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阳旦汤的组方及意解
阳旦汤似乎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一味黄芩组成,可否有人指点一下其组方比例及用法?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嗓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之自愈也。
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你看的是那个版本?辅行诀上没有黄芩啊?加黄芩清肺热,应该也可以。 这边有一帖谈到阳旦汤: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3917&fpage=1
#6阳旦汤方证考略 多谢解答,加黄芩的方子是从郑钦安《医法圆通》书中看到的,当时看了甚是不解,不知是否是书中的错误 阳旦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引《古今录验》。
【组成】大枣12枚(擘)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甘草9克(炙) 黄芩6克
【用法】上六味药,哎咀。以泉水1.2升,煮取800毫升,分四服,一日三次。
【主治】中风伤寒,脉浮,寒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
【禁忌】脉浮紧,发热者,不可用,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 《類證活人書》: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埋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 浅析阳旦汤证及其类似证
北京电力医院宋淑娟
《伤寒论》原文第30条有“证象阳旦,按法治而增剧”一句,及至《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并证治》中有“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之说。但二书均未明言药物的组成,诸家苦心探索,结果仍是各执一说,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对此,笔者试探证如下。
一、阳旦汤即桂枝增桂加附子汤
所谓“证象阳旦”,什么证侯似阳旦汤证呢?如《伤寒论》原文第29条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等症便是。诸家以此作为线索,探讨、分析,得出的观点主要有三:
1. 成无己、程郊倩、张令韶以及近代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桂枝汤即阳旦汤、桂枝证即阳旦证,以阳旦汤为桂枝别名,含有阳气升平之意。
2. 《千金》、《外台》及喻嘉言等人认为,桂枝汤加黄芩为阳旦汤。
3. 陈修圆、唐宗海、谢观等认为,桂枝汤加附子、增桂,便成阳旦汤。
诸家均承认阳旦汤属桂枝汤类。然而若谓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则失去了鼓舞胃气之意,亦即失去了春阳敷和,温煦宣布的阳旦之意,故此说大为可疑。若谓桂枝汤即阳旦汤,二者可以互代,则《伤寒论》中再无互代之处,也绝无同类现象,所以此说亦甚可疑。笔者认为:“脉浮、汗出、微恶寒、小便数、脚挛急、心烦”这组症侯,与桂枝汤证有明显区别,与太阳病发汗太过而伤卫阳的“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桂枝加附子汤证极类似。
桂枝汤之发汗,尚需啜热粥以助胃气升发的力量。若加桂,则本身走肌透表的力量有所增加;若再加附子,更有温助卫阳,温煦宣畅之功,所以张仲景说:“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一增一加,便是桂枝汤与阳旦汤的区别,于是有了“阳旦”之意。因此,诸家之中,还以陈修园等人之说为是。
考之《金匮》云:“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其头微痛、恶寒、似为太阳病,然数十日不解,并非只有风邪,况其发于产后,应首当考虑阳气已虚。心下闷、干呕,亦非邪结心下之痞证,乃为胃气滞结之象,应考虑胃阳不振、寒结于中,本证为桂枝汤证所无。中阳,卫阳虽弱,但因气滞而郁,故可时时发热。汗出,则以阳虚不固为主,风邪外客,营卫不和的桂枝汤证与此有别。本证既以阳虚为主,所以用桂枝增桂加附子,较之桂枝汤原方,更为对证,以前者为阳旦汤,也更为合理。
二、类阳旦汤证实即是太阳风温一种
《伤寒论》原文第29条所述证状虽为探讨阳旦汤证的依据,但毕竟不是阳旦汤证,而且二者的病机完全不同,治以辛温,立生变证。
各家对此证的病机认识也不一致。
