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中医办行医证有望无需文凭
降低中医学历“门槛”是良方第一关注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让那些真正有一技之长、有良好声誉、百姓离不开的民间中医也获得执业资格,给他们发展空间。他同时透露,吉林省就是国家的一个试点。(详见本报今日2版)
日前传来消息,只有专科学历的民间学者谢泳受聘于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蔡元培礼聘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没有文凭的陈寅恪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让“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时代大放光彩。谢泳的受聘迎来民间的一片喝彩声,作家连岳评价,这将是呆板的用人机制下一个新的突破口。同时,人们也在期待,用人机制的改革在其他领域同样得到突破。
很快,用人机制改革的“利好”消息从卫生领域传来,据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作为国家3个民间中医取得职业资格试点省份之一,我省的试点工作已经在榆树市和磐石市开始,医政部门通过调查、公示,遴选54名没有学历的民间中医进行培训。预计10月份,首批通过资格审查的民间中医就可以取得乡村医师执业资格,在固定范围内,“光明正大”地坐诊了。
这一尝试,解决了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就能治好;同时,让散失在民间的中医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在光大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尝试体现了行政的善意,不让学历成为有真才实学者的门槛,而是以真实本领判断,体现了政府的“惟实”精神。
从谢泳的受聘到医师执业资格的“放宽”,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用人机制改革的可喜信号,文凭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必需标准。
然而,“行政主导”的公共领域的用人体制壁垒不是轻易能够攻破的,尽管在一些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领头羊”往往来自民间,黄永玉、赵本山等艺术大师用“国宝”来形容并不为过。但是,这些民间人才的出现并未打破公共领域“学院派”一统天下的格局,所以,有媒体用“破天荒”来形容谢泳的受聘。而中医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的“神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他们一样,一些中医世家通过代代相传,积累了一些治疗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症的“独家”经验,让他们的“独门功夫”造福于民,是政府关注民生的有益之举。
复兴中华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推进对来自民间文化的保护,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通过学校和科研机构努力发掘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来自民间中医的“无形”资源。让民间中医取得执业资格的尝试目前在探索之中,操作层面是否能够达到相当的完备,有待时间的考验,我们期待着这一探索的成功,同时能够为其他领域提供经验。
省长韩长赋昨会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两人都认为——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来我省对中医药发展进行调研。省长韩长赋和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斌昨日在南湖宾馆亲切会见王国强。王国强表示,将密切关注和推动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并建议在吉林省建设国家级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
“帮我们指导指导,希望国家能把我们吉林作为中医药的试验田来加快推动中医药发展”,昨日会见时,省长韩长赋说,吉林省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准备把中医药做成一个大产业,希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能给予支持。
“我是吉林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近10年,对吉林省的感情很深。我会密切关注吉林省中医药的发展。”王国强笑着说,吉林省的中医药事业有着非常好的基础,首先是群众信赖中医药,喜欢中医药;另外吉林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在这方面有很大潜力,特别是在名老中医方面,对疑难杂症治疗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都很有建树,还有中药企业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也都发展得很好,这些方面都构成了吉林省发展中医药很好的基础,“这次时间太短,到中药企业、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院看了看,吉林省准备在已有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做大做强的想法也非常好,这一点对于推动吉林中医药成为大品牌,推动中医药的和谐发展,包括争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都会有好处。”
王国强透露,前段时间国内部分专家曾到吉林搞过调研,提出了一个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建议,希望在吉林建成国家级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王国强和韩长赋都认为,吉林省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有条件建立这样的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
看望中医
副部长看望
中医界“国宝”
名老中医任继学
6月1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吉林省卫生厅厅长李殿富、副厅长兼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邱德亮的陪同下,看望了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82岁的全国名老中医任继学。
王国强拉着任老的手说:“您是我们中医界的国宝,为全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任老先生表示,他和他的学生们一定要尽全力,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为百姓的健康多作贡献。
任继学:中医治非典
