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医论精神病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阴症)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阳症)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本证多见于青壮年。本证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且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至《难经》则详叙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如《难经·五十九难》说:“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
金元时期《河间六书·狂越》认为是“心火旺,肾阳衰,乃失志而狂越”。《丹溪心法·癫狂》篇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并提出了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理论,不仅对当时影响颇大,且为后世用吐法治疗本证建立了理论基础。秦汉至金元时期,对癫狂证临床表现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虽有癫、狂、痫、风痫的提法,但始终未能明确分清,往往是癫、狂、痫同时并称,混而不清。到了明代,王肯堂始将其详细分辨,提出了癫狂与痫之不同。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指出:“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辟亲疏,其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痤抽掣,目上视,或口眼斜,或口作六畜之声”。给后世辨证治疗指示了正确方向。
此外,癫狂证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亦有密切关系,如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为病。反之,遇有惊骇悲恐,意志不遂,则往往七情内伤,阴阳失调而发病。禀赋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癫狂证患者的家族往往亦有类似病史。
癫与狂,均属精神失常,这是共同特征。但癫者静,狂者动;癫者多喜,狂者多怒。痫证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
癫狂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郁痰火,阴阳失调。其病变在肝胆心脾。临床首应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癫证表现为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化痰开窍,及养血安神,补养心脾为主。狂证表现为喧扰打骂,狂躁不宁。治疗当以镇心祛痰,清肝泻火,或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为主。二者在临床上表现有所不同,但是又不能截然分开,癫证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证。故癫狂证在初发病时多属实证,宜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或者以安神定志为主。如病情久久不愈,正气渐衰,应根据气血阴阳亏损的不同,予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等法以调理之。如有瘀血内阻,又当活血化瘀。 不说您也知道,精神病是一种难治的病,病人绝大多数是靠镇静药维持着,谁家要是有个精神病人,全家那个受罪劲儿只有他们自个儿心里明白。我们石家庄有一个叫王庭瑞的老爷子,今年74岁,一付硬朗的身子骨,高高的个头,刚直不阿的性格。解放前他的父亲是石太线上的名医,经常被人请来请去,骑着毛驴,一走就是数月不归。老人家临终告诉儿子:“我不行了。没有什么东西给你留下,只想再教给你一个治病的良方。” 王庭瑞的泪水涮涮地流下来,说:“您老安心养病吧,我以后想靠劳动吃饭,不想再当医生了。”父亲喘着气说:“孩子,这是你爷爷传给我的秘方,世代单传,百试百灵。你一定要学会,即使将来不行医,万一遇到亲朋好友得了这种病,也能救人一命。”就这样,治疗精神病的祖传秘方到了王庭瑞手中。
在以后的大半辈子中,王庭瑞治疗了数不清的患者。有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想不开的事儿或受了惊吓,一口气窝到心里,就得了各种各样的病:有的疯了,有的癫了,有的呆了,有的抽风了,有的得了连医院也叫不出名儿的病。无论什么症状,只要病因同情绪不佳有关,基本可以治愈。真有那么神?有人不信,可是真有不少知情人知道王庭瑞手里的“仙丹妙药”,拿洋话来说那叫“传统医学”,是咱中国人的绝活儿,也是咱中国人的骄傲。1992年底张家口某县长来石家庄开会,偶然得知王庭瑞的情况,就半信半疑地派司机找王庭瑞取了十付药。堂兄的病在大医院叫“强迫性妄想症”,时清楚时糊涂,老是想有人要害他整他,到地里锄草把秧苗儿全拔下来,再插上埋好。为治他的病,全家人四处奔波,可连着治了这么多年,换了不少地方,始终没有治好,反而越来越重。使用中药治疗,行吗?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县长终于从遥远的塞外托人捎来了消息:病人痊愈了,十分感谢王庭瑞老人。
随着接触面的扩大,王庭瑞慢慢地知道,原来自己掌握的技术真正是精神病的克星,以前没认识到这一点的他,如今知道自己手里有“绝活儿”,因为各大医院都是使用西药进行保守性治疗,无论国内国外在这个领域都是空白。 多谢提供!如有具体的密方就好了.近年来各地精神类疾病越来越多,和生存压力过大有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