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望闻问切” 漫讲龙女病由
龙女士:31岁,未婚一:说“气色”
见到龙女士的时候是在一个下午,大雪节气的第二天。持续了七年暖冬,此时的武汉依旧不太冷。中医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以说是医者是在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来搜索、感知另外一个生命体的所有价值信息。“望闻问切”是一个不可轻易颠倒的过程。很多熟识的朋友见到我,往往是将手一伸,示意拿脉。再笑嘻嘻得来一句“你看看我身体现在怎么样了啊?”,呵呵,说实在话,若真的是相熟日久;观察有年,我也不妨一拿。怕就怕,初来乍到,是旧识引新知,仅仅凭借脉诊,就要我把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探测个清楚明白,再说个通晓畅达。这只怕是;
难!难!难!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望闻问切”的科学内涵。应该说它非常符合一个自然的诊疗过程。远观近瞧都是“望”,望男望女、望老望幼。或不经意一瞥;或定睛细瞧,人的气色神态都会落入医者视角、沉淀于脑海,成为“辩证论治”的素材。
龙女士身材娇小,气质娴静。待人接物,落落大方,言对间,语气和缓坚定。看看!这一组二十九个字的形容词,这就是对望诊的定性。中医常常讲望“气色”。什么是气色呢?是皮肤颜色吗?不全面,这不过是望诊的一个部分而已。“色”是很好理解的,难就难在一个“气”字上。不可琢磨,无有形质的东西是最难表达清楚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就是一个“气”,似乎古人特别讲究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果说我们把“气”简化为人的“气质”,那只能是“达其意,而不能传其神”,要想传神,就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能说清楚的时候就已经“失神”了。所以望“气色”就是望“神韵”,神韵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那望“气色”的谜底是什么呢?中医四诊可以说只服务于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可能、尽全面了解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中医就没有什么神秘了!在中医看来,我观察你,就是为了解你。就算你一句不说,一举不动。你也自有“神韵”流露,也自有信息可采!厉害吧!为什么呢?人生宛如一场戏!除非你是一个演员,否则任何人都不能做到不露“真神”。一露真神就有深意。说的好听点中医就是要解读“面具背后的人生故事”。比如古人这样形容,“旧居人下,其气必馁,慎言慎行不敢擅越”,观其气色当然多少有点委琐,容易霍患的疾病就是“郁症”——少阳相火受郁就会神情萎靡,畏寒怕声,或患偏头痛,或面颊处生暗斑。这在许多工作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大的白领身上往往都能得到印证!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视之。若是有人问:“我也很大压力,怎么感觉还好呢?”那就看每个人的先天体质与心理素质了。
在宋元以前中医书籍中有关气色的表述还多“玄奥”,也就是讲求心理感觉性的东西还比较多,降至明清,中医说“气色”则偏向于务实的描述了!
二、“闻问一体” 不可有无
“听说你胃不好”简单寒暄后我发问了。
“是的,很多年了,胃口总是不好。”她声音较一般女性要低沉,还略带嘶哑。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声音或者说语言就是疾病的“瞭望台”,用不用的好,就看你重视程度如何了!两千多年前,我们伟大祖先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视其喘息,听其声音,而知其苦”。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闻问就是医患交流查知病情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重要手段。闻不是闻味道,一则是强调中医要有耐心去听病人讲话,二是要听病人声音的特质,后一点是很神奇的部分。已经成为了中医的“绝学’..现代中医能知运用者极少!我们可以从很多古人的文献中看到运用的痕迹。比如《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这是司马公转述秦王的政敌尉缭对其的身形、音色、性情的表述(说是描述也不竟然,几乎就是挖苦谩骂)。可能尉缭在评价的时候心情不是很理想(严格来说是心情糟透了),用现代人话说就是“带情绪讲话”,把千古一帝形容得是相当不帅!呵呵,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尉缭也只是夸张放大了秦王身上的某些生理缺陷,要说有偏颇我估计也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若说秦王长得很丑,我也不能认同。我们可以翻译一下;联想一下,秦王应该还是一个蛮有味道,有点小帅的男人哦!我的理由有三点:一、秦始皇个子不矮,这一点史籍中有记载,再看看现代陕西男人的平均身高也能估计出来。二、基因有优势,秦始皇妈妈是个大美女,不是美女也不会已经做了人家老婆,还能被一个王侯公子(破落的王孙身边也不会缺女人,也是见过后宫佳丽三千大世面的哦,绝对是审美情趣不会低的男人)看中!美女生的儿子,差也不会到那里去吧!三、揭开尉缭的夸张,我们看看秦王的这张脸;蜂准——高鼻梁,长目——大眼睛,挚鸟膺——老鹰的胸脯,豺声——豺狼的声音,哈哈,前两个条件一摆一个帅哥就基本上勾勒出来了,至于说有点鸡胸,那证明是嬴政小时候跟着母亲在国外受了点苦,有点营养不良,最可笑的是“豺狼的声音”,我们细读史记就会发现尉缭形容的秦王外形时,秦王刚刚举行过成年礼,就是刚刚进入青春期,他还在处于变声期,这个时期的男孩音调很高很正常的,恰恰高的还有一股威慑力,那证明秦王在未来的音色发展上还是很有潜质的哦!以上是题外话,以证明古人对声音是很重视的。而且中医传统中把声音与五行相配称为“五音十二律”(五音: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一个八度内共有十二个半音,它们的音高标准叫律。 古代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 ...),又以五音配五脏,闻其人某音较高或较低就能测知某脏腑的生理虚实。很神奇吧,可惜技术失传了!