任继学教授是全国十大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非典时期,他组织提出了中医药防治非典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疗效。曾获全国医疗卫生界最高荣誉奖项——“白求恩奖章”。
高端专访
本报记者专访曾在吉林大学求学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他表示正在吉林进行试点,探索给民间中医更大空间——
祖传中医办行医证有望无需文凭
昨日,本报记者对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进行了专访,谦虚、严谨、务实,是这位中医药管理者留给记者的印象,他提出的振兴中医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构想,更表现出了他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坚定信心。
振兴中医药缺的是人才
记者:振兴中医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国强:教育问题。振兴中医药,必须以教育为本,要教育先行。我们关注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有没有继承创新中医药医术和理论的一批人才。教育问题做不好,中医药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问题必须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一个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有1000人,只要其中有200人成为铁杆中医,那会是怎样一种状况?我想定会对进一步树立中医的威信和赢得更多百姓的信赖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中医办学不能丢中医的根
记者: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出中医院变成了西药房,中医医生也都用西医手段进行诊治。
王国强:前不久,包括吉林省的任继学在内的国内八位著名老中医曾给中央领导写过一封信,专门提到了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解决中医教育与临床脱节的问题,他们的提议也反映出了对中医前途的忧虑。
现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学生一批批往外走,我建议学校应该做个跟踪调查,看看群众和基层的反映,看看这些人是不是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去对群众施治,如果不是,那就失去了中医医生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有些地方的中医院校授课内容,是七分西医三分中医,培养出的人最后两方面都不行,只好改行。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吗?不需要。所以我说,对中医药教育必须实行改革,只注重硬件建设,只注重盖了多少高楼或者招了多少学生,但却失掉了中医的根,学校再大也毫无意义。
中医应专攻疑难杂症
记者:中医与西医可以说各有所长,那中医发展的突破口应该选在哪儿?
王国强:中医发展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攻专病,二是要治未病。
所谓攻专病是说中医药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技术,对于西医有很好疗效的病种,我们不要抢着去治,而要重点选择那些西医治不好或者西药副作用大的病种,比如非典时期吉林省老中医任继学老人的中药方剂治疗SARS病毒感染者的作用就非常好;再比如对艾滋病的治疗上,中医药治疗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因此,要注意从名老中医手中、从民间筛选出那些有盛誉和确切疗效的中医药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
“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说中医注重无病先防,注重预防保健,我认为这也是西医与中医的最大差别之处。
记者:您所说差别具体指什么?
王国强:西医是看人的病,是奔病去的,长癌症用刀割掉,有炎症立即消炎;而中医是看病人,是奔人去的,你头疼经过诊断可能毛病出在脚上;西医药是对症,中医药是辨证,是注重全身整体治疗和调理。
推动中医药进社区、农村
记者: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说过,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中医药大有可为,您觉得这项工作该怎么推进?
王国强:中医药到底能不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到基层去看,听群众怎么说,可以做个对比,同样的一种病,看中医处方需要多少钱,而西医的处方又是多少钱,两下对比我相信会很明显。
卫生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希望推动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通过推动卫生改革,使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并真正造福老百姓。
探索给祖传中医执业资格
记者:有些民间中医没有执业资格,可老百姓很认可,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王国强:中医有它自己的特点,很多人都是从师傅或者父辈学来的,而且中医注重的是经验积累,但同时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学院式教育,因此也就没有执业资格,这的确是个难题,有关情况你们可以到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了解一下,现在你们吉林省就是国家的一个试点,希望探索出一种办法,让那些真正有一技之长、有良好声誉、百姓离不开的祖传或自学的民间中医也获得执业资格,不再受文凭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对那些打着中医幌子坑害群众的游医,我们的打击绝不会手软。
吉林应申报临床研究基地
记者:您曾在吉林大学求学,对吉林一定很了解,您对吉林中医药事业有哪些建议?
王国强:吉林中医药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特别是中医药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老中医,这使吉林建设东北中医药强省有非常大的支撑。建议吉林省对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优势、突破口作个全盘考虑,制定完整统一的规划,整体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要积极实施“三名两进”战略,就是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和推进中医进社区、进农村,让百姓信中医、用中医。另外,国家计划在全国设立10个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争取让每个基地运用中医药至少可以治疗两种以上的重大疾病或者疑难杂症,这方面吉林省应该积极申报。
请挚顶 太好了,中医复兴有望!!!
