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眩、肋痛、胃壓痛
第二次學處方女,60多歲 ,胖,主訴:
目弦,口干,右肋痛,沒有耳鳴、但耳孔有脹感,
吃少﹝一份餐只吃一半﹞,大便正常,量少。
心下按之滿痛,指下有硬腫感;身上有多處濕疹斑塊,紅癢。
舌稍紅,白膩苔,
脈沉,兩邊關部內側均弦。
左寸正常,左關沉緊;
右寸長至魚際,右關沉細。
前幾日因眼睛矇矇,曾以決明子、山楂泡茶服,眼蒙現象曾愈,但近日又開始眼蒙。
我分析她為少陽陽明合病,故用大小柴胡湯:
柴胡16g 黃芩10g 人參6g 半夏10g 炙甘草10g
生薑15g 大棗6枚 大黃 8g 白芍10g
請教:處方是否恰當?
[ Last edited by 海韻 on 2007/1/19 at 13:07 ] 今天下午喝了第一劑二次,
傍晚大便一次,量較多,
口干、目眩,耳孔脹現象也沒有了。
肋痛稍緩解,胃部按壓痛仍存在。 好.版主越来越进步了.肯定是少阳症,也许有胆结石,如果是我可能直接用大柴胡汤.(一两当10克.) 謝謝師承兄關注!
此案有點背景小故事:
原來她只說肋痛、目眩﹝眼睛矇﹞、口干,這剛好和小柴胡湯症吻合。
所以用仲師小柴胡湯。﹝因為忙她還沒有煎藥﹞
剛好前天我剛剛在學校學了西醫的急、慢性胃炎,
想起她曾說:胃脘痛。給她做了腹部按診,一觸,痛,指下有硬感,此乃陽明腑實證。
又問,再訴病症:最近吃得少﹝一個快餐只吃了一半﹞不想吃,便也量少。
這又符合仲師的大柴胡症。故用了「大小柴胡湯」。
但是,我的化裁「量」不一定對 ... ...。
另外,我叫她今天到醫院檢查一下胃 。﹝因為是積患舊患。﹞
[ Last edited by 海韻 on 2007/1/18 at 13:48 ] 這是我另一個老師的點評:
柴胡量可大些,推陳致新;
脈象舌象還有寒濕,要跟進病情。
便干如明顯,可以加芒硝。 下午她到政府醫院看病了,
因為胃平時不痛,上腹部右邊觸按痛,
醫生說是胃炎,給了一包消炎西藥就完了。不給做胃鏡檢查。
除非有拉黑便,就馬上到急診看。
今天吃第二劑藥,目眩、口干、肋痛差不多了痊癒,
現在就是胃脘痛。
胃內部不痛,吃東西也不痛,喝水太熱就有點隱痛感覺。
外部不按就不痛,一按壓就疼痛非常。 春節在即,老師們都忙,只留下留言:
“舌稍紅,白膩苔,
脈沉,兩邊關部內側均弦。
左寸正常,左關沉緊;
右寸長至魚際,右關沉細。”
确有寒湿的。用柴胡汤初可见效,再用恐效不佳。不要考虑西医的诊断,就用中医的辨证。建议柴胡汤加附子、白术、黄连。 服過二付,大便暢通,陽明實證已去大部分。
患者本來身上有多處濕癢,也已收干不癢,效果不錯。
上述二位老師批示,正擊要點,患者今天乃舌紅苔白有寒象,末學改方如下:
柴胡16g 黃芩10g 人參6g 半夏10g 炙甘草10g
生薑12g 大棗6枚 附子10g、 白术12g、 黄连8g 茯苓10g
請老師、朋友們批評斧正!
﹝由於本人是用香港小秤,一錢約等於4克,所以處多以4的倍數。請諒。﹞ 看看我的《傷寒雜病論》!
大本是我自己打印的,A4;小本是民間中醫印製的。
小本是書,大本其實是筆記本 ── 在書上做筆記...........記錄......:)........哈!
[ 本帖最后由 海韻 于 2007/4/6 10:21 编辑 ] 版主的大小柴胡湯(柴胡、白芍、黃芩、 大黃),基本解决了患者的标证。也适时改方,黄连的量偏大。不妨采用四逆散加减。
艾灸:化脓灸可选择肝俞、胃俞、脾俞中压痛最明显的。温和灸可选择:肝俞、脾俞、行间、足三里、内关(如胃部疼痛明显时,背部穴位先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再灸);自灸可选择容易操作的穴位,如:行间、足三里、内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