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造成新一代独生子女“草莓化”[转]
2006年11月09日 07:06:37 来源:中国青年报11月7日,在浙江温岭国际双语艺术幼儿园,男幼师王振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幼儿园于2003年从山东德州英汉双语学校幼师专业聘了4名男教师。
英语是4名男幼师的主课,上课时,他们像“孩子王”一样与孩子打成一片。在做游戏的时候,男幼师往往鼓励孩子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体会胜利的快乐。用幼师孙法恩的话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勇敢、自信、大方的性格,特别是男孩子,要有更多的阳刚之气。(周学军摄)
未来中国是老年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却被养得像宠物
家长造成新一代独生子女“草莓化”
期中考完,又要开家长会了,已经有十几年教龄的陆老师却对即将到来的家长会产生了恐惧,因为她又要见到班里小胖墩儿郭健的妈妈了,从9月到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陆老师已经是第4次见这位家长了。
今年9月,陆老师所带的初二年级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军训。军训开始后不久,孩子们就受不了了,第一天晚上就有5个学生来到了陆老师的办公室,哭着想回家。经过一番劝说,有4个学生同意继续完成下面的军训,但是郭健却非回家不可。
没办法,陆老师只好给郭健的父母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帮老师一起劝劝郭健。没想到郭健父母到了军营后马上就把孩子接走了,陆老师对郭健父母的做法提出异议。这让郭健母亲很不满,三番五次来学校与陆老师理论。
“独生子女的班主任真难当呀”,陆老师对记者说,“老师们有时很想做点儿什么,可是家长太娇惯孩子了,我们已经看到这一代孩子身上存在着共同的弱点了”。
李晔是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他的话印证了陆老师的担忧。“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
教育界人士担心:未来的中国将是个老年社会,需要年轻人比前辈人更有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而这些正是这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最欠缺的,他们将如何担当起这个角色呢?
从“421”到“6+1”爱孩子却养成宠物
上海市进才中学的校长金卫东向记者介绍,最近有一件小事在上海很是轰动。有家长提出,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擦黑板。原因是,擦黑板时孩子容易吸进粉尘,对健康不利。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非常普遍了”,金校长说。
北京的冯老师最近也碰到了一件恼人的小事。她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学校这两年才恢复了初中,由于冯老师以前曾经有过教初中的经验,于是学校决定让她从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改任为初一年级的班主任。让冯老师没想到的是,她接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动员学生做扫除并教会孩子使用笤帚。
新学期的第一次大扫除后,冯老师一进教室,看到一片狼籍,“那不是打扫卫生,是垃圾搬家,玻璃比没擦之前还要花”。可是当冯老师提出批评的时候,孩子们却说,家里扫地、擦玻璃这类的活都是爸爸妈妈或保姆做的。
当冯老师决定好好教会孩子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时,一个孩子却说:“我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碰笤帚,他们说我学会这些没用。”
有人说,以前的独生子女是生活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即4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再加上一个孩子,现在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现,更多的独生子女开始生活在了“6+1”结构的家庭中了,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孩子的事情是一家的绝对重点,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满足。
“有些家长似乎觉得怎么爱孩子都不够,他们已经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玩具当成宠物来养了”,北京精诚教育集团的王培信说,“这样的结果,孩子得到了比他们的需要多得多的爱,家长则丧失了教育者的功能”。
从“我很特殊”到“我要特殊” 孩子凌驾于家庭之上
10岁的楠楠最近上学有些不积极。她告诉妈妈,班里有个叫鹏鹏的女生越来越不像话,经常打人,连男生都怕她。
楠楠所在的学校坐落在北京一条旧胡同中,是由一所旧庙改建的,学校里有很多犄角旮旯的地方,“鹏鹏经常把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同学叫到离教室比较远的一个夹道,在那里打他们,我们都不敢招惹她”。
楠楠说,前两天鹏鹏看上了自己那块漂亮的橡皮,楠楠没有给她,结果在课间的时候差点儿被鹏鹏逮到。楠楠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没管。
“其实老师知道鹏鹏经常欺负同学,不过她体育特别好,是班上的体育委员,运动会上能给班集体挣分,老师基本不怎么管她。”楠楠说。
据了解,现在学校里有个别像鹏鹏这样的特权生,仗着自己在某些方面突出,而获得老师特别的关照。
另外,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也使某些孩子成了家里和学校的强悍派。
北京四中的心理老师、心理学博士孙老师介绍,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使得孩子完全凌驾于家庭之上了,他们在家里很霸道,稍有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处处跟同学争抢,同学不听命于他时就可能动手打人。
冯老师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一次这个孩子犯了错误,冯老师把孩子的家长请到了学校。结果这个孩子当着家长和老师的面躺倒在一把椅子上,并把脚放到了老师的办公桌上,家长刚提醒了一下,这个孩子就把眼睛瞪了起来,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家长的话,脚动都不动。这位家长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发展到这个地步,家长就很难再教育孩子了”,孙老师说。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刚刚完成的一项对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调研也印证了孙老师的观点。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家长溺爱是产生问题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溺爱酿成了这样的后果,但是通常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了。家长在这些孩子眼中毫无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位负责人说。