这这个擂台就要能打了
人民可以淘汰你 你必须比专家还要好 否则还会淘汰你的 努力吧珍惜这次机会 支持。 我今天打电话问了,说等试点完以后再看国家政策了,看如何实施。电话:0431---88904064(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 支持一下!不过还想说点:不管有无可能取得“证书”,都应该自己先努力地学的更好或了解的更多更深入。 努力,快有结果了。
加油啊! 原帖由 无谎世界 于 2007/6/11 17:23 发表
人民可以淘汰你 你必须比专家还要好 否则还会淘汰你的 努力吧珍惜这次机会 中国医促会中医药发展研究会 秘书长 袁晖尧教授(100053)
本命题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百万大军
据不完全统计, 焦
点 目前全国民间、个体中医人数不止百万。他们利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为当地百姓解决看病难问题,许多人享有较高声誉,病人来源不仅限于当地。但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按现行的西医化管理政策,没有取得也无法考取职业证书和执业资格,有些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获得合法行医资格的老中医,最近又被强行取缔,因而一概地按非法医对待而时时遭到抄家、罚款、没收、注销,致使广大患者看病无着,极大挫伤了民间中医的积极性,侵犯了他们的尊严和权利,也大伤了中医的元气,使百姓大惑不解。
在以人为本、重视人才、鼓励创新和兴办私企的政策之下,如果单单对个体中医人才及其独特医术实行限制甚至打击,那么数以百万计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将流离失所,不仅会斩断中医药的源流、失去中医药的精华,而且会给社会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议中央政府根据中医药发展规律和历史现实国情,以及中医自古以来就是面对具体病人实行辨证论治的特点,尊重并爱护民间个体中医药人才、重视中医药学术和产业的规范发展,为13亿中国人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计,重新审视现行中医药方针导向及管理政策,制定支持、保护、扶植、鼓励身怀绝技和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个体中医的宽松政策,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根本精神(“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中医队伍中最广大、最有生命力的人群--民间和个体医中体现其尊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二、百万锦方
实践证明,真正能治病、能做到诊治疾病简便廉验、效如桴鼓的,不是各医院几乎千篇一律的方法和千人一剂的某些广告药,而是医院中有祖传、师承根基又具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以及世代相传、身经无数奇难杂症痊愈验证的民间个体中医的独特疗法和特效方剂:一粒丹药可通顽固性便秘,可消除腹水,可解除高热和救人于皆厥;二味中药仅20元钱可使已花掉20万元的七岁女孩先天性心脏病获治,使脑炎惊风,全身水肿、慢性肝炎、肺结核、危重痢疾、八年癫狂、长期眩晕、骨髓炎、红斑狼疮、尿潴留、严重风湿症、顽固性头疼等标本兼治;各种经典验方,在他们手中随证加减化裁,可以自如应对人间尚可救药的各种病症。这样的宝贵人才和健康财富,唯我中华民族独有,非我民间名医莫属。将他们置之绝境,无异于断送了民众摆脱病魔之苦的依赖和希望。相信以三个代表为宗旨的党和政府,定会从速修订对待民间和个体中医的现行政策。
据美国对其本土传染性肝炎死亡率与我国上海同时期同类病的死亡率统计,其公布的结果为11.7%与0.05%之比,即234:1。也就是说,以西方疗法干预该病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其患肝炎者死亡234个,在中国疗法治疗下的死亡者为1个。这种天地之差异,曾经震惊世界,但不知曾否引起中国的惊异和深思。
