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 发表于 2008/3/23 00:05:13

由“中”而“医”论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传统文化的热衷者和中医的爱好者,很盼望中医得到发扬光大。近来,中医借助网络、媒体、图书、讲座等各种方式得以传播,俺也从中受益,宽慰之余也有一份忧虑。这些年传统文化走热,和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民族自信不断增强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应当清醒地看到,五千年悠久文明在经历了近代百年的风雨摧残后,摇摇欲坠,元气大伤。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犹如一剂独参汤,虽回阳救逆,力挽败局,但经络刚刚打通,根本仍不巩固,最多是见龙在田而已,离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和腾飞还有很大的距离。当前在普及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要避免中医的庸俗化、简单化倾向,尤其要避免以民粹主义的方式推广中医。中医是国学之一端,是一门有着深广的传统文化根底的学问,是中华文明之树的一颗奇葩。历史上的大儒多通医术,亦儒亦医;不少医学大家也是由儒而医,由易及医,水到渠成。但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备受摧残,根底已伤,作为其枝叶的中医当然也难逃此劫。如今中医的走热不过是前些年中国文化走热的继续和一个面相。但总体上,当前中医所面临的形势,仍是一阳来复,迫切需要固本陪元,养护根底。如不注意传统文化的同步修养,拔苗助长,则会“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看似热闹一时,不过发烧的病态而已。中医养生知识虽然可以普及,但中医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国家统筹规划,长远打算,也需要个人痛下功夫,耐得寂寞,经得煎熬。因为中医本质上是一本精英的艺术,至广大而尽精微,天文、地理,人性、药性存乎一心,阴阳五行、理法方药一以贯通,无论是在悟性、记性还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上都要求很高,中医师一工百技、应变无穷,比西医的百工一技要难掌握的多。古代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顺手拈来,无不是良方妙药。而现代不少所谓中医生,因为无国学功底,不过背得几个汤头,记得些药性气味,却于道不通,于理不解,笨法死方,遇到患者,只能俨然试错了。西医并非不科学,也不能说它没有整体观作指导,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在此方面有很大突破。西医最大的问题是它以分析思维导向朝着精微一端发展的同时,与知识的专业化相适应而不得不分科愈来愈细密,以至于细密到即使它认识到整体观的重要性却也无法也无力在操作层面上整合。所以,现在除了极少数情况下少数人可以请不同西医专家会诊以避免偏颇外,作为普通患者,也只能面对一个整齐俨然、看似专业其实只抓住疾病一端的医生,让他像盲人摸象般在自己身上探索了。更可叹的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现代化的强势发展,现代人多数有了西方分析思维的路径依赖,即使当他转向中医时,他也几乎丧失了表达的能力,他会直接问“支气管炎吃什么中药好啊”,使得医者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流困难。另外,正因为中医是一门依赖于个体悟性的精英学问,在当前人们传统文化贫乏、分辨能力较差的背景下,在中医方面也很容易形成不必要的个人崇拜,这种崇拜往往害了患者,也害了中医。治病容易,治人难,中医之“中”,比中医之“医”更根本,也更重要。只有认识到中医文化根底的孱弱和文化氛围的稀薄,把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与中医人才培养同行,既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避免庸俗化和简单化,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才是真正地发展中医。否则在中医的反对者还没有正式攻击的时候,中医就已经把自己打倒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由“中”而“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