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11/25 12:19:27

许博渊:一个中医的坚定信徒是如何动摇的

许博渊

  最近的《北京青年报》用一整版的篇幅介绍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骆诗文暗访中药材市场的情况,文中谈到的中药材制假售假情况真是触目惊心。如:乳香、没药掺松香,茄子根、辣椒干冒充藿香,桂通冒充企边桂,羊筋当鹿筋卖,等等。山东阿胶是有名的滋补药,可有人用马皮代替驴皮,据骆先生说功效完全相反。至于还有用猪皮、牛皮和猫皮炼制阿胶的,我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效果。前些时候人们愤怒地谴责几个呼吁取缔中医的极端分子,现在看来,如果不花大力气整顿中药市场,中医自是死路一条,不必人去取缔。

  据这篇文章,武汉一位91岁的老中医说:“我从14岁学徒,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对不起祖宗啊!”这就是说,他生于1915年,1929年学徒。他说的“从来”,如果从他出生时算起,应该包括北洋军阀时代,如果从他学徒时算起,则包括国民党时代和解放后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中间还夹着武汉沦陷时期。这么一算,我们没有理由不脸红。现在找不到五千岁的老人,如果有,他是否也会说“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呢?

  看到这篇报道,不禁后怕起来。职业所致,我多年犯胃病,以前年轻,抵抗力强,能抗过去,而且那时工作压力大,也无暇顾及。现在有点抗不过去了,从去年秋天开始,这毛病天天折磨着我。坚持到今年5月,实在难忍,就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并且做哈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胃镜检查的结果是,浅表性胃炎、局部糜烂,外加食道裂孔疝。哈气试验的结果,100为阳性,我是8876,医生说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数字。于是服用西药,抗生素、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6周以后,病情开始好转。听人说,现在流行西医检查,中医治疗。既然治疗,那就彻底一些,再用中医调理一下吧。我是中医的坚定信徒,平时也喜欢读点中医方面的书籍,读的时候还勾勾划划,摇头晃脑,说中医是中国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于是开始看中医、吃中药。不料病情愈来愈重,4个月时间掉了十几斤肉,熟人见了都问“你怎么这么瘦啊?”这样又担心是否得了什么更严重的病了,于是住院检查,把胸腔腹腔里的零件查了一个遍,结果还是浅表性胃炎。我忽然灵机一动,什么药都不吃,难受时吃一点儿抑制胃酸的西药,效果竟然出乎意料,虽然没有全愈,却好过多了,也似乎稍稍长了一点肉。这次看了这篇报道,我就更不敢看中医了,谁知道我大碗大碗地喝下去的是些什么东西?

  中医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不能被少数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毁掉。为了拯救中医,国家有关部门应立刻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加以整顿,首先是中药市场。该罚的要罚,该抓的要抓,不可姑息。

  人人都说治乱世必须用重典,但实践上分歧很大。我认为,法律应该与时俱进,与客观形势密切配合。法律的作用就是震慑破坏秩序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秩序,它应该是动态的,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就如同驾驶汽车,方向盘不能总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遇到今天这样的混乱中药市场还那么温文尔雅,达不到维护秩序的目的,法律就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就是法制的失败。

  遗憾的是,我的感觉,国人办事,好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绅士,反应特别迟钝,不到病危的程度,一般不会着急,不会重视。比如,城市狗患不是一天两天了,就是没有人管,现在死了一些人,就开始重视起来了。但据我看,目前还不是真重视,大多只是虚应故事而已,因为还没有到时候,一旦疯狗病像非典一样,才能真重视。中医中药的问题也如此,现在还没有真重视,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骆诗文先生的执著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了。不过,他显得有点孤单。

  木必自腐,而后风摧之。不要怕有人诋毁中医。如果中医中药一如既往地效果良好,没有人能摧毁它。

杏林痴叟 发表于 2006/11/25 15:34:04

恰如其实,“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早湮没于特色社会之中,岂仅中药行业。尤其痛心的是,每况愈下,何时能改?积重难返,改得了吗?
苍天!

