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7/11/11 15:41:39

近代福州中医儿科名医特色介评

作者:肖诏玮

--------------------------------------------------------------------------------

关键词:近代 福州 儿科 介评

    一、青囊世泽,红杏万家,源远流长

    福州乃历史名城,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宋·杨士瀛精内、儿科,著《仁斋小儿方论》,杨氏以降,代有传人,各领风骚。迨至近代专业儿科者,多为世医,如桂枝里陈氏、塔移影林氏、苍霞洲李氏等均有二百多年历史,享有盛名。

    陈氏学术始于少邱,于清·乾嘉年间从河南迁居榕城。近代,其四世孙燮藩精痘疹,五世孙笃初,六世孙逸园、桐雨,均为儿科名医。桐雨(1909~1982年)为福建省名老中医,福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行医近五十年。

    林氏学术始于开芳,二百多年已历七传。近代寿淇精治喘证、泄泻等常见病及疑难疾患,学术传于其侄景堂(1903~1990年),景堂为省名老中医,福州市第一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他与著名西医儿科专家叶孝礼长期科研合作,其治泻成果尤为国内同仁推崇。1964年他赴北京参加全国第六届儿科学术会议,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

    李氏原籍永泰,迁居福州苍霞之滨百有余年,子孙一脉相承,五代传人子光,弛誉榕城。六代传人学耕,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医儿科学组主任委员,桃李满天下,是我省中医儿科学的带头人。

    其余名家亦各有师承,如张贞镜(1867~1945年)幼随其母学习,继师从母舅(怡山长庆寺福慧方丈)深造五年。高润生(1877~1954年),其祖父长仁亦有医名,他幼孤家贫,随其世父寿仁学医,精于痘疹,名重当时。高希焯(1989~1967年),幼随母舅卢幼叔学医,曾任福州市第二医院中医主任医师。王著础(1916~1992年),早年拜福州温病大师郭云团为师,潜心钻研温病及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名重当时

    1902年福州中医公会成立,陈燮藩任创会长,高润生、林寿淇为理事。30年代中央国医馆任命高润生、陈笃初为福建国医分馆筹备员,高润生于1941年任福建私立国医专门学校董事长。张贞镜于1919~1934年曾任上海群生医学研究院委员,还曾任福州市三山中医学会会长。

    人才济济

    1933年福州中医公会成员63名,其中专业从事儿科者有张贞镜、林寿淇、陈笃初、高润生、林雪樵、高希焯、王跛公、王耀星、赵天哲、连鸣涛10人,尚不包括大方脉而兼治儿科者,可见福州中医儿科阵容相当强大。

    著述颇丰

    陈纪西(陈燮藩之弟)著《活幼刍言》,陈桐雨著《陈桐雨医案医话集》,与叶孝礼合著《新儿科临床手册》,张贞镜著《中医汉字八音字典》、《张氏祖传医方秘集》、《祖传婴冲秘旨》、《贞镜医案集》;李子光著《杏园老人论医集》、《李子光临诊医案汇编》;李学耕著《小儿心针疗法》、《李学耕医论》等;王著础著《王著础临床经验选编》等。

    二、司外揣内,望而通神

    小儿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以言语取,故以望诊为重。

    五色辨证

    李氏儿科经验:面赤如朱心火燃,左腮赤色肝有热,右腮发热肺热痰,鼻准唇红属脾热,惊风将作面颊红,山根色红夜啼频。若左颊红赤甚于右颊,为心火传于木位,肝风心火相煽之征,须防惊风将作,宜羚角钩藤汤加地龙干、紫雪丹,以清心泻火,凉肝熄风;若面唇红赤或气池红紫,属心脾积热,用清热泻脾散以清泄心脾;若右颊红赤偏甚,兼见鱼际红紫,则为肺经热甚,挟有痰热咳嗽者,予麻杏石甘汤加黄芩、瓜蒌,以清热宣肺,止咳化痰;若红赤见于两侧腮颊部,兼见舌尖红,额心热,为里热心火炽盛,用泻心汤,清泻心火,通腑泻下,以顿挫火势;若久病重病见两腮颊鲜红娇艳,而面白光肢厥、冷汗出,为虚阳外越,阳气欲绝之症,亟予扶正固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

    李氏关于面部五色结合部位辨证,系根据五行理论,将脏腑辨证与脏腑相关辨证具体运用,其家传经验可谓垂方法,立津梁。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中医望色诊病在临床上是相当有价值的。

