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2935711 发表于 2005/12/18 00:00:38

我也是中医院校的,我觉得学好中医要勤于思考。上大三之前医易道的书都看,好象知道的不少,却根本联系不到一起,自己知道的东西都不能互相解释。思考半年后好多了。当你能把阴阳五行运气卦象等理论结合到一起,会发现中医的理论绝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但增强自己的信心,学得也会很开心。

轩岐之臻门 发表于 2006/1/18 00:44:54

呵呵呵呵。。。同感强烈。。对的什么《伤寒》《金匮》也来他个4-6级的才是真功夫的。。。。老兄啊你考虑过没有,中医学院要是都有很多真正的人才话中医界还会如此的凋零。加上中央一大帮狗屁在瞎指挥的。。什么英语考研4-6级国际接轨也真他妈的够混蛋的一群王八蛋,凭良心讲中医的典籍看都看不完的还真英语的而且还要融会理法方药的。。。但是这是一大帮庸才的 中医导师博士教授带领中医学院一大帮小混混在走歪路啊。。。你说会培养得出中医的优秀人才吗????????

杏林居士 发表于 2006/4/18 21:47:36

去年的拙作!在困惑中成长!

学中医三年半之感想
      记得当初高考填报中医药大学时,没想那么多,就想当个医生而已。家里邻里无人业医,不明医生的职业特点、要求,更不知道中医与西医的差别如此之大。中国的中学教育,仿佛是为高考这一战而设的。我带着模糊不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胜利冲进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说明一下,我出身理科,脑子里尽是近代科学主义、西方还原论那一套,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同时,我也不是带着悬壶济苍生的宏愿来求学的,只是想:医生这个职业,利己兼利人,何乐而不为。其实,像我这种出身与入学理念,在我的同学中,是不少的。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与改造。
      中医高等教育近50年了,理应不惑而知天命了!作为一个即将上临床实习的大四老生,若对学校的中医本科教育来个评价的话,我想应该是成败参半。我们有坚定的专业思想吗?我们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吗?我们能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独立地恰当地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吗?我们有多少人能在中医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至少在我年级中,形势很不乐观。“1998年,李今庸教授写了一首表达心声的诗,“吾人生性太鲁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四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这是对改进中医教育强烈的呼唤。2001年8月10日,《现代教育报》以“中医院校还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吗?的专栏标题,发表了一组文章:其中,焦树德、邓铁涛两位老教授的《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一文,发人深思。这是中医现代教育的困惑。当然,不止教育方面,中医在现代化浪潮中,在医疗、研究、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面临诸多困惑。几年来,学生时常反思中医近现代的发展问题,我想只有明时势,识现状,方能图发展。近来参阅了李致重教授的《中医复兴论》一书,倍受启发,有感于斯:
一、中医科学性问题。这个问题虽老生常谈,然咱们内行中能讲得透彻、明了的不多,更无怪乎外界多有人认为中医乃经验医学了,甚至连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为了更好地全面地传播中医,我们应明理而卫道。李氏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东方的思想家、科学家多以综合、演绎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宏观入手,以“物质的运动”为研究对象,由一般到具体、由系统到要素地认识事物;而西方的近代科学家则多以分析、归纳的思维方式,以“运动的物质”为研究对象,从局部、微观入手,由具体到一般、由结构到整体地认识事物。一者着重于整体、综合,多运用系统科学方法,一者着重于局部、分析,多运用还原性研究方法。两种文化的差异应该是多元共存的关系,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不是孰优孰劣的关系。文化的多元,则价值标准各异,以西医的理论标准、以西方“近代的科学主义”来评判中医,那么中医当然不符合它们的“科学标准”。在“西学东渐”的百余年里,一方面是“欧美文化中心论”的强大潮流,一方面是失去支撑的民族文化心态。所以,崇洋媚外和民族虚无主义像两块巨石,压得中国人直不起腰,抬不起头,难以振作。这种历史环境,促长“西医一元论”在中国的迅速滋长,动不动便用西医的标准指责中医“不科学”。中医有卓越的临床疗效,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重复出来的,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的检验。所以中医不存在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需要如何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中西医结合问题。早在清末汇通派之唐容川先生就指出:“中医长于气化,西医长于形迹”。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如广州“非典”一役死亡率之低、后遗症之少,临床疗效可见一斑。那么,如何认识现在所谓的“结合”?李氏认为:“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即和而不同。何以不同?以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不同也。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出现的“中西医研究对象都是人”这样一种貌似合理、实则荒谬的提法,至今仍困扰着人们对中西医特点的认识。其实,人是中西医研究的客体。中医研究的对象是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西医研究的对象是构成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里,可以借用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中西医关系的守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中医现代化问题。在这条路上探索了几十年,应该说,成果是有的,特别是在中西医研究的交叉领域,然而对于中医学术主体而言,恐怕失败与教训是惨痛的,更可怕的是,中医逐步在异化、在消亡。
    何为“现代化”?辞书上解释是:“使之达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其针对“落后”而言。“化”字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多方位或全方位而言,即站在相对落后的起跑线,看到了与先进者的诸多差距,以此为目标从多方位赶上先进水平,这就是现代化的真正内容。我们发现,对于工业、农业等领域,国外有很多先进的参照系,故现代化的目标很明确,而对于中医,国内的学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中医现代化该如何走,大家都心里没底。是否中医加入动物实验,操纵了显微镜,用上CT、MRI,学会介入治疗,就是现代化了呢?算起来将近50年过去了,“近代科学主义”还原分析思路广泛占领了中医之医、教、研、管等主要阵地,以西医的观念、方法、标准来解释、验证、改造、规范、取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中医现状如何,老中医们可是心急如焚啊!89岁的邓老,上则奔走呼吁,下则布道授业,中挑“973”重担,本该安享天伦之乐,无奈革命尚未成功,中医兴亡,匹夫有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谓仁心仁术铸精诚,德高望重南天柱。面对中医现代化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亦有发言。