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二十五 瘟疫门
病机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瘟疫当推运气所发。巢氏《病源》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四时正气之叙也。冬时严寒,万物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瘟病,至夏为热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瘟病者,皆由冬时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为病瘟,后夏至日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之暖,是为冬瘟。冬瘟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气严寒,君子当闭密,而反发泄于外者,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丹溪云︰众人病一般,此天行时疫。
瘟病者,春时天道和暖,患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是也。
瘟疫病者,其病与时气瘟热等证相类,皆由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瘟疫病,无少长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瘟疠病。
黄瘟者,由邪气郁结不散,或失于汗解,或汗后不解,犹邪热深郁于胃中,小便不利,举发为黄,遍身如橘枳,故曰黄病。
病机一日太阳受病,邪在皮肤,故头项强腰脊强;二日阳明受病,邪在肌肉,故身热鼻干不得眠;三日少阳受病,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病,故咽干腹满;五日少阴受病,故口热舌干而引饮;六日厥阴受病,故烦满而阴陷;七日六经传变,法当愈。其不愈者,邪气未除而欲再传经,重受病也。
病机巢氏云︰凡瘟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作劳妄动伤力,并食猪、羊、鸡、犬、鱼脍、炙爆、肥腻、生果、面食,硬涩难消之物,停积肠胃,膈闷腹胀便秘,或大吐大下,重复发热病作,不可救也。
病机评热论篇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不治。(此阴阳交错而血气不循,乱经妄走,而热所以不息也,故死。)
病机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瘟病新瘥,未平复而相交合,因而病复者,名为阴阳易也。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与人,如换易也。
其证身热头重,四肢拘急,小腹 痛者,即死。其病势缓者,违岁月亦死。
脉候太阳脉大,阳明脉弦长,少阳脉弦数,太阴脉弦细,少阴脉沉,厥阴脉微缓。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病瘟而脉洪大者,可治。脉洪而数者,危。两寸浮大按之无力者,宜补。兼表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不治。瘟病四五日,体热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强,十二日死。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饮食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不牒牒按之不鼓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脉坚强急者生,虚软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治法瘟因春时温气而发,初非伤寒于表也。此因郁热自内而发于外,故宜辛平之剂以发散之,况时令已暖,更不可用麻黄,所以与伤寒发表不同也。
治法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而三阴者少。脉浮,头痛发热者,太阳也,宜人参羌活散加葛根、葱白、生姜、紫苏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汤。脉尺寸俱长,鼻干不眠而躁者,阳明也,宜葛根解肌汤、十味参饮汗之。
脉尺寸俱弦数,胸胁痛而耳聋,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治法大头瘟为天行邪气客于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头目俱肿而为病也。太阳病发于头上,并脑后下项,及目后赤肿者是也,治宜荆防败毒散,羌活、 本行经。阳明病发于鼻额,并二目不开,及面部者是也。或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数大者,普济消毒饮。
