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血病
本帖最后由 浔峰村夫 于 2011/3/10 20:54 编辑 <br /><br /><P> </P><P>周霭祥先生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研究40余年,现为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对血液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P>
<P>1 病因病机探讨 </P>
<P>周先生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原因为热毒或瘟毒,概称之为毒邪,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致病因素。毒邪伏于髓内或入髓伤血,引起血瘀,表现为骨痛、胸骨压痛、肝脾肿大、骨髓白血病细胞极度增生、舌质紫暗等。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出现贫血或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质淡等。血为气之母,在血虚的基础上,可出现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懒言、多汗、舌有齿痕、脉细。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两虚日久,势必导致阴阳两虚,表现为手足心热、低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的阴虚证及怕冷、四肢凉、自汗、便溏、舌苔白、脉细无力的阳虚证。阴阳两虚可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竭、亦即全身衰竭。这是白血病的发展过程。如治疗及时而有效,则病可缓解甚或痊愈。周先生分析,白血病的三大症状,发热、血虚、出血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本病发热的原因有:(1)邪毒内发:即白血病本身所致的发热,又称白血热。(2)外感发热:因本病常有气血两虚,正气既虚,故易感染外邪而发热。(3)阴虚及血虚:两者皆可生内热。(4)阳虚:晚期病人可出现阳虚发热。白血病的发热以前三者为多见。本病出血的原因有:(1)血瘀可使血不循经而出血。(2)血热及虚热皆可热伤血络或迫血妄行而出血。(3)气虚不摄引起出血。综上所述,可见白血病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病的发展过程,初期可为因病致虚,后期则是因虚致病,以致病入膏肓。 </P>
<P>2 诊治特点 </P>
<P>周先生指出,白血病的治疗原则有三:即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及中西医有机结合。白血病常表现有正虚邪实之象,正虚表现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根据不同的虚象,给予相应的补益。邪实主要指毒和瘀,因此祛邪不外解毒、化瘀。扶正与祛邪,两者应结合进行,但在病程的各阶段,应有所偏重。如诱导缓解阶段,宜祛邪为主;巩固、维持阶段,宜扶正为主;早期病人,虚象不著,以祛邪为主;晚期病人,虚象较重,以扶正为主。扶正与祛邪,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正确掌握祛邪,能有助于扶正,有效的扶正治疗,也有利于祛邪。在辨证论治处方中,加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如本病属于恶性肿瘤,可用些抗癌中草药,只有辨证与辨病结合,才能提高疗效。对并用化疗西药者,则应中西医有机地结合。 根据辨证论治,周先生总结出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法则:(1)解毒抗癌:根据本病的病因为毒邪,性质属于恶性肿瘤,在疾病的初发或复发时,可重点使用解毒抗癌的中草药作为诱导缓解。常用药有: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山豆根、黄药子、山慈菇、青黛、雄黄、重楼(七叶一枝花)、猪殃殃、干蟾等。(2)活血化瘀:瘀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针对瘀血的临床表现,用活血化瘀治疗,促使病理改变的恢复,也是治疗当中一个重要环节。此法除用于瘀血症状明显者外,还可与解毒抗癌药合用,作为诱导缓解。常用活血化瘀药有: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3)补养气血:气血两虚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容易招致感染,因此补养气血很重要。补气包括了补脾,补血则包括了补心和养肝。此法用于贫血较重者,或用于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配合化疗药使用。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甘草、白术等,补血药有当归、熟地黄、白芍、丹参、阿胶、紫河车等。(4)调理阴阳:调理阴阳对促使机体健康状况的恢复也很重要。补阴主要补肝肾之阴,补阳主要补脾肾之阳。此法常用于巩固或维持治疗阶段,也可配合化疗。补阴药有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天冬、麦冬、玄参、龟甲等,补阳药有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肉苁蓉,少数可用附子、肉桂。</P>
中医对白血病发病的认识
中医对白血病发病的认识(一)病因病机1.热毒侵袭
火邪热毒侵袭表里或新感外邪引发伏火,以致毒犯营血,淫于诸脏,毒损骨髓,耗伤阴精气血,形成急劳、温毒。
2.痰瘀内结
饮食失节,劳倦过度,脾失健运,湿聚生痰。若由情志抑郁不解以致痰气结聚,复因邪毒搏于营血,痰瘀互阻,日久形成痰毒、症积诸证。
3.脏气内损