    明察秋毫

    高润生曾诊一天花患儿,来诊时嬉笑跳跃,神情活泼似无病,惟面部有几粒天花而已,高氏细察其全身,在背部见一粒“贼痘”(其形尖硬,面色黝黑),断为必在三日内症状突变而亡。又一麻疹患儿,就诊时麻疹已在足底,疹子颇匀密,高氏细察其腹及腰却一环未见,断曰:“春水断桥”,是为逆证,患儿果于夜半而亡。贼痘系痘毒过甚郁结之见证,非明察秋毫,何能捕捉贼痘?今天花已绝迹,麻疹尚未消灭。高氏经验值得借鉴。盖麻疹宜毒气外达,最忌阻碍,使邪毒内陷生变。今头及手足有疹,而腹及腰部一环却无,此为上下隔绝,气血不通,疹毒内阻之象,变症迫在眉睫矣。

    舌诊辨治

    小儿舌诊较少受客观因素影响,是四诊中最重要的领域,现选介如下:

    王著础舌诊对麻疹辨证论治的经验:麻疹初热期治法以辛凉解表为主,若舌边尖淡红,苔薄白而滑者,尚可辛温解表;如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边尖有红者,须辛凉或辛平解表,因内有伏热,不宜辛温迫汗却津;若在出疹期,疹不透发,则有热闭寒闭之分。热闭者苔多干黄,舌质红绛,宜用苦寒泄热,解毒透疹法。寒闭者,苔多白滑,舌质淡红,宜用辛温宣透法。至于麻毒闭肺而喘者,如舌苔黄燥而厚,宜辛凉开肺清热法。热陷厥阴,引动肝风而发痉,或热闭心包而神昏谵语者,则舌多红绛有刺,或兼见舌苔焦黄,宜甘寒熄风,清火开窍法。热邪入营血,舌绛干而吐血者,宜咸寒凉血解毒。舌象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陈笃初曾诊两木舌患儿,一死一生。某男,3岁,突然舌红赤肿胀满口,不能进食,呼吸受阻,势甚急迫,急以银针蘸酸醋,刺舌尖及两旁,出紫色血少许,并投导赤散加大黄而愈。另一男,5岁,麻疹后腹泻缠绵数月不愈,唇白舌淡,舌体时时吐出,动摇如蛇,陈氏予十全大补汤,其父因拘泥麻后忌温补之药,终不治。前者舌红,乃心脾积热上攻,所以刺其出血,使热从血解,银针蘸醋者,酸能收肿也,投以导赤散加大黄者,使心脾积热从大小肠而泄,亦釜底抽薪之义也;后者舌淡唇白,可知气血两虚,心脾失养,病后吐舌,证属凶险。以上辨证,一实一虚,一热一寒,证治各异,陈氏凭舌识证之老练可见一斑。

    三、术专温病,重在清解

    诸家均认定小儿疾病阳热者居多,治疗崇尚清热。笔者管见,其理有四:其一,小儿有易热多火的病理特点,“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蕴蒸化热,惊恐内逼,五志动极皆阳”之说可说明小儿无论外感、伤食、情志等因素均易化热。其二,福州地处东南沿海,系一典型河口盆地,四周群山环抱,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入盆地,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三,城市人口密集,麻疹等阳热时邪易于流行。其四,榕地愈古愈寒,近百年气候转暖。所以百余年来诸名家崇尚温病,所见略同。

    温凉并击

    陈桐雨有曰:外感风热,辛凉解表自不待言。若素体热盛,复感风寒,或气候乍暖还寒,先受温邪,继为寒郁,虽外感风寒,亦非一派表寒,且化热最易,故用药宜辛温辛凉并击。陈氏世传葱豉合剂:葱白、豆豉、连翘、牛蒡子、淡竹叶、黄芩。外邪得温而解,热邪得凉而平。若外邪化热,汗出热不解者,应重在清里,纵尚有些微表证,亦不可拘泥解表,世传清解汤:黄芩、生栀、连翘、竹叶、薄荷,乃苦寒直折里热,佐以轻扬之品,使邪无留恋之乡。

    崇尚清滋

    林氏儿科云:小儿外感化热甚速,治疗重视清热。外感风热,习用解表清热法:葛根、黄芩、桑叶、甘菊、淡竹、薄荷、连翘等。若标邪挟里热,予柴胡、白芍、枳壳、滑石、连翘、栀子、豆豉、甘草,清热又有宣展气机,透热外达。若阳明胃热炽盛,则以重剂白虎汤清热生津。景堂笔力雄健,两个月之婴儿知母用9克以上,石膏在18克以上,且常加入寒水石等味。林氏云:补阳易,补阴难。温热之邪伤阴劫液者,宜甘濡之品,补不足之阴,制过亢之阳,用增液汤;婴儿元参常用至24克,麦冬用至15克。温邪劫烁真阴,则以大剂补阴丸合增液汤为治。

    高热心法

    李氏治疗小儿外感风热,索隐辨析,认为以风热、气分实热证最为常见。其证治心法“疏、清、下”,疏法中辛温辛凉并用,既疏散外邪,又清解热邪。清法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若能及时应用,可截断邪热向纵深发展,杜绝其逆传,可防止惊厥。常用的清法有清热泻火、清热化湿、清热化痰、清热解毒、清热导滞、表里双解等,尤以表里双解法最常用。下法,常在疏表之中寓以泻下,旨在通腑泄热,导火下行,有利于肺热下泄,使积热随大便而去,则高热自退。