现代人一提中医,似乎就知道拿脉,你既然是“中医”你通过拿脉,就应该什么都知道。我说不说病情无所谓!而医生也似乎是特别怕累,不是我批评西医,一般来讲他们问话不超过五句,与你身体接触不过十秒,接下来就是要靠那些冰冷的“机器”看病了。武汉晚报近日披露了一则新闻,一位年轻已婚女性绝经数月,老远从广州赶回来到武汉某大医院挂了一个“妇科正教授”的专家号。这够放心吧!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位专家简单翻看过去的病历后(估计提示该女曾经有月经不调,或曾经有绝经史),“好了,抽血查激素水平吧”。查完后嘱咐口服某激素调节!七个月过去了,往返武汉——广州三四趟连续看了四名“正教授”级别专家,月经还是没有来。这下病人急了。无意间到广州某社区门诊就诊,查尿后提示怀孕了!这下病家气愤之极,这七个月的胎儿饱受“致畸”药物的折磨,是要还是不要呢?这样的教授肯定是“只见数据不见人”,炮制医学论文已经成了习惯,在他们的眼中笼子里的小白鼠与眼前的病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我能获取数据,一天抽多少次血,是不成问题的!只要有数据,病人在不在我眼前,并不重要。人类隔空断病;隔物诊病的伟大理想,在这一代教授身上得以实现!
“仁心仁术,医道何存”?如果按照这种医学模式发展下去,未来世界有没有医生不重要了。教授吗就是医学专业知识储备超过常人嘛,再怎么储备你没有电脑精细详备吧!说判断速度,同样一组数据摆在眼前,你没有电脑快吧!可以预料医生将是一个被淘汰的职业!医院里只需要会抽取各种体液(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腹腔积液)的护士就行了。
话题扯远了,我们拉回来看看龙女士是怎么描述疾病的。
“从今天三月初我就开始咳嗽,吃了很多西药,现在基本上控制了,只是觉得呼吸有点累,特别是在气温很低的时候,这两天好像有点上火,痰又变多了”。
“什么颜色的痰,什么性状呢?咯不咯的出来”
“白色的,很小的块状”
“好的,继续说!”
“我不能乱吃东西,吃多了杂了就会便秘”
“食欲好不好呢?容易饿嘛”
“还可以,不是很想吃东西,晚餐我基本可以不吃”
“你平时感觉口渴嘛?有没有口气,有没有异味”
“口很干,没有异味,我很讨厌有异味的”
“你平时喜欢吃甜还是咸,或是辣”
“喜欢吃甜的,清淡挺好,因为胃不好,不怎么吃辣”
“喝水多不多”
“不多!”
“尿是什么颜色,量怎么样?”
“尿很清,也很多”
“怕冷嘛?”
“是的很怕冷”
“是感觉身体很冷,还是手足末端很冷呢?”
“全身都很冷”
“睡眠怎么样,做梦嘛?”
“还可以,做梦也有,还很清晰回忆出来”
中医常常讲望“气色”。什么是气色呢?讲究(悟)字!悟到了是很简单的。 好文章!是中医入门篇,也是提高篇.
请继续! 同感 不值一谈!好的中医根本不需要问,直接拿脉诊病.
在韩国,病人非常相信中医,但是你拿脉说不对,病人是掉头就走的,管你是什么名医不名医. 原帖由 lujg98 于 2008/6/20 08:16 发表
不值一谈!好的中医根本不需要问,直接拿脉诊病.
在韩国,病人非常相信中医,但是你拿脉说不对,病人是掉头就走的,管你是什么名医不名医.
那还要什么望闻问切,直接切就行了呗。我依稀好像听说望闻望切四诊法里面切排在最后面的。 在日本是经方的世界,那里脉诊用的就不多,腹诊倒是做的很好。
看来日本的医生去韩国都没饭吃了,呵呵!! 似乎主贴没有写完啊,不知道LZ是不是还会写下去啊?写的不错,想继续看呢,期待ing。。。 岫吉先生开始篇、我也很有同感。现在的患者来诊伸手就要号脉,都会来一句:现在我的身体情况怎样,是什么病。好像这样才能显示出中医的真本事,也难怪现在的患者被那些所谓的军医、名医、专家教授搞怕了。这也是社会现实现象。
楼主写得确实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