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生病 发表于 2007/10/11 17:10:39

这几天我自己感觉鼻子冒火,小便时也感觉热烘烘的,估计小便又要不好了。

糊涂王子 发表于 2007/10/11 20:56:39

失血诸症,多属阳虚

    郑钦安对各种出血病症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见解不同凡响,值得单独列出讨论。从探求阴阳至理的观念出发,他首先强调血症辨治像其他病症一样,也要按照阴阳虚实为纲,他在“血证门"(吐血、鼻血、牙血、毛孔血、耳血、二便血)中指出:“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予治一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见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秘法,实度世之金针’’(《医法圆通卷二》)。他对阳虚不能统血,阴血外越引起失血诸症,尤具卓见,可称超凡脱俗,独有建树。下面予以介绍。

一、阳虚居多,十居八九

    郑钦安辨认血症的标准仍然不离阴阳两纲:“天包乎地,气统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阳火,其人起居,一切有神;阴火,动静起居,一切无神"(《医法圆通卷二》)。把血症分为阴阳两纲,称之为“阴火”和“阳火”,亦即阳虚和实热。一般都认为,血症由热盛即阳火引起者多见,“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信之而不察”。

    然而,以郑氏“经验多年”而论,认为阳火引起的血症很少见,而阳虚即阴火引起的血症则多见,“十居八九"。他说:“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宜苦(寒)者,十仅一二,宜平(热)者十居八九’’(《医法圆通卷四》)。这一点确为真知灼见,与世行观点大不相同,是他关于血症理论最独到的观点。以笔者认识,郑氏经验才符/~-,ll床实际,后面所附验案可以证明。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即或是由阳火(郑氏有时又称“邪火”)所致失血,在用凉药止血时,也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切不可一凉到底,免伤元气。他说:“俟火一去,即宜甘温甘凉,以守之复之,又不可固执。须知道血下既多,元气即损,转瞬亦即是寒,不可不细心体会”(《医法圆通卷二》)。体现了郑氏一贯推重阳气的观点。



二、判认阳虚,阴象为据

   郑氏判断“阴火”血症的根据仍旧是“阳虚秘诀”,从阴象中求之:如“鼻血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证,如口渴欲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有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一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医理真传卷一》)。

    下面举例示范郑氏判认虚阳外越之血症:

    如齿牙出血:“素秉阳虚之人,并无邪火足征,阴象全具,忽见满口齿牙血出。此是肾中之阳虚,不能统摄血液,阴血外溢,只有扶阳收纳一法最妥"(《医法圆通卷三》,下同)。
    皮毛出血:“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见皮毛出血,此乃卫外之阳不足,急宜回阳收纳。’’
    大便下血:“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便下血不止,此是下焦无火,不能统摄,有下脱之势。急宜大剂回阳,如附子理中、回阳饮之类。”
    吐血身热:“凡吐血之人,多属气衰不能摄血。吐则气机向外,元气亦与之向外,故身热。急宜回阳收纳为主,切不可见吐血而即谓之火,以凉剂施之。"

三、月经诸症,须识阳虚

    妇科月经各病多有涉及失血诸症,郑氏对此也颇有研究,很多观点含有创见,值得深思。
    比如经水先期而至,他说:“诸书皆称虚中有热,为太过,为气之盈……以为血中有热,热清而血不妄动,经自如常。予谓不尽属热,多有元气太虚,血稍存注,力不能载,故先期而下。其人定见面白无神,少气懒言,稍有劳动,心惕气喘,脉细而微,亦或浮空。此等法当温固元气为主,不得妄以芩连四物汤治之"(《医法圆通卷二》,下同)。
    再如“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他说:“诸书皆称火化太过,热盛极矣。多以凉血汤及生地四物加芩、连之类,法实可从,其病形定是有余可征。若无有余足征,而人见昏迷,困倦嗜卧,少气懒言,神衰已极,又当以气虚血滞,阳不化阴,阴凝而色故紫,故成块。不得妄以清凉施之,法宜温固本元为主,如理中汤加香附、甘草干姜汤、建中汤之类,方不为害。’’
    又如血崩一症,世多以火旺逼血妄行论治,他说:“按崩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阳虚者何?或素秉不足,饮食不健。或经血不调,过服清凉。或偶感风寒,过于宣散。或纵欲无度,元气剥削。如此之人,定见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元气太虚,不能统摄,阴血暴下,故成血崩。实乃脱绝之征,非大甘大温不可挽救,如大剂回阳饮、甘草干姜汤之类。切切不可妄以凉血、止血之品施之。"
    以上月经诸症,世习确实多以实热火邪论处,郑钦安独具慧眼,不为所惑,“总之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全在有神无神处,仔细详情,判之自无差矣。"
    归纳上述所论,可以看出,他不囿于旧说,坚持阴阳至理,善于辨别阳虚阴火所致月经诸症,代表了他在妇科方面的建树。