    四、调理脾胃,审慎毫厘

    小儿多脾胃病,若不及时调治,“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近代福州儿科名医均十分重视调治脾胃,既重视调理小儿脾阳,又注意保存胃汁,可谓守钱乙之法度,学天士之聪明,治脾胃病,力求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冷去不热,热去不冷,采用消补兼施,寒热并投,以运为补,不呆不滞,以适应小儿脾胃的虚实寒热之变,燥湿升降之性,明察秋毫,切中病机。

    行不耗气

    林雪樵治疗一伤食患儿,其腹胀如鼓,前医以保和丸合厚朴、枳壳、木香、砂仁等味,消食导滞,疏通气机,而腹胀更甚,拒食萎靡。林氏守原方,妙在合入苍白术、扁豆、淮山四味,寓补于消。此乃保和消积,枳朴香砂辛散,易耗气,小儿易实易虚,为医者既治其病,又刻防药伤其正也。

    滋不碍阳

    林雪樵曾治一泄泻伤阴患儿,证见下利清稀,色黄射远,唇赤如朱,口渴夺饮,舌红无苔,林氏以元参、麦冬、乌梅、白芍、甘草、石斛、炮姜等味与之。妙在清热养阴、酸甘化阴合入炮姜,养阴不碍脾阳,滋润而不呆滞。

    降浊升清

    高润生治一暑湿泄泻患儿,便稀如水,发热口渴,纳呆呕恶,小溲欠利,舌红而干,苔黄且腻,腹部胀满。高氏处方:葛根、黄芩、黄连、川朴、蚕砂、荷叶、六一散、干姜。此乃暑湿内干,纳运失调,升降失司所致。祛暑清热、分清泌浊是其治疗要法,高氏以黄连与少量干姜同用,辛通苦降,浊降而清阳自升,脾胃自和,确实匠心独运。

    疏木化谷

    桂枝里陈氏治疗食欲不振,若兼见烦吵、齿介齿、急躁易怒,夜不宁睡等症,则注重疏木化土,常用温胆汤加薄荷、神曲及少量龙胆草(1~1.5克),以和胆理脾。此乃脾胃之气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水谷乃化。若木失条达,土必壅滞,土木同仇,升降窒息,故诸多患儿屡投消导汤不应者,实为忽略了疏肝的缘故。温胆汤,温者,和也;少量龙胆草者既清肝,又取苦寒健胃之意。又如疳证,土虚亦易木乘,陈氏健脾为主,多加用白芍、竹茹等。

    五、掣电之变

    应急有术

    小儿疾病,变化迅速,“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古人以奔马掣电形容其传变之速。值病情危急,间不容发之际;急须便捷有效之术,如中成药、外治法、针灸等。张贞镜对小推拿、针法有专门研究,多用银针挑拨治疗诸多疾,又研究点舌丹等成药,施济于小儿,解难救危,曾以“一针开口噤,一丸定惊痫”而蜚声福州。

    擅用丸散

    高希焯治疗风寒气喘患儿,值痰呜气促,鼻煽抬肩,胸高气促,两目上视,不时抽搐,危急之际,急予土牛黄0.3克、紫雪丹0.3克,风化硝0.3克,开水冲服,以豁痰开窍,清热止痉,病情略为好转之后,再以汤药继以为治。土牛黄,苦甘凉,入心肝,《日用本草》云:“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泻惊”。《会药医统》:“疗小儿急惊,痰热壅滞……一切实证垂危者”。紫雪丹清热开窍,镇痉安神。风化硝通腑,可减肺气之壅塞,三味便捷,效胜金丹。又如高氏曾治一急惊风患儿,缘由饮食积滞,郁结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而肝风内动者,急予真熊胆0.3克,风化硝0.3克,紫雪丹4.5克,以熄风止痉,清热开窍。熊胆极苦寒,能走肝胆二经,泻其有余之热,《本草纲目》云:“退热,清心,平肝”,确有良好清热止痉之功,屡用应验。风化硝荡涤宿垢,泻五脏积热伏气。二例药均三味,紫雪丹必用,病因证候有异,组成亦有区别。

    外治举隅

    林雪樵治疗一例牙疳因胃火热毒而致的牙龈红肿,腐烂疼痛,流脓出血,口干口臭,拒食流涎;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患者,给予自制牙疳散(黄连、青黛、冰片等),有清热凉血,流涎拒食,扁桃体红肿化脓者,他以自制喉风散(牛黄、冰片等)喷喉,并以梅花点舌丹口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代福州中医儿科名医特色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