如成无己及近代的普遍看法均以本证为阴阳表里俱虚。设若阳虚、表虚,桂枝类方正对其证;设若阴虚,岂能以调胃承气见功!况若阴阳表里俱虚,张仲景立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阴阳兼顾,有桂枝人参汤之表里兼治,有麻黄升麻汤之阴阳气血虚实并调,尚有小建中汤补益中气之虚,后以桂枝、柴胡以祛邪之法等。而对本证的治疗,张仲景是颇费踌躇的。所以说不够确实。
《伤寒论》第29条谓:“反以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第30条则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则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此语当指阳旦汤法。二条所述的变证甚相同,唯前条予桂枝汤后,增烦燥,无谵语,为热郁略浅,后条予阳旦汤后,更加谵语,为热化尤剧。本证无论予桂枝、予桂枝加桂加附子均为误治,均有同类变化,表明本证有热炽津伤的病机,辛温剂起到的是助热耗阴的负作用。
误以辛温,变生诸症,却又先以甘草干姜汤以治厥,次予芍药甘草汤以治脚挛急,再予调胃承气汤下其燥热以止谵语。对复 予辛温的治法,多数人均迷惑不解,部分注释几同文字游戏,与临床不合,现商讨如下。
设若平素阴阳两虚,又为风热所袭,入里成实,法当阴阳兼顾,辅之以驱邪,不必分节分途以往。且阳虚之厥,厥必不甚,仍应以祛邪为急。此厥见于本自汗复攻汗之后,应考虑阳虚与脱液有密切关系。
两胫拘急,为津液暴亏的表现,非阴血久虚可比,故平素阴虚的说法难以成立。如平素阴不虚,仅阳虚外感,则阳旦汤又属正治。谓阳旦汤燥炼津液也不能成立。《金匮?妇人产后》所说阳旦汤证,其产后不谓不虚,所以邪风久留难祛。既有阳气虚的现象,又有伤阴血的经历,尚可用辛温之阳旦汤,可知本证用阳旦汤致误,并非仅用阴阳两虚等笼统之说所能解释,实因本证病机、性质与相似的太阳中风截然不同或可谓相反。
本证谓投阳旦汤之前,已有风温之兆,脉浮、自汗、微恶寒类乎中风,然“风温为病”也见“脉阴阳俱浮,自汗出”等症。其心烦,郁热己露其端;小便数、脚挛急,津液已经被耗。误诊为风寒,复加辛热之剂,则风火相煽,劫夺津液。津液大亏则气衰而见厥,火热乘虚内困心而成谵语。笔者认为,津亏,气乏,热炽的病机,虽见于风温误治,两阳相劫之后,但颇与暑伤津气之证同,然张仲景先投以治虚寒肺痿的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其用意专在扶助元气,与四逆温阳回阳大异,用心可谓良苦。次则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生津液。阴阳略复,则虽无腹满痛实之阳明燥结,仍放胆使用调胃承气汤,以泄郁热,以治谵语。治分三部,气、津、热而已,亦井然有序。
虽辛温误治,变证蜂起,却能于厥之一证,察气随液脱的病情,敢再以辛温救误,其辨证之明、用药之精,不愧医圣。
设本证汗后但肢厥,无“烦燥吐逆”“谵语”出现,便又是正常的欲解之象。而非邪热乘虚内陷。如叶天士指出:“令邪与汗并,阳达腠开,邪从汗出……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必成脱症。”张仲景称:“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所指乃同现象。然“若脉急疾,燥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症矣。”张仲景所治之症,已有气脱之兆,又加邪热内陷,故
救治如斯。
综上所述,阳旦汤则是桂枝增桂加附子汤,功能敷畅阳气,有升发开泄之力,适于中阳不振,卫阳不固的种种证侯。
类阳旦证,实即太阳风温的一种类型,原《伤寒论》第29、30两条,体现了当时治疗温病的水平,寓意颇深。 阳 旦 汤 释 疑
四川剑阁县公兴镇居委会卫生站 罗培成
四川剑 阁县中医院罗晓红
提要:《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旦汤,有方无药,历代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经多年研完验证阳旦汤是桂枝汤原方外,更增桂二两,加附子一枚。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 阳旦证 阳旦汤
阳旦汤见于 《金匮要略讲义》之妇人产后病肺证治第二十一,有方无药。自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 ,有关阳旦汤的说法,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认为是桂枝汤;二认为是桂枝汤加黄芩;三认为是桂枝汤加附子;四认为是桂枝汤加芍药、黄芩;五认为是桂枝汤增桂加附子,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朴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六认为是阳旦汤方,坊本俱作桂枝汤加黄芩,今因伤寒论悟出,是桂枝汤增桂加附子,因取桂枝汤之原方也,言增桂者,即于桂枝汤原方外,更增桂二两,台共五两是也,言加附子参其问,即于前方间参以附子一枚也。 此处认为是阳旦汤方,即于桂枝汤原方外,更增桂二两 .加附子一枚 。