“家长过度的爱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可怕的后果”,北京精诚教育集团的王培信说。王老师介绍,在学校中像鹏鹏那么强悍霸道的孩子是少数,多数孩子在学校还是比较乖的,但这其中蕴含着更可怕的状况,“很多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完全像两个人”,在学校里,孩子生活在集体中,每个孩子基本是平等的,孩子们似乎能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也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家里,孩子从父母的过度关爱中逐渐得出“我很特殊”,再后来慢慢发展为“我要特殊”。
从学校到家里,孩子地位从“平等”到“特殊”不停转换,一些孩子的性格中已经出现了两面性的东西,“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王老师说。
家长一味付出无法教会孩子感恩
家长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回报。
48岁的孙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觉。
孙女士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换肾手术,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即使这样,女儿小盈初中毕业后,孙女士夫妇还是倾其所有、东拼西凑地送女儿到日本读书。今年,小盈终于读完了语言学校,就在即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签证出了问题,小盈只能回国了。
看着经过历练而显得成熟许多的女儿,孙女士盼望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可是没想到,才回来几天女儿便开始抱怨:“家里没有达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条件”、“不能24小时上网”……于是孙女士又为女儿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还买了加湿器专门在女儿的房间“制造”东瀛湿润的气候。
但是这两天小盈却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没有专门的练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变现状,她希望父母能再给她准备些钱,她准备到新加坡生活。
“我们已经为她花了那么多的钱,现在我们没有力气去挣钱了,本想她能担负起这个家,没想到她不但不担这个责,还嫌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怎么做?”孙女士说。
“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长们是否想过,您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赵老师曾经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过。她介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几乎包办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享受这些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在中国的大城市,我们几乎每天能看到,孩子从学校里蜂拥而出,年迈的祖父母第一个动作是接过孩子手中重重的书包。家长们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艰辛,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当一切变成‘理所应当’时,谁会对一个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感恩呢”?赵老师说。
不让孩子承担学习以外的压力 困境面前孩子往往承受不住
与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放纵相对应的是,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就是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停给孩子加压,但是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其他压力,往往缺少承受压力的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工读学校问题学生调查组的一位老师介绍,很多问题学生最初往往是因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心理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采取了逃避和放弃,最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小雨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虽然收入不高但足够让小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不希望他长大后再过平庸的生活,所以对小雨的学习要求很严,并且包办了家中所有的事情,让小雨只专心学习。还好,小雨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一次,老师在班里巡视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小雨身边的白墙上有随意涂抹的痕迹,而且涂抹的内容正是小雨的名字。于是老师认定这件事是小雨干的,小雨不承认,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小雨不诚实,还打了小雨一下。
小雨很难承受这样的对待。他想不通老师为什么冤枉自己,慢慢地不爱上这个老师的课,上课也不听讲,后来发展到逃学、旷课,最终成为一名问题学生进了工读学校。
北京市教科院的一位专家分析,在这件事中老师的做法不对,但是小雨在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也是造成小雨最终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成人应该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负主要责任
“独生子女在教育上具有天然的缺失,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更多的关爱,而当他们有问题时却又缺少适当的排解渠道”,心理学博士孙老师说,因此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成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更多是由于家长、老师的教育不当造成的。
很多老师和专家认为,这代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这种缺陷并不是独生子女本身带来的,而是他们身边的成人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感恩、如何承担责任。
正如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的: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是过多的爱和关注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要让孩子感恩,首先要教给他们如何感恩”。 (记者 樊未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