非常少见,所以明清不少医家怀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至于伏邪温病则多为西医所谓之细菌病毒感染经过潜伏期发作,或可因伤寒感冒引起,但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相关的医案明清非常多,治疗的难度非常大,基本上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要想像伤寒那样一剂知二剂止是不可能的,老师所说的白喉应该就属于这种温病,的确单从舌脉很容易被误导,就像吴又可所论的舌如积粉的瘟病,也是从湿立方,吴塘的温病条辨碰到类似的舌像也是从湿立论,但看相关的医案,却发现此病和湿的确没什么关系,基本上纯是一团火热.

         另外这类疾病正如老师所说已经很少有人能碰到了,基本上是没人有治疗经验了,能把它们从一般发热疾病中识别出来已经很不错了,但此次的手足口病的舌像我看是接近正常的舌像,也就是说和平常的舌像区别不大,所以此病在以前一直是一种温和的流行病,很多时候不用治也能好,但此次突然加强是否和之前反常的气候有关,到底是偏寒还是偏热可能谁也说不好,不应该简单的把它定为温热性质的,据我从媒体了解的情况,此次的重症患儿多为低热甚至不发烧,但却会毫无征兆的恶化,二个小时就死亡,抢救都来不及,我在想如果中医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ZL141418 发表于 2008/5/15 01:33:52

病情恶化之快令医生也战栗

“孩子刚刚还好好地在玩,突然就倒下了。”佛山市高明区荷城扶丽新村的村民黎杰娴不敢相信,两个小时前还走来走去,喊着“爸爸妈妈”的儿子覃达熙,两个小时后再也无法睁开他那双好奇的眼睛。

   2008年4月27日,黎杰娴的儿子覃达熙的手上脸上和屁股上都出现了几颗像被蚊子咬了一样的红包,黎杰娴将其送去医院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治疗。4月28日被确诊为手足口病。随后三天,她每天都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医生没说这病有多危险,期间医生曾建议孩子入院治疗,但考虑医院离家很近,孩子的病情也很轻,她就放弃了。

   5月2日上午7时多,黎杰娴再次把孩子带到医院,“孩子刚刚还好好地在玩,手里还拿着苹果走来走去,还叫爸爸妈妈,突然就倒下了。”黎杰娴回忆,达熙突然出现了手脚抽动,眼睛翻白并咳血的症状。两个多小时的抢救后,医生说孩子没救了。

   以下为抢救报告:7时20分患儿因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3次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8度,脉搏18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60/30mmHg,急性危重病容,神志不清,表情冷淡,口周青灰,咽弓部可见少许疱疹,双肺布满细湿罗音,呼吸表浅,心音低顿,病情危重。初步诊断:“手足口病并急性脑炎,急性心肌炎,消化道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10时15分宣布临床死亡。

   孩子的病情恶化的确太快了,院长对另一例死亡案例介绍:医生下午3时左右查房的时候,小熙的状态还很好,在床上玩香蕉,中午还吃了肠粉。下午3时45分,小熙病情突然恶化,出现昏迷等症状,被紧急转到ICU重症室,后经过约1小时的抢救,下午5时50分左右,医生宣布患儿死亡。初步鉴定为EV71引起的肺炎、心肌炎等。

   病情恶化时间之快,并发症之多,状况之严重,实在令人战栗。一名医生说。

世安 发表于 2008/5/15 08:45:15

六气中,燥气杀人最快,而人不易察觉,老人小孩金水不足,易为燥气所伤。

      看此病案,很让人伤心,中医如果见小孩身上有疹,要辨别是虫咬,或是内发,并非难事,若知内发,简单的煎点芦根、茅根、蝉衣、桑叶,重些的可用白虎汤加味等,无非清解养阴,保金水为治,免得上绝下竭。


       之所以要编辑一下,是有话不吐不快,有些小儿疾病,医院的西医是无能为力的,即如此案,即使住院治疗观察,照样解决不了,原因是认识不同,治疗方法有异,这不是偏见问题。

[ 本帖最后由 世安 于 2008/5/15 08:10 编辑 ]

zq166 发表于 2008/5/15 09:45:46

支持中医

这是发扬中医的时机!
请问先生,网上的药方
“近期,安徽省有关部门发布了《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在这个方案中,第一项就是预防: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中,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芦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适用对象: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服用时间:连续服用7-10天。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是否对证,请明示!!谢谢!

ZL141418 发表于 2008/5/17 00:41:12

在下认为中医面对这种情况也不一定能想出什么好办法,上面的情况是很严重,但所幸的是发生率比较低,不到百分之一,每个小孩的表面症状都差不多,但不知道为什么个别会如此严重,如何把这些个别情况识别出来是个问题。

          还有就是祝氏味菊把外邪分为有机无机,这是个不错的思路,六淫是属于无机一类,而流行传染病等温热病则多为有机之细菌病毒,上面两个小儿最后的症状感觉和毒发有关,在下想当然的认为中医如果要抢救应该强心解毒并重,最近在看朱良春朱老介绍六神丸在重症温热病的应用,觉得或可一试,可惜中医现在连轻症都难介入,更别说重症了。对了西医对这种情况也有抢救成功的案例,方法和对付非典是一样的,就是大剂量激素攻击。

世安 发表于 2008/5/17 10:11:54

温热病基本可分为新感与伏气(伏气病不是没有,还很多很厉害,治疗在于一个透字)两类,至于现在所说的有机无机潜伏期我想这为中医西化下的产物,不如《广温热论》说的明白易懂也适用,谓新感温热,邪从上受,由口鼻而入,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出气分,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
新感轻而易治,伏气重而难疗,新感为邪从上受,邪一中人,肺胃即有表现,所以人多易为察觉,用药也可循序渐进;伏气可因新邪触动而发,也可以自行透出,触发的往往被人误认为仅仅是新感,自行透发的也有两大类,一易透,二难透,易透者多为元气尚强,难透者元气不足且邪气久恋,后者为病人转瞬即逝的主要原因,辨别与治疗伏气病就需要逆向思考了,不能像新感温热病一个模子。

世安 发表于 2008/5/17 11:10:01

关于手足口病的中医介入问题,这不是中医本身能把握的,也应该考虑的不是很多。就像有人说《伤寒论》也就只能治疗小病一样,张寿颐大赞这些人真是仲师的千古第一知音,我想用同样的说法运用到中医上,也会成为中医的千古知音,能治小病就不错,病大了,卢扁转世也无可奈何。小病大作,以至于门庭若市,我想也不是中医追求的上工境界!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