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12/8 11:24:29

姜春华治慢性肝炎医案

姜春华(1908~1992年),字秋实,汉族,江苏南通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脏象及治则现代科学奠基人。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到沪悬壶,复从陆渊雷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蜚声医林。姜春华先生1954年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相继兼任内科学院(现称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历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委员会委员、全国血防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发明奖特邀评审员,曾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辞海·中医分册》主编。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分会名誉理事长,先后被聘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上海市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
  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提出“截断扭转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认识疾病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提倡既要为病寻药,又要重视辨证论治的独特创见。先生早年著有《中医基础学》、《中医病理学总论》、《中医诊断学》;建国后,著有《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伤寒识义》、《姜春华论医集》、《历代中医学家评说》等十余部著作。1990年被确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199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特殊津贴待遇。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现代医学无满意的治法。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尚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数病人无症状,极少有黄疸出现。其有症状者,如口舌干苦,小便黄赤,胁胀或痛,近于肝热气郁一类,但有些也不是必见之症,很难肯定属于中医何病,因此,姜老认为必须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一思路中进行探索。根据其病迁延不愈的特点,他提出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祛邪,益气补肾法扶正的原则,用药上选择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发掘古代治黄疸的药物,吸取现代药理证明有抗病毒的药物及已被临床证实能治急慢性肝炎的药物。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选用适当的药物加以纠正。治疗症状,可因症状的消失而增强抗病能力;扶正治人,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体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证候,使之不损害病体。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一方面。
  [案例一] 秦某,男,47岁。
  患慢性肝炎已3年,谷丙转氨酶持续在100U以上,脐下痛,肝区刺痛,舌紫暗,苔白厚,脉细弦。治宜活血化瘀。药用:
  桂枝9g,丹皮9g,赤芍9g,桃仁9g,制大黄9g,  虫6g,田基黄30g,九香虫4.5g。14剂。
  药后痛减,谷丙转氨酶第一次下降至50U以下,续方图治。
  [评析] 本例为慢性肝炎,血瘀症状明显,用桂枝茯苓丸及下瘀血汤加减,九香虫为治疗肝痛的有效药物,田基黄清利湿热,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
  [案例二] 崔某,女,27岁。
  患慢性肝病一年,失眠,纳差,胸闷,嗳气,目赤面红,鼻腔内有脓疮,口干苦,自觉有肝火上冲,谷丙转氨酶在60U以上。药用:
  山栀9g,豆豉9g,田基黄30g,蒲公英30g,羊蹄根30g,藿梗、苏梗各9g,白术9g,旋覆花9g(包),茯苓9g,谷、麦芽各9g。7剂。
  服上方后,失眠、纳差症状减轻,尿色亦淡,但大便秘结。上方加望江南30g,7剂。
  谷丙转氨酶在40U以下,体重略有增加,二便畅通,但咽喉疼痛。
  上方去望江南加玄参9g,继服7剂。
  [评析] 该慢性肝病患者,辨证属于肝火上炎,同时谷丙转氨酶较高,兼有胃气上逆症状,故用山栀、豆豉以清肝火为主药,辅以田基黄、蒲公英、羊蹄根清肝热,降低谷丙转氨酶。本案不服安神镇静药,只要肝火不上炎,失眠症状自会减轻。又加旋覆花降胃气,佐藿梗、苏梗理气健胃,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等健脾开胃。服药21剂后,体重增加,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
  [案例三] 归某,女,43岁。
  患慢性肝炎已3年,胁肋隐痛,口干,心烦,有内热,食少腹胀,便溏,舌红少苔,脉细弦,锌浊度18U。以四逆散加味:
  柴胡9g,白芍9g,枳实9g,甘草3g,白术9g,茯苓9g,当归12g,生地12g,丹皮6g,连翘6g。7剂。
  药后诸症显著改善,续方7剂,诸症悉平,锌浊度下降到9U。
  [评析] 本例为慢性肝病,见胁肋隐痛,阴虚内热,则为血不养肝所致。本例兼见肝气犯脾,故治疗用四逆散加味,加当归、生地以养血柔肝,加茯苓、白术以健脾。佐以丹皮、连翘可清肝热,二者合用降低锌浊度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春华治慢性肝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