若内实热者,防风通圣散间服之。少阳病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是也。若肌热日晡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痛,胸胁满闷,小柴胡东加消毒之药。
三阳经俱受邪,并发于头面耳鼻者,以普济消毒饮或通圣散、消毒散,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
治大头瘟不宜速,攻则邪气不伏,反攻于内而伤人也。且头空虚之分,既着空虚,则无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则邪伏也。缓治以清热消毒,虚者兼益元气,胃虚食少者兼助胃气,内实热盛者大便秘结,以酒浸大黄下之,乃宣热而泄其毒也。此为先缓后急之法。若先从鼻肿,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至头上,络脑后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
治法虾蟆瘟,天行邪气客于少阳,颈项并腮俱肿,大如虾蟆样者,故名虾蟆瘟,宜用风热药解毒丸间下之,外以侧柏汁调蚯蚓粪敷之。大头虾蟆之候,尽因风热温邪在于高颠之上,宜败毒散加羌活、黄芩、酒浸大黄随病加减,不可峻用降药。虽有硝黄之剂,必细细呷之。大抵攻之太峻,则邪在上,自如无过之地,及受其害也。
烦躁而渴者,宜白虎汤、水渍法
疫病,发狂妄语,身大热而赤者,调胃承气汤下之。疫病,发热头痛身疼,见风恶寒,脉浮数者,必得大汗而后愈。用以羌活神朮汤。(方见伤寒门。)天气温暖加麻黄、葛根,烦躁加石膏。
秋月感瘟疫者,宜白虎东加苍朮。
疫病,头汗出而发黄者,五苓散倍加茵陈。汗下后余热不解,不可复攻,惟以柴胡清之。
烦躁而渴者,宜白虎汤、水渍法。
陶尚文治疫,只在少阳者,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微发之而愈。经阳明者,柴根二方合服之。若见太阳证,大便泄者,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对五苓散,尤当看脉寒热,若无寒去桂留芩。
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小柴胡加五苓散去桂用。
入太阴,无热证见者,用理中汤。此证必腹痛而泻,明日泻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入少阴、厥阴之经,用阴证伤寒传经法治。
如看疫病未知端的,且先以败毒散治之,看归何经,再随经施治,无不效者。
春感清气,无汗恶寒发热为瘟疫,通用升麻葛根汤。
春感清气,发热而渴不恶寒,解肌汤,葛根、黄芩、芍药、麻黄、桂枝、甘草、大枣煎服。
春瘟,发热身痛咳嗽口渴,脉浮洪而热甚者,小柴胡东加桂枝。治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天花粉、人参。脉实渴宜大柴胡汤下之。渴加知母、石膏。
瘟病,尺寸脉俱浮,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热相搏,其证四肢不收,身热自汗头痛,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慎勿发汗。汗之则谵语烦躁,目昧无精光。病在少阴、厥阴二经,宜萎蕤汤、人参败毒散、葛根龙胆汤、小柴胡汤,甚者,栝蒌葛根汤。脉浮身肿汗出者,汉防己汤;误汗者,防己黄 汤。
四时伤寒疫疠,或伤风有汗,或风温身肿,体痛恶风口干,日晡潮热,脉实,并用人参败毒散。夏因热而反感寒,夏及秋初而为暴寒,折于盛暑,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宜金沸散治之。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反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以砭针刺曲池出恶血,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如汗如黄水粪如黑膏者而速愈。
凡瘟疫病,八九日而热不退,发斑发黄及气饱逆上等证,虽大便通而脉不甚浮紧者,率可以承气五苓合服而下之。
瘟疫病,发狂不知人,大柴胡东加当归;泄者,三黄石膏汤、柴苓汤。疫病,胸膈满闷,小柴胡加枳实、橘红、黄连;大便不通,大柴胡汤微利之,不可峻下;作渴者,小柴胡加石膏、知母;湿温加苍朮白虎汤;发黄者,柴苓汤去桂用,未退,用茯苓渗湿汤。
药方治疫证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用大黄、黄连、黄芩、桔梗、苍朮、防风、滑石、香附子、人中黄等分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气虚四君子,血虚四物,痰二陈汤送下。热甚加童便。
一方用人中黄一味,饭丸白汤下,六七十丸多效。
制人中黄法(俗多谓人中黄,人粪是也。人多有以粪汁清顿服二三碗而病随愈。但恐秽臭特甚,不能下咽,故丹溪制此人中黄法。冬月以竹筒一段,割去青,两头留节,一头打通一窍,以大甘草为末,内竹筒中以木塞其孔周密,投粪缸中浸二三月,取出晒干,收贮待用。大能治瘟疫毒。)
药方败毒散 治四时瘟疫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白茯苓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或为细末,沸汤点服。此药治伤寒、瘟疫、风温、风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痛。不问老人小儿皆可服。或岭南烟瘴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之地,香港脚痿弱,此药不可缺。日三服,以效为度。