因虚致病者以脏腑气血阴精亏虚为患病的主要内在因素,脾肾两脏先损,营卫之气失和,致使邪毒乘虚侵入或伏火外发,内犯骨髓,耗伤气血阴津,邪毒留滞不去,痰瘀毒结日久,逐损诸脏之气,形成虚劳症积、痰毒肿核。
(二)发病部位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探索
中医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探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伴有获得性染色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而引起的一种细胞株病。其临床特征为显著的粒细胞过度生成。本病是白血中较常见的类型,在我国约占白血病病例数的15%~25%,仅次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居第三位。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25~50岁间发病率最高。一般认为季节、性别与发病率无明显关系。本病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发热、肝脾肿大及骨髓粒细胞恶性增殖。 一、临床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早期可无症状,患者自觉一般情况良好,常因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检查血象而发现。1.全身症状: 周身乏力,头昏心慌,消瘦,多汗,食欲不振,腹痛等。
2.发热: 低热常见,一般不超过38℃,抗感染治疗无效,抗白血病治疗后体温方可下降。
3.出血: 早期出血量少,程度亦轻,后期约1/3病例表现不同程度出血,如鼻衄、齿衄、便血、尿阳道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偶有病例因脾出血和脾破裂急诊而发现本病。此外,女性可有闭经,男性可出现顽固性阴茎勃起,这点虽被认为是本病特征之一,但临床上罕见。究其原因,主要为阴茎海绵体被白血病细胞浸润或血栓形成所致。此外,晚期可有皮肤浸润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二,体 征
1.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脾肿大是本病最突出特征。早期病例可无明显肿大,一般病例在就诊时都有中度或重度脾肿大,严重者可超过脐部入盆腔。脾肿大的增减常与白血细胞数有关,但病情缓解和白细胞下降时,脾脏逐渐缩小以及消失,急变时又可急剧增大。一旦出现脾栓塞或脾周围炎时,可有剧烈的腹痛,压痛和放射性左肩痛,脾区可听到摩擦音。肝肿大一般较轻,超过肋下5cm者少见。淋巴结肿大在晚期可见。
2.骨痛: 临床上约75%病例有胸骨压痛,在胸骨下部1/2或2/3处压痛亦是慢粒的特征之一。与癌转达移胸骨处分散的点状压痛和骨髓瘤时肋骨上有多处压痛可作区别。此外胫骨和肋之压痛也较常见。仅少数病例可有关节痛和肌痛。
三、中医诊断
(1) 气滞血瘀结型:症见脘腹胀满,肋下有块,软而下坚,固定不移,苔薄脉弦。正虚瘀结型:症见积块坚硬,疼痛不移,神疲怠倦,不思饮食,消瘦脱形,面色萎黄或黧黑,自汗盗汗,肌肤甲错,妇女闭经,头晕心慌,唇甲少华,舌质淡或紫暗,脉弦细或沉细。
(2) 热毒炽盛型: 症见肋下肿块继增硬痛不移,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骨节剧痛,壮热持续,汗出不解,口渴喜冷饮,衄血紫斑或便函血、尿血、或烦躁不安、谵语神昏,舌暗,苔灰黄,脉细数。
四,中药治疗
1.气滞血瘀: 治宜行气逐瘀。
2.正虚瘀结: 气血两虚兼瘀者,治宜益气养血散瘀。
3.热毒炽盛: 治宜清热凉血。 愿各位先生探讨下 对或否?利弊在哪里? 中医治疗慢粒的探索(二)中医治疗慢粒的探索(二)
慢粒多属中医学“虚劳”、“症瘕”、“积聚”、“血症”、“马刀”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为先天性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的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邪虚乘虚而入。邪毒入里蕴于骨髓,耗伤气血,使气血亏虚,邪与营血相搏结使气血流通不畅, 脉络淤阻,久而成积。淤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重症或晚期患者会出现贫血的症状。所以本病属于本虚标实,是虚实夹杂,早期以实为主,治疗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固本。晚期以虚为主,治疗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祛邪包括解毒、化淤、消积聚。扶正包括补养气血、益气养阴。这与我曾在“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思路”中所讲的“基本八法”是一致的。
还可从另一角度来讲,慢粒病在肾,肾之阳气偏亢——相火妄动,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由于妄动之相火暴悍酷烈,能大伤元气,煎熬真阴,而令气阴两伤,精气亏乏,是“元气之贼”。慢粒的发展过程有相对稳定期至加速期、急变期病情逐渐变化,也正是因为阴不制阳,相火动而无静,并至愈演愈烈,蕴热成毒,加害元气的结果。
慢粒的发生、发展的关键是人体内在阴阳失衡,与中医阴阳学说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相符。辨证时当祥审病状,细辨其候,并应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才能做到辨证准确,治疗得当。慢粒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病期。
1、早期、或亚临床阶段,多为阴阳失衡,邪毒深伏。肾中阴阳失衡,相火妄动而成邪毒,深伏于内,尚未外达,故临床症状不明显,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方能确诊。