由于导向偏颇、政策有误,人们长期以来被带入一个大的医疗误区,许多疾病尚未盖棺就被论定,以医学的霸权主义掩盖医疗的无能为力,既欺己又误人,既是西医学的悲哀,又造成中医学的不幸。实际上,高血压并非必须终生服药,急心梗不一定要支架搭桥,中风偏瘫不是不可康复,糖尿病未必戒醣和终身依赖胰岛素,肾衰和尿毒症透析乃至换肾并不是必须的治法,乳腺瘤难道非得挖去乳房?子宫癌就必须摘除子宫?严重烧烫伤非要植皮不能解决疤结?骨折大可不必置入钢扦,时疫瘟病不是非有疫苗才可防治,一切炎性、病毒性疾患更不应一律滴注抗生素,肢体坏疽、股骨头坏死不截肢完全可以治愈,严重类风湿亦不是“不死的癌症”。至于真真切切的各种癌,也并非必判死刑的绝症,更不是只有手术--放化疗--将人变成“鬼”而后走上鬼门关这样一条单行线,世界为之束手的艾滋病,无论是中国的官医还是民医,按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和有机整体疗法,均已取得临床突破性进展,只是因为不去正视、无人重视而难登大雅之堂。
如此这般,奇法妙药尽在老中医和民间个体中医的锦囊之中,天地造化、世代相传,虽因政策不济不断带去冥冥之中,但五千年血脉流传,遍神州的羲黄后继,是赶也赶不尽,抓也抓不绝的,更何况他们是与众生灵那么生命攸关、与百姓那么息息相通。
据权威估计,目前散在民间和个体中医手中的锦囊妙方号称百万。只要有好政策,哪怕只开发万分之一,那么人间的一切被称作“疑难病症”乃至“绝症”的病,就会释疑解难,就会“绝”而不绝,老百姓看病难的忧愁(医药费昂贵,久诊不决,久治不愈,毒副作用,致残和致药源性、医源性新病等苦难)就会得到缓解,五千年中医药王国仅占世界中药市场3%-5%的可悲状况也会大大改观。
三、百年机遇
人类在健康上趋向传统,回归自然的潮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和“绝症”世界看好中医药的趋势,为五千年中医药的振兴和大发展带来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不是我们主动地套用西医药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待中医药,不是力争与FDA接轨,而是采取重视民族优秀文化、尊重中医人才和成果、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和具体国情制定方针政策,主动地推广中华中医药这个大品牌,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局面,更不会造成自己扼杀中医药的怪诞现实。
回顾建国以来中医药的历程,几乎一直处在西医药的压抑之下扭曲发展,只是由于中医药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其疗效的不可抹杀性,才得以保留其“从属”的地位。2003年的非典灾难,中医药得以局部地闪亮登堂,并以其卓著的疗效、极低的死亡率和没有后遗症的优势,赢得世界的瞩目与评价。这应当是上苍不灭中医药的天意警示,也应当成为认真思考中医药管理政策的一个转机。然而,由于顾左右而言他,使中医丢掉了让世人深入了解的机会。更令人困惑的是,在三月份召开的两会上,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议政发言,竟然对最能在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医药优秀民族文化、中国经济成分中最具特点潜能、最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无所论及,对于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最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哲理、最有世界魅力、最能对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发挥国际天使作用的中医药无所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两会的一大疏漏,这从一个高层侧面反映了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淡漠,民族经济观念的迷失,中医药这个被有识学者称为中国第一大发明的民族魂宝,这个被发达国家争相着力研究、极力窃取的无价财富,尚未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而被“现代化”、“中西医结合”、“自主知识产权”这些漂亮而自欺欺人的空话所迷惑。殊不知迄今为止,“现代化”仍不过是“西医化”的替代词,“国际化”还是并轨于FDA,中西医结合便是变相西化,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和正在被窃取和剥离。久而久之,会不会弄得假作真来真亦假?