活人心统方苍朮(米泔浸一宿) 麻黄 黄芩 干葛 川芎 升麻 甘草(各等分) 葱白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春加柴胡、防风、薄荷;夏加石膏、滑石、黄连;秋加羌活、前胡、枳壳;冬加姜、桂、白芷、细辛。
藿香正气散 治时行瘟疫,头痛发热,恶心不快。
九味羌活汤 治同前。(方并见伤寒门。)凡瘟疫初起之时,用正气羌活二汤皆可服。未病之先觉有时行,或三四日服一帖,则邪气自不犯。
六神通解散通治疫病,甚有奇功。
苍朮(二钱) 麻黄 黄芩 石膏 滑石(各一钱) 甘草(五分) 豆豉(十粒)
水二盏,姜七片,葱头二个,煎服。
杂着方 治岭南春秋时月,人感山岚毒瓦斯,发热恶寒,膈满不思食。此毒瓦斯从鼻口入内,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散。
黄连(姜汁炒) 升麻 苍朮(盐水炒,钱半) 浓朴(姜炒) 黄芩(酒炒) 木香 枳实半夏(泡七次) 桔梗 柴胡 木通(各一钱) 生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食前热服。
羌活升麻汤 治温暑之月,时行瘟热病,宜清热解毒,兼治内外。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人参 黄芩(各一钱) 黄连 石膏 甘草 生地黄 知母(各七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羌活柴胡汤 治一切时行感冒、疫气、岭南瘴疟。
羌活(一钱) 柴胡 苍朮 黄芩 陈皮 半夏 枳实 甘草(炙) 川芎(各七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稍热服,取微汗。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发热头痛。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体痛头疼,鼻咽干咳嗽,吐涕稠粘。(并见伤寒门。)
圣散子 治冬行瘟疫。(方见瘴气门。)(运气)五瘟丹黄芩 黄柏 黄连 山栀 香附子 紫苏 甘草梢 大黄
上七味生为末,将大黄三倍煎滚汤去渣,和丸药,如鸡子大,朱砂、雄黄为衣,金箔贴。
每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药乙庚年黄芩为君,丁壬山栀为君,丙辛黄柏为君,戊癸黄连为君,甲巳甘草梢为君。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与香附、紫苏为臣者,减半也。
(东垣)普济消毒饮子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俗云大头伤寒。诸药难治,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耳。须用下项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众,时人皆曰天方,谓天仙所制也。遂刻诸石,以传永久。
黄芩(半两,酒炒) 黄连(半两,酒炒) 人参(三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二钱)连翘(一钱) 玄参(二钱) 僵蚕(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八分) 桔梗 板蓝根马勃(各一钱) 鼠粘子(一钱)
上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风、川芎、薄荷、当归、细辛,水二盏煎一盏,食远稍热服。如大便硬,加酒煎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以砭针刺之。
(《蕴要》)荆防败毒散 治天行时疫,发散瘟邪。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 人参 茯苓 薄荷 甘草 川芎 牛蒡子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内热加黄连,渴加天花粉。
(《活人》)生庵金汁治时疫热病,伤寒发狂,谵语晦昧,并治中蛊恶毒疔疮,毒瓦斯入腹欲死者,服之即愈。冬月内用好人粪置篾囊中,其囊约大可盛粪一桶。先于囊中安纸五七层,纸上加细黄土约二寸浓,方可加粪于囊中。囊悬置于缸上,俟其粪滴清汁于缸内,沥月余,将清汁收贮瓷坛中,约有一斗,加入蜂蜜一斤和匀,密封坛口,外以箬裹埋于土地中,以土盖之约入土一尺许。次年二三月取用,治热病瘟病神效。每用一碗,顿服之。
如擦恶疮,将鸡翎扫之。醮汁疮上即消。
药方治瘟疫初作,必先服心统方、升麻柴胡汤、六神通解等汤热服,被覆取汗;如不汗,再一服,有汗为度;如难汗,可用麻黄一握,煎沸汤一盆,令病患仰卧曲膝,将沸汤盆放曲膝下空处,却将夹被连头覆之,汗即出,俟周身透足底 然为度。
三黄石膏汤 治疫疠大热而躁
石膏(生,三钱) 黄芩 黄柏 黄连 豆豉(半合) 麻黄(八分) 栀子(五枚,打碎)水二盏,煎一盏,连进三四盏则愈。
(太无)神朮散 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寒热身痛,专主山岚瘴气。
