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1:08

    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1:55

    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3:04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3:41

 督 脉      
一、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尾骶、腰背、颈项、头面、鼻口部的正中线上。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28穴。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4:08

      任 脉      
一、经脉循行
  起子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会阴、腹、胸、颈、下颌部的正中线上,起于会阴,止于承浆,共24穴。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4:32

 冲 脉    带 脉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其脉通行于先后天,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因其起于胞宫,故又有“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状如束带。有约束诸经之功能。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5:07

阴跷脉 阳跷脉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申脉,伴足太阳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院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二脉同起足跟,分别循行,交会于目内眦,共具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险的开合功能。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5 10:05:28

 阴维脉 阳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沿腿股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维”有维系联络之意,阴维脉与六阴脉相联系,维系诸阴经,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金门,沿腿膝外侧并足少阳、太阳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维脉与六阳脉相联系,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7 12:09:43

支持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28 07:55:39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用了几千年的名词,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某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那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那种人一般称之为经络人,只有很少人有这种情形。因此,可以说经络学说是从治疗经验中发展出来的,是中医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国在汉朝时曾经处决一个名为王孙庆的叛党头目,将其进行活体解剖,然后将细竹片放入血脉中,观察其流动。结果发现人体的血脉(血管)和医典中的经络不相吻合。这次的实体解剖,就经络学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实验。因此,在中国的医学领域中,从此就放弃了解剖人体,解剖学在中国成为验尸官所必需了解的知识,而不是医生所必需学习的功课。

后来西方的解剖学传入中国,中国的医生在解剖中找不到经络,加上当时的中国国力薄弱,整个社会正进行全盘西化的改造,西方的所有科学都被中国人认为是先进的象征,中国人的自信心完全丧失。对中医的态度也一样,特别是西医对一些致命传染病的明确疗效,更让人们对中医失去了信心,甚至一度认为中医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玄学,在汪精卫主政的南京伪政权,还曾经考虑立法废除中医。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经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