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湘 发表于 2008/3/10 17:49:41

我看中 醫 基 礎 概 論

我本是一個環境工程師,之前還在氣功版與天緣醫人討論地球生態。有人會奇怪怎麼轉到中醫來了,兩者好像不太相關。其實,稍微了解中醫基礎理論,就會發現--兩者啟止相關而以,關係密切的不得了。

       環境工程的目的在求得對地球資源的適度利用,希望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中醫的基礎理論正是建立在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之上,道家「參天地之化育」,得到的心得是要讓自然界能在「自然」的條件下生生不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自然的循環要平衡,不可偏廢,要讓循環能持續,直到永遠。在人體內呢?中醫的觀念,這是一個縮小版的宇宙,所以自然界是木、火、土、金、水,人體也是木、火、土、金、水;自然界五行要平衡才能生生不息,人體五行也是要平衡才能生生不息,健康長壽。

       中醫的觀念裡,人體是一個自控高度精密有效的系統,時時保持著各部份的平衡(動態平衡),如果你不去打攪他,讓他自由的發揮,則真氣充足,是沒有病痛的。那病是怎麼來的,首先是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現代生物學已發現情緒是以化學物質的方式向全身細胞發送訊號,情緒物質的累積是會在實質上造成細胞病變的。中醫認為適度的情緒,人體的平衡系統是足以調節的,超過人體的調節能力就會致病了,所以在情緒病方面中醫是超前西醫很多的,目前西醫在這方面還是在摸索階段。再來是外感六邪風、熱(火)、暑、濕、燥、寒,這六邪侵犯體表,使人體的機能受到影響,失去原有的平衡,人就病了。中醫不強調細菌、病毒,而特別重視人體的免疫能力,即「不俟敵之不來,俟吾有以待之」。以歷史來看,不論再厲害的傳染病,其致死率絕不是百分之百,總是有的人病重,有的人病輕,有的人根本不病,這差別在哪裡,就在個人自身免疫力的強弱,即中醫所謂「正氣」的強弱。此外,還有所謂勞倦傷,就是人體太過勞累,使人體機能失去平衡,則免疫力下降,而生病了,或傷了內臟而病了。而各種慢性病就是各種致病因素長期作用下,使身體機能失去平衡而造成的病變。

       在基本理論架構下,中醫也發展出一套嚴密的診斷與治病方法,先說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良好的自我平衡系統,如果失去平衡,就會顯現一些訊號,而這些訊號會傳到體表,即所謂「證」。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與呂迪特˙達爾可在「疾病的希望」一書中也提出類似觀念。但「證」與身體狀況如何取得聯繫,中國古時的醫者,經過長時間的在病人與正常人身上驗證,取得了許多經驗,並借用「五行學說」完成了一套「辨證論治」的方法,這其中最具有價值的就是「經絡學」與相應的「脈學」。據王唯工博士「氣的樂章」一書指出,「經絡學」事實上就是血液循環學,原來心臟不只是發出平均每分鐘72次的基頻,還發出12諧波,分別對應肝、腎、脾、肺、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心經與心包經;各臟腑與對應的經脈則是以相同頻率共振的。是各臟腑與經脈配合著心臟共振,完成全身血液循環的,身體則是靠著調整各諧波的能量完成血液的分配。而各經脈則將臟腑的訊號送到體表,所以我們可以在體表靠著量測經脈的變化,得到身體內部的訊息,這就是中醫的「脈診」。除了「脈診」外,中醫還發展出「五色」、「五音」、「五臭」等診病方法,及許多「證」與身體健康狀況的相關性,但主要是以「五臟」,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為基礎,或是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辯證為主。

中醫治病學:中醫治病學,基本上就是在經絡學的基礎上,調整身體的動態平衡,方法上基本就是太熱(能量過大)就寒之(降低能量);太寒(能量過低)就熱之(增加能量);虛(臟腑本體太弱)則補之(增加血液供給),實(因感染而發炎或消化不良)則洩之(消炎或瀉)。實際操作上,則是根據脈診得到的經絡資料,綜合運用。

中藥是如何治病的:中藥的治病方法基本上是由兩大功用綜合起來的。其一就是「藥物歸經」,中醫有一類的藥吃下後會影響到經脈的能量,即葯書上說「入某經」,然後又分寒、熱,寒的藥會降低經脈能量,熱的藥會增加經脈能量,透過這方法就可精準的調整經脈能量平衡。中藥又有的藥有殺菌、抑菌,或抑制病毒的作用,對有發炎的病,這些藥可發揮消炎的作用,再配合「行經藥」,就可將藥送到需要的部位,而不是像西藥般,吃下去是分佈全身。「行經藥」配合寒、熱及殺菌、抑菌、抑制病毒就形成了中藥的主要治病方法。若要「補」受損的臟腑,中醫又有特定的中藥對特定器官細胞較有效,同樣配合行經藥,就可精確的「進補」了。

      所以,中醫在「診病」的精準度與「用藥」的精準度上,不但在學理上與醫技上都是遠遠超過西醫的。只是這門學問博大精深(人體真的是很複雜又奇妙),不好學是真的。

jnlbw 发表于 2009/9/19 22:01:58

05年的文章,评论一下,中西医理论水平和我差不多吧,不咋地。。

jnlbw 发表于 2009/9/19 22:04:00

个人有许多观点于逸湘老师向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看中 醫 基 礎 概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