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意也 发表于 2007/10/19 11:20:29

轻可去实

今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其中论脉有一句,“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脉细小者,此人的阴阳气血均不足,不要用针法,因为针法一般以泻法为主,伤人气血,应该服用甘味药物以补养之。当然针法是有补有泻的,但毕竟是在人体表扎了一个小孔,气血随之而泻的是常理。所以气血不足之人最好不要扎针。
    读这一句使我想起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的病治起来颇费周折。这位患者曾连续三年针灸减肥,自觉身体状态较好,体重稳定,似乎一段时间不针灸就会有不适的症状出现。后停针灸一段时间后,不明原因引起周身荨麻疹,皮疹红赤瘙痒,先至宽街中医院中医皮科就诊,某主任处以清热凉血散风除湿等药,药后不但荨麻疹症状不见缓解,反而出现咽痛,咳嗽,哮喘。后至广安门中医研究院某老中医处,认为是寒热错杂,处以重剂小青龙汤加生石膏、生大黄,服后喘不得减,反致小便不利,腹部气胀如鼓,两周内腰围增大七寸。后经人介绍来我医馆,诊其脉沉细,结合前述发病及治疗经过,判断其证应该是长期针灸导致气血不足,复感外邪,正气无力鼓邪外出所致。而前医未细辨脉证及发病经过,见皮肤红赤即以常法清热凉血,致使邪气内陷。肺主皮毛,邪本在表,清热则邪气内陷,由皮毛陷入肺,而致咳喘;小青龙汤本为散寒蠲饮平喘之剂,但此患者中气本不足,少许温散或许有效,重剂则过之,兼用生石膏、上大黄清下,致使邪气更为内陷,肺与大肠相表里,邪气由肺陷入大肠,致使腑气不通,故使腹中有气如鼓;肺为水之上源,上焦闭塞,则下焦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为之不利。其在表者,发而越之,故治法当以宣肺解表,理气畅腑为先,但脉细中气不足,辛燥之药不可过甚,轻可去实,微微宣散足矣,处方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主,炙麻黄2g,杏仁10g,桂枝6g,白芍6g,蝉衣10g,生姜4片微宣散,砂仁5g,广木香5g,焦槟榔10g,厚朴10g理气畅腑,炙甘草3g,干姜2g和中,因有咽痛、口干、皮肤红疹加大青叶15g清热解毒。服药不多时,小便即畅,矢气频出,鼓胀如球之腹部半日内平复如常,三剂后咳喘亦减,但皮肤红疹瘙痒症状却有加重。此时我又犯了一个错误,因见患者皮肤红痒未见缓解,想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一些清热凉血之品观察,遂加金银花、连翘、土茯苓、丹皮、赤芍之品,服后患者立刻出现不适反应,咳嗽,胸憋闷,身胀,小腹胀,刚来三天的月经立刻停止,遂仍服用前方,腹胀、咳喘之症有缓解。后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微微表散,炙麻黄4g,杏仁10g,桂枝5g,白芍8g,生甘草6g,荆芥6g,防风6g,蛇蜕10g,大枣10g,生姜3片,全蝎3g,服药三剂,患者自觉良好,要求续服三剂,同意,但最后一日,因长期服药导致腹痛,便秘,食欲不振,当日未吃饭,服药后,出现冷汗,心悸,晕厥。因同时伴有口疮等上火症状,患者恐虚不受补,遂停药食养,渐愈。

    治此一案有如下体会:

    1、必须详细问诊,脉证合参,发病治疗的经过尤其前医治疗之得失是重要的参考。

    2、病在表者,当以解表为先;表虚不可凉遏,以免引邪内陷,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

    3、轻可去实;提壶揭盖,宣肺可以利水;肺与大肠相表里,宣肺可以通腑;

    4、体虚不宜针法,不宜久针;

    5、体虚发汗药不可久用,免致亡阳。《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体虚患者不可过用攻伐,后期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neda 发表于 2007/10/19 14:03:38

谢谢楼主的经验教训之谈。
提高辨证是第一要务,呵呵。
本来仲景方用得不错, 因对皮肤红痒等症状的辨证不明了而加药。
“遂加金银花、连翘……之品”----添足之举吧
辨证呢,要抓主证啊;还有呢,里邪未去,就忙着治表,呵呵
欲尽全功 反而 不可得。 另,治病有时候是需要留下点口子的……

robertchen2 发表于 2011/6/14 17:24:36

輕可去實的重點在微汗,
虛人受邪,正虛邪實,故樓主用麻黃桂枝木香檳榔厚朴以開竅破氣,但破氣藥用之太過必令患者體虛,
惟之後當補氣養血以疏風散邪,例如薯蕷丸之類,
奈何樓主誤用清熱涼血之藥,
此例當作為殷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轻可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