刘力红教授认为,“在当今的这个时期,中医现代化的更紧迫的任务,是在中医不失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将其尽力改造成大家能够接受的文化形态、语言形态,以便为下一步的结合工作作好准备。值得再强调的是,这一改造的前提必须是“原汁原味”,是“换汤不换药”。大家不要小看了这种语言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重新塑造。不要以为只有加进了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实验才是现代化。从整体的意义来说,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文化背景里,上述的这种塑造,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现代化”。由刘力红等整理,其先师李阳波讲述的《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中提到,李阳波先生晚年“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反思,认识到在近期内,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一个时期,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来研究传统文化,时机都还不成熟。如果过早地谈结合,甚或以西判中,那么只能加速中医这门学问的消亡,这样做对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对人类的将来,都没有什么好处。”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述三个问题的综述,是本人现阶段对中医发展形势的关注和反思。
    也许当初高考志愿的一个小小的变动,如今就不会面对如此多的困惑,如此大的时代压力,如此急的学术危机,当然也看不到这一路上的风景,正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中,有过天真的无知,执着的热爱,现实的无奈,前途的彷徨,求学而无路,问道而无门,知止而有定,潜心而杂学,自以而为是……走上中医这条路,我不后悔,至少经过这几年思想斗争的洗礼,彻底地改造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学中医,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技能,更懂得了为人处事的学问。中医,实在是一门大学问,可治病,可治人,可治国,可弥论天地之道,人事之理。难怪李阳波先生视中医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认为中医里面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要考虑到宇宙的演化问题,都要跟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这几个问题发生联系。
    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认识到单靠教科书是不行的,图书馆是最好的老师。起初是重视对现代名医临床经验的学习,后来发现自己无所适从,基础未牢,盲目建塔,只会是空中楼阁,飘摇无根;于是转向基础、启蒙读物,如《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传心录》等等,而书越看越发现要看的太多了,除了四大经典及其注释发挥外,晋时《脉经》、隋之《诸病源候论》,唐之《千金方》,宋之局方,金元刘张李朱之学,明清医家之说……当时不知所措。后来到网上中医论坛学习、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思索,觉得还是要回归经典的学习。我认为,背几百条方是很容易的,难在临症时知病之由来、变化、转归和辨证定法,最后才是选方用药。仲师遵内难,依本草,著伤寒,立397法,制113方,旨在令后学者因指而见月,无奈后世开方医以指为月,以致方书林立,实则坠入小技之学。可怜我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频走弯路,老来才补经典课。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理科生先天不足的缺陷愈发突出。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中医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备的。于是,我又不得不进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正是这样的机缘,让我进入国学的百花园,几乎陶醉其中,特别是南怀瑾先生的文集令我大开眼界,当然我也不忘初衷——为学好中医而来的。我知道,学中医要懂易之象数理,明儒释道三家之学,通天文算法、术数等传统子学,然而吾辈中西课程之重,实乃有心无力,只能见缝插针,减少社交活动,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重点从易、儒、道入手,培养传统的思维方式。其间,也时常思考中西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比如,在读到人大教授成复旺著的《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一书中提到的“以技术模式为导向的西方文化是背离自然生命、征服自然生命的文化;以生命模式为导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亲近自然生命、培育自然生命的文化”时,联想到孕育于西方文化的西医何尝不是把人当作机器来维修的,而中医则把人置身于自然界的大环境中,从整体层次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西医主霸道,中医宗王道。虽然现代技术文化大大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如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能源的紧缺、精神文明的衰落等等。同样的,西医之手术固然快捷、利索,西医之抗生素、激素确实短期内见效快,若一旦滥用,亦会造成人体不必要的创伤和内环境的失调紊乱。早在上个世纪,中外很多有识之士就指出:二十一世纪的舞台在东方。我想,条件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然而,国内的传统文化保留现状如何?!大体上估计和中医的下场差不多。
    就在这中西医的比较和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学习中,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园和心灵归宿。学好中医,济世救人,振兴中医,传播传统文化,我相信,中医与传统文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前不久,给自己起了个字:在旅。“在”字,其象似人独立于天地间,其理寓为人与天地合一。“旅”字,为易中一卦,上火下山为旅,左火右山为灿,角度不同,认识各异,事物本多元,大道不可言。正如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客观的那个东西,只能算是这个东西的某一层次观。
    然而,当我选择走上传统文化的道路时,就已放松对西医的学习,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毕竟时间精力有限,由此又面临毕业后的生存与再深入临床学习中医的问题。想坚持中医,太难了!清·袁枚有诗云:“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我无袁兄之坚强,以羽翼未丰也。无明师之指点,图纸上而谈兵,华而无实,无异于赵括之辈,中医乃实操之术,命悬于针药之间,岂可儿戏耶!尝阅《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对李老内外兼施,针药并用,起大症挽垂危之举,极为敬佩。诚吾等青年中医之楷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昼夜不舍”。几年来的学医心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牢骚拙文,误人时光,深表歉意!最后,学生以宋·大儒张横渠之名言与师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致
敬礼!
                                                                                       中医学本科班张敬灿
                                                                                    乙酉年冬至亥时于广中医