如今,当务之急应是:确立中医在中国的主流医学地位,明确中医药的继承挖掘与发展提高方针,以“中医药规范化、民族化、产业化、国际化”取代“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口号。对中医药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和求真务实的管理办法,真正保护中医药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真正解放中医这一先进的生产力,切实地促进中药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不要管西医药的标准,不要等待按西医药法则制定的中医药标准。对于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有疗效、能治病、达痊愈、保全真、不致残、无毒副作用。更何况我们中医药早就有自己的各种标准。
以医带药,以疗效带开发,高扬疗效旗帜,大树中华品牌,无论是中国百姓、海外华人及各国患者,不论是穷是富,是何国高官,哪方巨贾,也无论其政治观、价值观如何,对健康第一、生命无价的认识都是共通的,对医学的评价标准也都是相同的。疗效奇特、天然无害是中医药的优势,也是招徕世界患者的王牌,来者豁然开朗,期然而愈,而后争相传播,竟相运作,那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世界造成怎样的魅力和影响力,定将比任何巨额付出的外交形式和外交手段来得自然,富有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在增进国际友好、促进世界和平、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天使般的示范作用。我们的中医不分种族地普渡众生的人权精神,不分肤色地救人治病的人道主义,将会雄辩地展现,任何对中国人权的污蔑与攻击,都将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四、百姓依赖
羲黄子孙的繁衍昌盛和聪明才智,一直得益于伏羲始画八卦的易医学、黄帝问医于岐伯所留传的黄帝内经系统中医学、神农氏为解民疾苦亲尝百药日遇七十毒而奠定的中药学、伊尹做汤液的中药制剂学,以及后来历代医圣药王不断承传发展发扬光大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辉煌成就。五千年的积淀,中医药不仅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沃土生根开花结果,而且惠及整个世界。广大民间中医承传的中医疗法精华,保留的祖传特效秘方、整理的民间验方,不仅为世代华夏儿女解除疾苦、维护健康方面做出贡献,而且对提高种族体质乃至文化素质、文明程度上也默默地做出了历史性丰功伟绩。在历朝历代,他们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或者既为良相也为良医的行动,通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造福百姓、发展和提高中医药国粹,因而得到公正的评价,受到人们的依赖和拥戴。近百余年,虽然遭到西医药“科学”的冲击,包括我们自己对中医药的自轻自践,中国的老百姓对祖国医药的认同和依赖如故,特别是通过中西医医疗实践的对比,人们这种回归意识更为成熟,不仅表现于感性,更上升到理性:中医药学更符合生命科学,它是人类医学的最高境界。2003年SARS的肆虐环球,西医与中医不同的防治手段和治疗方法,其死亡率最高27%与最低4%之比,向世人昭示了中医药即使对付瘟疫(传染病),也较西医药具有高超的优势,而且愈后不留后遗症。按中医文化思想,人总是要顺乎天地、应于自然。作为万物之灵,要拯救众生物、和谐众生态,不能动辄对抗,甚至杀戮。中医对于病邪亦采取给出路的政策,只有加以疏导,把它排除,使正气内存,才是治疗疾病之道。数以亿计的百姓和农民与广大民间中医一直血肉相连,唇齿相依。他们视能治病救人扶危济困的医生为神圣、是救星,无论男女老幼大病小灾,完全交付这些郎中去处理,这种依赖和信任的关系是中医的医德和医风、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尤其是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凝结形成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铸成的。好的医生,哪怕深居山村,哪怕背着“非法医”的黑名被下入大牢,病人还是要追随他、要延请他。因此,顺应天理人道、国情民心的做法,还是以中医药之道定中医药之法:扶正祛邪、理气活血、调理脏腑以达阴阳平衡。民间中医为百姓健康之依赖,人民政府为百姓幸福之依赖,而百姓又是医生、官员的衣食父母,不给民间医生出路,百姓的疾病就失去依赖,健康就无所保障,再致富也无幸福可言,政府官员也就没有了衣食父母!何况现在许多的农民还处在贫病交加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9亿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一大突出现实。一进现代化医院,少则几千元,多则数十万元,能否看好病且不说,单就昂贵的医药费有多少人能花得起?因此还是要给民间、个体中医一条生路,解放了他们,就是解放了一大批的生产力,就会有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安康乐业,就会有真实而真正的中医药产业和民族经济的繁荣。作为以三个代表为宗旨的党和政府,这决不是小事,这是民族之本,雄立世界之本。
