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把脉
14年,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把脉----------------------------------------------------------------------------- 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为病人把脉开方,14年如一日;有这样一位青年,她在病痛和死亡的阴影下,坚持工作、无私
奉献。
2月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岁的医生陈
海新在她母亲怀里安详地走完了短短的人生旅程。人们惊讶,在她羸
弱残疾的身躯里,蕴含着如此坚韧的精神,包含着这样伟大的博爱。
“阿拉陈医生人老好咯”
“毛病生在我的身上,却一直挂在陈医生的心上”,60多岁的林
国强心里一直记挂着一位“陈医生”。就像其他很多病人那样,每当
家里有人生病,他头一个就会说“去找陈医生”;每当有人抱怨有的
医生缺乏职业道德、对病人不负责任、看病开销大时,老林总会脱口
而出:“阿拉陈医生人老好咯”。
这位让病人如此牵肠挂肚的“陈医生”就是陈海新,37岁的她今
年2月2日因为颈髓空洞症永远离开了她的病人。没有亲历过陈医生告
别仪式场面的人无法想像,一个不知名的社区医生的离去会给她的病
人带来多大的内心震动。
3月15日,在陈医生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个个打听到消息的
病人自发赶来,没有受到邀请的他们一次次要求上台,除了能亲口说
一说他们心中的陈医生外,病人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
缅怀他们心中真正的白衣天使。
爱己及人
小小的诊室、简朴的木桌,一盆绿色的仙人掌,墙壁上挂满了鲜
红的锦旗———这是陈海新最留恋、最热爱的工作岗位。
陈海新患有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常人难以忍受的
病痛从小就折磨着她,使她由脊椎弯曲、行走不便,发展成大半身瘫
痪、失去自理能力。
13岁,陈海新的脊椎开始向一侧弯曲;16岁,矫正手术后左手只
能终身蜷曲着;她希望学医治愈自己,1988年,她以高分入读上海中
医药大学,在校园里总能见到她背着大书包、步履蹒跚的背影;23岁,
毕业后来到周家渡社区成为一名中医,但已行走不便,上下班需父母
接送;30岁,被确诊为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无法医治,
如厕也需人搀扶……
然而,在平凡的岗位上,陈海新用心看病,攻读古文、医书,自
学英文,潜心摸索,在治疗胆囊炎、胆道结石等方面颇有造诣,她用
自己的医术和微笑,治愈并温暖了无数的病人。
23级楼梯
由于行动不便,别人半分钟就能走完的23级楼梯,她要走15分钟。
同事陶医生说:“楼梯窄,如果后面有人,海新会靠到一侧让人先过,
微笑着说对不起。”从16岁到37岁,她不知摔了多少次跤,最严重的
一次头部缝了十几针,但她总是坚持自己爬起来。“有一次上楼正好
看见海新摔倒,赶忙上去扶,但是她笑着对我说:‘我能行,让我自
己爬起来’,我就这么站在她身后,看着她靠右手的力量一点一点地
往上撑,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邻居梅月娣阿姨说着就哽咽了,“
她从不要人扶,太要强了。”
大学同学黄学菁清楚记得,在学中药学时,有人建议大家各以一
味中药讲出自己的特点,海新当时说自己是平地木,“新新身高不足
一米五,很像平地木,矮小、毫不起眼,却是一味用处很大的药引子。
”
2000年后,海新知道自己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她写给自己一
句话:“不管前面是险滩还是陡坡,相信自己能征服这一切。”
25万张药方
从家到医院不到10分钟的路程,陈海新每天得提前2个多小时起
床。7点30分到医院后,她就一刻不停地给病人看病。用唯一能动的
右手量血压、搭脉,有时候脸色惨白得令人担忧,但她仍耐心地听病
人诉说,细心地望闻问切,开出药方后总认真核对,详尽地向病人交
代服药的注意和禁忌事项。她怕年老的病人记不住,还将事项写在纸
片上交给老人。
病人都喜欢找陈医生看病,“她的微笑就是一帖良药”,病人林
国强在陈海新事迹报告会上作报告时几度掉泪,“陈医生的病人太多
了,我为了少等几分钟,专挑中午她吃饭的时候去,她从来都是和颜
悦色的,放下饭碗就给我看病。”
“陈医生从来不给我开很贵的药,总想着减轻我们的负担。”54
岁的叶忠祥心里有本账:以前看胃窦炎,做胃镜、吃西药,一个月要
花几百元,但还是常常胃胀;吃了海新开的方子,几十元一个礼拜,
情况就大为好转。
同事黄杏娟医生感慨万千地说:“她体谅病人,病人也体谅她。
我们都知道她最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陈医生,吃了你开的药感觉好
多了’。”