[ Last edited by 杏林居士 on 2006/4/18 at 21:49 ]

越巅无极 发表于 2006/4/28 23:38:22

Originally posted by 百无一用 at 2005/11/10 10:08:
希望你早日成功.学中医,看古籍的确是正道.我也希望"民间中医"能够办学.中国人要早日脱离苦海,当然要牺牲一些人的眼前名,利.你是在校生,你不看西医,不学外语,你的"钱途"会受一定影响地,比如考研,你怕吗?
害怕?一点也不!说实话,因为不想高中补习,所以匆忙的上了个民办高校,说是国家承认,到是能升本,可考研,但是现有学历不能考医师资格证,残酷吧,花了我三年光阴,但是我没有退缩,即使不让我考,我也要学中医,学中医不是为名利,不是为就业而学习,我是看着中医现在被某些人搞的面目全非,很是愤怒,也为先贤的呕心沥血而痛心,中医一块宝贝,这些人都瞎了眼,我抢还来不及呢,所以我还坚定一定要学!我决不能让中医毁在我们这一代,我坚信我以后一定能遇到明师指点!所以我根本没考虑过考研!对老鼠没什么兴趣,四大经典都不够时间看,还去学洋人的鸟语,中医也不必向国际接轨,世界因该以中医为标准,我的理想很渺小,能治好(13-X)亿人就行了,剩下的来看病得说中文,要不带翻译,没功夫跟你嚼舌头,希望民间中医早开学堂,我一定来回炉再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院校教育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