苍朮 浓朴 陈皮 甘草 石菖蒲 藿香(各一钱)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减菖蒲加香附,名神朮散气散。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疫以经汗解,或因饮食复剧,大热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睡。(方见火门。)
竹叶石膏汤 治时病伤寒疫疠,表里俱虚,发热心烦,已得汗解,内无津液,少气欲吐。(方见暑门。)
药方升麻葛根汤升麻 芍药 葛根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甚加玄参去芍药、葛根,名升麻汤。
人参白虎汤 治热毒疫深,内外结热,舌卷鼻黑如煤,狂言面赤,发斑如锦。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阳毒升麻汤。(方见伤寒门)。瘟毒发斑,身无热,烦渴大便实者,宜调胃承气汤。(方见伤寒门。)
黑奴丸 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时瘟疫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胀,身疼热躁,狂言欲走,口噤难言,为坏伤寒。医所不识,弃为死人。心前温暖,灌下即活。
麻黄 黄芩 釜底煤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 大黄 芒硝(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开服,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顷不出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药方(亦可与伤寒发黄方参用)(《杂着》)茵陈栀子汤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宜泻湿利水。
茵陈 栀子(炒) 黄芩(炒)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药 浓朴 葛根 木通(各钱半)木香 人参(各一钱)
加姜水煎服。
(《良方》)茵陈散 治热病发黄,目如金色,小便如血,心烦闷,口苦干,头痛。
茵陈 栀子 木通 天花粉 柴胡 秦艽 麦门冬 甘草(各等分)
水盏半,竹叶十个,煎七分温服。
茵陈五苓散 治瘟疫热郁发黄,身如烟熏,眼珠皆黄,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结加大黄。脉浮弦,身体痛,往来寒热,时有咳嗽、鼻干、胁痛、无汗、嗜卧、身目悉黄、小水短者,用小柴胡加栀子主之。本方调益元散亦可。(以上诸方见伤寒门。)
药方大柴胡汤 治瘟疫内热,大便难,病后五六日,不恶寒反恶热。
大承气汤 治瘟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满,少阴口干舌燥。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呕哕谵语。(三方见伤寒门。)(《直指》)大青丸 治时行瘟疫发热,上膈结热。
薄荷 栀子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三钱) 连翘(六钱) 大黄 玄明粉(各八钱)
上为细末,用青蒿自然汁为丸,绿豆大,雄黄为衣;治杂病发热者,朱砂、青黛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滚汤送下。
(子和)浚川散 治湿热发黄,大小便不通。
(《圣惠》)舟车丸(二方见积聚门)
药方(东垣)二黄汤 治大头天行时疫。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生甘草(各等分)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徐徐呷之。如未退加鼠粘子、芒硝煎,时时细服,毋令饮食,后未已,再服取大便。邪气已,即止前方。宜加引经药,阳明渴加石膏,少阳渴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甘草、荆芥、防风,并与上药相合用。或云头痛,酒芩;口渴,葛根;身痛,羌活、防风、芍药俱宜加之。
(《集成》)通圣消毒散 治时行疫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鼻塞口干舌燥,内外有热,或咽喉肿痛不利,或内实大便不利,烦躁,脉洪数。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芩 薄荷 栀子 桔梗 滑石麻黄(憎寒拘急无汗,脉浮数者用之) 连翘 芒硝(便实者加之) 大黄(酒浸之能上行,内实大便坚硬用,内虚便溏者不可用)
上水煎温服细呷之。
漏芦汤 治时毒头面红肿,咽嗌堵塞,水药不下。若脏腑素有积热,发为肿毒疙瘩,一切红肿恶毒。
漏芦(二钱) 升麻(钱半) 大黄(酒浸,量轻重用之) 黄芩(酒洗,五分) 生甘草(一钱) 蓝叶(如无,用青黛) 黑玄参 牛蒡子(炒研) 苦梗 连翘(各一钱)
水煎服。大利结者加芒硝。
清凉救苦散 治大头瘟肿甚者,以此药敷之。
芙蓉叶 霜桑叶 白蔹 白芨 大黄 金线重楼 黄连 黄芩 黄柏 白芷 雄黄芒硝 山茨菰 赤小豆 南星(等分)