五、百般无奈
然而,长期以来,“中医药不科学”的轻率定论和根本性误导,使国人由上而下陷入了西医“科学”的大误区。按照西医机械唯物论和实证观,把万物之灵的人体等同于机械物件,只要仪器检不出病原物和病灶,就茫然无主,但只要查出来,就不分个体差异,一律地用对抗疗法,同样的抗生素和激素,同样的输液、手术、放化疗,于是同样地导致各种各样不可逆转的后遗症,造成治疗中和治疗后的高致残和高死亡率。对于这种“合法”地杀人、“科学”地害人的疗法和药品,在中国,人们却死而无怨,被当作临床试验品,还要塞红包,医生下来高唱“成功”,患者上去千恩万谢。医学在一个大误区中草菅人命,患者在一个大迷失中任人摆布。中医活人济世的精神哪里去了?他们为什么不挺身而出……
在中医药的发祥地,在有五千年渊源的中国,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把中医药的地位摆正,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术仍被视为异端,斥为“不科学”,继续搬用西医药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人为地压抑、限制、改造和扼杀中医人才和中药成果,虽然这些人自己在久诊不决、久治不愈之后也找名老中医诊治。
在非典肆虐、世人束手的日子里,中医们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各守一方,自动地筑起了非典防线并且献策献方。少数人作为配角被迟迟允许介入后,结果是反配为主、一举成功。消息被世卫组织传出,立刻震惊世界,引起极大重视、受到高度评价。然而,与此同时,新中国首任中医局长、时年89岁高龄的吕炳奎老中医积极组织精英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抗击非典一线,结果竟被排斥(吕老在挂壶从戎组织抗日游击队之前,在家乡是颇有名气的世家中医,从岗位离休之后,请其治病者从未间断,但也是直到暝目也没有取得卫生部的行医资格证书)。在非典随时威胁百姓生命的紧急时刻,作为悬壶济世的中医,尚需再三主动请战而不被允许,这岂非咄咄怪事!吕老一生为中医振兴呕心沥血、奔走呼号,到头来竟被剥夺为民治病的权利,悲愤交加,郁闷致疾,仅几个月,抱憾而逝。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就在非典刚刚过去,一个可笑不自量的“小诗人”以更为可耻的媚外嘴脸在《南方都市报》上抛出了一篇“中药诗人之恨”的文章,咒骂“中医是庸医,中药是毒药”、“中医是一种巫术,基本应该抛弃”,同时煽动“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些东西的信念”,应当“彻底动摇”。这股邪火,似乎成为一个不祥的信号,接踵而来的是对民间个体中医的大面积围剿,以至新华社记者不得不发表《政府该如何行政》的调查文章,反映浙江某卫生局“把个体医生统统赶上‘山’去”的严峻情况。一段时间以来,被打击的民间和个体名中医比比皆是,仅举数例:
广西一70岁民间中医,在救治了各地不少白血病儿、癌症患者以及河南艾滋病人后,却被以搞“伪科学”为名,抄没所有家产,不经审判程序即下入大牢。(把中医当成“伪科学”来打,是大大小小科技骗子加官晋爵、发家致富的敲门砖和拿手活)
江苏一民间中医,扶困济危、活人无数,忽一日被当地卫生局派人闯入私宅抄家罚款6万余元。
南京一肿瘤专家,使用有制剂号的自制药,竟被罚款86000余元。被逼无奈,状告工商,终经省最高法院裁决无罪。 卫生部副部长:中医害死陈晓旭说法不道德
本报讯 (记者 刘墨非) 针对“陈晓旭被中医害死”之说,在昨天召开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首次进行了严厉批驳,“这是借人们喜爱的影视演员攻击中医药的言论,很不严肃、很不道德、很不科学!”据悉,为了让公众了解中医,从下月开始,我国将进行为期3年的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
王国强说,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去世,难道都是中医害死的?更何况,癌症的治疗是所有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中西医结合对癌症的治疗,对延缓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他认为,“不要以个人不科学之见来评判中国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之死发表看法称:“陈晓旭是被中医害死的!”一时间各网站、媒体都争相转载了这一言论。(来源:北京晨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