据江继强院长说,陈海新坚持辨证施治、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
为患者节约费用,医院曾经做过统计,她开出的方子平均药价只有五
六十元。陈海新当了14年社区医生,为25万病人开过药方,即使在最
后的日子,她一天的门诊量也近50人次,最多时达118人。
对身后事早有安排:捐角膜和遗体
最后的日子里,她平静地伴着音乐看书
“时间不多了,让我多看几个病人吧”
陈海新做过3次大手术。早在2000年,专家就预计她只有5年的生
命。去年3月起,病魔开始加速摧残陈海新的身体,家人和单位都劝
她休息。她对妈妈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你让我多看几个病人吧。”
病痛袭来,她也会恐惧,“妈妈,我怕,我怕忽然有一天,喝水被呛
死,吃饭被噎死,喘气被憋死。”妈妈逼她休息,她说:“我要做到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为了能让接替自己的医生对病人病情治疗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陈海新用无力的手,颤抖着把病人的治疗用药情况,详细地写在医保
卡上,每个病人都要写上五六十字。2006年最后一天,发现眼睛已经
不能聚光,开方的右手也握不了笔了,她让母亲代为请辞:“再坚持
上班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了。”
陈海新最后在家的日子只有34天。她的父亲陈介亮说:“海新最
爱听交响乐,那些天她总平静地伴着音乐看书。女儿早有安排,捐献
自己的角膜和遗体。”临终时,妈妈哭着请医生用“狠药”,海新却
制止了:“不要再抢救,以免大剂量药物破坏器官,给受捐赠者造成
不好影响。”海新去世后不到八小时,她的遗体如愿被送到上海第二
军医大学。
为病人工作,是她快乐的源泉
“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点工作我的生命
价值也就更大一点。”行医,是陈海新活着的价值,为病人工作,是
她快乐的源泉。她走后,许多听到消息的患者赶到医院和她的家中,
祭奠这位“驼背的好医生”;她家的电话一次次响起,电话那头是唏
嘘哭泣:“到哪里再去找这样贴心贴肺的医生啊!”
同组的黄杏娟医生说:“海新没有豪言壮语,她的心里只有病人。
”陈海新大学同学、上海曙光医院黄学菁医生说:“海新是那样不容
易,我们会更努力。”如今,学习陈海新已经成为上海14万名医务人
员的心声。
陈海新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她遗物中最多的是医书和音乐光
盘。她生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动手编写了“我的临床验方”准备和同
事们交流分享,却没有等到那一天。她还有心愿未了:没有时间陪父
母看看东海大桥和滨江夜景。
新落成的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阳光的位置放着一张特
殊的椅子,这是医院特意为陈海新留的;在陈海新的家里,她的照片
被鲜花围绕着,照片上的海新微笑着,在人们心中,永远有她的位置
……
致敬!!!!!!! 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医生 我从心底感概...... 唉,泪如雨下 可敬可爱 可惜 仁者医也,医者仁也 原帖由 shanshui 于 2007/4/8 16:19 发表
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为病人把脉开方,14年如
一日;有这样一位青年,她在病痛和死亡的阴影下,坚持工作、无私
奉献。
2月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岁的医生陈
海新在她母亲怀里安详地走完了短短的人生旅程。人们惊讶,在她羸
弱残疾的身躯里,蕴含着如此坚韧的精神,包含着这样伟大的博爱。
“阿拉陈医生人老好咯”
“毛病生在我的身上,却一直挂在陈医生的心上”,60多岁的林
国强心里一直记挂着一位“陈医生”。就像其他很多病人那样,每当
家里有人生病,他头一个就会说“去找陈医生”;每当有人抱怨有的
医生缺乏职业道德、对病人不负责任、看病开销大时,老林总会脱口
而出:“阿拉陈医生人老好咯”。
这位让病人如此牵肠挂肚的“陈医生”就是陈海新,37岁的她今
年2月2日因为颈髓空洞症永远离开了她的病人。没有亲历过陈医生告
别仪式场面的人无法想像,一个不知名的社区医生的离去会给她的病
人带来多大的内心震动。
呵呵....太感動人了!
致敬! 希望健康的人多珍惜自己的生活!!!
活着对有些人来说和奢侈了!!!
幸福是什么!!!! 无言。
对中医而言,其实是一种讽刺。作者或许是无心吧,用一个感人的悲剧故事,不知不觉中固化了人们对中医的错误认识。这类软性文章,远比反中医斗士厉害千万倍。
[ 本帖最后由 康皮 于 2007/5/7 10:28 编辑 ]
感慨
身残志坚令人钦佩,仁者之心令人景仰.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