四、针砭时弊,驳斥旧说

    针对时弊,郑氏反复批驳了市习一见血症“皆谓之火",“称为火旺”的观点,认为“毒流有年,牢不可破"。“今人一见失血诸症,莫不称为火旺也。称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凉以泻火。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证,群皆畏死。由其一经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于病,实死于泻火之凉药耳。"“此其中亦有故,故者何?惑于血色之红也,不知血从火里化生出来,经火锻炼,故有色赤之象,岂得以色红而即谓之火,即宜服凉药乎?此处便是错误关头。毒流有年,牢不可破"(《医法圆通卷四》,下同)。

    既然辨证有误,视阴火为阳火,那么治疗用药势必有错。郑氏亦指斥其谬:“今之失血家,群皆喜服清凉而恶辛温,每每致死,岂不痛惜……失血之人,血行于上,而气伏不升可知。欲求血之伏于下,是必待气之升于上,气升于上,血犹有不伏者乎?知得此中消息,则辛温扶阳之药,实为治血之药也。’’郑钦安并作“七绝二首"以教世人:“吐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甘寒一派称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衰阴盛敢僭为。人若识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持。”前一首讲甘寒泻火止血之法,后一首讲辛温扶阳止血之道。怎奈当今医界对前者附和者众,而后者识得者寡。
    稍后于郑氏的近代名医范文甫、曹颖甫等辈止血亦倡用温阳之法,善用附子理中汤,范文甫认为:“服寒凉药止血,血得寒凉而凝结,血止是暂时的。血凝而不流畅,必致妄行而外溢,故愈后常复发。血得温则畅行,畅则循环无阻,血行经不外溢,故愈后不复发。”曹颖甫也指出:“人之一身,惟血最热。少年血盛则耐寒,老年血虚则畏寒,血虚故也。妇人血败,虽当盛暑,亦必寒战,此其明验也。故无论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人崩漏,其体必属虚寒。至于亡血而身热,则里阴不能抱阳,阳荡而无归矣。至是而用凉血之药,十不活一。所以然者,为其阴中之阳气,一戕亡于血,再戕于凉药也。”二公所言颇含至理,也为郑氏倡用温阳止血之法加了注脚。


五、医案例举

1.鼻衄
刘某,男,5岁。某年春季,其父背来就诊说:小儿一人在家,中午忽发现鼻出血不止,倦怠无力,躺在椅上,面色苍白。曾频频用凉水冷敷,流血反而加剧,急请范中林先生诊治:患儿精神萎靡,四肢逆冷,唇舌淡白。此为少阴寒证,阳气衰微,不能摄血,阴气较盛,势必上僭。法宜壮阳驱阴,温经摄血。急投四逆以救其里。处方:天雄片30g,炮姜30g,炙甘草20g,一剂。嘱急火煮半小时许,先取少量服之;余药再煮半小时,续服。患儿父亲将处方拿回家中,其母见之,大吵大闹:“从古到今,未见鼻流血用干姜附片!"其父仍坚持服
用。一剂未尽,血立刻止住。傍晚,患儿在院内玩耍如常(《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鼻衄一证,外感风邪,肺郁化热;过食辛辣厚味,胃火上逆;暴怒气逆,肝火妄动;肾阴耗损,虚火上炎等等,均可热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则常以清热凉血为主。但临证确属虚寒,血失统摄而致衄者,亦非罕见,若误用凉药每成偾事。

    本例精神萎靡,四肢逆冷,唇舌淡白,显系阴证,范先生以大剂四逆汤,一剂即能取效,颇见火神派功力。


    2.吐血
    患者王某,男,4 2岁,身体消瘦,面容萎黄无神,耳鸣,两足发烧,虽冬季晚上,足部亦伸出被外,其他部分怕冷。咳时气紧,吐白泡沫涎痰,略带盐味,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近来咳喘日益加重,不能平卧,突然咳吐鲜血。从上述种种症状来看,此为肾阳虚寒之证。先以甘草干姜汤守中以复阳,止血而宁咳。炮姜、炙甘草用量各120g。两剂后,血止而咳亦减。肾为水脏,肾中真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水邪上
逆,冲肺而咳,以大剂真武汤治之。附片初为50g,继增至120g,连服8剂,咳喘明显好转,痰亦减少,已能平卧,怕冷感亦减。为预防再次吐血,以炮姜易生姜,去白芍加上肉桂以补肾中真阳,又服10剂,诸症消失而告愈,此为唐步祺先生案例(《郑钦安医书阐释》)。
    此症一派肾阳虚寒之象,出血属阴火无疑。唯“耳鸣,两足发烧”之症容易惑人,其实是由阳气上浮、下脱引起,不可误为阴虚火旺。

