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07/12/26 11:15:29

中国医道之美

“医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中医学是以人为本、以社会学为本,处处都有“道”的内涵,美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学是医道之学,西医学是医技之学,医道之学是人学,医技之学是科学,西方医学发展到现在,也向“医道”发展,而“医道”是中国特有的“儒学”、“道学”、“医学”三合为一的结合体,是中医学的灵魂。
  1.道与医道
  “道”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概念,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正如《管子》所云:“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并全面阐述“医道”的,朱丹溪谓:“《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那么“医道”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素问·著至教》曰:“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在这里已经较为明确医道的内容,它并非是一般的方技,而是明阴阳之理,精阴阳之性,通天文,察地理,知人事。
  2.医道之美
  医道是一个高层次的综合概念,因而医道也是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的,而且医道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是需要用心去体验,去审视,去挖掘。
  医道是一种艺术:中医坚持以人为根本,以社会学为基础,是完善人的艺术。中医深刻的人文关怀、平衡和谐的思想、个性化的诊疗措施,无不闪现着艺术的光辉。所以古人也赞叹曰:“医诚艺也”(《沈括良方》)。当我们在阅览历代大家的高超技术时,深切地感觉到是他们诊疗行为的艺术化,或为艺术化的诊疗活动,无论人发、肤的颜色,喜、怒的表情,还是人说话的声音,坐、卧的姿势,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你正气的强弱以及气机升降出入的状况,任何的异常变化都逃不过一个高明中医的眼睛,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医道是一种观念:中国人对“意”非常重视,甚至提出了“医者意也”的命题,中医学讲的“意”往往是通过“象”来表述的。中医之道从来都没有明确地说心是什么,而是象“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君主,为火”,表明它的尊严与热情已成为主宰生命体的必备条件;言肺为“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华盖,为金”,表明它的遮蔽与节束已成为生命器官调和运动的重要条件。中医强调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体现出一种观念。因为有其道,必生其物,有其物,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理。相比之下,西医学对“心”、“肺”等脏器的描述则要具体而精确得多。“医道”的这个观念是实践的总结、思想的结果、思维的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的,“形而上”的“道”的层次,如仁爱、中庸、和谐、平衡等等。
  医道是一种功夫《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了被医圣张仲景称赞的“望齐候之色”的病例,不但体现了扁鹊防患于未然的医学理念,而且也展现了扁鹊望诊的真功夫。《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了神医华佗切脉诊死胎的功夫也颇为了不得,其精确度绝不亚于现今的B超。
  医道是一种境界医道与医技不一样,医技是一种医疗技术,医道是“日月经天”、“万物同构”、“天地人合一”的一种宇宙观。这说明中医学看问题是全面的。所以医道是一种境界,一种纵横古今的大写意,是一种博大无边的宇宙观,是天、地、人间普遍的道理,不是一般的治病技术。医道高于技术,但又需高超技术的支撑,医之道,无形之理也;医之技,可操之术也;医之药,有形之物也。可操之术不精,有形之物不明,则无形之理安寄?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效若桴鼓。
  总之,医道的本体是人学,其精神方式是美学,其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原生态表现形式是《内经》。要悟出中国医道之美,还真需要经历王国维所描述的三个境界:“望断天涯路”,苦苦寻觅,深刻领悟;“衣带渐宽终不悔”,坚质特色,不为利诱;“蓦然回首”,领略中医美境,体味美好人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医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