上为末蜜水调敷肿处,以翎频扫之。
万病解毒丸(方见中毒门。)生薄荷汁磨服半锭,半锭磨敷肿处。
绿散 治疫病咽喉肿痛。
青黛 硼砂 山豆根 消石 冰片 紫河车 玄明粉(等分)为末,吹入喉。
甘桔汤 治冬温咽喉肿痛。(方见咽喉门。)
萎蕤散 治冬温头面肿。
萎蕤(二钱半) 麻黄 杏仁 白薇(各一钱) 石膏(钱半) 川芎 羌活 甘草甘菊花(各一钱) 青木香(五分)
水二盏煎一盏,日三服。
石苇散 治瘟疫小便不通。
石苇(去毛) 瞿麦(各一两) 木通 甘草(炙) 条黄芩(各半两) 葵子(三合)加灯心水煎空心温服。
鸡子清饮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之甚,狂言欲走
鸡子(二枚,取清) 芒硝(细研) 寒水石(细研各)上先新汲水一盏,调芒硝等末,次下鸡子清搅匀,分二服。药方一方︰瘟热八九日后,已兼汗下,热不退,口渴咽干欲饮水者,即以六一泥(即蚯蚓粪)不拘多少擂新水饮之。又方以晚蚕砂擂水滤清与饮之。热甚者,以青布凉水浸过,略掐干,置患人胸上,以两手心按之良久,布热易之。须臾当汗如水出,皆凉汗也。而或患人作战,皆欲汗欲愈。若寒战以被覆之,汗出后则不战而愈。
一方︰治天行疫疠,宜东引桃枝叶锉煎汤浴澡以席围出汗。
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降真香烧焚,大避邪气,屡验,亦能召鹤。小儿带之能避恶邪。
一方︰治疫疠时行用赤少豆,以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夜取起,举家用井水面东立,男子吞下三十粒,女人吞下二十粒,连服三日止,而疫不敢染。
药方并治邪病,用枣一枚,咒曰︰华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气一口,吹枣上,令病患嚼吃,汤水任下。此三字鬼之祖名也。
宣圣避瘟丹(孔平仲云︰邪气氤氲,未尝不流行而为病。故轸念世人,设此方以济世,使趋吉避凶,不致夭横。孔氏继今六十余代用之。)法以腊月二十四日五更初,取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漫乳香,至岁旦五更,令温暖,从小至大,每人以乳香汤饮之,香一小豆块吞下,则一年不患时疫。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二十六 郁证门
病机《内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启玄子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滑氏曰︰木性本条达,火性本发扬,土性本冲和,金性本整肃,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性矣。
达、发、夺、泄、折,将以治其郁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本气自病郁者,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扩而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且夫达者,通畅也。
如肝性急怒气逆, 胁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训达,不能使人无疑。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则泻肝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也;以为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胃升阳可矣,不必吐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凡木郁皆当用吐矣,其可乎哉?至于东垣所谓食塞肺分,为金与土旺于上而克木。夫金之克木,五行之常道,固不待夫物伤而后能也。且为物所伤,岂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气,乃是反思木郁而施治,非为食伤而施治矣。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耳,不劳引木郁之说以及之也。
四郁皆然。
病机戴氏曰︰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故传化失常,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药杂乱而成郁,故凡病必参郁治。
病机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郁怫,诸病生焉。郁证大率有六︰曰气郁,胸胁疼痛,脉沉而涩;曰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疼痛,遇阴而发,肺沉而细;曰热郁,瞀闷烦心尿赤,脉沉而数;曰痰郁,动则喘息,脉沉滑;曰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曰食郁,嗳酸腹饱,不喜饮食,左手脉平,右手脉紧。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两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 ,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
