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医-张建明中医馆抄方手记(一)
作者 丁晟荣我对所学“中医”的怀疑,源起于“中诊课”上老师提出的用中医理论解释病理的所谓法则——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这让我产生了疑惑:中医难道只是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字游戏?
而我对所学“中医”的失望则胎始于我比教学计划提前一学期修完“方剂学”之时。机械死板的方歌考试、一万年不变的题库,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中医的美在那一点一滴的消磨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欲弃之而后快的厌恶之情。这一点,相信我的同学们会有相似的感受。
但我坚信,真正的中医并非如此。
现行中医教育的失败,我以为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脱离临床的空洞的理论教学
二、僵化机械的教学模式
为了证明中医未死,为了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来到了张建明中医馆,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就在这里度过,两个月的所见所闻,让我走进了中医。
看到了太多曾经当代名家们屡治不验的病人在张老师手中取得显效以及痊愈的案例;看到了肝硬化和肺纤维化在中医治疗下的逆转;看到了重症肌无力及癌症患者的康复……他以一人之力,所看疾病涵盖范围之广,总体疗效之好,比之任何一家三甲医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在常人眼中所谓的“奇迹”,我相信就是中医真正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先生手中得以体现则基于两点:
首先,是中医医道自身的博大。(详见手记(二)之《闻道》)
其次,是医者个人的天赋和勤奋。
中医是严谨的,因为她扎根于临床,任何自圆其说的理论都必须经得起临床实践的考验。这是最实事求是的,任何背离临床实践的理论都将被无情地淘汰。
中医又是灵活的。她的活同样是因为她扎根于临床,能够以其不变之变去应对各种疾病。她的不变是指“中医”有“道”,而她的变则是一种道的化生。 在这片没有硝烟却直面死神的战场上,每日听得捷报频传——那一个个起死回生的案例惊得西医专家们目瞪口呆的时候,我胸中豪情万丈!那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的由衷赞叹,是寻找到灵魂寄托的大欣喜,是一种江山多娇竞折腰的英雄相惜!
中医,我命!中医,我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