2、慢性稳定期,多为阳热成邪,气阴两伤。相火妄动蕴成邪热,阳热之邪灼伤真阴耗乏元气,而成气阴两伤。
3、慢性期或药后复发、或急变的早期信号,多为邪正相搏,积于肋下。阳盛阴衰,阴阳失衡,则正气受损,邪气遂与脏腑之气相搏结,致气血逆乱,淤滞不散。
4、加速期,正虚邪进,气耗血亏。正邪相争僵持一定阶段后,正气渐伤,邪气日进,终至正不抵邪,而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5、慢性终末期,邪盛正衰,热极动血。病至晚期,邪热亢盛而正气大衰,病势急转直下,阴阳欲绝,或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慢粒的治疗宜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和主要表现辨证分型施治。再辨证时要把握本病的实质和演变规律,使治疗准确而有系统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既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主要病机审因论治,而在必要时还要兼治标象以缓解症状。稳定病势。慢粒施治原则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或亚临床阶段,虽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根据实验室检查病已内生,不可不治。但又因症状不明显,可不需辨证,而是针对其发病机制而予泻相火,调阴阳,以期早日消除恶性克隆细胞,或诱导其向正常分化。依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肾脏为精气之所藏,无实不可泻,而“泻即所以泻肾”之原则,应用苦寒泻火而又入肝经之品为主,以泻相火。
二、慢性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者,治当益气养阴扶正,泻火解毒祛邪。当骨髓增生旺盛,白细胞明显增高时,以泻相火祛邪毒为主,辅以益气养阴。经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下降,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接近正常时,则需益气扶正,育阴潜阳以维持缓解,巩固疗效。
三、慢性期以巨脾症为主,或经治疗后脾脏缩小不理想而易发生脾栓塞者,治疗应以活血散结,解毒消症。据临床治疗观察,对于巨脾症患者`,西医除了化疗、脾区照射或脾切除术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普通化疗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强烈的联合化疗加脾切除术及干扰素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但化疗往往带来各种不良反应,患者难以忍受。脾区照射放疗又容易带来并发症,增加治疗的难度。而脾切除术并不能使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敏感性增强,也不能延长生存期,减少急变率。并且临床资料显示,切除后,往往预后不良,故现临床已基本放弃使用。而中医疗效显著,但需长期服药以巩固。对于脾栓塞患者来讲,治疗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但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四、慢粒进入加速期或有急变倾向时,表现为正虚邪进耗伤气血者,治以益气养气,祛邪抑癌,以图逆转病势,阻其发展。
五、病至末期发生急变或转为骨髓纤维化,易继发感染、出血等致命性并发症。表现为元气大衰,而邪热亢盛或热及动血者,治当顾护元气、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不过,再治疗白血病方面,我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而从不主张单纯依靠中医或西医。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全面、辨证、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这一点我也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势”中已讲过,这里不再遨述。 法无定法,律无定律
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个案分析使用所有白血病人 最终被自己的先天真火化为灰烬,只留下一块没有被融化的“冰”
非常遗憾,自己的火为什么不能融化自己的“冰”呢?
[ 本帖最后由 霜中菊 于 2007/3/21 14:45 编辑 ] 中医只讲证,不讲病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的热是真火,坎象;热极生的寒是真水,离象。白血病的发烧是真火,不过不是自发的,是被激发的。是寒邪入于少阴,深入骨髓所致。外寒不容于内,故被激起了少阴真火来驱出寒邪。所以白血病的高烧不退是人体的”正当防卫“,是正常的。它的出现本身就告诉了人们需要真阳的补充。只有寒邪久驱不去,才会耗伤真阴,出现燥火,所谓瘟毒 火毒,这时才需要用到地骨皮去化燥火。从初起到最后,补阳是永恒的话题。这个病的本身,太多太多的案例,都证明是西医的“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人工病。都是病人素体阳虚,寒邪侵袭,被西医消炎退烧,寒凉药物戕伐,步步引邪深入所致。是什么样的瘟毒能深入这么深的层次?探究一下病人的发病史就明白了。哪个不是起于一场不经意的小感冒? 原帖由 ymxmzh 于 2007/3/21 22:30 发表
从初起到最后,补阳是永恒的话题。 ...
《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但不知阳之所补本在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