守真堂主 发表于 2006/11/25 15:51:35

天哪,难怪有时无论如何辨证都治不好病,我咋就没有想到这点呢!!◎

胡一段 发表于 2006/11/25 17:41:15

靠睡呢?

圣巴勃罗 发表于 2006/11/25 20:29:49

我觉得三七生应该对此发表意见,以排解疑虑。

梁知行 发表于 2006/11/27 12:07:23

评论:“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我在《一个中医的坚定信徒是如何动摇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必须”,即必须下决心大力整顿中医药市场,对中医本身毫无贬意,更无恶意。不料,有一位自称中医的网民跟帖说,如果中医果真如我所说的那样不堪,它早就消亡了。对于我痛苦地诉说的迅速消瘦,他不无调侃地说,他不知道中药有如此减肥的效能。

  古代名医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底,而这位“中医”连最普通、最初浅的现代汉语都不能理解,不知道他如何能作为中医去谋生。这就促使我想起了振兴中医的第二个“必须”,那就是在中医教育中必须加大传统文化的分量,传统文化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古时有一句逗笑的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说那些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们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这是为何?因为中医和《易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具有相同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内中有许多共通的东西。

  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我也偶尔翻阅一些中医书籍。我个人理解,中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经验加哲学。

  中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这种经验具有模糊性,常常是“口不能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此,中医很难制订标准。中医治病不能像生产汽车那样,各个车间按照标准生产零部件,然后机械化组装,而是特别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病甲与乙不同,同一个病人夏天与冬天不同,不同门派的医生用药也不同。模糊性不等于不科学,相反,它是一门高深的科学。现在,连西方人都认识到了科学的模糊性而将其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的经验不是零散混乱的,而是由哲学思考串起来的。这就是中医的另一个特点:哲学性。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完整系统,把人与宇宙自然看作一个统一并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我国古代主流哲学一脉相承。这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经验加哲学既然是中医的特点,也应该是中医师必备的素质。秀才们熟悉中国文化,熟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熟悉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为学医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如同笼中捉鸡。现在学医的人如何?我没有调查,不能做结论。但也有一些零星的观感。我在看医生时曾遇到一位实习的大学生,小伙子的字写得歪七扭八,几乎难以辨认,而且还有几个常用字不会写。我倚老卖老地告诉他:“看来你得练练字。中医很讲究病人的心理配合。如果你能写一笔好字,举止谈吐温文尔雅,病人就会觉得你很高明,具备了良性心态,用同样的药,效果就不一样。你既然学了中医,就要有做名医的雄心啊!”小伙子很谦虚,连连点头。从他那里,我大致估计到,传统文化课程在我们的中医学校里恐怕分量不够。现在读了上面所说的这位网民的跟帖,又一次加深了这一印象。

  如果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还可以说一点,就是重视德性。古代要求有志于从政的人先要修身,做好自身品德的准备。中医也一样,非常重视医德,把医德放在医术之前。医德就是同情心,就是责任感。读过一本介绍中国历史上历代名医的书,很为孙思邈等大家的道德行为所感动。现在的中医师如何?我以往很少看病,接触的医生少,感觉还都挺热心的,至于中医整体医德如何,则不敢妄断。但本文开头所说的这位自称中医的网民,居然可以嘲笑别人的痛苦,这样的品德,如何可以做中医呢?

  这似乎都是个案,不过可能也反映了中医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这个需要从业者静心修炼和潜心钻研的古老行业如何适应奔竞浮躁的商业社会。西医当然也要讲究医德,也要潜心钻研,但还是有区别。西医毕竟比较容易“标准化”操作,可以依靠现代化手段检查,而中医则完全要靠“心”去运用古人的经验,特别需要心静。心猿意马、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好中医的。倘若没有一大批肯沉下心来钻研的人,成为中医的支柱,中医危矣!

作者:许博渊

高乡贵公 发表于 2006/11/29 11:45:16

蚍蜉撼大树,不的不慨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许博渊:一个中医的坚定信徒是如何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