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08年)春分时节春气升
(2008年)春分时节春气升刘逢军
今年3月20日是春分。春分不仅是中国24个节气之一,也是很多国家重视的日子。这天太阳处在黄经0度位置,直射赤道,地球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春分,标志着春天已过二分之一。春分至清明15天,5天为一候。前5天为初候,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飞回北京原来的窝巢;二候为中间5天,远处已时而响起雷声;三候的后5天,时而会出现闪电,标志着地气已经贯通,春气升。春分是个大节气。天地间阳气升发,生物的阳气生发。有的植物春分后一夜之间吐出了嫩芽。人郁在身体内部的阳气,春分后也会舒发出来。
尤其今年的春分不同寻常,它结束了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气郁”气候。从2007年1月20日大寒至2008年1月21日大寒,由于一年中燥气太过,抑制了人肝气的生发,容易使人形成“肝气郁”。今年1月21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又是“倒春寒”的气候,抑制了阳气的生发,形成“阳气郁”的气候与时空。在这段时间,人体内容易形成内热太过,导致腹胀、便秘,睡眠不安,头痛、耳鸣,肿瘤多发等等。
春分后,一直到5月21日小满,“气郁”的状态基本解除,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讲:“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这段话是说:气候总体上风和日丽,不冷不热,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人与天处于和谐的状态。但是,由于戊子年是火运,气候整体上偏热,人在起居饮食中仍需注意防止内火太盛。
在春分至小满的两个月中,气候对人的影响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讲:“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这段话是说,此段时间人易出现下列不适症状:淋,小便涩痛,滴沥不尽;目瞑,眼闭不想睁开;目赤,眼睛充血;内火上行头胸而产生郁热。这些症状都是内热过盛转为热邪所致。
人们在春分之后可以适当地温补身体,而不会像之前一年零三个月,稍微一补郁热即生。但是切记不要补过。考虑“火运”之年的因素,还是以清淡偏素食为主;喝酒、吃辣味,吃性热性寒食物要有节制。一旦身体发生内热偏盛即停温补,以防止内热太过而形成热邪。
春分之后不可睡懒觉、晚起床,以免抑制了体内阳气的生发。一日内,5时相当于“惊蛰”,6时相当于“春分”,起床最晚莫过6时。
(本文作者系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 养生知时节,心神五脏安 四季养生是对健康人而言,当健康出现问题,人体的四季与外界不同步,这时应依据身体内部的季节行事。以本人为例:阴阳两虚,入春以来整日思睡,食量有增,轻微咳嗽,大便软,元气处于秋冬的收藏状态,并伴有轻度排病反应,我顺应元气的状态,少说勿劳,多睡,如此一个月后,3月15日晚饭后,腹痛,少顷大便,稀,夹杂硬块失气,便后无任何不适。这是元气积聚后一次较大的排病反应。象我这样的体质,即使是在春天,也应静养少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