    3.经行血崩
    杨某,女,4 1岁。适值月经来潮,因抬重物用力过猛,骤然下血如崩。先后经二医诊治,皆云血热妄行,服用清热、止血之剂,血未能止,迁延十余日,以致卧床不起,延吴佩衡先生诊治:面色蜡黄,精神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手足不温。经血仍淋漓不断,时而如潮涌出,皆清淡血水兼夹紫黑血块,腰及小腹酸胀坠痛。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脉沉涩。此乃阳气内虚,冲任不守,气不纳血,血海不固,致成崩漏之证。方用回阳饮加人参扶阳固气:附片12Og,吉林红参9g,炮黑姜9g,上肉桂9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9 g。服二剂后,流血减少其半,血色淡红,瘀块减少,呼吸已转平和,四肢回温。原方加炒艾15g,阿胶24g(烊化分次兑服),炒白术9g,侧柏炭9g。连服三剂后,流血大减,仅为少量淡红血水,精神饮食增加,面色已转润泽,舌质显红润,苔薄白,脉缓弱,已能起床。阳气回复,气血渐充,欲求巩固,仍须与甘温之剂调补之。以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附片90g,口芪6Og,当归3Og,干姜15g,上肉桂12g(研末,泡水兑人),炒艾15g,阿胶12g(烊化,分次兑服),甘草9 g。连服五剂,流血全止,精神、饮食基本恢复,颜面唇舌已转红润,脉象和缓,能下床活动。继服四逆当归补血汤加上肉桂、砂仁,服二十余剂,气血恢复,诸症获愈(《吴佩衡医案》)。

    4.胃癌出血
    上海圣仙禅寺惠宗长老患病胃癌,吐血便血并作,“血溢于上,并注于下,昏昏沉沉,不能与人语。面浮足肿,唇淡舌浊,脉微欲绝。"5天中输血5次,但随输随吐,终不能止。第6天西医还要输血时,请刘民叔会诊。刘力阻输血,谓“外血输人体内,必赖身中元气为之运行。今脉微欲绝,元气将脱,兼之身面浮肿,水气内甚,若再输入外血,则此若断若续之元气能载而与之俱运否?……徒见失血而输血,病既未除,益其血必复失之,往复为之,血不能益,反损其气,势必不至耗尽元气不止。”乃以大剂附子为治:黄附块3Og,干姜15g,灶心土9g,生地15g,花蕊石3Og,阿胶12g,白及9g,甘草6g。另用云南白药,每3O分钟服一分。三帖而血全止,以原方为基础,前后调理32天,“安全康复"(《鲁楼医案》)。刘民叔亦为火神派名家,有“刘附子"之誉。

http://www.120ask.com/askdr/post/10608.htm

bygzpf 发表于 2007/10/11 21:15:24

回复 #1 常常生病 的帖子

请找 伤寒论坛上的高人 衡阳的王东海诊治 很快能好   qq 635270816      手机 13055052185

蜗牛百分百 发表于 2007/10/14 19:11:22

低热不退可能和我一样,气虚~

张家小妹 发表于 2007/10/15 14:53:49

除了低热不退,有一段时间,我与您症状几乎相同.但还有几个问题想问您,您是否心情常常不好?您是否从小特别怕冷,您是否月经时间有点乱?是否先前一两天血色深茶并有小块?是否尿频但是却有尿不尽的感觉?是否左边小腹(或右边小腹)会有涨痛?是否有乳腺增生?您的脸色是否黄青?您的舌苔是否白?舌体是否胖大边有齿迹?是否很容易就会咽喉发炎?鼻子吸部敏感?是否腰部很容易酸,腿很怕凉?
如是,我用以下这个方子连吃了十五天.很有效果.
党参15-25 白术10桂枝9甘草5茯苓15,莪术.10鸡冠花15瞿麦10益母草15
如不是,您就不要用这个方子,再问问别人.
另外,月经时不可以用这个方子.

[ 本帖最后由 张家小妹 于 2007/10/15 14:16 编辑 ]

张家小妹 发表于 2007/10/15 15:28:00

刚刚才看到别人的方,原来已经有人开过方子了,所以....我吃药时几乎没有忌口,什么都吃喔(油炸和冰的除外),以您现在的身体状态,附子干姜还是暂缓一下.等底子厚一点再用吧.

[ 本帖最后由 张家小妹 于 2007/10/15 14:31 编辑 ]

金崗台 发表于 2007/10/15 16:47:48

附子理中丸如何?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请问我尿频繁,尿急,胃寒体虚,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