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09:53:19
8 筋缩 [穴义] 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 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筋缩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筋缩。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功能作用] 息风定志。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 至阳 [别名] 金阳。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至阳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至阳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 灵台 [别名] 灵阳,肺底。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名解]1)灵台。灵,神灵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停住之所也。灵台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灵台。灵阳名意与灵台同。2)肺底。肺,肺脏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阳热之气相对于肺脏来说是处于底部。本穴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气,与肺金之气同性,此气相对于肩胛上部的肺气而言是处于底部,故名肺底。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神道穴。[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 神道 [别名] 神通,冲道,脏俞。 [穴义] 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名解]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道。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2)脏俞。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2 身柱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名解] 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身柱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身柱。[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下相传。[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 陶道 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义] 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名解]1)陶道。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陶道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大椎穴。[功能作用] 补益肺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09:53:53
14 大椎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别名] 百劳,上杼。 [穴义] 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名解]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头颈。[功能作用] 益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哑门 [别名] 瘖门,舌厌,横舌,舌黄,舌肿。 [穴义] 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名解]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哑门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哑门。瘖门名意与哑门同,瘖为失语之意。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运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功能作用] 收引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 风府 [别名] 舌本,鬼穴。 [穴义] 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名解]1)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3)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功能作用] 散热吸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脑户 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 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名解]1)脑户。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脑户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脑户。2)匝风。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户名解。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气特征的寒湿水气。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理同脑户名解。迎风名意与仰风同。5)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的水湿风气,还有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8 强间 [别名] 大羽。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名解]1)强间。强,强盛也。间,二者之中也。强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本穴物质为脑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颅脑的外散之热,水湿之气吸热而化为天部强劲的阳气并循督脉上行,故名强间。2)大羽。大羽,较大的鸟类也,其特点是能负较大的重物而飞行,此指本穴上传的阳气中亦夹带有一定的水湿。[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含有一定水湿的阳热风气。[运行规律] 循督脉上传后顶穴。[功能作用] 升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后顶 [别名] 交冲。 [穴义] 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 [名解]1)后顶。后,指本穴所处之位为头之后部。顶,挤顶也。后顶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中滞重水湿在此冷缩下行。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阳热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冷缩并循督脉下行,本穴如同有挤顶督脉气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后顶。2)交冲。交,交会也。冲,冲撞也。交冲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交会并相互冲撞。本穴物质为强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不能全部循督脉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气血如同在穴内相互冲撞一般,故名交冲。[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性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少部分则循督脉上行。[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09:54:22
20 百会 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 顶中央,三阳五会,天满,天蒲,三阳,五会,巅上。 [穴义] 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2)顶中央。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3)天满。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4)天蒲。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5)巅上。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功能作用] 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前顶 [穴义] 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不能上行。 [名解] 前,前部也。顶,挤顶也。前顶名意指前面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来自于百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和囟会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百会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时是散热冷缩的变化,而囟会穴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时则是吸热蒸升的变化,二气在本穴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了上行的气血,故名前顶。[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功能作用] 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囟会 [别名] 囟中,鬼门,天窗,顶门,囟门。 [穴义] 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囟会。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湿,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同肾气有收引特征,故名囟会。囟中、鬼门、囟门名意与囟会同,中指穴内,鬼指穴内气血寒湿收引。2)天窗。天,天部也。窗,窗户也,气之通道也,虚也。天窗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下的水湿之气,天之上部气血空虚。本穴物质为来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则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如同空虚之状,故名天窗。3)顶门。顶,挤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顶门名意指督脉吸热的上行气血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无外界热助,弱小水气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顶撞一般,故名顶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功能作用] 补益肺气,传导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 上星 [别名] 鬼堂,明堂,神堂。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名解]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上星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上星。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神庭 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 天庭。 [穴义] 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名解] 1)神庭。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神庭名意指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来自胃经的热散之气及膀胱经的外散水湿,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督脉天部气血的会聚之地,故名神庭。天庭名意与神庭同。2)督脉足太阳是明之会。本穴物质主要为足阳明提供的湿热水气和足太阳提供的外散水湿,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传上星穴。[功能作用] 除湿化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5 素髎 [别名] 面王,面正,正面,面土。 [穴义] 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名解]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26 水沟 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义] 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名解]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水沟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水沟。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功能作用] 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09:59:23
手太陰肺經有11穴(左右共22穴),其中有九穴配列在上肢掌面橈側,兩穴在前胸上部,經脈起點在上胸部位的中府穴,終點則是在大拇指的少商穴。主治呼吸系統疾病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手太陰肺經的穴道:依序為 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計11穴。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10:00:02
手陽明大腸經有20穴(左右共40穴),其中15穴配列在上肢背面橈側,5穴在頸、面部,經脈起點在食指的商陽穴,終點則是在鼻翼旁的迎香穴。主治腸胃等腹部疾病,神經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熱性病,眼、目、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依序為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五里、臂臑、肩骨禺、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10:00:24
足陽明胃經有45穴(左右共90穴),其中15穴配列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側腹、胸部、頭部。經脈起點在頭部的承泣穴,終點則是在第二腳趾的厲兌穴。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頭面、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足陽明胃經的穴道:依序為承泣、四白、巨?、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鷹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谿、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10:00:48
足太陰脾經有21穴(左右共42穴),其中11穴配列在下肢內側面的前部,10穴在側胸腹腹。經脈起點在腳拇指的隱白穴,終點則是在腋下的大包穴。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症,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足太陰脾經的穴道:依序為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谿、胸鄉、周榮、大包。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10:01:12
手少陰心經有9穴(左右共18穴),其中8穴配列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1穴在側胸上部。經脈起點在腋窩中間的極泉穴,終點則是在手小指的少沖穴。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症,神經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手少陰心經的穴道:依序為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神門、少府、少沖。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10:01:28
手太陽小腸經有19穴(左右共38穴),其中8穴配列在上肢背面的尺側,11穴在肩、井、面部。經脈起點在手小指的少澤穴,終點則是在耳珠的聽宮穴。主治腹部、小腸、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熱性疾病,精神方面病症和頭、頸、眼、耳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手太陽小腸經的穴道:依序為 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聽宮。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1/10 10:01:53
足太陽膀胱經有67穴(左右共134穴),其中49穴配列在頭面部、頸部、背腰部之督脈兩側,餘18穴則配列在下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經脈起點在眼框內側的睛明穴,終點則是在足小趾頭上的至陰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循環、消化系統病症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依序為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木予、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次?、中?、下?、會陽、附分、魄戶、膏盲俞、神堂、?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盲門、志室、胞盲、秩邊、承扶、殷門、浮?、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附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