脉候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代。
《诊家枢要》云︰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节矣。
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夫所谓有神者,即经所谓有胃气也。
治法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滑氏云︰调气过折以其畏,此治郁之法也。谓欲调其气,当即其过者而折之以其所畏。
盖以郁之为郁也,或内或外,或在气或在血,必各有因。治之之法,或汗或下,或吐或利,各当求其所因而折之。夫如是,郁岂有不畏乎?故下总之曰︰所谓泻之之义可见矣。不必执以达之为吐,发之为汗云也。
王安道曰︰如水郁折之,折者,制御也,伐而锉之也,渐杀其盛也。如肿胀之病,水气淫溢而渗道以塞。夫水之所不能胜者土也。今胃气衰弱,不能制之,故反受其侮。治当实其脾土,资其运化,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则渗道达而后愈。或病势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泻水之剂伐而锉之。或去菀陈 ,开鬼门,洁净府,三治备举迭用,以渐平之。
王氏所谓抑之,制其冲逆,正欲折锉其泛溢之势也。夫实土者,守也,泄水者,攻也,兼三治者广略而决胜也。守也,攻也,广略也,虽俱为治水之法,然不审病之虚实久近浅深,杂焉而妄施,其不倾踣者鲜矣。夫五郁之病,故有法以治之,然邪气久客,正气必损。今邪气虽去,正气岂能遽乎哉?苟不平调正气,使各安其位,复其常于治郁之余,则犹未足以尽治法之妙,故又曰︰然调其气。苟调之,而其气犹未服而或过,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过者,当益金,金能制木,则木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所不欲也。顺其欲则喜,逆其欲则恶。今逆之以所恶,故曰所谓泻之。)
治法诸病久则气滞血凝而成郁结,治之虽各因其证,当兼之以解散,固不可不知也。郁滞一开,则气血通畅,而诸病各自以其方而易愈也。今之病久,每每用本病之药而不奏效者,皆其郁之之故也。医者殊不悟此,治之弗效,妄变他方,愈变愈讹,而病剧矣。此郁之为治也,亦不容以少缓,当为医者之熟知也。
治法何氏曰︰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男子得之,或变为虚怯,或变嗝噎,气满腹胀等证;妇女得之,或为不月,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治法必能内养,然后郁开,按证调理。
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者是也。治心郁者,当加黄连、菖蒲、香连丸之类。
肝郁者,两胁微膨,或时刺痛,嗳气连连有声者是也。治肝郁者,宜用青皮、川芎、吴茱萸、左金丸之属。
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倦怠嗜卧,四肢无力者是也。治脾郁宜用苍朮、半夏、砂仁、神曲、陈皮、越鞠丸之属。
肺郁者,毛皮枯涩,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者是也。治肺郁者,桔梗、栝蒌、杏仁之类。
肾郁者,小腹微硬,腰腿重胀,精髓亏少,淋浊时作,不能久立者是也。治肾郁者,宜用苍朮、茯苓、肉桂、小茴香、青娥丸之类。
胆郁者,口苦,身微潮热往来,惕惕然人将捕之是也。治胆郁者,宜用竹茹、生姜、温胆汤之类。
大抵七情六淫,五脏六腑,气血痰湿,饮食寒热,无往而不郁也。治之宜各求其属而施之,则无不愈者。
药方气郁用木香、青皮、香附为君,抚芎、橘叶为臣,槟榔、浓朴为佐使。血郁用桃仁、牡丹皮,索为佐使。痰郁用海石、栝蒌为君,南星、贝母为臣,香附、陈皮、玄明粉为佐使。食郁用神曲、砂仁、麦芽为君,山楂、香附为臣,陈皮、半夏为使,生姜、甘草为佐。湿郁用苍朮、茯苓为君,羌活、川芎为臣,茵陈、猪苓为佐使。热郁用黄连、山栀为君,青黛、条芩为臣,甘草、干葛为佐使。诸郁药,春加防风、紫苏,夏加苦参、黄连,秋冬加吴茱萸。凡郁在中焦,以苍朮、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降。余仿此。
(丹溪)越鞠丸解诸郁
妇女诸郁,须以川芎、香附子。苍朮、抚芎、香附子总解诸郁。香附子(气温味辛苦,能横行胸臆,故能解诸郁。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则燥。)抚芎(即HT 芜芎 苗头小个是也。其气味辛,行荣而上走,故能散郁。) 苍朮(善能走散,佐以防风、 本能上行,佐以香附、牛膝能下行,故能散郁。)(丹溪)六郁汤能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炮) 苍朮 抚芎(各一钱) 赤茯苓 栀子(炒,各七分)香附子(一钱) 炙甘草(五分) 砂仁(研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气郁加青皮、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
