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经脉命名的问题
一个初级问题:比如: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等等,这些经脉为什么是这样命名的?
为什么要把三焦命名为少阳?膀胱为太阳?这些命名的根据或者说是源头是什么?
我知道肝具有木一样的生发作用,所以名为木,那么命之曰“厥阴”的根据是什么?
还有“三阴”“三阳”的问题,为什么是三阴,而不是四阴、五阴呢?这样分有什么道理? 您问的问题已不是初级问题了!!!恐怕是高级中的初级问题了.能正确回答的绝不是一般人了!!!!!!! 从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知识:
经络的命名
经络的命名多与其分布、功能以及联系的脏腑组织有关。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个脏或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命定的。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两侧,每个侧面都有三条经脉分布,这样,内侧属阴,一阴衍化为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外侧属阳,一阳衍化为三阳,即阳明、太阳、少阳。三阴三阳是在阴阳的基础上,根据各经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区分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三阴三阳中,阴阳之气孰多孰少?对“三阴”的看法较为一致,一般认为太阴为阴气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对“三阳”的看法则不太一致,约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太阳为阳之最盛,其次为阳明,再次为少阳。如王好古《此事难知·卷上》说:“阳明居太阳、少阳之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二是认为阳明为阳之最盛,其次是太阳,再次为少阳。如张介宾说:“阳明者,言阳盛之极也。”(《类经·经络类》)“两阳合明,阳之盛也。”(《类经·运气类》)这两种看法的分歧焦点在于对“两阳合明”的理解不同。不过,在这里三阴三阳是作为十二经脉名称的组成部分。十二经脉的命名,除了手足、阴阳之外,尚与内属脏腑有关,凡直接内属于某一脏腑的,则称为某经。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内属于胃则称胃经,等等。阴经属脏,阳经属腑。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就有了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等十二经脉的名称。
我想,可能是古人在内视反观身体时,根据体验到的阴阳的多少来划分的。
问题暂时解决了,但“三阴”“三阳”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
很希望哪位先生能不吝赐教! 感谢先生!!!
不过那篇帖子还是不很好理解,看来我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悟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