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rylss 发表于 2007/7/3 13:50:02

原帖由 神鬼不惧 于 2007/7/3 08:55 发表
风吹过挂满风铃的走廊,难道因为风铃响就说走廊是风铃,经络的存在已经用很多方法证明了,如果经络是神经,那它的路线应有很多,不要想当然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风吹过走廊因为风铃响走廊就不是走廊了?风寒发热被西医几万遍地证明了发热原的存在它就变成风热发热了??经→络→孙络→孙孙络→孙孙孙络.......经络遍身都是,经络线是不是很多???用经络的思想看神经请你读懂我的贴子。

神鬼不惧 发表于 2007/7/3 16:31:13

风铃是神经,走廊是经络,神经遍布全身,经络也是如此,二者联系紧密,但不是一体。

张斌峰 发表于 2007/7/3 17:13:03

李时珍:“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察之".

yrylss 发表于 2007/7/3 18:28:51

原帖由 神鬼不惧 于 2007/7/3 16:31 发表
风铃是神经,走廊是经络,神经遍布全身,经络也是如此,二者联系紧密,但不是一体。


没错,吾正此意也

yrylss 发表于 2007/7/3 18:40:10

多谢网友们参与!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潜心于自己心爱的中医,揭开千年经络之迷,找出中医理论正确性的依据,正中医之视听,扬中医之神威!!!

zhhzhh 发表于 2007/7/3 21:31:50

揭开 经络秘密, 可能修炼是唯一途径。

[ 本帖最后由 zhhzhh 于 2007/7/4 14:05 编辑 ]

yrylss 发表于 2007/7/4 01:07:56

内视应该是古人研究和验证经络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没有阴阳理论做指导,是不可能形成“阴阳经络”概念的。观《内经》可知“阴阳经络”观的成型时间要早于内经时代,那么“阴阳”观的成型时间当更早!是故,剖析阴阳观的精神实质对古人是怎样认识经络的阴阳及其正确与否更具深层意义。
参八卦六合图(见前文),轴上的一对三爻卦显示的是一对阴阳,沿圈的三爻卦显示的是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沿着外圈从一个对立面走向另一个对立面、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此与现代的矛盾原理相当。
阴阳的这种“轴心对立,外圈演化”的规律正是我们祖先的阴阳理论核心。今而观之,万事万物的演化皆如此,真理也!故叹之:古人思想超时代!此理为据,再研内经、伤寒,其理不出三日而得解也!
话回经络,古之智者内省经络,必备此理于先而后得之,并刺之以验之。今人谓古人不解剖,不试验,非也。那么古人刺而验之,又是什么在体内给出这个验证的结果呢?唯一的答案只有――神经反馈给出的结果,对这些结果的经验积累,最终形成了人体的阴阳经络观。经络的“实质”是什么?昭然于此。剩下的,只有我们怎么去理解了。理解得不对路子,检验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对路子的结论。

yrylss 发表于 2007/7/4 01:44:27

认此也好,不认此也好,终有见天日的那一天。总之,中医首先从体表向体内展开人体的探索,神经是接受外来探索因素的第一前沿并牵系各种组织,遍布全身。所以,中医从中医的视角总结神经及其支配的下游组织系统在人体存在着的、不同于西方人观察到的规律,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神经经络观,是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尽管古人没用神经这个名词。

yrylss 发表于 2007/7/5 03:53:11

(继续)

脏是经的核心,是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依据阴阳经络关系创立了脏象理论,脏象的经络实质又是怎样的呢?
在脏与腑的关系上,脏是经之根干,腑是经之根须,脏主血,腑主谷。脏主血的阴阳状况,我们可以用古人的思维来做一下深入分析。“卦”相当于一个用来分析阴阳的坐标,把脏放在这个坐标上,因脏主血,故乾坤位即血液,示血液是由阴阳二物组成的。血在各脏的分布状况则示之于外围的六卦:
1.少阴
* 肾――阳少阴多:阴阳行至肾,血中之阳气始升,血中之阴气始降,始为少。故肾为少脏,其性为阳始起而阴始降之脏。[西医参数:肾重吸收浓缩血液排出多余的尿液,维持血液的溶液浓度平衡]。
** 心――阳多阴少:阴阳行至心,血中之阳气始降,血中之阴气始升,始为少。故心为少脏,其性为阳始降而阴始升之脏。[西医参数:大脑的唤醒功能等]。
肾与心包皆属脏,脏属阴,故总体上二者统谓之少阴而少性相反。
2.太阴
* 脾――阳少阴多:阴阳行至脾,血中之阳气次升,血中之阴气次降,阳少而再升,阴多而再降,以趋平衡,平为太。故脾为太脏,其性为以阳平阴。[西医参数:胰岛对血糖的调节,胰液的消化吸收,脾的免疫等]。
** 肺――阳多阴少:阴阳行至肺,血中之阳气次降,血中之阴气次升,阳多而再降,阴少而再升,以趋平衡,平为太。肺为太脏,其性为以阴平阳。[西医参数:肺呼吸维持气液平衡等]。
脾与肺皆属脏,脏属阴,故总体上二者统谓之太阴而太性相反。
3.厥阴
* 肝――阳多阴少:阴阳行至肝,血中之阳气极盛,血中之阴气极少,极则返,返即厥。故肝为厥脏,其性为阳厥退而阴厥起之脏。[西医参数:肝是激素灭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合成、释放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主要场所等。]
** 心包――阳少阴多:阴阳行至心包,血中之阳气极少,血中之阴气极盛,极则返,返即厥。故心包为厥脏,其性为阴厥退而阳厥起之脏。[西医参数:心血管运输血液,维持基础体温等。]
肝与心包皆属脏,脏属阴,故总体上二者统谓之厥阴而厥性相反。

以上是各脏主血的血性阴阳分析,与西医所见到的脏器功能基本是吻合的。那么脏间又是怎样调节自身的血液分配的?除了西医的神经-内分泌显性层面,我们还应看到另一个不显性的层面,即细胞都是由同样的“干”细胞分化而来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神经细胞的意义(或把每一个细胞者视为亚神经细胞),是因为内环境的分割使每个细胞的神经属性不同程度地表达而已。正因如此,才使各脏能够在各自的内环境下有了调整各系之间的阴阳平衡的能力。

[ 本帖最后由 yrylss 于 2007/7/5 13:03 编辑 ]

hal8900 发表于 2007/7/5 14:49:50

經絡是神經乎,是以現代西方觀念來看待中醫經絡的特點。
台灣學西方醫學的教授,轉而硏究東方經絡者,我所知亦有好幾位,不曾聽他們發
表經絡等於神經的學論。

吾師是台灣生物學碩士,美國史丹佛生命硏究所硏究生,硏究神經、複製的學者。
目前是台灣合格的中醫師。
吾師曾經訴說過往學習針灸時,不時的和老師唱反調,上課時不斷的提出反駁,其
因是吾師學西方醫學,當學習東方針灸時,觀點自是大大的不同,氣的教針灸的老
師說「我不要跟你談了,你深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後來吾師扎針扎出了心得,
進而學習中醫,也考上了中醫師。

個人向老師學習中醫課、針灸課時,課堂上同學也常常會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吾
師只說「當您學中醫時,就用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就好,你用西方的角度來看中醫
會學不通」。也說過「現在他把西醫的東西全放掉了,只用中醫角度來看診」。

先生提出硏究心得,自是不容易。個人很欽敬。對於別人的說法也不妨參考、參考。
祝安好

[ 本帖最后由 hal8900 于 2007/7/5 14:53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经络秘密已揭开,古人思想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