湿郁加苍朮、白朮。热郁加黄芩,倍栀子。痰郁加南星、枳壳、小皂荚。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茭山五郁汤解诸郁。
香附(君) 川芎 青皮(臣) 栀子 神曲(佐) 甘草(使)
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对证加药,法如六郁汤。
(丹溪)越鞠丸解诸郁。
神曲(炒) 香附(制) 苍朮(浸) 芎 山栀(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温水下。
(东垣)火郁汤 治五心发热,属火郁。(方见火门。)
升阳散火汤 治热郁。(方见火门。)(丹溪)升麻二陈汤 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二便不利。此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 抚芎 茯苓(各一钱) 半夏(一钱半) 升麻 防风 甘草 柴胡(各五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温服。
(《心统》)香连丸 治久郁心胸不快,痞塞烦痛。
川黄连(姜炒) 香附子(制。各四两)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集成》)芍药香附丸 治久病阴虚,气郁内热夜甚。
芍药(炒) 香附子(制。各一两) 苍朮(五钱) 片芩(三钱) 甘草(二钱)
上为末,蒸饼丸服。
(《集成》)润喉散 治气郁夜热,咽干哽塞。
桔梗 川芎 香附子(各三钱) 紫河车(四钱) 百药煎(七钱半)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舐服。
苍莎丸 治气郁
苍朮 香附子(各四两) 黄芩(一两) 木香(五钱)上为末,蒸饼丸,姜汤下。
(《局方》)本香槟榔丸 治气郁食郁,胸膈痞满,大便结滞。(方见积聚门。)(丹溪)加味二陈汤 治食郁痰滞,胸膈不快。
苍朮(米泔浸) 白朮(炒) 陈皮(去白) 半夏(泡) 茯苓 川芎 香附子(各八分) 枳壳 黄连(姜炒)甘草(各五分)
水盏半煎八分,食前稍热服。
左金丸 治火郁。(方见积门。)
青娥丸 治肾郁腰腿足膝无力,膀胱不利。(方见虚损门中。)
渴胆汤 治胆郁口苦惊悸,健忘不寐。(方见惊悸门中。)
香连丸 治火郁气逆,腹痛吞酸。(方见痢门。)(丹溪)生韭饮 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捣自然汁一盏,温加酒一二杯同服。)上先以桃仁速皮细嚼数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羌活胜湿汤 治湿郁肩背强,腰如折。(方见湿门。)
医案
一男子年三十,房后骑马渡溪,遇深渊沉没复起,混衣坐马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壮热,肢节酸痛如疟状。医作虚以补中气治,又作劳治,以四物东加黄柏、知母服之,反加满闷不食。召予诊。六脉皆洪缓,重按若牢,右手为甚。作湿郁处治,用平胃散加苍朮、白朮、半夏、茯苓、川芎、香附、砂仁、防风、羌活、加姜,煎服三帖,诸病皆减。后以茯苓渗湿汤倍加白朮,服二十帖全安。
一室女因忤意,郁结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熟菱、枣数枚,遇喜亦食馒头弹子大,深恶粥饭。此为脾郁,非枳实不能散,治温胆汤去竹茹与之,数十剂而安。
一女许婚后,夫出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床里坐卧。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使其木气升发,而脾气自开,木能制土故也。俾激之,大怒而哭,良久令解之,与药一剂,遂思食。予曰︰病虽愈,得喜方已。乃设曰︰夫回。病果不复作。
一少妇,因逆意不食,膈满,累月惫甚,巳午间发热面赤,酉间退热,小便数而点滴。脉沉涩而短,经水按月,惟数滴而已。予曰︰此气郁血虚,中宫却因食滞生痰。遂用补泻兼治,参术为君,陈皮、茯苓、红花为佐使,浓煎食前服。少顷药行,吃粥半盏;少顷,与神 丸减轻粉、牵牛,细丸津下十五丸。昼夜二药各进四服,食进热退,七日愈。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二十七 咳逆门
(一名呃逆)病机《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云︰岁金太过咳逆,金郁之发咳逆,少阴二气咳逆。《金匮》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气者为病肺,脉数,数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余论》云︰咳逆者,俗谓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气逆,自脐下直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为元气之贼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况人之阴气依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乘之,此则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火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之也,虚之甚也。