《伤寒论讲义》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微恶寒.脚挛急(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证象阳旦。)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3O条:问日: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 ,.......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虚也。 心烦,脚挛急,阴液不足也。阴损阳虚,卫气虚损而致的阳旦证 与桂枝汤证相似,惬者不识此证,阳旦证不用阳旦汤,反与桂枝汤攻其表,误发汗损津伤阳,津液损则咽中干,阳气伤则生厥逆证象阳旦,接法治之而增剧,得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为什幺不能用桂枝汤,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桂加附子? 因证象阳旦,不用阳旦汤,反而用桂枝汤发其汗,误发汗损津伤阳,汗愈出,阳愈损,阳气逐渐衰竭,只有用桂枝汤增加桂枝二两,温经通阳助卫固表而祛风加附子一枚,温经补虚而回阳。
仲景明文指出,挂枝汤加附子,增挂为阳旦汤。阳旦证只要使用阳旦汤,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 ,......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由于分娩的产创和出血,失血多则血虚,血虚则虚热滋生,虚热外行则微微发热。虚热逆行迫使津液外泄则汗出,汗失温煦护卫肌表之功,肌表失温则恶寒;肌表失护则腠理空疏,容易感受外邪,外邪束于肌表则头微痛。产后失血伤津,胡损阳虚,初期出现微微恶寒,微微发热,微微汗出的阳旦证,三至五天可白行消失。一旦漏护失当,饮食劳倦,过早性交,耗血伤气,损精伤阳,阳气伤则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不能适应气候环境变化抗御外邪.外邪侵袭肌表而致的头微痛,恶寒,时时发热,心下闷,干呕,汗 出的产后风,类似于太阳中风证。医者不识产后风 ,在产后加一 “中”字即为产后中风症。把产后风当成桂枝汤中风证,误也。
仲景所指产后风,是产后失血伤津,阴损阳虚,阳气减弱,肌表失温而致形寒肢冷的阳旦证。医者不识此证,阳旦证不用阳旦汤,反用桂枝汤发其汗.误发汗损津伤阳,汗愈出,阳怠损.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 日渐加重.病延日久,阳旦证续在者,还得使用阳旦汤。证象阳旦, 《伤寒杂病论》中冠以阳旦者,说明 “阳旦”证在伤寒、杂病、产后 中是一种独立的病证,与六经病证并列,既不属于太阳中风证,更不属于桂枝汤证。
旦:(书)天亮,早晨。阳旦指早晨天亮阳气虚弱之时。仲景采用比类取象法,把阴损阳虚,阳气减弱而致的阳气虚弱证比作阳旦证。对证治疗阳旦证的方药称为 “阳旦汤”。
参 考 文 献
湖北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 .1964 215
成都中蓬学院主编 金匮要略选读 l-海科学技术出版杜 .1979 193
何志雄编著 伤寒论选释和题 茬 广东科技 出版杜.1981:28
宋-成无己著 注解伤寒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4
清•陈修吲柴注.金匮要略浅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丰t1964:187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伤寒论讲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 1964:40.42
吕志杰编著 盘 匮杂病论治全书中医古籍 出版杜,1995 64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7:247
(收稿日期 2001—07—04)
张锡纯 亦认同桂枝汤增桂加附子为阳旦汤说.见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話17-30 答友問(一)
25.答徐××陽旦湯之商榷
陽旦湯即桂枝加桂湯再加附子,蓋此系他醫所治之案,其失處在証原有熱,因腳攣誤認為寒,竟於 桂枝中增桂加附,以致汗出亡陽,遂至厥逆,仲景因門人之問,重申之而明其所以厥逆之故,實因汗出亡陽。 若欲挽回此証使至夜半可愈,宜先急用甘草干姜湯以回其陽,雖因汗多損液以致咽干,且液傷而大便燥結成陽 明之譫語,亦不暇顧。迨夜半陽回腳伸,惟脛上微拘急,此非陽之未回,實因液傷不能濡筋也。故繼服芍 藥甘草湯以複其津液,則脛上拘急與咽喉作干皆愈。更用承氣湯以通其大便,則譫語亦遂愈也。所用之藥息 息與病機相符,故病雖危險可挽回也。
页:
[1]