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与经络穴位漫谈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按摩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是祖国医学外治疗法中最古老的一种。千百年来,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穴位主治性能为基础,运用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达到诊治疾病,保健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一、按摩疗法之所以把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是因为经络学说是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所以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以及后人所说的“治病不懂经络,抬手举足便错”的论述,就说明了经络的重要性。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较完整的记载,而且形成了系统理论,其指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使人体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在当时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自成体系,延续千年而不衰,被世界所承认,并得到现代科技方法进一步的客观研究,足以证明了经络在人体的重要性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按摩术渊源久远,可追溯到人类之始,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详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距今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着他们为了生存,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用原始的劳动协作来对付自然界的种种不利因素,抗击着猛兽的侵袭以获得必要的食物,同时也相应地逐渐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他们在劳动和部落搏斗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外伤等病痛,这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在伤病的躯体上进行无数次的抚摸按压,以减轻或消除病痛,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的体证找寻,从点滴体会到有目的的积累,经过长时间反复实践和归纳,就总结出了我国最原始的自然疗法,这种简便易行的疗法即为按摩。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应运而生,可惜已散佚。但《灵枢·背腧篇》中就有“浴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化中而痛解”的论述,以及《周礼注疏》中关于名医扁鹊运用按摩法治疗虢太子尸厥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说:“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然至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须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气血复也。”就说明了按摩术在祖国医学治疗学上的重要地位与按摩疗法在当时已被广泛应用的现状。从马王堆发掘出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按摩的记述则较《内经》还要早,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科技不发达,只靠最简单的劳动工具,不可能有其它超越现实的手段医治疾病。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形成,使生产力得以较快发展,按摩术经过不断总结,已成为当时主要防病治病的手段,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说按摩疗法是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威胁其生命的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期待下篇。
我这两天嗓子疼哑,流清涕,躺下感觉肩胛骨边上那里酸痛,我就按压一试已有肿包,里面还有结块,于是继续按揉,感觉有冷气从嗓子里往外冒,按了十几分钟嗓子好多了,我看看穴位图也不知是什么穴什么经。
[ 本帖最后由 秋雁南飞 于 2007/4/18 12:50 编辑 ] 三、经络学说是千百年的实践,长时间摸索,归纳,整理而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理论,它与按摩术戚戚相关,如果用按摩、穴位、经络这三个发展阶段来说明经络的形成是较为实际的。经络的形成主要是以穴位及其主治性能为基础的,而穴位的概念是通过一段漫长时期“面”的实践中才被逐渐认识的,这种认识过程也正如《灵枢·经水》中所述是通过“审、切、循、扪、按”的方法所完成。最初人们不可能认识到人体有所谓的穴位,只是无意识的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偶然受到触碰、挤压以及遭受其他一些损伤后,原来患有的某种疾病竟然获得减轻或解除,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某部位不适时会用手反复抚摸或按压而减轻痛苦和不适,这种类似情况不断积累,就对体表某些部位的特殊作用有了一定认识,经过有意识的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体表“点”的概念,这就产生了腧穴的设想。从一个点到认识多个点,由偶然的触碰、损伤和抚摸,发展到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找求证而确定穴位,定下名称,又把穴位的主治功能进行整理、分析,加以归纳,把性能相近或相同的“点”联系在一起,由“点”形成了“线”,这就产生了经脉的概念,同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反复体验考证总结而上升为理论,这就是经络学说,反过来理论又指导着临床。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络来源于穴位,穴位来源于按摩,按摩来源于实践。 四、因地理条件,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的差异,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疾病类型,古代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同地方创造出了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从医学地理学的观点总结出了“砭石从东方来,九针从南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法从北方来,按摩从中央出”的多种医疗方法与地域渊源,这些疗法对促进人体健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人类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物产丰富,正适合人类繁衍生息,同时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平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证明比较系统的按摩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部地区,即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并且与当地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地方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而东方的砭石,西方之毒药,南方之九针,北方之灸法与按跷相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差距,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来看,只有到了有火种时才逐渐认识到火的重要,能取火才能会使用灸的方法: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冶金术的发明才可能产生砭石和九针。所以,其它疗法与按摩术相比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从人类发展史上证明这些疗法都晚于按摩疗法。可以说按摩是祖国医学中最古老的一种,堪称祖国医学之祖。 为了能够易于初步了解认识按摩与经络,文中仅引用较为普遍的观点之一,对此有更多观点或更深理解者,请自为斟酌取舍。更欢迎开贴将观点加以介绍,共同学习。
[ 本帖最后由 天健 于 2007/4/20 19:58 编辑 ] 五、按摩疗法作为古代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并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是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中反复出现的“殷”字,许多学者认为是按摩的象形字。在《黄帝内经》18卷126篇中有29篇40余条涉及按摩,记载手法达10多种。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十卷与《黄帝内经》同出一个医学流派,很可能《内经》以论病为主,针灸作为主要的治病手段,而《黄帝歧伯按摩经》主要以养生为主,将按摩作为主要的保健方法。《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明确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亦按摩醪醴”和“按摩勿释”等经文。《扁鹊仓公传》有“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醪酒、砭石、跷引、按抚(案 )、毒熨。”此文所说古之俞跗是一位擅长以按摩之类外治疗法治病的医家。从象形字上看殷人的按摩技能高于其它部落,因此把表示按摩的“殷”字刻写在民族的徽章上,成为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标志。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按摩的记载。 六、按摩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发展成正相关,哪个时期社会安定了,经济发展了,哪个时期的按摩术就得以很好的发展。远古时代,由于按摩行之有效,操作简单方便,容易掌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得以迅速应用。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事业有所进步,同时出现了中药,按摩术和中药已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医疗方法。春秋时代,涌现出众多医学思想学派,对按摩治病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医学理论也得到统一认识,按摩随着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按摩史上最早的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在此时成书,总结了前人对按摩的认识和经验,对按摩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在医事制度上,《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朝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二名,唐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唐六典》中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按摩生115人,当时按摩科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和按摩生几种。同时推出了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活跃,按摩也作为一门医学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宋金元时期,按摩应用更加广泛,并且更重视手法的分析,如《圣济总录》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膏,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是人们对按摩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按摩力学作用认识上的提高,将按摩改称推拿,小儿按摩,保健按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包括按摩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极其宝贵的手法经验仅仅散存于民间和一些老辈医师手中,部分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按摩术的发展有目共睹,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和专业培训基地,中医院校设立了针灸推拿系,许多医院成立了按摩科,相继出版了许多按摩专著,对一些古籍进行了发掘,总结出按摩手法上百种,对其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也更加深入,不但用于治疗骨伤病,同时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形成了众多流派,可谓群星璀璨,保健按摩因其效果显著,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正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在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下,逐渐被细分为许多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应有贡献。国外按摩业也在近30年得到很快发展。同时现时期按摩的教育、培训、管理、推广、发展也仍然有很多问题正待解决。
(暂完) 好,谢谢提供分享。 穴位的左和右有什么讲究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