病机咳逆乃干咳之渐进,无痰有声,连连不绝,其气自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所击逆而然也。亦有咳声出咽,复有还声吸入咽内,此所以为咳逆证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声是也。有咳、呃兼声击发,连续千万之声而不已者,服药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病机《难知》云︰夫咳逆证,《活人书》断为哕逆,其说似是而实非也。盖哕者,干呕也。
若有物直出,则为吐;呕物旋出,则为呕;无物出,则为哕。咳逆者,则水渍于肺而心痞,或连续不已而气逆,或喜笑过多而气噎,或咽饮错喉而气抢,或急食干物而气塞,皆能作咳逆之声,连续不绝,俗谓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呃忒者,差错之义。二者皆气不得下,为火热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纸捻鼻,嚏之而止,或诈冤盗贼,因恐而止,或鼻热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
若哕者,出声也。哕出其气,哕声尽,然后吸,吐哕门中详言矣。呃逆者,入声也。气逆入喉,逆声尽,然后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呕秽者,本于胃;呃逆者,本于肺,何难辨哉﹗
病机《活人书》云︰咳逆,仲景所谓哕是也。哕为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又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后汗出者,因得哕。所以然者,胃气虚寒故也。宜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之属主之。此仲景治哕之方也。《活人书》误以咳为哕,故以热作寒治。仲景之言哕,非以为咳逆之谓也。咳逆从热,而哕从寒。《活人》以咳逆为哕,夫安得不用热药?盖辨证一差,故其用药必反。若非《难知》力辨其失,后学将孰从而知之?
病机《难知》云︰《活人书》以咳逆为哕,谓若可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因邪气在胃,故断为哕,是则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阳明失下,传手太阴。《活人书》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标,炎上至极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观之,哕与咳逆同一热也;分而言之,哕为本为胆为胃为中,咳逆为标为心为肺为上。
若标因应见上,当其标不必名哕。哕不言作哕,使后人只见胆胃本,而不见心肺标也。
凡伤寒热病,阳明实,过期而失下,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以致气不宣通而发呃者甚多。或因饮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审。若此者皆实证也,宜详辨而施治之。
脉候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尺脉大为阴火冲上。脉微而迟者,为寒。肺脉散者,死。脉代者,死。脉结或促或微可治。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难治。
治法咳逆证,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姜、附热剂,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虚有实有火,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气而何?大抵伤寒杂证汗吐下后,过服凉剂,胃气虚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从温补,亦不宜用热剂。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发热,失于汗下,热郁既久,以致阴虚。虽汗下之,亦失其时,致火亢极。故虽退热之后,尚有火伏阴中,而承胃虚冲上,连声逆吸,而为咳呃之证也,竹茹、麦门冬、橘皮之类。便秘以承气汤下之。
治法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药以降火、清痰、顺气,不效者,必须吐法,以人参芦煎汤入煨盐少许饮之,少顷,探吐胶固痰涎,其咳立已。
实者病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而咳逆,速以寒剂下之。若因饮食过伤,或因痰饮停宿,或因暴怒气逆而得此证,皆为形气俱实,用子和涌法极效,人参芦尤佳。
咳逆要审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滞下后发咳逆,用参术汤下大补丸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