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研习资料及志一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文本)
志一老师已经答应来UC民间中医讲堂为大家讲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具体时间还有待管理员与志一老师进一步沟通。据知止老师透露,志一老师有个特点:他一定是研究很有心得了,并且还有一定体系了,他才会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但志一老师因为研究得比较深,他不习惯逐条逐条地念着讲。对他来说,如果我们有所考虑,有具体问题提出来,他会依着他的研究、他的理解来讲。所以大家要想请志一老师来讲课,就要自己真正去看,自己真正有问题。如果大家对这个讲课感兴趣,请事先看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自己先提出问题。大家也可以在这里跟帖提问,志一老师看到问题,他会很高兴地主动地找时间来讲堂讲课。
[ 本帖最后由 长安 于 2008/6/14 20:24 编辑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72&highlight=%B8%A8%D0%D0%BE%F7
关于《辅行诀》中25味中药分类的疑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0067&highlight=%B8%A8%D0%D0%BE%F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味的五行归属辨识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1029&highlight=%B8%A8%D0%D0%BE%F7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3090&highlight=%B8%A8%D0%D0%BE%F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点滴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5222&highlight=%B8%A8%D0%D0%BE%F7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急方析义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6634&highlight=%B8%A8%D0%D0%BE%F7
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诸劳损病方的现实意义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6627&highlight=%B8%A8%D0%D0%BE%F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4549&highlight=%B8%A8%D0%D0%BE%F7
《伤寒杂病论》前东汉医学透视(2)——《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3562&highlight=%B8%A8%D0%D0%BE%F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方治误汗一例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2108&highlight=%B8%A8%D0%D0%BE%F7
辅行诀中五味对应五行为什么和内经不同??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4956&highlight=%B8%A8%D0%D0%BE%F7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http://www.yidao.info/?action-viewthread-tid-62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http://www.xici.net/b619385/d53928574.htm http://files.xici.net/d53928574.2/%CC%C0%D2%BA%BE%AD%B7%A8%CD%BC.jpg汤液经法图
[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17 22:03 编辑 ]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22 22:17 编辑 ]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25 19:55 编辑 ]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 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 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 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黄连[水中火] 味苦无毒。术[水中土] 味苦温。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
特别说明,我贴这些楼的资料全是根据熊熊师姐提供的地址贴出来而已,感谢熊熊师姐。
http://www.yidao.info/?action-viewthread-tid-62
[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23 22:40 编辑 ] 五行与事物和现象配属比较表
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方证分析如下楼:
[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23 22:42 编辑 ] 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至此,笔者认为《汤液经法图》之秘已全部破解。《经法图》是针对中医五脏六腑之病症,以五行属性分类,用中药药物的五行药(属)性来组方遣药之法则总结,即所谓的“汤液经法”,并根据临床应用化五行药性为五种药味,以图示的方式进行记载传教。
其实此秘密,陶弘景在《辅行诀》中已有明示矣,陶隐居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五行是体,五味是用,以现代语言解释之,“五行是理论,五味是应用(实践)”。
中医辨证之五行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使张仲景之《经方》至今仍用之如神,“汤液经法”功不可没也。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
张机《经方》用如神,
岂知“组方”以五行;
《桐君药录》今已失,
“五行药性”何处寻。
卷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辅行诀》记载辨五(加心包为六脏)脏虚实病症大小补泻方24个(不计随证加减方36个),实际每脏有方证4个。於后单列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五脏泻方5个,救五脏诸劳损病补方5个,五(六)脏之病症方前后合之共34方。吾人以为《辅行诀》书中仅有五(六)脏病之方证,而无六腑病之方证,其实不然,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腑(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治脏之医方亦是治腑之医方是也。其后更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症16方(加正阳旦汤计17个),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病症5方(加启喉丸方、灌耳方计7个),总计《辅行诀》载医方55个(如加上随证加减方36个及正阳旦汤和启喉、灌耳方,共计94个医方),其组方法则亦按脏腑泻补、外感天行、开窍急救三类而成。
笔者以图3《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简称《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的五行生克制化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五行之义理,并按卷二所用方法破解《汤液经方》遗存——《辅行诀》医方之组方法则与规律,把二十五味药精填入彩色《经法图》中,绘制而成《廿五味药精经法图》(图4)如下:
[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23 22:45 编辑 ]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1、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方:
枳实(熬)[金中木]、芍药 [金中土]、生姜[木中土](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解析:
肝实则怒,方用泻肝汤。
“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克脾土中之火、水。“小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生姜为木中土。以脾土“土体” 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又怕制土太过而以“木体”之土兼补 “木‘本’体”中之土,方证见(图5—1)。
肝实“‘木体’之水太过并伴土亢”是病则用“小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为臣药,生姜为佐使,化甘除烦,治病去强急。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使。
一为乾为阳,二为坤为阴。经云: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天三(味,升)、一(升)阳数也,肝实用阳数三、一并泻方,顿服为日一服取阳证以孤阳不长之意泻之,阴阳五行在其中矣。 2、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金中木]、芍药[金中土]、甘草(炙)[土中木]、黄芩[水中木]、大黄 [火中木]、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解析:
“肝实,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而木则虚。“大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生姜为木中土。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以“土体”中之木反侮“木体”中之土;以木体之母“水体”中之木、之子“火体”中之木扶持“木体”中之木;又怕制土太过而以“木体”之土兼补“木‘本’体”中之土,方证见(图5—2)。
肝实“‘木体’之水及土亢而木虚”是病则用“大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甘草为臣药,黄芩、大黄为佐药,生姜为使药,化甘除烦,治病去痛。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一为乾为阳,二为坤为阴。天(水)五(升)阳数也,地(煮取)二(升)、六(味)阴数也;肝实为数五用二、六数并泻方,再服为日二服取阳证以阴泻之意也,阴阳五行在其中矣。
[ 本帖最后由 高天上流云 于 2008/4/24 22:2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